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技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呃、”李世民被噎了一下,有点不知说什么好了。
其实李佑的年纪,远没到要分封的时候。通常皇子要在成年之后,才会被去封国。而被重视的皇子,通常都是遥领,称之为“不之官”,享有封地的收益,却不用去履行治理的义务。历史上李泰就曾多次加封,封地高达二十二州,却特许‘不之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优待,才让他有了争夺皇位的心思。
李佑的母妃,贵为四贵妃之一。按道理来说,他也应该享有‘不之官’的待遇。提前分封,已经是很严重的惩罚了。李世民便想给他多少找补一点,封一个好去处,也让他未来的生活优渥一些。
但长孙皇后不许,他也没办法,抿了抿嘴,道:“那皇后来决断,皇后觉得哪里合适?”
长孙皇后怎肯做这样得罪人的事情,眼眸一转,把皮球丢给了李牧,道:“李牧,你觉得哪里合适?”
李牧心道,好嘛,你们俩都当好人,坏人让我干?好去处,皇后不乐意,坏去处,摆明了李世民不会高兴。李牧琢磨半天,也没个头绪。主要是他来到长安就没离开过,也不知道哪儿好哪儿不好啊!
李牧虽然对唐朝的历史不甚了解,但他看过《贞观长歌》啊。电视剧里面李佑是被封为齐王,贞观十七年在齐州造反。既然想不到好去处,得嘞,咱还是尊重历史吧。
主意已定,李牧清了下嗓子,道:“陛下,臣以为齐州很不错。”
李世民耷拉着眼皮瞅着李牧,没好气道:“别以为朕不知道你那点小心思,窦娥死在齐州,你小子还真是小心眼!”
李牧愣了一下,他还真没想到这个茬,他把窦娥冤改成齐州,完全是为了恶心山东士族,只好苦笑道:“陛下,真是巧合,要不臣还是不说了,陛下您定吧。”
李世民倒是想自己定,但看长孙皇后的脸色,恐怕他也定不了。齐州虽比不了扬州,但也算是富庶之地,总比发配到琼州好,叹了口气,问长孙皇后,道:“齐州,皇后觉得可以么?”
长孙皇后看了看李牧,又看了看李世民,缓缓点头,道:“李牧考虑得周到,齐州可以。”
这叫什么话呀!李牧满脸无奈,长孙皇后这么说,等于是坐实了他是故意的。有心想解释几句,寻思一下还是什么也没说,解释和不解释,有什么意义呢?反正李佑肯定是恨死他了。
定下来了,李世民叫过来一个高公公带过来的小太监,让他去传旨。改封燕王李佑为齐王,任齐州都督,同州刺史,督齐、青、莱、密四洲军事,令他拜别母妃,即刻就番,不得拖延。
这都是皇子赴藩的应有之义,长孙皇后也没有提出什么意见。督四洲军事,已经是降格了,按道理来说,母妃贵为四妃之一,至少也是督周边八洲军事,这样才不会有人掣肘,仅仅四洲,比普通皇子也稍有不如。
旨意传出,朝野又是哗然。在这个敏感的时节,忽然出现这么一档子事儿,所有人都不明白是为什么。很快,又有消息传开。刺客中有一人是燕王府的刀枪教头,逐鹿侯查明之后,把人剁碎了装在匣子里送到了燕王府,吓得燕王尿了裤子。紧接着就藩的旨意就来了,很难让人不把这两件事联想起来。
李佑与李牧的过节,朝野上下都心知肚明。李佑派人掺一脚,众人不觉惊奇。但因为这事儿被迫提前就藩,却大大出乎所有人意料。由此也可见,皇帝的决心有多大,就连自己的儿子牵扯其中,都要如此重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李佑就藩的消息还在议论的时候,傍晚又传出消息。皇帝宣见李靖为首的五名大将,授调兵虎符。牛进达与李道宗二人已经离开长安,在京畿之地聚拢府兵,做什么,可想而知。
事情到了这一步,所有人都不再心存幻想了。种种迹象表明,李世民的屠刀已经扬起,就看谁是头一个刀下亡魂了!
