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崇祯有把枪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梦吴越

    老朱家基因从朱棣开始,就变得孱弱多病,从朱棣开始,后面的朱家皇帝基本上都是短命而死。

    虽然是穿越者附体,然而也逃不出基因的命运,在找到不死火山妖僧长生不老的秘密之前,朱由检估计自己大概只能活到五十岁,或者不到。

    建奴覆灭后,是时候该重新评估一下自己的辽东政策了,至少应该改招抚之策,由招抚改为暴力。

    崇祯皇帝反思了很久,终于意识到一个严峻问题。

    在他固有的认识中,辽东汉人与关内各省汉人并无差异,所以也对他们一视同仁。

    然而事情发展证明,并不是朱由检想象的那样的。

    朱由检捡起地上的经卷,转身对王承恩道:

    “召集大学士进宫,还有内阁首辅,倪元璐也过来,朕要和他们谈谈辽东历史!”

    一个时辰后,皇极殿,崇祯皇帝仔细梳理辽东地域的发展脉络。

    张国维倪元璐等人行礼完毕,崇祯充满和气道:

    “几位爱卿,匆忙召集你们过来,是要想聊聊辽东往事,几位都是博古知今,张尚书还在辽东待过,关于辽东,相信诸位都比朕有更多看法,今日畅所欲言,不必在意!”

    几位大臣相互看了眼,一时之间不知道皇上要让他们说什么,然而吴三桂在辽东叛乱,屠杀当地官吏的消息,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这几天京师人心惶惶,十年不经战事,大家都有些忐忑不安。

    “就从元末开始说起,朕想听听辽东过去的事,”

    朱由检淡淡一笑,心平气和道。

    辽东正式归于大明,是在明洪武初年,然而朝廷对此经营一直颇为松散,此地处于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寒冷,而且远离南京政治中心,在明初,朝廷对此以招抚为主。

    张国维上前一步,大声道:“




第三百十二章 武当仙山
    崇祯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黄道吉日,紫禁城终于准备完毕,崇祯皇帝率文武百官,藩王勋贵一百二十余人,在中卫军、锦衣卫护卫下,由宣德门出城,沿官道向南。

    七月三十,抵达天津港,一千二百人分乘五艘战舰,沿海岸南下,八月十日,船队抵达南直隶,在南京城修整两日后,扬帆,沿溯江而上,九月初一,抵达汉口,朱由检匆忙游玩了黄鹤楼,在黄鹤楼上题诗一首: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釂滔滔,心潮逐浪高。

    魏藻德钱谦益赞不绝口,称大气磅礴,气动山河,有魏武之风,朱由检有些不悦,曹孟德当然不能和自己相比,不过既然这首诗都是盗版伟人的,也就不计较这些了。

    九月初四,由汉口乘船北上,帆船在纤夫拉动下,缓缓向襄阳府驶去。

    朱由检站在龙船箭楼上,登高望远,长江滔滔,群山苍苍,山水相映,风景秀丽,纤夫们齐声呐喊声入云霄。

    自己脚下这条由汉口到襄阳府的水路,两百多年来,成千上万香客仕女手捧香瓣朝贡,皆由此条线路。

    当年成祖大修武当,历时十二年,明代后来进入全盛时期,朱由检对武当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眼下东南虽未彻底平定,然而大明蒸蒸日上,中兴迹象,已经很明显了。

    他恍惚回到了崇祯十七年,想起这十年来自己筚路蓝缕,浴血拼杀走到现在,不由心生无限感慨。

    “皇上,你说这真武大帝到底是不是真的臣妾听人说起他的各种神迹,”

    柳皇后给崇祯披上了件大氅,朱由检抬头看时,不知不觉之间,天色已经渐黯,头顶上星河灿烂,夜空像是水洗过一样。

    九月的夜晚已经有了些寒意,崇祯牵起柳如是纤纤细手,在甲板上漫步。高文彩方正化以及中卫军情报局的几位队员,远远站在警戒。

    “当然是真的了,当年成祖皇帝耗费那么大精力,动用二十万军民,花费十多年,才将武当山建成,当然都是真的,”

