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技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魏征听出李世民的阴阳怪气了,但他仍然非常从容,看着李牧道:杀人者死罪,汝虽逃过一劫,却不得不受惩罚。罢黜官职,褫夺爵位,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按律法,发配也不为过!
李牧一点也不生气,反而笑了起来,他把袖中的锦盒拿出来,双手呈上。高公公见状,没敢伸手接,而是看向李世民。李世民皱眉道:李牧,朕还没有做决定,你这是干什么?
陛下,这是臣的鱼符合印信。李牧把锦盒放在李世民面前的案几上,后退一步,又道:请陛下容臣一言,郑国公也好好听着。
李牧波澜不惊道:陛下,臣在前日便说过要辞官的话,今日郑国公也提到要罢黜臣的官职。臣今可以答应,但有一言要说在前面。人,臣杀了,但赵元朗自有取死之道。郑国公为何咬住此事不放,郑国公心里清楚,而臣今日辞官,也并非是怕了谁,只是不想在这件事上过多纠缠而已。既然郑国公想让臣辞官,臣就应了他,只希望郑国公不要再如小肚鸡肠的妇人一样,逮住一件事就磨叨个没完没了,有这个工夫,不如多去思考一下何为君臣之道。
说着,他又看向魏征,道:郑国公,官我可以辞,但是爵位你可夺不走。我的爵位,是因我寻回了传国玉玺。这个爵位,是太上皇当年许下的,天下人尽知。寻回传国玉玺者,不论出身年齿,皆封侯。我又没有谋反,凭什么褫夺我的爵位?而且我已入了皇室宗籍,就算无缘无故杀了人,也是宗正寺来审判我,与你何干?我知道你输的并不服气,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技不如人就要心悦诚服,纠缠不清,只会落了下乘。
旁边‘吃瓜’的君臣听到李牧说出这样的话,都以为魏征会暴怒,但是没有想到,魏征竟然没有,他看了看李牧,道:侯爷说得对,魏征技不如人。
李牧再次向李世民施礼,道:陛下,臣虽然辞去了工部侍郎的官职。但有一件事,还请陛下应允。
李世民心想,朕何时答应你辞官了。正要说话,忽然瞥见魏征,实在是被他烦的头疼,心里想,不如先应下了,以后再寻机会给让李牧官复原职就是了。
想到这,李世民点点头,道:好,朕应了,你说吧,什么事?
李牧朗声说道:陛下,臣想参加明年的春闱,臣想考状元!
什么?
李世民震惊了,魏征也震惊了,看热闹的宰相们和尚书们也都震惊了。李牧这小子在说什么,他要参加科举还要考状元?当状元是大白菜呐,你说考就能中?
李牧认真道:陛下,这也是臣辞官的原因。臣年纪小,官职却很高,因此总是遭到非议。臣打算去参加科举,若是臣能高中状元,天下人都将知道臣是一个有才学的人。届时臣再做官,想必非议就会少很多了郑国公,你说呢?
第86章 来把师徒局!
