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技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儿啊,娘想到一件事,想要跟你说说。
酒过三巡,孙氏忽然开口。李牧赶紧放下碗筷,道:娘,有什么事您就说,儿子照做就是了。
娘昨日跟观儿聊天,说起了他读书的事情。娘就想到了你,儿啊,你现在是县侯了,可你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这怎么行啊。娘打算让你也去弘文馆念书,你意下如何?
我这李牧张了张嘴,不知道说什么好。原来的李牧,确实是不认字。但现在的李牧,认字啊,还认得不少呢,常用字三千五,基本全认识啊,大学本科毕业,总不是白读的吧。虽然唐朝的字,有些繁体跟后世不太一样,但是看着猜也能猜个**不离十了,起来也没障碍,怎么能说是不识字呢?顶多是不会用毛笔,写得难看而已!
可是这话又不能说,怎么解释?孙氏印象中的李牧,就是不认字啊!
见李牧说不出话来,众人都以为他是不好意思,尴尬了。唐俭赶紧帮忙圆场,道:以前不识字,情有可原,学就是了,李牧这么聪敏的人,用不了一年半载,肯定把《千字文背熟的。
李牧听到这话,心里更是火大。唐俭所说的《千字文,就是后世电视剧里面私塾里念的那个。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隋末唐初之时,已经是少儿的启蒙读物了。唐俭看似是说了句好话,但却无形之中把李牧与黄口小儿列为同等了。
李牧咬牙道:娘,您有所不知,这些日子以来,儿子已经自学了不少。现在除了字写还得难看些,大部分的字都已经认得了。
真的?孙氏皱眉道:娘不信,也没见你读过书啊,你跟谁学的?
李牧只好编瞎话,道:我是跟思文学的,您不在跟前,怎么知道呢。为了让孙氏打消想要送他去读书的念头,李牧又道:儿子现在不但认字,还会作诗呢。
作诗?一直没说话的唐观听到这两个字,忍不住出声,语气惊讶。他正在学习作诗呢,弘文馆的教授留了作业,要以‘边塞’为题,作一首诗。限七日工夫,已经过去了五日,四十来个学生只有两个人交卷,其他的都没作出来,这作诗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么?李牧说自己识字也就罢了,竟敢说自己会作诗,这牛皮也吹得太大一点了。
唐观心里不服,有心让李牧出个丑,便道:兄长既会作诗,正巧愚弟这里有个难题。弘文馆的教授留了作业,要以边塞为题作诗,愚弟斟酌数日也不得句,兄长既然会作诗,还请兄长赐教。
他此时的心理,大概与李牧嫉妒他长得帅是一样的。李牧瞥了他一眼,心中气绝,这小子忒不识趣儿了,我这么一说,你就这么一听得了,跟着起什么哄啊!想跟我较劲?老子是八岁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的人,还能让你吓唬住了?
李牧转身看向唐观,道:边塞为题是吧?太过于简单了。张口就来,你听好了。
唐观笑吟吟地,心中却断定李牧不会作诗,等着他出丑。
李牧清了下嗓子,朗声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最后一句念完,白巧巧孙氏等人还好些,因为她们听不懂。唐俭唐观还有站在白巧巧身后的李知恩,全都是一脸惊呆的表情,如此佳作,真的是一个刚识字不久的人作出的?
第一百零八章 装逼到底
一首李白的《关山月,算不得李白诗作中的佳品,但此时李牧随口道出,还是起到了预想中的装逼效果。
半响寂静无声,好一会儿,唐俭才讷讷地向孙氏确认道:当真是才识字不久么?
孙氏也在迷糊,道:我都不知道他识字了,怎么,这诗做得好?
何止是好,太好了啊!此等佳作若传将出去,必然轰动长安!唐俭激动地看向李牧,道:世人尝言‘天纵奇才’,我兀自不信,今日见你出口成章,才真正信了这句话,这世上果然是有天赋异禀之人啊!
李牧笑道:继父谬赞了。这样说或许狂傲了些,但作诗于我来说,确实感觉不到什么难度。知其字意,再按照规定的句式,排比出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不就是诗么?何难之有啊?
