大唐技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魏征强忍着胸口要喷出的血,咬着牙根道:不给就不给,以前没有贞观犁,山东百姓也没饿死,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逐鹿侯,用不着你拿话敲打,我们不用就是了!
欸,这就对了么,别以为激将法只有你会用。我看史书,先看的三国志,诸葛孔明气死王朗那段,我可是倒背如流,运用自如,没事少惹我,气死不偿命!
魏征知道自己说不过,索性闭上了眼睛,来个不闻不问。李牧白了他一眼,见李世民目光不善,赶紧老实下来,道:陛下,小子孟浪了,请陛下恕罪。
哼!李世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道:朕把你们留下,不光是为了这小子的事情。还有一件大事,要跟诸位爱卿说。
见所有人的目光都聚拢了过来,李世民道:杜相的身体,业已是不成了。杜相已经再三上书,请朕免去他的尚书右仆射之职务,朕心中记得他的功劳,一直没有应允,但是如今国家大事连连,明年又要科举,尚书右仆射之位空悬,只剩下房相一人,也确实捉襟见肘,如今朕已有决断了。
众人精神一振,看来大唐马上又要有一个新宰相了。
李靖。
陛下。
前隋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可是隋朝不予奖赏,因此导致灭亡。朕不会这样,一定赏罚分明。你治军无方的罪,朕已经惩处过了,但你击败突厥的灭国之功,朕还没有给与相应的表示。朕今欲拜汝为尚书右仆射,爱卿以为如何?
李靖闻听一愣,其他人也都有点愣神,尚书右仆射这个位置,之前听到的风声都是魏征,如今魏征闹出这许多事来,众人心中都清楚,恐怕他要悬了,但是思来想去,谁也没想到李靖。
李靖自己也没想到,赶紧拜下,道:陛下,臣乃是武将,学问粗浅,如何能担当得起治国的重任,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爱卿的人品学识,朕心中有数。朕欲以爱卿为宰相,难道爱卿不愿意辅佐朕吗?
这话说到这个份上,李靖拒绝不得了,只好再拜,道:臣只能尽力而为。
甚好。李世民扶起李靖,道:朕已命钦天监择选良时,准备仪式,拜相之事马虎不得,爱卿静等旨意即可。
李靖诺诺称是,李世民又道:李靖升尚书右仆射,兵部尚书之位空悬,朕已决定任命侯君集接任。另,太子年岁渐长,需要一个朕信得过,可以倚重的长辈进行管束,朕打算让宋国公萧瑀担任太子少傅,教育太子。御史大夫一职,则由李世民看了魏征一眼,道:魏爱卿接任。
让魏征去做御史大夫?
本以为让李靖做尚书右仆射已经够意外了,没想到还有更大的意外。所有人都震惊了,陛下这是怎么了,给自己找事呢?
魏征也没有想到,赶忙施礼道:陛下胸襟如海,臣佩服之至。
李世民笑道:莫非朕在卿等心中,是一个小肚鸡肠之人么?魏征,你虽然对朕屡屡顶撞,也有不敬的言语,但朕还是容你在朝堂,并且还要重用于你。你敢犯言直谏,朕身边少不得你这样的人。御史台正合你施展,以后遇到事情,也多替朕考虑考虑,朕待你不薄了。
魏征终于露出了一丝惭愧的神色,道:陛下,臣一定多多读史,精研为臣之道。
好,朕记得这句话了。李世民摆了摆手,道:今日朝堂争吵了半日,在这太极殿又争吵了半日,总算是告一段落,可以清静清静了。朕乏了,诸位爱卿,自便吧。
臣等告退。
众人告退,李牧也跟着往外走,刚迈出一步,就被高公公拉住了衣服,李牧又把迈出去的腿收了回来。
李牧回到殿内,高公公关上了殿门,李世民沉着脸目光不善地盯着李牧,忽然拍了一下案几,吓得李牧一缩脖。
李牧,魏征刚刚说的没错,你怎可因个人的仇怨,让山东百姓代为受过,百姓何辜?还有,你竟然跟朕开口要钱,难道你打算跟朕做买卖吗?!
