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拣宝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烛
“我记得有些明代的古琴,距今已经超过四百多年历史了,琴面上依然清亮雅致,没有丝毫的断纹。但是,有些民国制作的古琴,才几十年的时间而已,就有断纹的存在了。”
白老摇了摇头,带着几分鄙夷道:“几十年出现断纹的,肯定是使用比较薄的瓦灰胎,起断纹后往往容易成片剥落,很难修理,这类琴没有多少收藏价值。只有使用纯鹿角霜胎,自然形成的断纹,才是珍贵的古琴。”
“注意了,是自然形成的古琴。”
这个时候,张老提醒道:“伪制断纹的方法在古代就有了,比如说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刺激,使琴面漆胎进裂。或者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琴后用锅蒸,然后风干,慢慢的就出现断纹了。当然,也有图省事的,干脆直接用刀子在琴面上刻画断纹,再加以修饰……”
“不过,伪造的断纹再巧妙,总会有些破绽的。”
犹豫了下,张老终于亲自参与进来,微微弯身,手指轻指琴面道:“伪造的断纹无论是经过冷热催化,或者刀刻加工,纹理肯定显得死板,不够自然。然而,真的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很难仿冒。”
“最重要的是,一张琴长一米左右,又分琴面和琴背。整体来说,面积算是比较宽广了。由于存放的环境,或者气候变化,髹漆工艺等等原因。一张琴上的断纹,不可能全部一致。大断纹是主体,龟纹断是特征,还要注意观察细节……”
说话之间,张老把古琴抱起来,仔细打量琴身的侧面。这是常人比较容易忽略的角落,也是最容易鉴别断纹真伪的地方。
“姜还是老的辣!”
俞飞白暗叹起来,也凑了过去观看。
片刻之后,秦老等人关切问道:“怎么样?”
“不像是伪造的。”
又过了半响,张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真的!”
刹那间,众人眼睛一亮,又纷纷围了上来。仔细打量琴侧,只见琴侧上的断纹美妙佳丽,漆色温润雅致,宛似出自鬼斧神工,非常的自然舒张。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知道,琴上的断纹绝对没有伪造的痕迹。
一番赞叹之后,秦老连忙说道:“看款,刚才没细看。琴背的款除了焦尾与桐薪鸣灶的文字之外,似乎还有一个钤文印刻。”
“刻款只有作为佐证而已,不能成为鉴别的主要依据。”
在观看款识之前,张老摇头道:“毕竟有许多琴款都是后刻的。”
当然,就算是后刻的款,也绝对不会很多。要知道四大名琴的地位,就好像是传国玺在皇帝玉玺中的地位一样,不管是谁得到了,都会精心呵护,不舍得有丝毫的损伤。
不过,当张老把古琴翻转,观看琴背的时候,大家却陡然发现秦老说得没错,在凤沼的位置,确实有一个若隐若现的刻款。
“昆山舜华。”
张老把刻款上的文字读了出来,下意识的眉头一皱:“昆山……”
“昆山王逢年,字舜华。”就在这时,田老惊喜交集道:“据文史记载,焦尾琴最后落在明代昆山王逢年手中。”
“没错了。”这个时候,张老眼睛一亮,仔细分析道:“王逢年是明代嘉靖年间人,在当时也算是名士,只不过由于喜欢书写古文奇字,参加科举的时候被黜落了。这个人比较狂傲,宣称自己慢世敌嵇康,缀文敌马迁,赋诗敌阮籍,述骚敌屈、宋,书法敌二王。”
“也还别说,王逢年的书法学晋法,敢自称小王右军,应该也有几分功力。在嘉靖年间的时候,他做过当时大官袁炜掌记。后来喝醉了,就把上司臭骂一顿,然后辞职不干。之后干脆伪撰汉代黄宪《天禄阁外史》,却被人揭发,在隆庆初年坐事死。”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焦尾琴的下落就成了谜,再也不见文史记录。”
张老一脸兴奋之色,颇为激动道:“估计,也只有这样的狂生,才会在这样名贵的焦尾琴上留下自己的字号。”
“隆庆至今不足四百五十年。”田老声音有几分兴奋:“也就是说,四大名琴之中,也就是这一把焦尾琴,最有可能流传下来。”
“四百五十年啊。”
然而,旁边秦老却苦笑起来,有些悲观道:“足够沧海桑田,两三次的朝代更迭。”