    说到这里,他抬头望柳如是一眼,不无好奇道:

    “你也要给真武大帝许愿”

    皇后脸色微红,却把脸转向另一边,不让崇祯看见,对着江面喃喃自语道:

    “臣妾服侍皇上快三年了,也该有个“

    后面半句没有说完,脸色已是绯红。

    朱由检嘿然一笑,一把抱起柳如是就往船舱走去。

    九月九日,在均州码头上岸,武当提督、总提调官率千户等人,出城十里迎候。

    崇祯皇帝御驾武当,是武当建成以来的大事,有明一代,武当山虽然贵为皇家道场,然而却从没有任何一位帝王来此祭拜。

    关于武当山的诸多传说,很多都是关于忠孝节义,在当地流传甚广,这些传说对皇家多有称赞,有些甚至到了吹捧地步。

    &nbs



第三百十三章 道法自然
    “朕为信王时,便听人说,太和山多有神迹,当年成祖继承大统,幸乃真武神庇佑,世宗修道,武当功莫大焉,朕剿灭魏阉,冥冥之中,自有真武襄助,朕仰慕真武神久矣,今日得以攀登神山,与诸道士切磋养生之术,畅叙幽情,朕心甚慰!”

    崇祯二十七年九月,朱由检登临太岳山,申时,与群臣登临金顶,祭拜天地,自此,崇祯皇帝成为大明历史上第一位登上武当之巅的帝王。

    跟随崇祯皇帝登山的群臣有湖广总督、中紫霄宫提点、均州知县、襄阳知府,以及六部尚书以上诸多官员。

    朱由检手捧焚香,态度虔诚,跪倒在铜铸金神的真武大帝像前,群臣跪在皇帝身后,金顶上面黑压压跪倒一片。

    崇祯听人说过,真武大帝铜像的五官是模仿朱棣模样雕刻而成,他对明成祖颇为欣赏,因为皇上现在要做的就是恢复当年朱棣的荣光,不仅要让缅甸朝鲜这样的小国诚服大明,而且要征服日本,将势力伸向南方的澳洲与遥远的非洲。

    跪倒在真武大帝神像前,他对朱棣忽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情,如果能穿越到明初,他是很想见见这位逆袭改命的枭雄。

    祭拜完真武神,崇祯站在金顶上举目四望,天朗气清,惠风和顺,天空干净的像被水洗过一样,举目四望,汉江如玉带般在群山之间盘旋,朱由检听人说过,站在这里可以望见华山。他从前不相信如此,毕竟华山距离均州有五百多里,然而这次他竟然看见了,而且没有使用望远镜,华山像一个小沙丘,在远处崇山峻岭之间显得格外醒目。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由检大



第三百十五章 大战在即
    朱由检在均州城静乐宫中休整了两日,均州位于汉水丹江交汇点,均州城虽然不大,人口也有两万,城内常年聚集着周围各地前来朝拜祭祀的道众,城中商铺林立,商业繁华,虽比不上京师南直隶繁荣,然而在湖广也算翘楚,静乐宫位于均州城中,占据城内一半面积。

    在静乐宫修整两日后,在均州县令齐可刚等人的陪同下,崇祯参观了沧浪亭雁落莲池等八景。

    崇祯对均州感情颇深,离开之前,皇帝下旨,免除均州三年赋税,当然不包括武当山上的香火税,毕竟这是笔巨款。

    不止是朱由检,有明一代,历任皇帝对武当山都极为重视。历任皇帝登基后,朝廷对武当山都会有所赏赐,均州自然也会得到恩泽。

    朱由检继位以来,忙于国事,也就登基之初照例下了道圣旨,相当于通知真武神自己现在是大明皇帝了,除此之外,崇祯对这位北方大神几乎没有任何供奉,所以这次祭拜武当山才搞得如此隆重。

