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技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第三件事,本官要带领大家赚钱!说着,李牧从怀里掏出一副图,展开让众人可以看清楚:这里,崇仁坊。我画了圈的地方,现在已被陇西一位豪富购入,今日就要拆掉重建新楼。本官做主接了这个买卖,也当做工匠考核之用。从今日起所有工匠分为三批。一批负责徭役,一批负责建造工部坊,还有一批,则到崇仁坊上工。每日轮换,接受考核。除第一次上工做考核用必须到场外,其他日子则为自愿,干活有工钱拿,不干活没有工钱拿,就是这么简单!

    工匠之中有人胆大,问道:大人,不知这工钱怎么给,干一天活给多少?

    问得好!李牧接话道:暂定为:供三餐,力工每日百文,技工每日一百五十文,技师每日三百文!此为底数,看情况再加!

    每日百文!工匠们又爆发了一阵议论,他们来长安服徭役,本来就没打算能挣钱,官府若能在回返的时候给个盘缠,那都是烧高香的事情了,现在竟然有每日一百文的工钱。要知道这些人大多都是从小地方来的,他们家乡的消费可没有长安高,一百文有的地方能买两三斗米了,这要是在长安赚了钱,攒着回到家乡,岂不是摇身一变成了富人么?

    李牧把众人的神色收在眼中,道:在此我要提醒诸位,只有承包外面工程的时候,是有钱赚的。你们是来服徭役的,该干的活,还是得干。像朝廷委派的任务,修建工匠坊等,都是不给钱的。但你们放心,只要本官在任,出工就一定保证三餐,就算是本官自己贴钱,也会满足这条最低标准!

    这倒是没什么可说的,大家本就是来服徭役的,李牧没来之时,一分钱没有也都干了。再说修建工匠坊也是给工匠们住,谁还能有意见。

    好!事情都说完了,下面让公孙主事点名,点到名字的人,今日考核,等会就出发!

    说完,李牧对宇文规和公孙康道:挑选三分之一,带好工具,等会公孙主事带着去崇仁坊。剩下的人,按照我的要求,员外郎来安排。




第一百零二章 各方反应
    李牧带着三分之一的工匠浩浩荡荡地走了,临走之时,交给宇文规一千贯钱,让他负责采买,准备建造工部坊的事宜。宇文规正要与李牧细说一下,但李牧没给他机会,宇文规无奈,只好找到工部侍郎李大亮。

    大人,您看这不是胡闹么?想一出是一出,工匠分级的事情暂且不说。那两个主事,是赵国公府上的人叫去的,情况您也都知道,赵国公府上用人,咱们敢不去么?还有这建坊之事,他拿了钱就要建这合规矩么?最荒唐的是,他要带着工匠们去赚钱,堂堂工部郎中,去做了一个包工头,这成何体统啊!

    李大亮初听之时,也是微微皱眉,但听完之后,尤其是看了宇文规拿出的地图,上面崇仁坊坊画了圈的地方,眉头便又舒展开了。

    李大亮虽然是个老实人,但他能做到工部侍郎的位置上,必有过人之处。与李牧虽然只见过一次,他也能看出李牧是一个机敏之人,这样的人,断然不会做傻事。当他看到崇仁坊上的那个圈之后,心中便有数了。他身为工部侍郎,对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崇仁坊上的那个圈,他知道是皇帝赐给河间郡王李孝恭的别苑。

    试想一下,什么人能从李孝恭手中买下御赐的别苑?这个人会是什么身份,竟能让堂堂工部郎中,冒着被弹劾的风险,包下了这样一个工程?

    仅仅是陇西豪富?李大亮不信。就算是陇西李氏,李孝恭也不会轻易给这个面子。而且就算李孝恭给面子了,李牧也不会傻到为了钱财,搭上自己的官运。

    这样一来,事情便清楚了。李牧之所以不给赵国公的面子,之所以会冒险当了‘包工头’,必定是有他不能拒绝的缘由。这个缘由,只可能出于宫中,不是皇帝,就是太上皇!李牧所说的这些事情,也不可能是他自己的态度,必然是有人授意他这样做。太上皇就不问事,可能性不大,多半是皇帝的意思。

    可皇帝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对勋贵假公济私的警告?

    李大亮有点吃不准,但他可以明确的是,不能轻易踏入这趟浑水。否则不是得罪长孙无忌这样的勋贵,就是得罪皇帝,两边他都开罪不起。

    心中有了定计,李大亮缓缓道:宇文规,你与本官说这些事情,所为何意?