秦老的话,就好像是一盆冷水,把大家的兴奋劲浇灭了大半。
“唉……”
张老长长叹气,有几分埋怨道:“老秦,在高兴的时候,别说这个扫兴话。”
“我不是怕你们先入为主,自欺欺人吗。”秦老十分冷静,脸上却露出了几分笑容道:“不过,从断纹和刻款来看,就算这琴是后来的仿制品,年代也应该非常久远了。估计是唐代以前,南北朝的东西。”
“这个倒也是。”
众人一听,也比较认同秦老的推断。毕竟从理智上来说,一张将近两千年历史的古琴,很难流传到现在,那么仿制品的可能性极大。但是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又希望这是真品。
毕竟焦尾琴的传说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希望能够亲眼看见实物。而且如果这是真品,又是经过他们亲手发掘考证出来的,那么该是一件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
“张老,我听人说过,古琴的刻款也有两种,一种是外款,一种是内款。”
这个时候,一直默不作声的王观终于开口了,若有所思道:“外款多是后人刻的,但是在琴腹暗藏的内款,一般是记写斫琴人的名字和制作日期……”rq!!!
.全部章节





拣宝 第360章 浓重的私心
. .
“内款。”
这个时候,张老猛然醒起,惊声道:“对了,还有内款。如果琴腹没有被剥开过,那么里面的内款应该是可信的。”
“老张,别高兴太早了。”
与此同时,秦老摇了摇头,继续泼冷水道:“如果这是仿制品,那么一开始的时候,就存了是想要作伪的心思。那么就算腹内有款,也没有多少可信度。”
听到这话,王观挠头想了想,又皱眉道:“那么干脆抛开款识、断纹,单纯从古琴的材料着手好了。从文史资料上来看,焦尾琴是用梧桐木做的,这个应该比较容易鉴定吧。对了,琴面是梧桐木,有谁知道琴底是什么材料?”
一般来说,古琴的制作第360章 浓重的私心,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琴底,一个是琴面。琴底较 bo,琴面较厚。两个部件是采用不同的材料,然后拼贴起来,形成一张完整的古琴。
“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hua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适时,张老有些踌躇了,迟疑道:“至于焦尾琴的琴底是什么材料,文史资料上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我就知道,传说中的名琴绿绮,琴面是梧桐,琴底是梓木,琴内有桐梓合精的铭文。”田老沉吟道:“怎么说蔡邕也是名士,斫琴比较讲究,琴底应该是梓木吧。”
“不管是什么材料,能够做到两千年而不朽吗?”
秦老好像是泼冷水上瘾了,继续打击道:“就算保养得再好,木质结构也应该发生一些变化吧。比如说腐朽、酥脆……”
这个问题,大家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辩驳。因为从来没有一张两千年的古琴实物作为证据,大家自然不知道经过了两千年,古琴的材料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笃笃!”
就在这时,王观走了过来,在琴背上轻轻一敲第360章 浓重的私心,只听见声音坚质,完全没有酥脆的迹象。一时之间,大家也沉默了下来,失望之色也愈加浓郁。
半响之后,王观开口道:“秦老,你认为这是南北朝的仿制品?可是南北朝距离东汉末年也就是两三百年的历史而已……”
“我刚才不是说过了,两三百年足够改朝换代了。”秦老摇头道:“王观,不仅是你而已,我们大家都希望这是真的焦尾琴。不过,这需要铁证,不能感情用事。”br>
“古琴的鉴定非常复杂,哪里有什么铁证。无论是断纹,材料,刻款,都难以单独地断定一张琴的年代和真伪,所以必须将它们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做到大致准确。”
与此同时,张老若有所思道:“不过,我倒是知道一个办法,或许能够证明这是不是真正的焦尾琴。”
“什么办法?”俞飞白连忙追问起来。
刹那间,几个老人家异口同声道:“音色!”
