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技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李承乾和李
第248章 文武论
“陛下请容臣一言!”
李牧忽然大声喝道。
虽没有达到声振屋瓦的程度,但也差不多少了,殿内又空旷,竟然产生了回声。把李世民都给镇住了,什么意思,事儿你惹起来的,你还敢说话
李牧从跪坐的姿势爬起来,非常正式地向李世民行礼,道:“陛下,容臣一言,若陛下觉得臣所言无礼,臣愿意接受惩罚。”
李世民见李牧如此正式,颇感意外。通常李牧都是那个把严肃的气愤搞得不严肃的人,他若是严肃的时候,十之**是在演戏,但是这次,李世民觉得不像。
李世民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道:“李牧,你当知道你在说什么。以往你说话,说错了,朕也不在意,但是这件事,你思量好了再讲。”
“臣已经思虑好了。”
“你说。”
“先等一下。”李牧说了声,蹲下来把碗里的肉吞了。这个操作可太让人意外了,李世民额头上的青筋又开始蹦了,这小子到底在作什么妖
李牧飞快地吃完,抹了把嘴上的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道:“臣确实饿了,早上没吃饱,臣还有病在身——”
“行了,不用解释了,赶紧说吧!”
“好!”李牧又正经起来,道:“陛下,臣今日本来想讲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志向’二字。只不过是听到了老孔讲授仁政,忍不住驳斥,兼之有其他学子在,所以没讲罢了。”
“臣为何要讲志向呢因为臣发现,无论是从孔子的生平,还是太上皇、陛下的生平,或者是臣的生平,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的生平来看,志向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
“孔子若不是‘十有五而至于学’,他如何能够成就圣人之位太上皇与陛下,若不立下平定战乱,拯救苍生的志向,愚忠暴隋,如今天下百姓必然还在饱受战乱之苦。再说臣,臣若不是被陛下丢到没人去的工部,又正好心态好没有自暴自弃,奋起改革,恐怕臣也就泯然众人了。”
李世民皱眉道:“你小子非得加一句朕不爱听的么怎么着,朕便是没有一处厚待你,处处都是委屈你了”
“臣可没说。”李牧飞快地嘟哝了一句,继续说道:“再说说古人,汉高祖刘邦,四十八岁立下志向,随即短短数年之间,灭秦楚,立汉朝。汉武帝,从小立下打败匈奴的志向,所以才有‘逐匈奴于塞北’的丰功伟绩。如此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这也可以回答陛下的另一个问题,刚刚陛下问臣,老孔不能教仁政,那么臣能教臣说臣不能教,却没有告诉陛下谁能。现在臣可以告诉陛下,史书可以。历朝历代,开国灭国,都在一本本史书中有详细的记载,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同样一本历史,例如前朝。贤明的君主,会看到隋文帝的优点和长处,而暴虐的君主,会去学隋炀帝的享乐和狂妄。贤者自贤,而暴者自暴。这也是臣一直说的,饶舜之所以是尧舜,是因为他们本身是尧舜,而不是谁致君与饶舜。不去学暴虐的君主,学习贤明的君主,自己也可以贤明。这是君主的自身修养,谁也教不了。”
“再回到太子和越王的志向问题。臣故意说出惊世骇俗之语,便是想问出太子和越王的真实想法。臣观其颜色,至少臣以为,太子和越王都没有撒谎,他们说的都是实情。陛下细思之,人是愿意为了自己的志向而活,还是愿意为了别人强加于自己的志向而活”
“如,太子想要做将军,将军从武。您让太子每日学习经义,他能学的进去吗就算是被迫学了,也是被逼无奈,不是真心。”
李承乾听得眼泪汪汪,恨不得大喊一声,大哥,你懂我!李泰在旁边也是大点其头,他虽然不排斥学问,但是对于孔颖达的课,他也是觉得有些厌烦和枯燥。
孔颖达实在忍不住了,不服气道:“可是他是太子,太子就应该学习这些,历朝历代皆如此,怎么到了你这儿就成问题了”
李牧不慌不忙,笑着反问:“老孔,你能给我举出一个例子,一代开国之主,或者是中兴之主,谁开国或者中兴,是老师教出来的”
孔颖达被怼得哑口无言,李世民则若有所思。
李牧继续道:“陛下,请恕臣罪。太子和越王都是皇后嫡出,日后若皇位有相争,必在二者之间。今日臣问出的结果很好,越王无此念。但即便有念头,臣也以为无妨。越王有此念,太子就需要更加努力。他是太子,得天独厚。陛下心意属之,百官万民心意属之,顺理成章。若他真的被越王夺去了皇位,那只能说明一件事,太子不如越王多矣。若太子真的不如越王多矣,他就没有资格做太子。李唐的江山,也不能交给一个不够优秀的皇子手中!”