    宇文规有点懵,道:大人

    李大亮厉色道:李牧现为工部郎中,统管工部大小事务,你身为工部员外郎,理应辅佐与他,而不是越级来向本官告状!我来问你,李牧所言三事,可有一件是越权之事啊?评定工匠等级也好,建造工部坊也好,发配工匠也好,不都是他职权内的事情么?

    可是这包工

    还说!李大亮斥责道:虽然之前没有这么做的,但是也没有哪条规章说不能这样做。李牧这样做了,是他自己的想法,要是有问题,那也是吏部来问责,干你何事?你一个小小六品工部员外郎,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别的事不该你操心。操心多了,小心像那王钱二人一样,被李牧扔到边境修城去!

    得!宇文规一听这话,心中什么都明白了。不怪李牧年纪轻轻做事如此干脆,谁的面子都不给,敢情人家背后是有势力的,堂堂工部侍郎都不敢招惹,自己一个工部司员外郎还操哪门子心啊,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当下宇文规也没有废话了,施礼告辞,着人抬着李牧给的钱,去西市采买去了。

    李大亮见宇文规走远,心中仍在盘算。虽然对待宇文规时,他所说都站在李牧这边,但他心里却并非完全这样想。作为现在工部的实际一把手,他必须把事情搞清楚。而如今之计,想要搞清楚,就只能入宫去见李世民了。

    斟酌了半晌,李大亮摘下墙上挂着的官服穿上,牵过马厩的瘦马,对妻子说了一声,赶往宫城了。

    另一边,赵国公府内,负责修院子的张管事也接到了消息,气得暴跳如雷。

    要说这位张管事,还是李牧的一位旧相识。那日在定襄与李牧见面,想要购买酿酒秘方的,就是这位张管事。月前长孙无忌念及他为国公府效力多年,年纪也大了,便把他调回长安养老。正巧遇上了府中修院子的事情,就交给了他。张管事为了加快工期进度,在长孙无忌面前留下一个‘宝刀未老’的印象,这才找到工部,正巧遇上了王钱这两位两位想要抱大腿的主事,双方一拍即合,这才有了今日之事。

    正在指挥干活的王元和钱真两位,听到自己莫名其妙的就被发配到了边境筑城,当即就不干了。王元嚷嚷道:他算个什么东西,我等是为赵国公府帮忙。赵国公可是国舅爷,就算陛下知道了,怕是也不会说什么。他倒指手画脚起来了,不行,我要找他理论!

    钱真比他冷静一点,道:你去理论,理论个什么?他是工部郎中,你我是工部主事,他是正管啊!而且要细究起来,也是你我的不对,而且他两次召唤,咱们都没去,怎么说都是咱们缺理,为今之计,还是得请国舅爷出面,否则你我怕是得回家收拾行李,准备启程了!

    王元一听,赶紧抓住张管事的胳膊,道:张管事,如今出了事,你可不能不管啊!我等受你所托,一分钱不要白帮忙,干了一个来月了,可别到了最后,功劳一分没有,连饭碗都砸了,可不能这样啊!

    张管事冷着脸,甩开王元的手,道:休要大惊小怪,你们二人既然是为我赵国公府效力,自然不会让你们吃亏,在此等着,我去见国舅爷。

    说完,张管事匆匆走了。约莫一炷香后,长孙无忌和张管事一同从书房出来,王元和钱真二人,看着长孙无忌上了马车,驶向皇城方向,赶紧迎上张管事,道:国舅爷可是入宫去了?

    张管事冷哼一声,道:国舅爷听说此事大怒!那个什么逐鹿侯,竟敢触犯我家国舅爷的威严,今日有他倒霉的!

    王钱二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了起来。在他们想来,有长孙无忌出面,必然万事无忧。小小县侯而已,怎能与当朝国舅相比?想要处置他,还不是国舅爷一句话的事情么?



第一百零三章 连环误会
    长孙无忌真的生气了么?

    没有。

    作为国之肱骨,大唐宰相,长孙无忌的度量还没有这么小。但同样也是这个原因,他必须得‘大怒’。因为他的威严不容侵犯,如果一个小小侯爵都能够不把他放在眼内,日后这朝堂之上,谁还会把他放在中?