……
河边搭了个巨大的军帐,暂时充当了刑部大堂。年初的一项调动,李道宗改任了宗正寺卿,刑部尚书之位由张亮接任。郧国公张亮,此人也是日后凌烟阁中人之一,原为李密部下,曾在李绩麾下为将,随李绩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绩推荐加入秦王府,为李世民谋划了很多事情。李世民即位后,封他为右卫将军,长平郡公,年初进封鄅国公,接棒李道宗做了刑部尚书。
此举算是李世民削减宗藩势力的一项举措,李道宗离开刑部之后,六部之中再无皇族中人了。
大理寺卿张蕴古,此人在历史上也是个有名有姓之辈,他的主要事迹,便是遭到权万纪诬告,被李世民误杀了。现在历史出现了变化,权万纪作为李佑的长史,跟着李佑提前去就藩了,他也就保住了命。
御史大夫魏征,再加上主审官长孙无忌,四人坐在案头后面,齐刷刷的愁眉不展。
刺客他们已经见过了一遍,问也没问出什么新鲜的。六个活口,似乎已经知道自己必死了,也没什么求饶之举,对李牧破口大骂,绝口不承认是刺杀皇帝,只道是刺杀李牧,一人做事一人当,只求不要牵扯宗族。
供词与李牧那份没有什么区别,在这里头做文章也不好做。而且李世民已经把意思表达清楚了,他要的不是这个结果,而长孙无忌的职责,是贯彻李世民的意志。
最后一个犯人被带下去,长孙无忌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看向左侧的魏征,道:“魏公有何话说么?”刚刚审问的时候,魏征一句话也没说,所以长孙无忌先问他的意见。
魏征绷着一张脸,道:“有何话说?没有话说!昏君想要什么结果,就给他什么结果,杀吧!杀吧!逼得狼烟四起,天下大乱,他就安逸了!”
长孙无忌皱眉道:“魏公此言荒谬,刺客属实,陛下受伤也属实!按律法治罪,有何错处?陛下仁慈,或许会赦免一些人,但你也不能说陛下就错了吧?若陛下不严惩,那岂不是告诉天下人,刺杀皇帝不成抵赖即可,魏公是这个意思么?”
魏征哑口无言,愤愤道:“你明知我不是此意,何必咬文嚼字!我只是,只是为那些无辜的人……唉!”
长孙无忌又看向张亮,道:“刑部有何意见?”
张亮是李世民一手提拔,自然是唯李世民的意志为准绳,闻言便道:“法不容情,大唐律中写得清楚,行刺皇帝如同谋反,夷三族,我以为陛下处置,并处。”
“你……”魏征张了张嘴,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叹了口气。
长孙无忌又看向张蕴古,道:“大理寺有什么意见么?”
“按大唐律,是没有什么错处,可是法理不外人情,我刚刚计算了一下,若真按照夷三族的标准执行,约莫牵扯六万余人,这……历朝历代,也未有啊!”
魏征听了,立刻接话道:“六万余性命,陛下怎忍心?不行,我要去见陛下!若不能劝陛下回心转意,我就一头撞死在他面前!”
长孙无忌叹道:“现在不是冲动的时候,你越是这样,便越会激怒陛下……”
话音未落,一个校尉匆忙跑进来,长孙无忌皱眉道:“慌慌张张做什么?”
“国舅容禀,出事了!程将军命我来报,逐鹿侯利刃加颈,正在陛下面前死谏,求陛下回心转意,声称若陛下不肯,他便死在陛下面前,省得目睹生灵涂炭!”
第532章 巧舌如簧
“快去看看!”
长孙无忌当即起身向外奔出,魏征等人紧随其后。各军帐中歇息的官员等,也都得了消息,齐齐往外走,也是奇怪,整日守在军帐外的士卒,竟没一个出来阻拦的。在情急之下,也没人注意到。
一群人跑到东山坡,只见李牧手里拿着尚方宝剑站在小院儿的篱笆墙外头,看这样子跟报讯的人说得好像也不是一回事儿,他这哪像是要死谏,倒像是要冲进去把皇帝结果了一样。
长孙无忌慌忙拦在李牧面前,喝道“你要干什么!李牧,你疯了?!”
李牧伸手拉开长孙无忌,挽起袖子,缓缓举起宝剑,搁在了手腕处,深吸了口气,道“陛下,臣刚刚想过了,抹脖子不太好,臣想留个全尸,还是割腕吧。”
众人听到这话,下巴都差点掉在地上,这啥呀,死谏还有商量往哪儿下刀的?儿戏吗?
