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技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他去授课了”
听小太监这么一说,李世民反倒不怎么生气了。毕竟李牧去做的是他让做的事情,怎么说也是听他的话。但是李世民却有些怀疑,李牧是不是敷衍了事,皱眉想了一会儿,道:“高干,你去御膳房通知一声,给学子们准备饭时,朕倒要去看看,李牧要讲些什么,会不会误人子弟。”
高公公领命而去,拉着小太监先行一步。李世民披上衣服,对皇后道:“朕便和李牧还有孔颖达等在崇文馆用膳了,皇后不必等了。”
“陛下,脾气千万要控制一下,李牧这孩子虽然嘴上跟
第245章 实用为先
李牧注视着额头已经冒汗的孔颖达,笑着问道:“老孔你今日不忙晕,可以认真想一想,好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听到李牧这样说,在场的学子们都不约而同地会心一笑。李牧与孔颖达之间的过往,旁人不了解,他们是再清楚不过了。以往孔颖达每次不敌,都会为了面子‘仰面晕倒’,一次两次情有可原,毕竟孔颖达这么大的年岁了,而且李牧也确实不给留面子,但是每次都晕倒,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必定是装晕无疑了。
几次下来,已成了孔颖达的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李牧当面点破,更是阴损,他这下连晕都晕不成了,若是现在晕过去,不是假的也会被诬成假的,以后在学子面前,更是一点威严都没了。
离着老远,李世民都能感受到孔颖达身上散发出来的怨气,心里也多少有些可怜他。孔颖达虽然也是山东士族出身,但是相比魏征之流喜欢添麻烦,孔颖达要好很多了。因为他这个人比较纯粹,他教书,考虑的,说的,围绕的,也都是些教书的事情,至于魏征等人操心的事儿,他反而不甚关注。
此番再次被李牧挤到墙角,孔颖达自知避无可避,便把心一横,决定与之迎战。即便是辩不过,也要放手一搏,说到底,在他的心里,还是对祖宗传下来的这一套儒家学问有信心的。
为什么
自汉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就是答案么若其他学问比得过儒家,何以到了现在,全都消散殆尽了
因此孔颖达无惧。
孔颖达深吸了口气,稳定住心神,迎上李牧的视线,道:“你说的情况,不可否认一定会有。对于这等冥顽不灵之辈,自有律法处之。我儒家学说,也不只有仁政。”
李牧像是等着这句话似的,洒然一笑,道:“老孔,你说这话,我都不好意思与你辩论了,你真是太笨了。”
孔颖达瞪圆了眼睛,怒道:“你说什么!”
“我知道你大概的意思,你想得也没错。但是你想过没有,你如此说,便是错。作为统治者的你,施了仁政,在你的想象中,在你的仁政沐浴之下,百姓应该感激涕零。这时有人跟你唱反调,便是不通教化之人,你便要处罚人家……哈,你自己琢磨琢磨,这还能叫仁政么”
“所谓仁政的‘仁’,是你定,还是百姓来定有句话叫做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也。塞北牧民,奔走于草原荒漠,生活困苦,江南有肥沃良田可以耕种,若按照你的想法,你会想,不如让这牧民来江南,给他一块地耕种,他过得不就好些了”
孔颖达下意识点头,道:“若条件允许,有何不可”
“呵!还有何不可”李牧笑得非常无语,道:“这就是书呆子的话了,你有没有想过,牧民为何叫牧民,因为他只会放牧,他不会种地。你觉得对他好,让他来江南种地,他不会种,饿死了,算谁的你不帮他,他活得难点,至少能活,你帮了他,他被你帮死了,这也叫仁政”
孔颖达满脸涨红,几句话的交锋下来,他已经知道若论狡辩,他永远不是李牧的对手。而且更加可怕的是,李牧说得道理或者例子,他自己竟然听进去了。这可太吓人了,若再这么交谈下去,岂不是要颠覆他心中的儒家要义
孔颖达咬了咬牙,道:“就算是我错了,那也是我孔颖达学业不精,对不起先祖,你也不能说是儒家学说错了!”