“呵呵,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张老大笑起来,解释道:“琴的音色音质受着时代审美情趣的影响,各代互有不同。一般说来,唐、北宋琴的声音多宏松透润,南宋、明琴多静逸恬美,元琴多清亮刚劲。”
“根据这些不同的声音品质,可以对古琴的年代作出大致的判断。”说到这里,张老略有几分郑重其事道:“其他可以仿造,但是声音绝对是造不了假。”
“音色?”
这个时候,俞飞白有些傻眼了,忍不住摇头道:“这未免有些玄乎了吧。要知道,声音的好坏,可没有统一的标准。”
“谁说没有的,音声有九德,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但透、润、奇、古四者皆出天定。”秦老反驳说道:“传说中焦尾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肯定能够达到这九个标准,甚至超过这些标准。”
“当然,古代传下来的琴,并不一定是越古声音越好。有许多实例表明,唐宋的琴也有因为种种原因而声音平庸的,相反明清稍晚时候的琴也有声音极佳的。”
张老先是否定了自己先前的〖言〗论,又马上转折道:“但是焦尾琴却不同,能够受到世人的传诵,绝对不是因为蔡邕的名气大而已。古代文人名士没有那么虚伪,焦尾不是好琴的话,他们肯定不会违心赞誉。”
“就好像是九霄环佩、春雷、太古遗音、大圣遗音之类的名琴。不是由于它们的年代久远才被称为名琴,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得到了世人的认可,才有现在的地位。”
田老也跟着帮腔道:“所以我们先把诸多的争议放到一边,先听一听这琴的音色。如果音色美妙动听,再慢慢考评它的来历。要是音色平庸,那就不用再争了,回头摆在书房里,当个纪念品也不错。”
大家都明白田老的意思,如果这古琴音色平庸的话,也没有什么价值,干脆作为观赏陈列品算了。再深入一点,说句诛心的话,就算以后能够考证出这是真正的焦尾琴,大家也绝对不会承认的。
毕竟,在大家的印象之中,焦尾琴的音色应该十分完美,怎么可能平庸无奇?哪怕这个就是真品,只不过是在传世的过程中,琴身受到损伤,所以再也弹奏不出美妙的韵律。
对此,大家肯定宁愿相信这就是假琴,也不想让沦落平庸的真琴,摧毁了经过两千年才建立起来的传奇神话,更加不想因此动摇了四大名琴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这就是人性,对于触及不到的东西,世人总是充满了幻想,赋予了种种赞誉。但是某一天大家发现被自己捧上神坛的事物,竟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美好。那么在幻想破灭的同时,那件东西估计也会让大家弃之如敝履。
“要试音色的话,那就要把琴修好。”
这个时候,俞飞白挠头道:“张老、秦老,你们会修琴吗?”
“不会!”张老等人纷纷摇头,让他们对着古琴品头论足可以,而且能够说得头头是道。但是真正要动手修理,没人敢接这个活。术业有专攻,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我们不懂,可是有人精通啊。”秦老笑呵呵道:“要是让那些修琴师傅知道这里有这张可能是焦尾的名琴,根本不用怎么邀请,他们就会眼巴巴飞过来了。”
“那是当然。”
张老深以为然,随后说道:“王观,你没有意见的话,我就打电话叫人过来了。”
“呃……”
王观犹豫了下,还没等他回应,旁边几个老人家已经开始商量叫谁了。
“要说古琴修复,肯定是虞山琴派的石师傅手艺超绝。”田老首先说道:“他本身就是斫琴大师,又是虞山琴派的正宗传承人,可以是琴艺双绝。”
“石师傅的手艺肯定不错,但是岭南琴派的赵师傅经验更加丰富……”
“要说经验丰富,还是广陵派的刘师傅更加厉害。他曾经修复过明代名琴冰泉,完全是采取复古工艺,让古琴焕然一新的同时,也保持了原有的古朴气息。”
“诶,以古修古,那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修理古琴,最重要的还是音质的平稳。说白了就是利用岳山、承露、轸池条、冠角等等配件,把古琴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白老沉吟道:“我认识一位行家,就是专门做这些配件的……”
“偏门,太偏门了。”秦老手掌揉动两枚文玩核桃,摇头说道:“修琴要讲究一个整体,不能以偏概全……
就在几个老人家ji烈讨论的时候,俞飞白碰了碰王观的手臂,低声道:“貌似琴玥姑娘是个斫琴师,也应该懂修琴吧,你怎么不提议让她来试试。”
“这个时候,哪里轮得到我们说话。”王观苦笑起来,示意道:“要不,你去提议?”