第88章 忽悠
李牧本想说是一时情急口不择言,但刚刚弯下腰准备施礼,脑袋里忽然灵光一闪,话到嘴边改了主意。
陛下,您猜对了,臣确实是这么想的。
你说什么?李世民霍然站了起来,伸手就去抓仪刀,高公公赶紧拦着,李牧也做出一副惧怕的样子,赶紧道:陛下先不要着急动怒,容臣解释啊!
哼!李世民把仪刀扔在地上,冷着脸看着李牧,道:朕就容你解释,解释不清,你就自己了断了吧!
虽然知道李世民是在吓唬自己,但是听到这样的话,李牧还是心中微微一寒,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说得果然是没有错,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这老板可真是暴戾。李牧低着头酝酿了一会儿情绪,努力挤了挤眼睛,再抬起头的时候,已经是双目通红,像要哭出来似的了。
陛下!李牧颤抖着声音道:臣以为陛下知臣,但没想到,陛下竟还会如此误解臣。陛下!臣是一个视金钱如粪土之人啊,臣所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陛下啊!
李世民看到这样一幕,泛起一身的鸡皮疙瘩,下意识退后了两步,道:有话快说,再故弄玄虚,朕要罚你了!
哦。李牧应了声,收起了表演形态,正经道:陛下,臣今日虽然是与魏征争吵才说出这些话,但是在说的时候,臣是过了脑子的,绝非意气之争。
李世民怒极反笑,道:这么说你还有理了?
是的。李牧正色道:陛下,臣昨日回到家里,一直在想这两天发生事情。臣以为,虽然是因臣闹了一场乱子,但对于朝廷,对陛下来说,却是一件大好事。
哦?李世民听李牧这样说,心中微动,不动声色问道:好从何来,朕怎不知。
陛下可还记得,臣与孔祭酒第一次争辩之时,臣对陛下说过,若陛下需要,臣愿为陛下做士族公敌。
李世民点点头,道:是有这回事,朕记得,但与此事何干?
陛下,臣如今不得不承认,彼时臣狂妄了。门阀士族的力量,远超过臣的估计。
你还知道啊!李世民哼道:门阀士族传承千年,哪是那么好对付的?若真像你想的那般容易,朕早就收拾了他们,还用得着你来?
陛下说的对,臣也是如此想的。在臣发觉了自己的错误之后,臣就开始思考新的办法。臣思虑再三,觉得硬碰硬不是办法,因为皇权与门阀士族之间,有根本的利益矛盾,如果硬来,只会让他们团结得越来越紧密,越来越铁板一块,更加不好对付。还是应该婉转为之,分化,是一个好办法。
李世民的眼睛亮了起来,追问道:如何分化?
臣向陛下谏言收归矿藏,就是为了这件事。陛下把矿藏收归朝廷,再进行分配,亲朝廷者,准其特许经营,而远朝廷者,则不予其利。如此一来,得利者为保其利,必对陛下归心,而未得利者就会憎恨得利者,自然分化了。
妙!李世民赞了一声,又叹道:卿所言甚合朕心,可惜如今被魏征这厮搅和了。
不。李牧认真道:陛下,臣以为还要多谢魏征。
为何?
刚刚臣说了,这几日的事情对朝廷和陛下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正应在魏征身上。因为新政还有臣的事情,魏征带着山东士族跳了出来,但他却没想到太原王氏为了煤石之利,带着清河崔氏赵郡李氏也站了出来。如此,分化已然完成,而且效果更好。臣原本的计策,虽然也能达到分化之效,但是未得利的一方,会因此记恨得利者与陛下。而如今山东自请不施新政,而陛下也答应了他们,这份恨意便没有了。刚刚臣假借意气之争,不给山东贞观犁,又把责任丢给了魏征和山东大儒,如此一来,若来年实施新政的地区过得比山东好,百姓只会憎恨魏征与山东士族,而与陛下无关。陛下岂不是正应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么?
