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不过梁化凤也知道这是正常现象,只能忍了。

    只是他也是有些脾气的人,一直在读夏军的典章制度,并研究张轩在军中讲课的笔记,对张轩暗暗佩服,不管是对这张轩的地位,还是他对军事理论上的见解与阐发都佩服之极。

    他细细研究之下,更是比夏军之中的很多人都要强了不少。他咬牙磨砺,只是等待一个机会。

    只是在安庆之战后,不敢说天下太平,但是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大战爆发。这个机会一直没有等到,他一直在等,终于等到今日了,昨夜已经确定周辅臣派他为先锋,击破清军营地。




第一百一十章 汉江之役五
    第一百一十章汉江之役五

    在没有清军的骚扰之下,夏军走得并不慢,不到午时就已经到了清军营地之前。

    清军的营地虽然是当道而立,但是并非不可绕过的。

    汉城附近都是汉江冲击出来的平原,虽然并不是太大,但是绕道而行却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样做却没有什么意义,大军后面不远之处,就是汉城了。即便是再绕道,清军想要与大军一战,总是能够找到机会的。

    不决出一个胜负来,夏军就休想进入汉城之中。

    总就要做过一场的,早些晚些都可以。

    在清军营地四五里的地方,大军都站定了。周辅臣在一群护卫之下,在阵前远远的眺望清军的营地。

    清军的营地虽然很是简陋,但是营地之中的士卒却不简陋,一个个顶盔掼甲,看上去精气十足,虽然打着一面绿旗,不是八旗士卒,但是清军绿营之中,也是有一些难啃的骨头的。

    清军敢以之挡大任,就知道这一支绿营兵,决计不好对付。

    更不要对付的是营地两侧,大批大批的骑兵,寂寥无声,就好像是雕像一般。或者是树木一般,但是但凡是有眼之人,都不会将他们挡chéngrén畜无害的所在。

    知道在大战之中,这些人必然有所举动。

    “梁营官,杨将军称你营,法度严谨乃是大军之冠,连陛下都听过你的名声,不过之前的那些名声都是虚的,而今一战,要让天下人看看你的名声到底是一真是假。”周辅臣皮鞭一挥,说道“为我拿下此阵。”

    梁化凤大声说道“遵命。”

    他随即大步下去,站在他全营之前,如何将头盔扯了下来,三下两下,将鸳鸯战袄也扯了下来,在零下的温度之下,梁化凤光着膀子,配这一把腰刀。因为他刚刚投过夏军不过一有余,当初在清军的发型是金钱鼠尾,而今虽然养了一阵子,但是还是没有养好。故而头发也披散开来,不过齐肩而已。

    浑如一野人一般。

    他一把将身后的他将旗给夺了过来,站在队列一侧,大吼一声“兄弟们跟我来。”

    随即隆隆的鼓声想起。

    这鼓声沉重之极,似乎带上了一丝秦腔的韵味。

    梁化凤所部大部分都是秦人,虽然他投降之后,为了加强控制,有一些军官与士卒调出去了,也有一些新人调进来,但是并不能改变这一军百分之五十之上的士卒都是秦兵的事实。

    此刻梁

    化凤以身作则,大队士卒都激发士气,这阵势缓缓的散开。人与人之间相距一步之远,而火铳兵与长枪兵杂编在一起,虽然只有三千人,但是一铺展开来,居然有一里多宽。

    更让人不看思议的是,这士卒都分散开来了,但是居然行止依然整齐划一,天下之间似乎只有一个声音,就是他们的脚步声,三千脚步都踏在一起,化为一声。

    周辅臣见状,心中也微微感叹。这梁化凤真是有几分练兵之能。随即一挥手,又两个营从梁化凤营身后两侧向前行军,不过他们的队形是密集的队形,就是为了护住梁化凤的侧后。

    这就是一个矛盾的状态。

    如果以密集的队形进攻的话,在清军的火炮与火器之下,定然死伤惨重。

    自从铁模铸炮法传播开来之后,最大的影响就是火炮的成本降低了。军中火炮的增多,增加最多的还不是大炮,而是小炮。如虎蹲炮,佛郎机炮这些小炮,简直可以用泛滥来形容。

    不管怎样的仗,不拉出来几十门,都不好意思与人打招呼了。

    步卒的攻弱守强,就成为了现实。

    攻一地屡攻不下,不能硬冲军阵,这些事情也逐渐进入而今名将的眼中。不仅仅是清军骑兵不愿意硬冲夏军步阵,就是夏军骑兵也不会硬冲清军的步阵,当然这与夏军的骑兵宝贵有关系,但是关系并不是太大。