此言振聋发聩,孔颖达听得冷汗淋漓,但他却不敢言语,因为他若反对,就等于在打李世民的脸,李世民的皇位,不就是抢来的么
但他是太子的老师,又不得不言,咬着后槽牙道:“陛下,请喝止逐鹿侯,他大逆不道了!”
李世民冷着脸,道:“让他继续说。”
“陛下——”
“李牧,你说!”
李牧看向孔颖达,道:“老孔,我知道我在说什么。我来问你,若太子不如越王多矣。你保,就能保得住了一个废物,无论怎么保,都是废物,不是被兄弟抢走皇位,也要被其他人抢走,这是注定的事情,古往今来皆如此。所以我的意思,是要告诉太子,身为太子,不是所谓天命所归。皇帝才是天命所归,太子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你的父皇终会老去,而你会加冕为帝。你有什么能力,配得上你的父皇给予你的万里河山,你又有什么能力,配得上百官万民的爱戴,你又有什么能力,可使得万邦敬仰来朝,开疆拓土”
“靠清谈靠美文靠诗词歌赋锦绣文章”
“国中若有大将,而作为太子,未来帝王的你,能否压住大将为你效命若你不能,安知大将不会骑兵造反黄袍加身你的父皇留给你的臣子,你又能否镇得住若你镇不住,大权归于宰辅外戚之手,你只能做一个皇宫里的皇帝,这就是李唐江山的归宿吗”
李承乾冷汗淋漓,他终究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这些话对他来说,确实有些早了。
李牧看向李世民,道:“陛下刚说,如今朝堂上,不缺太子这号大将军。是,臣也承认,我大唐文武群臣,皆出色之辈。但臣想问陛下一句,这些人心服陛下,心服太子乎他们全心全意侍奉陛下,任凭驱使,日后也能任凭太子驱使乎”
“陛下为何不语因为您知道,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臣可以断言,若太子的能力不够,他日就算是国舅
第249章 陛下的面子很重要!