    离开均州,崇祯皇帝率沈炼赵冲李若琏李定国顺流而下,舟行三日,于九月三十抵达汉口。

    **月之间,受朝廷征召,从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等地赶来的明军陆续抵达汉口,崇祯皇帝带领一众大臣来到汉口时,这个长江与汉水交汇点已经聚集起五万多明军,其中一半是各地藩王军。

    自崇祯十七年朝廷放权后,十年来,各地藩王实力猛烈膨胀,那些从前养猪一样圈养的藩王中,出了几个野心勃勃,胸怀大志的异类,照目前发展态势,要不了多久估计就要在搞一个崇祯版的靖难之役。

    然而朝廷刚刚才依靠这些藩王打败建奴,平定流贼,现在天下还未太平,就立即进行撤藩,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朱由检是一个重感情的人,除了嗜好人肉,几乎没有别的毛病。

    当然,所有这些都只是托辞,更重要的是,东南郑氏未除,现在对藩王动手,几个刺头儿肯定会立即起来造反,藩王造反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在明代甚至可以说是很普遍的事情。

    到时藩王为乱,郑氏浮海而来,明军内外两线作战,朱由检没有必胜的把握。

    所以现阶段朝廷与藩王的合作还是继续合作的。

    汉口,源源不断明军还在赶来,码头上的运兵船每天络绎不绝,驿道上挤满了从周边赶来的骑兵步兵。除了中卫军和藩王军,还有些从湖广各地赶来的标营,他们人数虽然不多,嗓门却是最大,每天叽里呱啦吵着要粮食,要兵饷。

    &



第三百二十二章 釜底游鱼
    福建澎湖列岛,福建总兵郑芝龙召集众将,在大帐中议事,明军南下,咄咄逼人,李定国率领明军精锐步兵已经越过湖南,进入广东,现在正在翻越韶关,预计一月之内便会抵达福建,将郑氏在福建的势力全部赶下海去。

    郑芝龙忧心忡忡,他在福建、广东沿海等地兵力不过万人,而且其中很多人都还是之前收服的海盗,如刘香、徐新苏、李国柱等势力,这些人与郑氏本就有矛盾,让他们对抗明军,郑芝龙颇不放心。

    然而事已至此,郑氏也没有其他更好选择,郑芝龙旁边站着个身材魁梧,样貌英俊的年轻将领,他身上披着精良的山文甲,此人正是郑芝龙长子郑森,也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大英雄郑成功。

    不过此时他还不是大英雄,而是朱由检的死敌。

    见父亲脸色不悦,眉头紧皱,郑森上前一步,朝父亲施礼道:

    “父亲,李定国到哪里了”

    郑芝龙头也不抬,淡淡道:“前日过了郴州,现在正在翻越韶关,应该下个月就到福建了!”

    郑森也不说话,目光落在地图上,沉默许多,抬头望向他父亲,终于缓缓开口道:

    “父亲,孩儿以为,当避其锋芒,退守海上,不可与明军死磕,”

    大帐之中,一众将领都低声议论起来,显然,这些百战余生的猛将希望能在福建以逸待劳,打李定国一个措手不及。

    “都说这李定国天下无敌,老夫倒想会会他,看他到底有几分本事!”