唐观酸溜溜道:兄长的诗做得确实好,但也不用这样说吧,照你的说法,天下的诗人,岂不都可笑了么?
李牧看了眼唐观,心中暗道,小老弟,这可不是哥哥想欺负你啊,你自己非得送上门来找自闭,那做哥哥的只能满足你了。
可笑不可笑我是不知,因为我也不是一个诗人。但作诗对我来说真就如此简单,光是说你可能不太理解,这样吧,你随意再命一题,我再作一首。
李牧越是显得举重若轻,唐观心中就越气,这作诗要是真如你说得这么简单,弘文馆的学子岂不都是傻子了?忽然看到桌上的酒坛,天上的满月,道:既然兄长这样说,小弟就得罪了,还请兄长不吝赐教。兄长请看,桌上有酒,天上有月,请兄长以酒和月为题,做一首诗吧!
李牧脸上浮现出更加欠揍的笑容,道:贤弟太过客气了,怕兄长我下不来台,出了这么简单的一个题目。
唐观心中暗道,哪个给你出简单的题目了!有酒有月,说是一题,实则两题,怎么能算简单?
李牧倒满一杯酒,装模作样地举了起来,似在酝酿,就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拢过来之时,突然出声,道:有了!听好!
唐观被他吓了一跳,强压火气,道:小弟洗耳恭听!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一首《把酒问月吟诵完,李牧把举起的酒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月光的照映之下,飘逸洒脱,宛如天上仙人。
唐观彻底说不出话来了,就算李牧是故意装逼,连续两首诗作,也证明了他有装逼的本钱。第一首诗就已经是佳作,这第二首竟然更胜第一首。尤其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四句,必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让他不得不服气!
唐观气得都快哭了,这等文采,怎么就赋予在了这等不尊重诗文的人身上了,有辱斯文,有辱斯文的很啊!
唐俭喃喃回味着李牧诗中的意境,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看到唐观的神色,立刻出声道:还不起来给你兄长赔罪?做弟弟的,竟然考校起兄长来了,在弘文馆读了几天的书,就眼高于顶了么,还不知错?
唐观赶忙起身,对李牧施礼,道:小弟才学浅薄,不知兄长大才,在兄长面前班门弄斧,可笑至极,还望兄长不要挂怀,原谅小弟愚昧。
欸李牧赶紧摆手,道:我这样说,你肯定不信。但却是实话,作诗对我来说,真的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我娘知道,平日里我什么时候做过诗啊,我要么是抡铁锤,要么是锯木头,在我看来,诗文乃是小道,不能当吃,也不能当喝,盖不起屋舍遮不了雨,实在是没什么用处。有研究诗文的时间,不如放在这些实际的事情上面。我最近在研究一种犁,若能研究成功,可把耕地的速度提升两倍,还能大大地减少耕牛的负重。你若有兴趣,可以参与进来呀。
唐观瞠目结舌,他没有想到李牧平日里竟然做的都是这样的事情,半张着嘴不知道说什么好。唐俭听到这话,却不由他不重视起来,因为他是民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耕种乃是国之根本,若真有一种犁能提升两倍的耕地速度,那么换言之,原本耕种一顷地,现在可以耕种两顷地了。这是多大的提升!要知道大唐现在并不缺地,隋末连年征战,死了无数的人,空出无数的地。地有的是,缺少的是耕种的人。人力有限,畜力也有限,天时也有限,实在是耕种不过来。若真有这种能提升两倍耕地速度,还能节省畜力的犁,那对国家休养生息政策来说,得是多大的喜事啊!
唐俭也顾不得品评李牧的诗作了,赶紧问道:此言当真么?你真的研究出了能提高两倍耕地速度的犁?
李牧就猜到唐俭会感兴趣,其实新式犁的图纸他早就在系统中买好了,只不过他还没想这么快拿出来:还没研究出来,正在研究中,不过也差不多了,再有个把月,等我去买几头耕牛,去地里试验几番,应该就可以了。
这可不是小事啊!唐俭激动不已,一把抓住李牧的手,道:你若真能研究出这种新式犁,那可是立下大功了,堪比开疆拓土,甚至犹有过之。陛下必定会重赏你,百姓也会记你的好。
继父又过誉了,其实我也是有私心的。眼下我大唐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粮食产量只能说是勉强够用,但却没有富余。丰年还好,若赶上了灾年,对百姓来说,将是一场灾难。你也知道,我做着酿酒的生意,与粮食息息相关,丰年有粮酿酒,若是碰上了灾年呢?这买卖还做不做了,所以未雨绸缪吧,我若能把这新犁研究成功,提升了粮食产量,百姓家有余粮,碰上灾年也不怕,我的生意也受益,一举而数得,何乐不为呢?