    这就是火器普遍化使用带来的影响。

    但是步兵是以密集军阵对抗骑兵的,却不能以密集的军阵进攻敌人。而今梁化凤所用的疏阵,就是一种军事尝试。

    说实话,这样的情况,张轩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办法好想的。、

    难道双方与西方那样排队枪毙吗

    不,决计不可能的。

    倒不是排队枪毙这种战术不行。也许将来有一人,双方斗于狭窄的巷道之中。不得不如此。

    不对,即便是双方斗于巷道之中,将领的想法定然是想办法引敌军来攻我。最后到不得已才会想排队枪毙一般打仗。

    而且即便你想这样打,对方未必想。

    在张轩的军事思想的影响之下,下面很多年轻将领之中,也分出很多派系,又很多战术战略上的设想。有主张重炮制敌的,有主张浅攻蚕食,步步侵攻的,唯独没有主张排队枪毙的。

    甚至都没有人想到

    这或许是东西方哲学的不同。

    而面对对方密集的火力,排疏阵已经是很多人的共识了,

    但是要怎么样的疏阵,才是最合适的,而今还没有一定之说。而梁化凤的做法,就是其中的尝试之一。

    不过,这话样子如何对抗清军的骑兵冲击

    这一点让周辅臣有些忧心。

    这一点不仅仅引起了周辅臣的忧心,也引起了阿济格的好奇。他既然好奇了,就要派人来试试。一声令下,有千余骑从一侧杀出来,向梁化凤军阵杀了过来。

    梁化凤一见清军骑兵出现,不惊反喜。手中大旗一挥。

    梁化凤一营,瞬息之间变阵了。

    他们并非一是一哨为一个方阵,而是以一个百户为一个方阵,不大的战场之中,就有了三十个方阵,这三十个方阵都是长枪如林,仿佛刺猬一般的向外面刺了过去。

    而在这些刺猬之下,一根根火铳都已经准备好了。同时准备好的还有手榴弹,随时想向外面扔过去。

    千余骑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方阵之上,千余铁骑加在急速,冲了过来。此刻骑兵借助奔马之力,这力道绝非人力可以抵抗的。这个小小的百人方阵,人数太少了一点,不过片刻就被冲散了。

    但是在冲散的时候,清军并非没有付出代价的,在阵阵火铳之声,与爆炸之声下面,几乎同样多的清军死在军阵之中。

    只是这一个军阵的破灭,并非是战斗的结束,反而是开始。

    骑兵最大的武器是速度。但是速度在冲击第一个方阵之中,已经消耗完毕了,这里没有让他们再次加速的空间。而且由于惯性,他们只能向里面冲过去。

    这次他们遇见的不是一个方阵,而是一个个小方阵组成的迷宫。

    他们速度降低如果硬冲第二个方阵,有可能冲破,有可能冲不破,停下来,但是这四面八方都是夏军,只要一停下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他们自然清楚的很,故而他们下意思选择拔马,绕过方阵,想从这方阵的缝隙之间,冲过去。等在外面重整马队之中,再杀回来。

    这种想法不能说不对。

    马战大多都是这样的,这一来一回叫做一合,当初金朝将领就叫嚣“不打满一百合,无以为马军。”说得就是这个。

    但是他能想到的事情,别人会想不到吗

    夏军也能想到,梁化凤也能想到,故而他们这一进来,就不要想出去了。清军就好像进入了层层叠叠的迷宫一般,几十个小方阵,摆在一起,虽然因为分散单薄了不少,但是却多出了不少变化。似乎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哪里都是死路一条。



第一百一十一章 汉江之役六
    第一百一十一章汉江之役六

    被冲散的方阵,虽然大部分士卒战死,但是剩下的士卒,却迅速的向后面的方阵撤了过去。

    这阵势开始很松,一个个小方阵之间都有大片空隙。但这空隙,越往里面冲,就发现空间就越小,在战马跑不起来的情况之下,一时间双方混战在一起了。

    这样的混战之下,双方刚刚开始的时候,是清军占据优势,但是随着时间拖延,清军骑兵的优势一点点的被消磨殆尽。

    在近代骑兵之前,骑兵组织性并不太高。

    在这样的厮杀下来,一时间骑兵都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之下。

    而虽然夏军死伤并不比清军少,甚至更多一点,但是夏军的组织还是保持着,在强大的下级军官的指挥之下,不管死伤多少,各级百户,队长,伍长,什长,这些军官都前仆后继的完成了梁化凤。

    说实话,就是梁化凤自己看来,都有一点震撼。

    “天下必定归夏。”梁化凤心中暗道。他越发相信张轩必定统一天下,即便是将来某一段时间之内,清军占据优势,也是如此。原因和简单,他之前读书,对于战胜于朝廷之上。并不是太了解。