    在长孙无忌的印象里,李牧已经是第二次不给他面子了。第一次,他叫张管事去买李牧的酿酒秘法。张管事的回复是,李牧傍上了曹国公府,对赵国公府‘嗤之以鼻’,态度傲慢。但长孙无忌并未因此有想报复的意思,因为彼时李牧只不过是小小一个县丞,身份悬殊太大,若是传出当朝国舅威逼县丞的事情来,他丢不起那个脸。再者,他想要买秘法,不过是为了讨好太上皇,顺便给国公府增加一个进项而已。这件事即便没能办成,对他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但这一次,李牧已经被封为逐鹿侯,近些日子,酿酒也好,马蹄铁也好,甚至唐俭迎娶了他的母亲等事,朝上或者坊间,都在谈论李牧,风头一时无两。在这个当口,李牧发配了来他府上帮忙的主事和工匠,却带着人去给什么豪富起高楼,摆明了是不给他长孙无忌面子。这件事,就不能像上次一样轻轻放下了。他必须给李牧一个教训,让这个黄口小儿知道知道,一时的风光不算什么,这朝堂之上,有些人是他一个小小侯爵得罪不起的!

    长孙无忌赶到东宫殿外,匆匆要往里进,忽然高公公从殿门出来,把他挡了下来。长孙无忌一愣,凭他与李世民的关系,这东宫他想来便来,何时需要过通报,他都忘记上一次被挡在门口是什么时候了。

    高公公明了长孙无忌的疑惑,他也是刚刚得了李世民的嘱咐才在门口等着的。

    国舅爷,陛下正在接见工部侍郎李大亮,您先等等。

    李大亮?

    长孙无忌拧起了眉头,心中暗暗思忖,这李大亮来干什么?难道是为李牧说项?不不可能,李大亮的脾气秉性,不像是会为人出头的,尤其是李牧才刚刚上任几天,熟悉都谈不到,李大亮怎么可能冒着得罪我的风险为他出头?

    那么就是陛下召他来的了?

    这

    长孙无忌犯了心思,他想起一件事。李世民刚刚登基不久,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有人上奏告长孙无忌结党营私,李世民当着长孙无忌的面,把奏折拿出来递给他看,然后下令将诬告之人腰斩。如果李世民是站在他这边的,断然不会避讳于他。而此时他却被挡在了殿门外,说明什么?说明在这件事上,李世民是不站在他这边的。

    怎么会这样!长孙无忌想不通了。

    他哪知道细情,李世民也是有苦说不出。李牧是他委任的工部郎中,此番李牧当了包工头,不是他自己的意愿,而是他的老爹李渊逼迫的。至于发配了两名主事和七十三名工匠,你能说人家做错了么?身为主管长官,手底下的官吏,召了两次都召不来,发配了有什么问题?

    若真的因为这两个主事是给长孙无忌修院子而免了责罚,那打的可不是李牧的脸,而是朝廷的脸,他李世民自己的脸。旁人会如何看待这件事?长孙无忌权倾朝野还是李世民纵容贵戚?都不用传到坊间,就传到后宫,他的皇后都不会放过此事。李世民登基以来,长孙皇后一直在要求降低长孙无忌的官职,以免日后出现贵戚专权的隐患。是李世民一直坚持,才让长孙无忌做了吏部尚书,若这件事传到了后宫,长孙无忌吏部尚书的位子定要不保了。

    李世民不让长孙无忌进殿,实在是为了维护他。但其中细情长孙无忌并不知道,揣摩之中,方向就歪了。

    长孙无忌从怀中摸出一块银子,悄悄递给高公公,道:公公,不知陛下与工部侍郎在聊了些什么?连我都不让进去啊,若事涉机密,就当我没问。

    高公公把银子收进袖子,左右看了看,压低了嗓子,神神秘秘道:若非国舅爷问起,这事儿老奴是绝对不会说的。国舅爷,这几日你少来宫里,有件事儿您可能不知道。太上皇突发奇想,要去做生意了。这不么,选中了河间郡王的一处别苑,正要拆了起高楼。陛下着工部郎中李牧负责此事,太上皇要做生意的事情自然不好对外说。李牧没法子,就说是自己为工匠谋福利,包了一位豪富的工程,当了包工头。工部侍郎李大亮不知细情,以为李牧是假公济私,谋取私利,来向陛下检举。陛下正跟李大亮说此事呢依老奴看呀,这事儿这么下去,恐怕也瞒不住多久了!

    长孙无忌一听,心里暗道万幸!幸亏没直接闯入殿中,幸亏是问了高公公一句!