唐俭露出佩服之色,对旁边唐观道:看到没有,你这兄长心怀天下,当得起天赋其才,你要多多向他学习才是。
唐观唯唯应声,事实摆在眼前,也不容他不服气。李牧也没再打击他,酒宴过后,都安排了房间,各自歇息了。
第一百零九章 凌厉手段
次日清早,吃过饭后,唐俭要带着孙氏和唐观回去了。临走之时,唐观求李牧把昨夜作的两首诗写下来赠给他,李牧知道自己的字难看,不想写,但推辞不过,还是给他写了。唐俭和唐观在旁边看着,李牧的毛笔字歪歪扭扭,还有错字(简体),知他确实没有撒谎,这种如稚童般的写字水平,绝对是识字不久的模样。
李牧是跟唐俭等人一起出门的,他要去崇仁坊督工,正好顺路,就一起出发了。李重义带着四个人骑马跟着,他们的任务是保护李牧的安全。剩下的六个护卫,则是守在家里,如果白巧巧要出门,他们负责护卫。
其实在长安城里,用不着这么兴师动众。但李牧就喜欢这样的排场,这与他小时候的遭遇有关。李牧是个孤儿,小时候碰到其他小朋友都得躲着走,人家打他,他能打过也不敢还手,脑海中一直残留着被欺负的印象。这一世他决心不受这样的屈辱,所以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家人,出门都要多带几个随从,在人数上形成优势,至少不会吃亏。
路口作别,李牧带着随从继续往前走。没多远,就到了崇仁坊,虽然刚刚才辰时,但是工匠们已经都到了。昨晚他们得到消息,李牧去赵国公府要薪酬了,赵国公还真给了,今日员外郎就要去赵国公府取钱,然后安排王钱两位主事带着七十三名工匠奔赴定襄。所有人都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对李牧的敬畏更深了,生怕哪里得罪了他,被发配到边境筑城去。在中原生活久了的人,对边境有一种发自骨髓的恐惧感,似乎到了那儿就活不成一样。看到王钱等人的遭遇,心有戚戚焉,都像是打了鸡血似的,越发的卖力干活。
李牧来到工地上,看到眼前热火朝天地景象,甚为满意。这就是他要的效果,杀鸡儆猴。正在主持考核的公孙康看到李牧来了,赶紧迎了过来。如果说几日之前,公孙康对于李牧的敬畏还浮于表面,此时他是真的惧怕眼前这位年轻人了。撩拨了赵国公的虎须都没事,这个年轻人的身份该是何等的尊荣?姓李,又来自边境,给陇西豪富盖楼难不成他是陇西李氏十三望的一支?跟当今皇室是亲戚?这样的想法,在工部司不止他一人有,干活间歇的时候聊起来,能聊上一个时辰!
李牧也听到几句闲言碎语,但他装作没听到,也没有去解释。这样的猜想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手下的人心存敬畏,干活才能不偷懒,也便于他日后调度管理。
禀告大人,按照您的标准,昨日一共考核了七十人,有技师三人,技工十五人,力工四十人,其余不合格。不合格?李牧挑了挑眉,道:怎么个不合格法?是真没力气,还是偷懒啊?