孔颖达本以为,接下来要迎接的会是李牧猛烈的攻击与羞辱,他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承受了。但让他一万个没想到的是,李牧听到他这样说,表现得比他还要惊讶,道:“老孔,你在想些什么,我何时有过一个字说过儒家学说错了我难道不是在说你错了么”
孔颖达面上一呆,他没反应过来,这难道不是一回事么
李牧不去管他,自顾地对学子们说道:“诸位学子,说了这么半天,相信你们也听得有些糊涂。刚刚孔祭酒说了仁政,我说他错了,通过我的驳斥,大家也都知晓了他错在哪里。你们现在可能会想,孔祭酒传授你们的就是纯粹的儒家仁政之说,这若是错了,岂不是儒家、孔圣错了”
“有这种想法,才是大错而特错!”
“我们从头分析一下仁政这两个字,方才说过了。孔子他老人家是没说过‘仁政’二字的,他只说过仁。政,是孟子加上的。后人研究儒家经典,习惯于将孔孟二人合并,称之为二圣,便混淆了起来,但是两者还是有所分别的。”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孔孟二人虽合称二圣,但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乃是源于孔子。孟子是根据孔子的学说进行解释,发扬。孔孟二人相差超过百岁,未曾谋面,试问孔子所想,孟子如何知道这就如同今天,尔等从孔祭酒学儒家典籍时日不短,朝夕相处,你等学会其精髓了么”
众人皆摇头,孔颖达的‘理论课’是所有课程最难懂的,经常是自以为听懂了,却被告知理解错了,让人不胜其烦,又畏惧不已。
“据此,我可不可以大胆猜测一下,关于这‘仁政’二字,孔子只想说的是‘仁’,而‘政’是孟子因自己的想象或者需要添加上去的,这可不是我乱说,孟子为了谋取官职,得到重用,先后游历梁、魏、齐、宋、滕、鲁等国,仁政二字,便是他与梁惠王奏对时说出来的!”
学子们若有所思,孔颖达见状内心焦急万分,却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举不出例子证明李牧所言荒谬。
就在学子们即将被洗脑成功的时候,李牧忽然笑了一下,话锋一转,道:“当然了,我说得一切,也都是揣测,也许孔子想过——注意,我说的是揣测,我揣测孔孟,孟子揣测孔子,大家都是揣测,都不是眼睛看到的,身体经历的事实,所以,这种话不足为信。”
众学子鸦雀无声,他们怀疑自己的耳朵。这位年轻的逐鹿侯在说些什么,他竟然说,孔孟之道不足为信这实在是太挑战他们的价值观了。
孔颖达实在忍不住开口,道:“李牧,请你慎言,你不要仗着自己有几分才气,就在这里误人子弟,他们都是未来的国之肱骨,你担待不起!”
李牧笑了,道:“老孔,你还真别吓我。我是奉旨授课,不得不来,不然你以为我愿意来么我李牧边城庶民出身,半年之前大字不识一个
第246章 连番打击
在座之人,除了孔颖达之外,都是十几岁的少年人,他们从小生长在公侯之家,别说人吃人的惨剧,他们连挨饿的人都没见过,听李牧说人饿极了会吃人,不少人的表情都是不信的,但却也有一些人信了,被吓得面色惨白,不敢出声。
李承乾是个天生胆子大的,好奇心也重,便问:“大哥,你当真见过人吃人吗”
李牧随口一说,哪里真的见过,但这不妨碍他忽悠:“没见过我能说么想我当初在马邑做乡勇,被突厥骑兵俘虏,辗转草原荒漠,一路抵达铁山,这一路上什么没见过。”
李承乾哆嗦了一下,再看向李牧的眼神有些惧怕了,道:“大哥,你不会也……”
“想什么呢!”李牧没好气道:“生而为人,而食人肉,与野兽何异再说,你以为突厥骑兵会把肉分给俘虏”
李牧没好气道:“李承乾,你身为太子,想得事情怎么如此奇怪啊我是在告诫你们,你却好奇这种事情,看来我得跟陛下说一说了,你这个小子思想有问题啊!”