“算了,我可不想找骂。”俞飞白连忙摇头。
王观轻轻一笑,其实也没有怪几个老人家自作主张,无视自己。因为他清楚,几个老前辈是热心肠,急于证实这张古琴的来历而已。现在之所以争论不休,更是想把古琴修得尽善尽美,所以才积极提议他们心目中最厉害的修琴专家。
只不过是人多了,难免意见不统一,各持己见。争论了许久,田老忽然回头道:“老张,你干嘛不说话,是不是也有不同的意见?”
“吵完了吧?”这个时候,张老慢条斯理道:“不是我有不同的意见,而是知道你们的小心思、huahua肠子。”
“什么小心思,huahua肠子。”白老不满道:“张大炮,不要随便污蔑人呀。”
“我有污蔑你们吗。”张老瞪眼道:“看看你们提的人,什么虞山琴派、广陵琴派、岭南琴派……都是南方的。而真正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修琴专家,大多数是在京城故宫博物院,怎么没见你们提到。”
刹那间,秦老等人不说话了,纷纷低头喝茶,有几分不好意思。
“怎么不吱声了,不吱声更说明你们心里有鬼。”张老没好气道:“亏你们也是一把年纪的老前辈了,居然还有这么浓重的私心,也不怕小辈笑话。”
“什么私心?”俞飞白有些莫名其妙。
王观微微摇头,悄声道:“别管,听张老说下去。”(未完待续!!!
.全部章节




拣宝 第361章 不去,叫他来!
. .
“你们那点小心思,谁不清楚啊。”
这个时候,张老摇头道:“本来看见古代的传世名琴大多数是在北方现世,就已经十分的眼红了。现在自然不可能邀请北方的修琴专家过来帮忙,免得丢了面子。”
“老张,你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白老不满道:“我们和北方的修琴专家又没有什么交情,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不是他们。”
“就是。”秦老附和起来,谴责道:“现在什么年代了,你还来上纲上线这一套。”
“找人,肯定是要找知根知底的呀,不认识的谁会找他们。”田老也吹胡子瞪眼道:“你认识的话,就提议啊,又没人拦着你。”第361章 不去,叫他来!
“没错……”其他人纷纷点头,纷纷讨伐张老。
“不是就好。”张老也不介意,爽朗笑道:“那我就提一个,你们肯定不会反对。”
“谁?”
众人追问,认真聆听。
“小吕!”张老淡然笑道,目光扫视众人,认定他们不会反驳自己。
果然不出所料,听到张老提议的人之后,秦老等人面面相觑,好像有些惊奇意外,却又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
“张老……”
与此同时,俞飞白试问道:“你说的是不是吕奶奶?”
“没错,就是她。”张老笑道:“她早年师从古琴修复大家,之后更是在故宫待了将近二十年。潜心钻研历代名琴。前几年还修复过宋代名琴枯木飞龙,无论是技术,还是经验,在全国范围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专家。请她出马,大家应该没有什么疑虑吧。”
“小吕的话,我没有意见。”田老点了点头。立即笑道:“那你就打个电话问问令希兄,看看小吕有没有空过来。”
旁边,王观十分迷惑不解:“怎么又和钱老扯上第361章 不去,叫他来!关系了?”
“吕奶奶就和钱老住一起啊。你不知道?”俞飞白也感到很奇怪。
“啊……”王观恍然大悟,这才意识到,张老口中的小吕。就是让钱老回京的那个人。
“这事德叔没告诉你?”俞飞白眨了眨眼睛,悄声道:“那回头我再和你细说吧。”
王观轻轻的点头,就在这时,张老已经拨打了钱老的电话。适时,电话通了,张老按了免提,钱老的声音清晰传来:“东峰?”
“老钱,是我。”张老很直接,开门见山道:“小吕现在有空吗?”
可能是张老语速较快,而且电话信号有些失真。让钱老把小吕,听成了你,所以自然而然说道:“我有空啊,你什么事情?”
“不是问你,是问小吕。”张老急忙强调道:“小吕!”