    一众将领纷纷表示赞同,他们在海上横行多年,明军水师也杀过不少,当然不会把卫所军放在眼里,而且



第三百十二章 瓮中之鳖
    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七日,浙江舟山群岛外海,战舰云集,五百多艘各式舰船陆续进入预定作战区域,身材轻巧的飞剪船组成包围圈,在外围警戒待命,这些飞剪船的目标不是对付岛上的守军,而是要挡住从菲律宾、倭国、马六甲方向赶来的海盗援军。

    朱由检亲率主力战舰向舟山群岛进发,两百艘双桅战舰像一堆密不透风的墙,势不可挡向舟山群岛挺近。

    朱由检乘坐的天龙号是整个舰队的主力舰,相比其他战舰,天龙号多出了十门火炮,舰船表面也用铁甲遮挡,给人一种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的感觉。

    朱由检站在甲板上,手举望远镜向几里之外的舟山岛眺望。

    远远望见海岛岸边,海盗们忙碌不停,正在滩头上安装树桩、据马,大概是为了阻挡明军登陆。

    距离海岸三四里外,在一片低矮的灌木丛中,隐约可见密密麻麻扬起的炮口,正对准海面。崇祯不能肯定这是不是守军火炮阵地,郑芝龙狡猾不在建奴之下,不过无论如何,陆炮也舰炮对手,明军战舰火炮的口径远在普通红衣大炮之上,而且能够不断移动,以这个时代的火炮命中率,在几里之外的陆地开炮射击分散舰队,击中概率低到几乎为零。当然,如果岸炮数量足够,命中率也是能提高的。

    根据特勤组实现得到的情报,郑芝龙部署在舟山岛上的火炮不过百门,他们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付明军发动的登陆战,所以给海盗装备了精良的火铳枪,其中大部分是从日本朝鲜买来的,其性能虽然不如明军新式燧发枪,然而和建奴汉八旗乌真哈超使用的火器比起来,还是要强出很多的。

    朱由检当然不会派他的精锐战兵上去送死,这些陆战队经过长期训练,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不能就这样死在敌人廉价的铅弹下。郑芝龙在舟山岛上的防御,他已经基本掌握。

    特勤队在海岸各个棱堡、喉台都一一作出标记,这些区域都是海盗重点防守的地方,郑芝龙在台湾时见到过荷兰人修筑的棱堡体系,学到了点真东西。

    舟山西岸,密密麻麻的棱堡群组成坚固的防线,棱堡后面还有瞭望哨,层层叠叠的据马围绕在棱堡外围,据马前面还有齐腰深的壕沟,几十门佛朗机炮大将军炮架设在壕沟后面,火力足够覆盖整片海滩。

    朱由检将望远镜递给旁边站立的荆王朱常巢



第三百章 鱼死网破
    “朱由检想要占据东南,胃口倒是不小,看他吃得下吗”

    郑芝龙抬头望向周围,郑一彪、郑一虎、郑森等人站在面前,众人脸露忧虑之色。

    “新左卫门率领的萨摩强军何时来到”

    郑芝龙抬头望向郑森,郑森也就是后世的郑成功,他在诸位兄弟之中最受郑芝龙信任,这次联络远在倭国的弟弟,也是由郑森负责。

    “父亲,立即突围吧,再不走,明军就要将舟山全部围住了!”

    几位将领也在旁边附和,请求东南王率军突围,这些海盗头子心中清楚,指望那个远在长崎的中日混血什么卫门,多半不是明军对手,而且大家都是生意人,在舟山拖得越久,大家损失就越大,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有几万两银子的货,有的甚至有几十万两,本以为和这次只是和明军小打小闹,没想到竟成了持久战。

    郑芝龙当然不会轻易放这些海盗们离去,单凭他们郑氏,恐怕不是朱由检对手,大家联合起来勉强还有一战之力。

    “明日诸位合力攻打朱由检旗舰,大不了鱼死网破!我已联络了蒙古、建奴各部,等在舟山击败明军水师,岭南各省便是我们天下!”

    关键时刻,郑芝龙不忘给这些海盗们画大饼,昨日一战,己方损失十多艘战舰,明军损失小很多,明显不是明军对手,几位海盗头子心知肚明。

    见没人附和,郑芝龙也觉得无趣,不再说话,这时忽然听见外面传来惊呼。

    “明军大船!明军大船!”

1...7677787980...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