“不要不要!”李承乾赶紧告饶,道:“我不问就是了,千万不要告诉父皇,父皇会训斥我的。”
“那就闭嘴。”李牧斥责了一声,又继续道:“我刚刚教你们的,是一种思考事情的方法,而不是对于圣人典籍的驳斥。这一点你们要区分清楚,或许你们心中很疑惑——”李牧忽然瞧见孔颖达的模样,忍不住发笑,指着孔颖达道:“大家看看孔祭酒,你们觉得他像不像一个要气炸了的癞蛤蟆”
众学子顺着李牧的手指,看到孔颖达的样子,都忍不住失声笑了起来,笑了两声,觉得好像有点不对劲,赶紧又憋住,吭哧吭哧的。
孔颖达瞪着眼睛道:“李牧,老夫没你能言善辩。但是老夫也有一言,你刚说的,反过来看事情,从结果推导缘由。那我问你,为何现在天下独尊儒术为何自汉以来,君王都信奉儒家若儒家这不对,那也不对,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
“这个问题算是问道点子上了。”李牧抚掌笑道:“这也是我正要讲的东西,老孔啊,我发现你还是有点才能的,你很适合做一个助教嘛。”
“休逞口舌之快,请回答老夫的问题。”
“好,那我就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研究成果。”李牧正色讲道:“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诞生的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晚的,何以能够传承这么久远,以至于到了今日,一家独大的地位。并非所谓的‘仁政’这种思想,类似于这种思想,都是后人附会与孔子学说,为了自己的利益牵强附会罢了,这是非常卑劣以及不道德的事情。儒家能够传承并且发扬光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仁、义、礼、智、信、恕、忠、孝,这八个字!”
“这八个字,涵盖了一个人所能具有的全部美好品德。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你要有一个仁爱之心,你要具有责任感,你要注重品德修养,仁与礼相辅相成,要忠孝仁恕等等。而诸子百家中其他学说,则几乎都是专精一途,没有儒家兼容并蓄。”
“这八个字,也是最初,孔圣的思想。”
“刚刚我为何说到‘卑劣’二字!”李牧的语气变得有些气愤,道:“如果大家通读了儒家典籍会发现一件事,最初孔圣所讲的思想,几乎全部都是微言大义,他所做的事情,是在倡导。倡导并不是命令,他给了百姓选择,百姓觉得孔子说得对,我就听孔子的话去做,这叫做以德服人。而自孟子之后这些人在做什么他们借着孔子的思想,添加自己的想法进去,堂而皇之称其为一家,他们开始游说帝王,妄图从上至下,推行他们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根源上来说,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借用孔圣的思想,这是一种窃取。再者,他们的最初目的,不是为了百姓,而是为了自己。若为了百姓,你找帝王说什么你跟百姓去说呀他们在强迫百姓啊!他们妄图通过控制帝王,达到控制百姓的目的。他们真正想做的,是帝王背后的帝王。狼子野心,难道不令人毛骨悚然吗”
“刚刚孔祭酒说道自汉之后,我知道他说的是董仲舒。董仲舒便是一个好人吗他曾说,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学说,都不应该存在。最后导致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诚然,对儒家来说,这是好事。但是对于天下,真的是好事吗孔子当年,都未曾说过,这天下只允许儒家存在。就连孔子本人,也曾求学于老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话,由此可见,孔子也深知自己的不足,需要向别人学习。为何董仲舒便如此猖狂,觉得儒家思想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他思想连存在都不允许他真的是为了儒家他真的是为了百姓他难道不是为了自己
第247章 惊世骇俗
“你给朕少说两句!你说孔爱卿不懂仁政,你懂”
“臣也没说自己懂,但是臣也没厚着脸皮去教呀!臣以为,政令仁或不仁,百姓自有公论。君与臣,努力做事即可。只要肯往好的方向努力,结果一定不会太坏。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那也是坏结果中最好的了,尽人事,听天命,无可奈何,唯有认命啦!”
李世民感受到孔颖达面对李牧时候的感受了,这小子也太能说了。最可气的是,一点分寸也没有,就算你说得有理,不能给留点面子吗
正要再说些什么,就听李牧像是恍然意识到了什么,自言自语似的说道:“哎呀,我不该说这些。多亏有老孔这样的老师,教出木头一样的弟子,我这样的人才可以尽情施展啊,若人人都是李牧,我这个李牧岂不是要饿死罢了罢了,老孔啊,今天就当我什么都没说,你讲得挺好,你讲得都对。”
孔颖达面色铁青,深吸了口气,向李牧行了一个弟子礼,道:“逐鹿侯无需如此冷嘲热讽,技不如人,孔颖达认下就是。逐鹿侯所言,发人深省之处,在下自当反复研究,在透彻之前,不误人子弟便是了!”