魏征听出李牧话中的讽刺意味了,这是在说他以貌取人,嫉贤妒能。若在平时,魏征少不得要回两句,但是如今是两股势力在博弈,魏征也懒得争辩了,反正李牧离开了工部,对山东士族来说就是好事一桩,至于其他的,并不是很重要。
魏征一点也不担心李牧能考得上状元。他听说过李牧的文才,《把酒问月等诗做得确实好,但是考状元可不是只考诗文,而是一场综合性的考试。
唐朝考状元,与明清时大有不同。
明清时,科举已经盛行千年,制度已经非常明晰,而唐朝时,科举刚刚开始,很多制度还不甚确定,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明年的这次科举,乃是李世民登基一来的头一次,常科与制科并考。
根据以往的章程,常科设置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这些科目中,明法明算明字指的是识字懂法会算数的人,并不为时人所重。通常及第之后,做的不是官,而是吏,极优秀者也就是九品官。
而中了秀才和俊士,则相当于考生中的佼佼者了,都想要更进一步,不会去选择做官,此时的秀才,与进士一样,都属于举士之科。举士者,推举士子,出类拔萃也。秀才在唐朝的意思,指的是满腹经纶之人。
只有几十岁的老秀才,才会去做官,或为县令,或为县丞。
真正为世人敬重者,乃是进士和明经两科。
明经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诗经,《周礼,《仪礼称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孝经和《论语是必考课目,有时还加试《老子《尔雅。
明经考试分为,帖经墨义两项。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解释。看似简单,但却没那么容易,圣人之言浩如烟海,考的可能是非常生僻的词句,因此想要及第,首先要‘通经’,倒背如流只是基本。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通二经有希望及第,想取得好的名次,至少也要通三经以上。
进士科更加难,考诗赋和策论。第一场诗赋,测试文才。每个考生作诗一首作赋一首,这诗赋可不是随便作,规定必须以固定的韵脚作诗,固定的立意作赋。第二场策论,就时务出个题目,让考生回答自己的见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对治国方略是否有自己的想法,为国家选择治国平天下的英才。
若想当状元,必得这两科成绩全都出类拔萃才行。若一科不成,状元梦当即破灭。
李牧的诗虽然不错,但若以固定的韵脚作诗,他也未必能行。更别说策论了,他虽有辩才,但是国家大事,可不是口舌之辩能解决的,必须要有真本事。帖经和墨义也是难关,马上就要入冬了,距离明年春闱不过半年的时间,就算李牧再厉害,恐怕也难通二经,及第都困难,怎么可能出类拔萃。若他真的如此轻松过关,那苦读了十几年的学子们,岂不都得死了去?
因此,魏征不信李牧能考上状元,他不觉得李牧有这个本事。而且这件事李世民也帮不上忙。武德年间科举,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李世民登基之后,为显对科举的重视,已经把科举事宜改为交给了礼部,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礼部一直由士族所把持,礼部尚书虞世南虽然不是山东士族的人,但是山东士族在礼部也是拥有一定势力的,虽然影响不了科举,但也能保证若有人影响科举,山东士族必然会知道,因此做不了假。
真正让魏征担心的乃是制科,制科又称大科特科,是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如同明清时的‘恩科’。只是考的东西与后世不同,目的在于选拔特殊人才。
制科的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应试人的资格,也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公卿可以推荐,布衣也可自荐,但要经过地方官审查。
因为是选拔特殊人才,考试的科目也不固定,要看皇帝觉得缺少什么人才,才会定下考什么科,也有一个状元。一般常科和制科是不会一起考的,但是由于李世民登基这两年,一直都在打仗,科举给耽误了。明年的科举是贞观年间第一次,为了弥补,才加开了制科,有了这一年考两科的事情。
魏征担心李世民会给李牧量身打造一个制科,送他这个状元。若考奇淫技巧之事,谁能考过李牧?
因此,魏征思忖了一下,开口道:若逐鹿侯能考中常科的状元,我自然是佩服的,但若是制科么魏征没有往下说,态度不言而喻,若是你们作弊,难道也算数么?
李世民皱眉道:魏征,你的意思是朕会帮李牧作弊了?
臣不敢。魏征虽然这样说,但是面色却一点‘不敢’的意思都没有,李世民正要发怒,李牧接过话来,道:既然郑国公觉得常科才算数,那就是常科吧。
魏征见激将法奏效,道:逐鹿侯既然如此说了,那不如我与逐鹿侯打个赌吧。不用考中状元,进士及第,我就拜你为师。若你不能及第,你就
打住!李牧打断魏征的话,道:我就算是输了,也不可能拜你为师。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想侮辱我,绝对不可能。古人有‘千金一诺’的典故,既然咱俩打赌,我也以千金为赌注,若我输了,输给你一千两黄金!
一千两黄金!
李世民紧咬着牙根,心里暗骂,这个败家子哟,这明摆着输的赌约,你也敢赌千两黄金?