天策上将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称号,武德四年,李世民率领军队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许其许自置官属。这也是李渊人生中最大的败笔,也是其传奇一生糊涂的开始。
天策上将位列武官之首,天策府在十四卫府之上;天策上将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天策府的主要人员,多为李世民征服的敌军中佼佼者,杜如晦、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秦琼、长孙无忌、柴绍、罗士信、史万宝、李勣、刘弘基等,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野心,也会产生野心。
注意,此时的李靖,虽已经显现出不凡的军事才能,但因其出身的关系,并没有得到重用。也就是说,李世民做全军总司令的时候,李靖的地位,约等于一个旅长。
虽然这不能作为评判二者用兵能力的根据,但是如今是在李世民的面前,作为太子,不该好好捧一捧自己的老爹吗若龙颜大悦,什么没有
但李承乾这个熊孩子,他没有这根筋。李世民说出让李靖教他兵法的同时,已经摆好了姿势等着接受吹捧了,李承乾愣是没看出来,李牧连着咳嗽三次,他还没反应过来,李牧实在无奈,才出言提醒。
李牧明知提醒会尴尬,但是不提醒更尴尬,最让他无语的是,李承乾听懂了,还不肯去拍一个马屁,竟然犹豫了起来。
李世民的脸色有点挂不住了,只好自己找台阶,道:“朕日理万机,哪有闲工夫,还是让李靖来教,他如今清闲得很,正好朕也让他教侯君集兵法,太子跟着学一学,也能得到侯君集的指点。”
李承乾还当是好话,顿时笑逐颜开,道:“父皇说得有理啊,儿臣如何能耽误父皇处理国事。再说,父皇已经多年不领军打仗了,用兵之法必然退步很多。李靖大将军能够覆灭突厥,他的兵法必然是极好,跟他学正合适。”
李牧一边听一边咬后槽牙,这熊孩子算是没救了!这话你也敢说若给李靖本人听到了,他还不得吓死啊就因为覆灭了突厥功劳太大,人都不敢上朝了,躲在家里做寓公。你可到好,直接给说成了当朝第一人,还说你爹水平退步——
李牧忽然羡慕起李承乾了,这就是投好胎的重要性啊。换一个人,今天穿不上小鞋,明天也穿上了,但是人家李承乾没事,亲生儿子又是太子,你能拿他怎么样
果然,再看李世民,他的脸色已经难看了起来。
作为一个戎马一生,纵横捭阖的大将军,李世民难道不想率军出征他想!他太想!但他现在已经不是天策上将,而是皇帝,无数的事情等着他处理,所以他只能用李靖、李绩去完成他想完成的目标。但是在他的心里,他并不会认为自己比任何人差。因为此战突厥,乃是谋算已久,出征之前,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大体都已经预见,并且一一实现。只要临阵不出纰漏,怎么都能赢,也许没有李靖取巧漂亮,但必胜是一定的。
李世民自己亲自率领军队,李靖遇到的机会,他也一样可以抓住。甚至他可能赢得更漂亮,他才三十二岁,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甚至可以冲杀在前,而李靖,毕竟已经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人了。
但是这些话,他不能对李承乾说。作为皇帝和父亲的他,难道要自己证明自己很厉害吗
李世民看了眼李承乾,忽道:“太子啊,你吃饱了吧”
李承乾低头看了眼案上根本没动的食物,摇了摇头,道:“父皇,我还没吃呢。”
李世民叹了口气,抬手指了指高公公,道:“连同这个案几,一并送到东宫,太子退下吧。”
李承乾有些不情愿:“父皇我就在这儿吃呗,拿到东宫都凉了——”
“滚!”
李承乾这才反应过来,赶紧闭上了嘴巴。李泰虽然垂涎案几上的羊腿,但是看到皇兄的遭遇,也不敢再吃了,口称自己吃饱了,也一并告退了。
高公公送二位皇子离开,殿门再次关上,李世民终于忍不住,气愤道:“世人如今都忘了朕的功勋了吗朕乃天策上将,朕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十余年来鲜有败绩,怎么就退步了朕比李靖差在哪了为何连朕的儿子都觉得朕不如他!哎呀!可恼也!”
对于武事,孔颖达是不关心的。他也不想听,今日被李牧打击得有点过了,他决定告退回家缓一缓。李世民正在生气,哪里有空理他,甩了甩手,让他告退了。
殿内就剩下李世民跟李牧二人,李世民看着李牧慢条斯理地啃羊腿,自己也有些饿了,拿起小刀片下来一块塞进嘴里,道:“你怎么不说话”
“陛下被自己的儿子看不上,臣能说点啥”李牧期期艾艾道:“要不陛下传旨,臣去帮您打太子一顿”
也行哈!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李世民皱眉怒道:“若因此事打了他,岂不说明朕恼羞成怒,真觉得自己不如李靖了”
李牧咀嚼了两下,把嘴里的肉咽下去,道:“陛下,臣觉得吧,凡事自有公论。您光芒四射之时,太子还很幼小,不懂事嘛。他哪里知道陛下用兵如神但是来日方长,总有机会。陛下您不是说还有四夷未平嘛,咱们休养生息几年,攒点钱粮,搞一搞骑兵,到时候可以比一下啊,陛下御驾亲征一个敌人,再让李靖大将军另一路兵马攻打另一个敌人,看谁打的快呗。”
李世民本来还挺愤然,听到李牧这种外行的话,忍不住笑了起来,道:“小子,你当打仗是儿戏每一场战役,都完全不一样。打得快慢不重要,以最少的损失,赢得战役才是重点。打得都不是一个敌人,如何分出高下”
忽然李世民来了兴致,道:“李牧,朕看不如这样,既然太子不愿意学朕的兵法,你来学吧。你是我大唐三品军侯,早晚得出征,看你现在这样子,到时候定会被打得丢盔卸甲,损我国威!”