原来如此!李世民露出恍然之色,他是真的没想到这么深。听李牧这么一说,他才反应过来。可不是么?新政本来是要推行天下的,你山东不干,朕允了。你们跟李牧结下死仇,惹恼了人家,不给你贞观犁了。让你道歉又不肯,那怪的谁来?若因此吃亏,又怪的谁来?
李世民乐了,道:你小子可真是够坏的,处处挖坑给人跳。但是你要明白,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说的新政与贞观犁都奏效,并且得到预期的效果,若你搞砸了,还不如山东,那丢脸的可就是你自己了。
陛下,臣有十二万分的把握,绝对不可能搞砸。李牧挺直了腰板,自信十足道:对于赚钱之道,臣还是有点底气的。
李世民不爱看李牧这臭屁的样子,扯开话题道:但你也太狂傲了一些,你凭什么考状元,还跟魏征立赌约,你就不怕输了?
李牧笑道:陛下,那也是臣故意的,一是为了气他一下,再者,臣觉得魏征在这件事上是有功的,给他点赏钱。听说他家日子过得挺艰难的,臣与他算是同事,怎好意思不伸出援手啊。
呵!李世民冷笑一声,心想朕若信了你,才真是三岁小儿了,你这分明是想折辱人家。李世民肃然道:你小子大毛病没有,这小毛病实在是太多了。还说不是意气之争,新政和分化之策都是你提的,但你却把官给辞了,明明不用如此。如今你身无官职,如何办事?李世民叹了口气,道:过些日子,朕寻个机会,让你官复原职吧,以后少干这种口舌之快的事情。
陛下,臣可是真心辞官啊!
李世民怒道:你还敢说?
陛下,臣说的是真心话,臣年纪小,总被人看不起,唯有科举才能证明臣的本事。现距明年春闱还有半年,臣觉得臣有机会,就算成不了状元,及第应该是没问题的。陛下也看到字据了,臣说的是状元,魏征写的可是及第,这是他自己写的,兴许臣还能省下这一千两黄金呢。
李世民见李牧说得真挚,不似作假,微微蹙眉,道:难得你有志气,也好,年轻人多读读书不是坏事。既然如此,朕就让你在崇文馆读书吧,太子也在崇文馆,你与他做个伴读。崇文馆的教授,都是朕选了又选的大才之人,你有什么不懂的,也好请教一二。
李牧一听,脸都要绿了。他废了这么大的劲辞了官,其实就是看要入冬了,想休一个寒假罢了。至于官职,如今工部少得了他么?早晚他都能回得去,可是如今李世民却当了真,真让他做学生了。李牧当然不肯,上辈子他就最讨厌念书,好不容易穿越了,还得念书,这不是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么?
陛下,臣觉得以臣的聪明才智,自学就行。
胡说八道!李世民斥道:夸了你几句,就真当自己是天才了。科举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么?那是有规矩的,你自己学,如何应考?你虽然有几分才能,但是不可恃才傲物,须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崇文馆的教授们,赚钱或许不如你,但是经义文章,定是比你要强的,好好学,朕会过问的。
李牧还能说啥?只好老实应道:臣遵旨。
李世民颔首点点头,道:你继续说。
李牧眨巴眨巴眼睛,茫然道:陛下让臣说啥?臣都已经说完了呀。
少装傻充愣,蒙混不过去!你找朕要钱,还要跟朕做买卖,什么意思,赶紧给朕说清楚了!
啊,臣刚刚忽然想到要去崇文馆做学生,有点受刺激了,一下给忘了。李牧深吸了口气,道:陛下,关于这件事,臣要先问陛下一个问题,陛下是否也觉得做买卖是贱业?