“咦。奇怪了。”钱老沉默了下,惊诧道:“好端端的,你问她做什么?”
“当然是有事,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张老有几分得意道:“老钱,你知道怎么回事之后千万不要后悔,谁叫你回京了呢。”
“什么事情呀?”钱老饶有兴趣道:“东峰。你浑号虽然是大炮,但那是指你声音洪亮,不要真成了吹大炮。”
“老钱,以为我在骗你?”张老哼声道:“本来想告诉你的,但是你肯定不信。算了,不和你说了,快去让小吕接电话。”
“你都没说,怎么知道我不信,你这犟脾气也不知道改一改……”话说如此,钱老却没有打探的意思,而是微笑道:“你等一等,我去叫她过来。”
一阵簌簌的声音过后,对边传来了一个温婉慈和的声音:“张大哥,你找我?”
“小吕呀。”张老笑呵呵道:“没错,我找你有点急事,最近不忙吧?”
“也不算多忙。”对方有些迟疑道:“张大哥,你找我有什么事情啊?”
“很重要的事情。”张老不是在卖关子,而是在措词,想了想之后,声音也变得认真起来:“小吕,你应该知道焦尾琴吧。”
“焦尾琴?”对方十分错愕,莫名其妙道:“蔡邕的焦尾琴?”
“没错,就是焦尾琴。”张老郑重说道:“现在,我这里就在一张弦轸俱失,岳山崩缺的古琴,据我和老秦、老田他们研究,感觉好像就是焦尾琴。”
“什么?”刹那间,对方吃惊道:“张大哥,你没在开玩笑吧。”
“东峰,能确定吗?”适时,钱老在旁边插话询问起来。显然,对边也开了免提,而且钱老也知道张老的性格,绝对不会在这种大事上开玩笑的。
“大断纹,形成了龟纹断,而且局部有梅花纹,全部是自然流畅的纹理,不是伪造的。另外,款上有昆山王逢年的刻印,字体类似王羲之的书法……”
张老娓娓而谈,把古琴的细节特征逐一描述出来,然后说道:“现在我们就是想借小吕的巧手把古琴修好,试一试它的音色,这样才能更好的鉴别它的来历。”
一时之间,对边沉寂了好长一段时间,好像是在消化这个让人震撼的消息。
半响之后,钱老才沉声问道:“东西怎么来的?传承有序吗?”
“哎呀,居然忘记这茬了。”张老猛然醒起,不顾通话中,连忙回头问道:“王观,这东西你是怎么得到的?”
“王观?原来是他的东西……”
与此同时,钱老感觉有些意外,似乎又有些理所当然。
“钱老,是我。”
这个时候,王观走了上来,先通过电话打了个招呼,这才解释道:“古琴是我在新加坡的时候,遇到一个法号半山的高僧……”
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之后,王观分析道:“据半山大师所说,这琴应该是他的师父当年拣回来的。不过,两个人好像对古琴不太了解,就当成杂物搁在角落了,所以也应该不知道东西的具体出处。”
“没有想到,远在海外,还有这么一位让人敬佩的高僧。”
钱老轻叹起来,对于半山和尚师父珍惜爱护文物的举动非常钦佩。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默默的守护,才能够让各种各样的文物流传至今。
“有机会到新加坡,一定要去找那个和尚好好交流一下。”张老轻轻的点头,然后把话题拉了回来:“老钱,别感叹了,赶紧让小吕过来,大家都等着呢。”
这个时候,对边又没动静了。一会儿之后,才听钱老说道:“你们不用等了……”
“怎么了?”张老闻声,有些错愕道:“她有事要忙?”
“她没事,很清闲。”钱老轻轻笑道:“不过,为什么让她过去,叫王观把那琴带过来不就行了吗。”
“啊!”
众人愣住了,却听钱老继续说道:“怎么说小吕也是长辈,不是年轻人过来,难道让小吕跑来跑去呀?况且京城这边各种检测仪器齐全,经验丰富的琴师更是不少,可以科学合理的给那琴做一个最全面的诊断。到时候,要经验有经验,要技术有技术,肯定能够轻易的鉴别出那张古琴的真伪,并且把它修复一新。”
1...138139140141142...8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