李牧赶紧摇头,道:“陛下,臣不能掌兵,臣若掌兵,会出事的。”
李世民挑了挑眉,道:“能有什么事”
李牧吧啃完的羊腿丢到盘子里,伸手把李泰案几上没吃的那条羊腿摸了过来继续啃,道:“陛下,实不相瞒,臣已经复原了诸葛亮的诸葛弩。”李牧伸出一根手指,道:“一次能连射十支短箭,和史书上记载的威力一模一样,臣已经做过实验了。”
“你说什么”
李世民霍然站起,羊腿都不啃了,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李牧跟前,蹲下问道:“你复原了诸葛弩”
李牧点点头。
“当真连射十箭”
李牧又点头。
“威力呢”
李牧眨巴眨巴眼睛,道:“陛下,您没用过弩箭吗就、就一样的威力啊。”
“我的天——”李世民站了起来,深呼吸了一下,又低头问道:“造价如何”
“连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
第250章 追封县男
“朕决定了!朕要追封你的父亲!”
就在李牧打算告退的时候,憋了半天没吭声的李世民突然蹦出来一句话,吓得李牧差点扑进面前的盘子里。
李世民见状哈哈大笑,道:“爱卿,何至于如此失态耶”
李牧苦笑拜倒在地,道:“陛下,臣对礼制不甚了解,只看过一些杂史——但似乎没有追封臣子父辈的先例吧。臣只是与太上皇闲聊时听过一件事,据闻武德二年,太上皇弟陷阵而亡。太上皇怜其部众,皆有追封。其中有一员将领,二子皆战死,无人继承爵位,故此才特例追封其父,封了四品官职。除此之外,似乎没有追封臣子父辈的先例了。臣的父亲在世时,不过是一执戟长,未有大功在身,也非皇亲国戚,如何能在追封之列,此事于礼不合。请陛下收回成命,臣谢过陛下恩典了。”
李世民走过来,将李牧搀扶起来,道:“李牧,此事虽没有先例,但朕是皇帝,金口玉言,朕说可以,谁敢说不可以你的父亲也是为大唐征战而死,壮士也!又生了你这样的儿子,为朕所用,朕便是追封,有何不可朕已决定了,追封你的父亲为马邑县男,着马邑县令建造祠堂,着本县百姓祭祀之。”
李牧叹道:“陛下,臣听母亲说,父亲马革裹尸,坟茔都无——”
“那便立衣冠冢!”李世民大手一挥,道:“朕意已决,爱卿不必推辞。你数次立下大功,朕都没有封赏,心中过意不去,这次一并赏了,朕心中也去了一块心病,你退下吧,朕这就命中书省草拟圣旨,着礼部从长安派人过去督办!”
“那——好吧,谢陛下恩典。”李牧行了个礼,只好接受下来。
其实对于父亲李敢,李牧印象中残存的记忆也非常模糊。毕竟就连这具身体的原主人也没有见过李敢几次,李敢便战死了。但通过孙氏回忆的寥寥数语间,可以知道李敢乃是一个粗犷的汉子,孔武有力,否则也不能脱颖而出成为执戟长。要知道,戟这件兵器本身就很重,寻常人使用不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