呃公孙康咧咧嘴,道:这下官就不知道了。
行,把他们给我叫过来,你继续去考核吧。李牧吩咐了一声,公孙康把昨天不合格的十二人叫了过来,继续去考核其他人了。李牧看着面前站着的这十二个人,高矮胖瘦,什么样的都有。但是看他们脸上的气色,都不像是有病的人。
李牧定下的力工标准,是扛起一百斤的沙袋。这个重量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算不上多高的要求,只要是有手有脚都能搬得动。眼前这十二个人搬不动,那就只能说明一件事,他们不想搬。
李牧见过这路人,前世见过很多。这世上的人千百种,不是每一个人,都遵循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规矩。有那么一种人,他们的脑子里想的都是不劳而获,你让他干点活,比杀了他都难受。每个单位都有这样的人,尤其是铁饭碗的。干活就磨洋工,能偷懒就偷懒,反正混一混就过去了,照样开工资,还不能开少了,开少了他还不干
对于这种人,前世的李牧是没办法的,但这一世,他有的是办法。
你们搬不动沙袋?
大人,实在是太重了,小的身体孱弱,实在是搬不动啊一个粗得像是地缸的家伙苦着脸说道,其他几个跟着附和,也有没说话的,但是咳嗽了,像染了风寒似的。
李牧笑了起来,道:行,本官不是强人所难之人,长安城里的一百斤沙袋你们搬不动,我可以给你们找五十斤的来。
地缸闻言赶紧道谢:多谢大人体量!
去定襄城搬。李牧慢悠悠补了一句。
啊?!
来人啊!把这十二个人给宇文规送去,再让他写一封信,就说这十二个人身体孱弱,搬不动一百斤的沙袋,让定襄城那边在使用的时候,给他们准备五十斤的,送走!
大人,我能搬动了!
大人,我也能搬动
用不着!长安城本来就用不了这么多工匠,本官正愁没借口打发你们,定襄那边需要人手,你们虽然干不多少活,但干一点是一点,多锻炼锻炼,等能胜任长安城的一百斤沙袋了,再回来,工部还是欢迎你们的。
说完,李牧不再听这些人的哀嚎,一摆手,李重义往前一闯,一手拎一个,拿来麻绳捆住了手,连成一串牵着,拖着向工部去了。
正在接受考核的工匠看到这样一幕,本来打算偷懒的也断绝了心思。考核的速度徒然加快了许多,李牧看到众人的反应,心中冷笑。他之所以把工匠的薪酬定的高一点,就是为了给日后严格的要求提供一个理由。你老实干活,我不会亏待你,但你若偷奸耍滑,不好意思,那就要按规矩办了,你们是来服徭役的,不是来当大爷的,身为工部郎中,想调你们去哪,可是我说了算!
就在李牧调理这些工匠的时候,弘文馆中,爆发了一场骚乱。课业一直备受批评的唐观,今日竟然交上来一首惊为天人的边塞诗。
第一百一十章 弘文馆
长安的学府,有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三处地方。这三处地方,虽然都是教授生徒,但其面对的对象,却大不相同。
国子监,乃是中央官学,是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唐时有很多番邦派来的留学生,例如来自日本的遣唐使等,都在国子监中学习。相对于国子监的官学地位,弘文馆与崇文馆,则带有一点私塾的性质。
弘文馆归礼部,官员称弘文馆学士,负责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参议朝廷制度及礼仪等。每一期收生徒三十八名,都是朝中宰相与功臣之后,所学的知识,考试等,同国子监。简单来说,弘文馆跟国子监差不多,只不过是私立学校而已。
崇文馆却大不一样,崇文馆本是皇家图书馆,供太子读书学习之用。皇帝聘请老师,在此给太子讲解经义及世间道理。能入崇文馆讲学者,无一不是当世大儒,称为崇文馆博士。太子读书自然不能一个人读,需要有伴当,唐制规定: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族皇太后,皇后大功亲属,宰相及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执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换言之,这些陪太子读书的人,不是皇亲国戚,就是一品国公的嫡子,他们是皇帝为太子选的‘班底’,朝夕相处培养默契,等太子长大之后,他们也长大了,继承父辈的爵位,效忠下一代帝王。
唐观是唐俭的幼子,没有陪太子读书的资格,所以在弘文馆就学。弘文馆的老师有弘文馆学士,也有国子监派来的教授。现在的国子监祭酒叫做孔颖达,此人为孔子第三十一代孙,历经北齐,北周,隋,唐,四个朝代。隋末之时,天下动乱,曾避难于虎牢。大唐立国之后,李世民闻其才名,也因其孔子后人的身份,把他召来长安担任国子监祭酒,负责教育之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