“唉,这就对了么。”李牧摊摊手,笑道:“你能明白这个道理,我就非常欣慰了。也算对得起你鞠这一躬,就像《师说》中所言,闻道有先后。我虽然比你接触儒家经义要晚一些,但这不妨碍我‘闻道’比你早。晚,反而是我的优势,因为我接触到的儒家经义,没有受到如你这般所谓大儒的解读,我学到的是我自己从圣人言语中领悟的道,而你学到的,是你的老师给你的道,这是不一样的。”
说着,李牧又转向众学子,道:“这话,我是对孔祭酒说的啊。你们该怎么学,还得怎么学,带上脑子就行了。”
李承乾叫道:“父皇,儿臣也想效仿大哥,自学儒家经义!”
“不行!”李世民没有废话,直接否决。
李承乾不服道:“父皇,为何不行啊大哥没有老师教,却‘闻道’于孔祭酒之前,我也不要老师——”
李世民怒瞪李牧,李牧只好接过话来:“太子,我问你,你是天才吗”
“呃……”李承乾虽然很想脸皮厚点说自己是天才,但是从小到大,也没人说他是天才过,还是有点不敢说,嚅嗫了两下,没有出声。
李牧轻笑一声,狂妄无比:“想跟我一样,可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跟我一样的天才,若是,我做什么,你就可以做什么,我怎么做,你就可以怎么做,得到的结果定然也是一样的,但如果不是天才,还想效仿我,结果么——自己想。”
李承乾十二岁,何曾见过如此无形之装逼,顿时自尊心受挫,垂下了脑袋。李世民不悦地瞪着李牧,心说狂妄地臭小子,这是我儿子,是太子,未来的皇帝,被你挫得一文不值了你是天才,他还是龙子龙孙呢!比你差吗
但话到了嘴边,李世民想想还是算了。李牧这小子嘴不留德,万一他再说出点什么来,连同朕一起贬损了。朕能把他怎样罚他杀了他传将出去,嫉贤妒能的名声可不好听。
李牧余光一直瞄着李世民,他就猜到没事儿,所以才敢这么说,笑了一下又道:“各位学子,不要觉得我很狂妄。狂妄是需要本钱的,如果你们也能做到我做到的事情,你们也可以站在这里侃侃而谈,到时候你们肯定不会觉得自己狂妄。”
“你们真的觉得我狂妄得很快乐吗不,我的痛苦你们不会了解。我很寂寞啊!真切地希望有朝一日,你等也能跟我一样出色,若真有那么一天,大唐必将因你我的存在而蒸蒸日上。吾皇已然是圣明无比了,我等再把贤臣当好,盛世指日可待,咱们都是热血少年人,总不能指望老孔这样风烛残年的老人去兴盛大唐吧,若那样,我大唐还有未来吗”
学子们已然被洗脑成功,激动得嗷嗷直叫,李牧抬手虚压,安抚了一下众人情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大唐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好了,今天的课到此结束,请陛下赐午饭吧!”
李世民刚燃起一点的火气,被李牧一记马屁拍上,顿时给拍散了,又气又笑地瞪了李牧一眼,挥挥手,道:“传膳。”
高公公在旁边早就准备好了,闻言立刻安排传膳,众学子在自己的学案上享用,而李牧和孔颖达,还有李承乾和李泰,则被李世民带到了太极殿,因为他有些话,想要对李牧说。
孔颖达显得有些萎靡,赐座之后,呆愣愣地坐了下来,自顾地吃饭饮酒,一言不发。李世民能理解他的心情,也没有打扰他,自顾地问李牧,道:“你小子就是故意的!朕让你讲课,你就讲这些惊世骇俗之语”
李牧刚把酒杯端起来,还没等喝就被质问,心气不爽,道:“陛下,臣好委屈啊。您让臣授课,臣就授课去了。臣传授的内容,都是臣精研儒家经义得出来的,就连老孔也得承认臣没有胡编乱造构陷古人,怎么就惊世骇俗了呢这还是那些学子赖着不走才说了这些,臣本来打算给太子和越王讲的课,比这还惊世骇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