其他人也都倒吸了一口冷气,千两黄金可是一万两银子,一万贯铜钱。李牧竟然拿来做堵住,真是够胆大了,这可必输的啊!但是却没人觉得他拿不出来,因为李牧的赚钱能力有目共睹,别说是一万贯,就是十万贯,他咬咬牙也能拿出来。
如果你答应,咱俩就当着陛下的面前写个字据,诸公都是见证。若你不答应就算了,我考状元本来就跟你没关系。
魏征想了想,虽然这次‘激将法’没有成功,但若以常科来算,李牧根本就没有一丁点的机会,一千两黄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年他周济亲戚,家中没有余财,妻儿老小没少念叨,若赢了这一千两黄金,也能给家里个交代。
必赢,为何不赌?
好,那我就与逐鹿侯赌了,请陛下赐笔墨。
李世民虽然觉得李牧是在败家,但是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也不好阻止了。当下赐了笔墨,魏征亲手立下赌约,一式两份,二人写下名字,按了指印。三个宰相作保,六部尚书做见证,这个赌约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李牧把自己的这份吹干墨迹,折好收入袖中,看了魏征一眼,开口对李世民道:陛下,臣如今既然已经不是工部侍郎了,有一件事,臣得说清楚。
又打什么注意了,说吧。
陛下,臣为工部侍郎时,发明贞观犁,出钱修建工匠坊等,都是臣分内之事,因此臣都是无偿奉献,并未索取过一文。但是如此臣已经不是工部侍郎了,臣觉得,于情于理,朝廷也该把臣垫进去的钱还给臣,还有臣的各种秘法,也不能再免费献给朝廷了。
原来在这儿等着!
李世民和各位重臣都惊呆了,李牧这小子也太胆大了,竟敢开口向朝廷要钱。但是转念一想,人家也没什么错,钱,人家确实垫了,据说还有账本。秘法呢,也确实是人家自己的,不给你用了也没毛病啊。
众人纷纷怒视魏征,叫你弹劾,如今弹劾出来债务了吧?李牧可是说过,他往工部花了足足七万贯,这七万贯若现在要朝廷来给,你让民部去哪儿弄?
魏征也没想到李牧会有这一手,硬着头皮道:逐鹿侯,话不能这么说,你建造工部坊的时候,朝廷也没让你建,是你自己愿意的
李牧嗤笑一声,道:郑国公,厚颜无耻的样子怎么又来了,难道我的钱是大风刮来的么?官都不让我做了,还花我的钱,你是怎么说出来这种话的?
这饶是魏征能言善辩,如今也没了词了。
李世民不得不接过话,不愧是皇帝,直接耍无赖了,道:钱,没有!要不你就继续当你的工部侍郎吧,也省的你去考状元了。
不,臣就要考状元。李牧断然道:既然陛下说没钱,那钱的事情可以再议,只是秘法的事情,陛下可得让我自己做主了。
不逼着要钱就是好事啊,李世民赶紧答应,道:秘法是你自己的,当然是你自己来处置。
李牧等得就是这句话,道:陛下,贞观犁的犁铧锻造不易,恐难供应全国。臣觉得,明年山东各地,恐怕是用不上了!
第87章 老子曰
魏征一听顿时瞪大了眼睛,他没想到李牧还有这一手!
事实上在李牧提出贞观犁之后,朝野对贞观犁的实用性都非常怀疑,魏征也是其中之一,随后李牧让宇文规用贞观犁做了一展示,才打消了朝堂众臣的顾虑,这贞观犁的效果,魏征是亲眼见过的,若是山东各地用不上贞观犁,损失可想而知。
魏征怒道:逐鹿侯,你你怎可如此区别对待,你这是公报私仇!
李牧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问道:郑国公,你可知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典故?