李牧把剑放在手腕上,比划来比划去,就是不下手,众人在旁边看着都跟着着急,恨不得冲上来帮他一把,一剑下去给他划开得了。
这时,高公公走了出来,看着李牧在那儿比划,也是差点忍不住笑场,勉强忍住,板着脸道“陛下口谕李牧,你还要胡闹到几时?做你该做的事去,朕原谅你一回,若再胡闹,朕定不饶你。”
“陛下!臣没有胡闹啊!”李牧忽然把剑一扔,高声喊道“陛下犯了糊涂,臣作为陛下的臣子,怎么能够不出言提醒,哪怕是忠言逆耳,也算尽了为臣者的本分,臣不能像那些尸位素餐之辈,看着陛下即将铸成大错,却顾虑自家的身家性命,不敢发声!这样的人太多了,不少臣一个。臣愿逆流而行,哪怕触怒陛下,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若臣的死,能唤醒陛下,挽回即将铸成之大错,臣愿意!”
振聋发聩!
完全字面意义上的振聋发聩,因为李牧扯着脖子喊的,离得近的长孙无忌,耳朵都差点失聪了。
不少人的老脸一阵红一阵白,李牧的话谁听不明白,这摆明了就是羞臊人,尤其是魏征,他听到李牧的话,下意识地就觉着耳熟,想了一会儿反应过来了,这不是自己想说的话么?李牧这小子,他竟然抢在了前头!
若他真是这样的忠烈之人,倒也罢了,问题是他不是啊,长了眼睛的人都看得出他不是,但他偏偏要说这样的话。魏征胃里一阵翻腾,只觉得像是吃了苍蝇一样,说不出的难受。
高公公听过之后,没有说什么,转身回了院子,不多时又出来,道“陛下口谕李牧,你曾在殿上说过,臣子做不到致君于尧舜,能不能做尧舜,要看帝王的天赋。朕仍记忆犹新,现在你是在做什么?难道你要把自己的话收回去么?”
对啊!众人听到这话,顿生同感。你李牧不是说过,做臣子的做不到致君于尧舜么?为了拍皇帝的马屁,你是什么都说得出来!现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吧,看你怎么说?
李牧也像是措手不及似的,愣了一会儿,忽然他深吸了口气,道“陛下,臣绝不是想致君于尧舜。因为陛下也不是尧舜,尧舜也不是尧舜,没有人能做到尧舜,臣只是想提醒陛下,不要犯下追悔莫及的错误,因为有些事情,一旦做了,后果是无法弥补的!”
绕口令似的一段话,让众人都有些反应不过来。在心里绕了一圈之后,才明白一点,这小子是不是疯了,他竟然说皇帝当不了尧舜,他是在讽刺皇帝是昏君吗?
是个人也忍不了!
李世民这回不用高公公传话了,自己从院子里走了出来。在刺杀事件发生了一天之后,群臣终于见到了李世民本人。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李世民的伤处。果然再手腕上看到了裹着的白布,但平心而论,确实是个小伤。在场有不少都是当年秦王府的人,他们都见过李世民负伤。若是搁在七八年前,李世民率军征战的时候,这点小伤抓一把土抹两把也就完事儿了,根本就不值一提。
但这话谁敢说啊?七八年前那个人是秦王,现在这个人是皇帝,能一样么?
百官跪了一地,无不痛哭,骂声此起彼伏。
李世民充耳不闻,盯住李牧,道“你的话是什么意思?你说朕做不了尧舜?那为何尧舜也做不了尧舜?”
李牧正色道“陛下,可能是臣读书少,但据臣所知,关于尧舜的事迹,虽口口相传,但却不见于正史。史记之中的记载,也多为传说故事,没有任何佐证。臣以为,尧舜之所以能作为传说,传承千年,是因为尧舜寄托了百姓对明君的向往。百姓想要这样的皇帝,他们把所有美好的想象,都归在尧舜的身上。但尧舜真的是传说中那样的人吗?臣以为,不一定。人都有私欲,有私欲就会犯错,但尧舜不会,因为尧舜是百姓想象出来的。”
“尧舜所在的年代,地域不过千里。而如今大唐,东西何止万里?现在若治理千里之地,只需要一个贤臣而已。在场诸公都能做到,而陛下陛下治理的天下,是尧舜治理的百倍。治理十里之地,治理百里之地,治理千里之地,治理万里之地,所需要思考的事情,复杂的程度,岂可同日而语?尧舜心念一动,或只牵扯百人,而陛下心念一动,就是万人,十万人,陛下难道不更应该谨慎吗?”