    但是在夏军之中这一段时间,却越发明白什么是战胜于朝廷。

    张轩在南京一直抓得就三件大事,第一是军事整顿,第二乃是财政整顿,第三是筹集军费。

    因为攻台之战,与而今爆发的朝鲜之战,看上去似乎张轩将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这上面了。但是实际上,张轩并不是如此,财政整顿与筹集军费有关联。这两者甚至可以说放在一起处置。

    但是张轩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秉持只做不说,从来不大鸣大放处理的事情,就是军中事务。

    从张轩登基,武兴四年到昭武元年,这一年多时间之内。张轩一直在默默的推进这军中变革。不管是清空军中空额。还是调整大军布置,将领安置,张轩都秉承一种沉默的处境。

    毕竟军中之事都是大事,张轩的统治乃是以自己的嫡系人马为根基,以曹营各部作为羽翼,以各部为盟友。

    这是张轩的权力基础,张轩看似众望所归,但是他自己明白,其中一些事情,并不像外面人以为那么安稳。张轩对军中的整顿。是以两个目的为根本,第一个目的,是巩固张轩的统治基础。将全国范围的军队,互相调遣,杂用之。最少不能让人有威胁张轩统治。

    所以这样的事情,最好是悄无声息。这是其中一个目的。

    第二个目的,自然是为北伐做准备。提高军中战斗力。

    而这两个目的都是混杂在一起的。所以张轩一直想沉默处之。

    而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讲武堂。

    张轩将讲武堂分为三级,第一级乃是下级军官的速成班,从军中抽调下级军官,进行两三个月的短期培训,有军事技能,也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教育。一年多的时间之内,从军中培育了批,而这批之内。大部分就在江北大营,与南京驻军之中。

    而周辅臣麾下诸营,都是从两处大营抽调出来的,故而这些人大部分重合在一起了。

    第二批乃是高级班,也就是高级将领,以营官上下为主,而梁化凤作为降将代表之一,也进入过,不过营官作为军中中坚实力,不可能长期离开,否则会让人生疑,故而这一批培训也是以短训为主。

    第三批,才是正常将领培训,从张轩嫡系之中,挑选出年纪在二十岁之下年轻有潜力的将领,包括高元爵在内。

    他们作为正规培训出来的将领,要经过四年。

    这才是张轩指望在北伐之中大展伸手,将来在十几年后。用他们代替而今的老将们。

    这种短期培训想要遍布全军,也是需要时间的。就如同财务整顿一样,也是按照北伐的时间表来的。当一切都做完之后,就是北方的时候。而梁化凤营,几乎是将来的北伐军示范营了。

    梁化凤是秦军出身,对军中一套非常了解,进入清军之后,对这个更加明白一件事情。

    清朝军制,与明朝军制,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梁化凤在军中几乎是如鱼得水,数年登上高位。这固然是梁化凤自己的能力,但也有他对清军体系的熟悉,不管满清怎么说,怎么撇清,但是都撇清不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清军与大明边军之间的渊源。

    梁化凤在这种军事文化之中成长出来。梁化凤几乎本能的以为,天下打仗就是这回事了。但是在夏军之中,他却感受到不同的军事氛围。更重要的是军事培养体系。

    讲武堂的出现,几乎震动了梁化凤的三观。

    在此之前,一名大将的出现,有很强的偶尔性,要么是从下层士卒靠着自己的天分硬生生的杀出来,要么靠着长辈的耳提面授。而讲武堂却将一些机要兵法公布开来。成批次的培养将领。

    即便是一年

    之中,有两三个成才的,但一辈人之中,也有十个可用的将领,这已经是胜过了清军。

    而今清军所依靠的将领都是一些什么人,是老奴的子嗣与亲戚。即便如此,从黄台吉死后,老奴的子嗣也陆陆续续的去世,特别是多铎之死,让多尔衮明显的感受到了清军高级将领的青黄不接。

    这一点,夏军胜过清军了。

    或许一时间分不出来,但是如果连续几十年征战,高下之分就出来了。

    还有大规模下级军官的培养,对下级军官必须读书识字的硬要求。这一刀切的要求,固然将很多猛将之才给限制了。但是有这么多得力的下级军官的配合之下,梁化凤才能如今日一般,好像炫技一般的布阵操作。

    这也是张轩这么多年,一直培养的军事将领厚积薄发。军事体系已经成型了。

    或许并非没有破绽,但是清军第一次遇见而今的局面,这才失了手。

    阿济格看得分明,他虽然脸色平静多了,但却也不至于为了而今区区小败而大惊小怪,只是这毕竟是一个小战场,数千士卒厮杀,已经将战场遍布大半,清军即便是想增兵,一时间也派不上去。

    阿济格说道“让他们撤回来吧。”

    “喳。”立即有人应声。
1...533534535536537...6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