    现在长孙无忌全明白了!为什么李牧会发配工匠,为什么他会当包工头,这都是李世民的意思。他不得不做,他没有选择!而且照此看来,张管事所说的话,也不能尽信。什么李牧傲慢不把赵国公府放在眼中了,专为与赵国公府作对发配工匠了,恐怕都是他的片面之词。该死的贱奴,话只说一半,敢误导于我!该死!

    就在长孙无忌心中发狠之时,李大亮从殿门出来了。看到长孙无忌,李大亮拱手行了个礼。长孙无忌也回了个礼,此处不是寒暄之所,俩人也没多言,高公公前面引着,长孙无忌跟着进殿了。

    李世民见到长孙无忌,多少有些不好意思。长孙无忌家要修院子,借用几个工匠,按说根本不是个事儿。就像王钱俩人想得一样,李世民就是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可是事出在这个当口了,一边是自己老爹,一面是自己大舅子,他肯定得站着老爹这边,实在也是无奈。

    李世民刚要开口说话,长孙无忌忽然扑通跪在了地上,李世民赶紧过来搀扶,道:辅机何至于此?!赶紧起来!

    长孙无忌伏地不起,道:陛下请治臣的罪,府中管事谄上骄下,逼迫工部官员为臣修院子,此等因私损公之举,臣竟然刚刚知道,实在是难逃失察之责,请陛下责罚臣,以儆效尤!



第一百零四章 登门请罪(1)
    李世民无奈道:辅机啊,你这是做什么,你与朕之间的关系,难道为了这么点事,朕就要责罚你么?快点起来,要是让皇后看到了,你才是真惹了麻烦!

    长孙无忌闻言打了个激灵,赶紧起身了。

    对于自己的这个胞妹,长孙无忌是又爱又怕。兄妹俩幼年丧父,在舅父高士廉家中长大,可谓是相依为命。感情深厚自不必说,唯独有一件事,让长孙无忌非常苦恼。因为他这妹妹,不似普通贵胄之女一样,她的智谋和决断,远超一般男儿,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李世民能顺利登基成为皇帝,长孙皇后的功劳,绝对不比任何一个人少。早在武德年间,由于李世民功高震主,又对后宫诸位嫔妃不假以辞色,得罪了李渊的妃嫔,时不时就有人吹枕边风,说他的坏话,长孙皇后听说了,就经常入宫帮助李世民弥合矛盾。同时留心各处风声,为李世民收集消息。

    后来玄武门之变,也是长孙皇后劝李世民下定了决心。当日举事之时,她与李世民并肩而立,勉励将士,因此深得军心。李世民登基后,遭到不少旧臣反对讽刺,气得他几次想要举起屠刀,都是长孙皇后劝谏才冷静下来。魏征就是一个例子,要是没有长孙皇后,他都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李世民每到犹豫不决时,常常问计于长孙皇后,每每都能豁然开朗,因为长孙皇后永远都是非常冷静地看待事情,多年以来,给李世民提供了不少的助力。

    长孙无忌畏惧他这个妹妹,原因要追溯到李世民刚刚登基的时候。彼时李世民刚刚登基,赏赐从龙功臣。长孙无忌一直都追随李世民,在李世民最艰难的时候也不曾离开,李世民甚为感动,加上长孙皇后这层关系,李世民打算封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

    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一职,他登基为帝,尚书令这个职务便不好再设置,故此尚书右仆射,实质上就行的是尚书令之权,是实权宰相。

    此事传到长孙皇后耳朵里,遭到了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身为皇后,家族的贵宠以极,不应在授予外戚高位。短时间内或许不会出事,但是若外戚遍布朝野,日后将会是巨大的隐患。李世民认为长孙无忌德才兼备,没有听从她的建议,长孙皇后就直接命令长孙无忌辞官,僵持了足有半个多月。最后还是李世民妥协,没有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转赐了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当了一年多的闲官,才又辗转任命了吏部尚书。

    有此前车之鉴,眼下这件事要是让她知道了,后果可以预想。长孙无忌请罪也不过是做个样子而已,可没真想接受责罚,李世民让他起来,他就借坡下驴起来了。

    李世民赐了座,跟长孙无忌讲了前因后果。这件事中夹杂着公事和私事,放眼满朝文武,还真就和长孙无忌说是最合适了。李世民话里话外,多少有些抱怨李渊,但同时又有一种解脱之感,他已经当了三年多的皇帝,终于可以搬进太极殿住了,回想被老爹讥讽的那些话语,李世民差点掉下眼泪。
1...3637383940...4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