魏征有点楞,他不明白李牧为什么忽然问了一个不相干的问题,但若不回答,好像自己学识浅薄一样,还是答道:当然知道。孔圣问其弟子南宫敬叔,曰:‘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二人请示了鲁国的国君。得到国君的批准后。排遣一辆二马拉的马车,一个书童,一个车夫,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东周学礼于老子。正在说贞观犁的事情,你问这个做什么?
按你这么说,老子是教了孔子了?
孔子已是圣人,不可轻易评断,魏征不知李牧打的什么主意,认真想了想,才道:只是问礼,不算师徒名分。
李牧笑了,又道:那你可知老子为什么愿意教孔子么?
魏征隐隐觉察不对,但是还不知道哪里不对,回答得更为谨慎,道:古籍中没有记载,我不知。
我知!李牧已经要憋不住了,道:老子愿意教孔子,当然是因为老子乐意。我再问你,为何老子不教别人呢?
魏征已经听出意思来了,臭着一张脸不出声。
李牧哈哈大笑:无他,因为老子不乐意!
东西是我发明的,秘法是我的,我愿意给谁就给谁,我就看山东士族不顺眼,就不给,不行吗?
魏征气得眼睛直冒金星,深吸了口气,向李世民行礼道:陛下,您听到了吗?臣若没记错,逐鹿侯曾亲口说过要献给朝廷,让百姓都可以耕种。但如今,逐鹿侯竟然不顾百姓生死,贞观犁也拿来做要挟了。陛下!逐鹿侯口口声声说为国为民,却只是徒有其表,如此自私自利之人,还请陛下明察。
李世民也有些不悦,李牧要钱他可以理解,毕竟是真金白银垫进去了,但如今李牧连贞观犁也不给用了,虽说只是区别对待山东士族,但是李世民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正要开口询问,就听李牧说道:好一个道德绑架!但是没用,我不吃这一套!
陛下,容臣解释。臣之前已经向陛下禀报过,贞观犁的犁铧,需要特别的锻造之法,若大批量制造贞观犁,只有两个途径,其一,工部成立工厂,臣在前日的奏疏中提过,陛下若忘记了可以再看看。这工厂目前尚在初创,一时半会借不上力。就算成立了,也供应不了全国。其二,就是有臣亲自教授锻造之法,但是陛下要明白,这秘法传授出去,就没法保密了。现在山东士族视臣如眼中钉肉中刺,臣心眼小,做不到以德报怨。再者,臣早就听闻,山东士族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兼并百姓的土地,臣把秘法传给他们,百姓也得不到多少好处,因此臣不传,就是不传,说什么也不传!顿了一下,他又道:除非
魏征一听还有活口,赶紧道:除非什么?
李牧扬着下巴,满脸的傲娇,道:除非昨天骂我的那些山东大儒和学子,还有你郑国公,跪在我面前三叩首,高呼逐鹿侯宽宏大量,我等都是小人,冤枉了侯爷,侯爷大发慈悲,传授我们秘法吧。在皇城门口设置一个高台,磕三个头,喊三声,我心情好了,或许能答应!
魏征气得三尸神暴跳,怒道:黄口小儿!你妄想!
哎呀哈!还敢骂我,你这老狗,你们一群人骂了我,还想要我的秘法,怎么,要不到改抢了?如此厚颜无耻,请问是哪个圣人的学问?我还真想学学!我只不过让你们给我道歉而已,道了歉,我还是会传授秘法给你们,毕竟谁人不知我李牧最是为百姓着想?如今你们非但不道歉,还再度辱骂我,好!秘法,绝对不给!一切后果,都要由你们来负责,跟我李牧没有相干,谁让你们把脸面看得比百姓的命还重要了?!
你你魏征气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指着李牧说不出话,李牧斜睨了他一眼,道:指着我干什么?生气啊?实在不行,你派几个细作来我府上偷啊,我的府中没什么防备,也许能成功也不一定,偷到了就恬不知耻的用呗,我不介意,反正谁偷谁不要脸。
你!
行啦,说不过少说两句,万一再吐血死了,也要赖在我身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