李世民凝眉想了想,道:天下子民,朕皆爱之,在朕眼里没有贱民,也没有贱业。
陛下胸襟如海,臣佩服之至。李牧小小地拍了个马屁,然后说道:既然陛下如此贤明,那臣便直言不讳了。臣以为,陛下也可以做买卖。
朕?李世民被李牧的话吓了一跳,道:朕要管理国家,如何做买卖?而且朕记得父皇要做买卖的时候,还是你劝父皇不要表明身份,否则没人敢跟做他的生意,怎么现在你又开始劝朕做买卖了,难道你觉得朕的威严不如父皇么?
这是一个必错题,不是得罪皇帝就是得罪皇帝他爹,李牧才不答呢,直接绕了过去,道:陛下,您误解了臣的意思,臣的意思是,陛下可以用做买卖的思路来处理事情,至于做买卖嘛,如有需要,自然是臣为陛下分忧了。
李世民瞥了他一眼,不置可否,道:你先说,朕先听听。
第89章 内帑令
李牧左右瞄了眼,小声道:陛下,能赐臣个座不?站得太久,有点脚麻了
你可真是李世民从来没听到过臣子有过这种要求,气得想笑,但还是道:高干,给他个锦墩!
诺。高公公应了声,给李牧搬来一个锦墩。李牧道了谢,坐了下来。跟李世民相处久了,李牧也逐渐摸清了一点他的脾气,这位老板是个实用主义者,只要是能给他办事,或者有利用价值的人,在他面前放肆一点,他是能够包容的。
无疑,李牧就是一个既能办事,又有利用价值的人。趁着李世民用得着自己,不谋一点便利,不是傻子么?
陛下可看过臣的奏疏?
看了。李世民点点头,道:工部改革之事,朕信得过你,已经转给李大亮,让他按你的奏疏去做了。而关于矿产新政,煤地置换法,朕很欣赏,也觉得可行,但是其余的部分,朕没看懂你的意思。治国理政,如何能当买卖来做?若传了出去,天下人改如何评价朕?
陛下,为何不行呢?李牧道:臣给陛下举个例子,就说马场吧。马场的点子,是臣想出来的,事情是程伯父在做,而地,则是陛下的。因此,咱们三方都占了份子。每个月所得的纯利,咱们三方来分。
矿产新政也是一样,四海之内莫非王土,也就是说,这天下矿藏都是陛下的。埋在土中的矿石,就如同马场的地一样,是陛下在这个生意中所占的份子,而地方上的门阀世家等,则如同程伯父一般,是具体的施行者,他们也占他们应得的份子,所得利润,如马场一般按比例分成,这样想不就很简单么?其实用不着提升到家国大事的高度,一个买卖而已,只是这个买卖有些大,利润有些多罢了。
李牧这样说,李世民倒是听懂了,但他还是犹豫,道:可是朕若真的如此做了,如魏征者,必会说朕与民争利,天下悠悠众口,朕如何跟他们解释的清?
陛下说到点子上了,这件事情,朝廷和陛下绝对不可直接出面,而是需要设置一个民间自发形成的组织,与朝廷对接。因这个组织是民间形成,因此避免了陛下和朝廷遭人诟病。而且这个组织的形成,也可以方便朝廷对承包了矿藏的人统一管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哦?李世民听出意思了,李牧这是在给自己谋差事呢,想了一下,道:那么这个组织何人管理呢?
李牧正色道:必须得是一个精通此道,又不是朝廷官员的人,居中调节,这样双方才能信服。
这个人想必就是爱卿你了?
李牧憨笑了起来,道:臣敢不为陛下分忧?臣一定帮陛下把这件事办得妥妥的。
哼!李世民冷笑了一声,道:李牧啊,朕现在都不知该信你哪句话了,你昨日还说不是算计好的,但是如今朕怎么觉得,你还是算计好的啊?
李牧认真解释道:陛下,臣只是善于变通而已。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臣总不能死心眼吧。当然是当变则变,争取让事情往最好的方向发展了。陛下,难道臣做错了么?
倒是没错李世民想了想,道:你说得这些,朕听不太明白。朕想知道的是,若朕答应了你,结果会是什么?
陛下,于矿产一道,明年臣可为陛下带来三百万贯的盈余。
若达不到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