“陛下为天子,圣人云,天子以德配之。臣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皇帝非有德行之人不可。若德行不配,则江山不稳。强如秦汉,也会倾覆。大唐万里疆域之内,发生的任何事情,无论大小,对错皆可归在陛下身上。因为天下归属于陛下,百姓都是陛下之子民也。养而不教,父之过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陛下为天下之君父,难辞其咎!”
虽然是设计好的情节,但听到李牧掰扯出这些歪理,还是给李世民气着了。他怒极反笑“按你这么说,朕被刺客刺杀了,还是朕的不是了?”
李牧一本正经道“若要这么说,也说得过去!”
李世民这个气呀,瞬间就有点上头了,什么做戏不做戏的,早就抛到脑后了,非得跟李牧掰扯一下不可了“那你给朕说出个道理来,朕错在哪儿?”
“陛下没有错,只是还做得不够好。”李牧沉着应对,丝毫不乱“陛下,臣不懂治理天下,只懂做生意。放眼长安城,臣敢大言不惭地说一句,臣是最会做生意的人。无论是哪一行,只要臣想做,臣都能做,而且还能做得好。很多人都非常疑惑,为什么会这样,臣今天就把其中的窍门公之于众,希望能给陛下一点触动。”
李世民对这事儿也挺好奇,便哼了一声,道“你且说来。”
“圣人云仁义礼智信,儒家所谓五常也。乃是圣人归结出的五条基本道德标准。臣钻研圣人之典籍时,看到这五个字,便如同醍醐灌顶一般,明悟了很多道理。”
“臣发现,做生意其实非常简单。信,一字而已。为何臣做生意无往而不利,信字而已。为了内务府短短数月之间迅速壮大?信字而已。臣向商贾承诺过的事情,无论赔赚,臣一力担之。只要是自我口中说出的事情,我就一定会做到。所以商贾会信任臣,他们才愿意跟臣做生意,愿意跟内务府签订单,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做到了他们应做到的事情,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就会得到回报。这便是信,若臣说了做不到,仗势欺人,商贾或许拿臣没有办法,但他们只会吃这一次亏,绝对不会上第二次当了。”
“另一件事,也可作佐证。臣今天也可以说出来,臣总是说,臣视金钱如粪土。这句话像是玩笑一样,它也确实是个玩笑。臣是个做生意的人,自己做生意,替陛下经营内务府,若臣真的不在乎钱财,那也没必要做这些事情。但是现在,臣说出这句话,百姓会信,至少长安城的百姓会信。为什么?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街道上捡过臣撒的钱。前前后后,没有十万贯,也至少有五万贯了,臣是真金白银扔出去了!”
“臣说了,臣也做了,哪怕有人说臣是别有用心,说这是一句玩笑,但因为臣做了,它就不再是一个玩笑。这,便是‘信’的力量。”
“陛下与百姓,也是如此。刺客为何要刺杀?因为他们对陛下不满,他们为何不满?因为他们不信任陛下,他们不相信陛下是一个好皇帝。但若陛下像臣撒币一样,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能以‘信’而取人心,就算有人都说陛下不是个好皇帝,他们的言论也不会得到支持。陛下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有勇气驾舟翻腾于波涛之上,又何惧于区区风浪呢?”
李世民听到这些话,眼中的怒气逐渐消散。群臣也皆不语,深思李牧话语中的意思。魏征看着李牧的背影,心中虽不舒坦,但也不得不承认,李牧这番劝谏,要比他做得好,若换作他来,肯定还是老一套,绝对说不出这么多例子。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刺客来自五姓七望,他们一起来反对朕,难道说,是朕的德行不够,不配做天子?朕登基以来,对门阀处处优待,他们却这样对朕,朕实在是失望!你说得那一番关于‘信’的言论,朕听进去了,也听懂了。但他们先失信于朕,朕也只好失信于他们了。李牧,你的一番心意,朕懂了。但这件事,朕不能听你的,退下吧!”
说罢,李世民转身要回院里。魏征踏前一步,李牧却比他更快,竟扑在地上,一把抱住了李世民的大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