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不足两个月,就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处境了。

    一时间周辅臣脸色铁青,他太高估了朝鲜人的实力,将自己陷入几乎是绝境的地步,他默默计算,即便是再有大军支援,也在等大队人马登上江华岛,恐怕也要在二月上旬了。

    距离而今还有半个月。

    即便是半个月之后,过来的援军也不会有多少,甚至更多的是粮草辎重,毕竟而今江华岛上粮草也不多。如果没有足够的辎重,派再多的援军来,也不过是送死。

    难不成让他们喝西北风,吃海水不成。

    撤退也是不成的,别的不说。单单是而今大军的状态就不行,毕竟大军从江华道到汉城,区区数日的路程,其中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自然不用多提。将士们咬着牙,提着一口气,跟着周辅臣走,目标就是在汉城。

    而刚刚一进城,就要往回走,且不说清军会不会让他们撤回去,单单说这前后矛盾的命令,就足够让下面的士气崩溃。

    再精锐的士卒,也不能这样用。

    周辅臣目光微微一眯,对着韩王说道“王爷,我们万里迢迢是为了朝鲜而来,而今将士们提着脑袋为王爷做事了,连这一点点要求都不能满足,下面兄弟们可不会答应。”

    周辅臣语气不重,但他毕竟是一路杀过来,带着凛然杀气,让韩王一时间心神剧震,结结巴巴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王爷,而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周昌大声说道。随即对周辅臣行礼,说道“枢密,下官知道,城中何处有粮食物资。”

    韩王知道自然周昌说道是什么想要说什么,却被赵翼一把拉住,赵翼说道“此事,不捞上国大军动手,我等必然为上国大军准备好一切。”

    周辅臣不去管这些,说道“那就快。”

    赵翼扯着韩王下去了,韩王说道“如此一来,孤的生死就在夏人手中了。”

    赵翼说道“请大王放心,臣家定然出粮千石,并劝说各位同僚为陛下出力,共度时艰,而且有几家亲附清廷的家

    族,也是时候处理了。”

    韩王才不是不想杀人,他是太明白了,这些朝鲜世家大族,虽然在很多事情上与他闹别扭,但是确实是他的统治基础,今日之事一出,恐怕失了朝鲜上下之心。

    而在借来夏军援军的时候,他就意思到,他注定要受到夏军一些摆布,他想要保全自己的位置,就要与这些朝鲜世家合作。

    只是而今却什么也顾不得了。

    随着韩王一声令下,亲附韩王的世家,一时间出钱出力,而当初亲附清廷的世家,也被高高的举起了屠刀,一时间汉城之中,腥风血雨,这一场腥风血雨,为大军带来劳军的物资。

    不过,此事周辅臣已经没有心思在这上面了。

    “看如今的情况,汉城坚持不了多久了,特别是城墙。”北门城墙之上,周辅臣说道。他轻轻的在城墙上一摸,就感到一手泥,这泥还是薄薄一层,说明里面还没有化开,化开的仅仅是外边一层而已。

    但是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不好的征兆了。

    一旦这冰化开,这城墙即便不倒塌,也簌了。然后大炮一轰,会是一个什么下场,可想而知。

    “枢密。”周昌说道“下官有一愚见。”

    “哦,说来听听。”周辅臣说道。

    周辅臣对周昌的印象不错,一来是,周昌姓周,籍贯距离不远,二来,就是周昌会说话。杨绳祖称呼周辅臣就是叫将军,是的,周昌头上是有一个征东将军衔,称呼将军没有错。

    但是周辅臣头上最显赫的头衔,是枢密副使。

    不过枢密院也是本朝的创制,故而不如内阁,直接沿用前朝的称呼,叫阁老,而枢密院之中,多为武人,也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所以多称爵位。周昌这一句枢密,称得上别出心裁。

    让周辅臣暗暗高兴,他决定回去之后,让所有人都这样称呼他。

    周昌说道“冬去春来,冰雪消融,既是对我方有不利,也对我方有利。”

    周辅臣眉头一挑说道“这利在何方”

    周昌说道“在汉江。”

    周辅臣被周昌一提醒,心中顿时一动,汉城,自然是说在汉江的北边。汉江虽然不是一条多大的河流,但是也是能够通行船只的。等汉江之上开冻了,就可让水师逆流而上,直入汉城附近,不管是撤退,还是作为补给线,都再好不过了。

    不过周辅臣觉得,这里还是撤退的好。

    毕竟想要守

    住汉城,非要花费大功夫不可。

    但是周辅臣来到朝鲜,可不是为了朝鲜打仗,而是想让朝鲜战事长期化。

    周辅臣说道“走去,看看汉江在什么地方”

    周昌在前面引路,不过片刻,周辅臣就在城墙之上眺望汉江了,汉江在皑皑白雪之中,就好像是一笔墨色勾勒,从汉城东南方向一略而过。周辅臣看得清楚,汉江的冰层已经很薄了。

    虽然周辅臣不知道汉城本地的物侯,但是想来,完全开冻也是这一段时间了。

    “杨将军,你觉得如何。”周辅臣转过头去,问道。

    杨绳祖捏着胡须,说道“水上战事,将军是行家里手,又何必问我。”

    周辅臣微微一笑,说道“好,那就从汉江上撤退。”周辅臣从军中精选勇猛之士,悄悄出城,向江华岛而去,虽然外面大兵合围,但是大队人马不能潜越,但是一两名士卒,却还是可以的。

    同时也将周昌派过去,与韩王说此事。

    周辅臣打心眼里面看不起韩王。想来,朝廷封的几个王爷,要么是功勋,要么是重将,不管那一个拿出来,吊打而今三个韩王都够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而今这个韩王也是朝廷所封,名位在他之上,按理来说,他应该向韩王行礼才是。

    他不愿意如此,就懒得去见他。

    周昌见了韩王,将此事合盘托出,韩王一听,脸色苍白,说道“此事没有办法挽回了吗”

    如果说韩王没有想过要从汉城撤退,那是假的。只是当初清军来得太快,根本就撤不出来而已,只是而今迎接了上国大军,他觉得这汉城能守住了,却不想发生这样的事情,一时间让他有些接受不了。

    “王爷,事已如此,非周枢密之愿,如非汉城局势实在不堪,周枢密也不想一进城,就出此下策。”周昌说道“即便周枢密不撤,这汉城哪里能后久守,大军跨海转运不易,朝廷振师数万于海东,已经是极限了。岂可再乎。而朝鲜各部,又如何能破围而入,久守之下,是什么下场,王爷难道想落到东虏手中。”

    “万万不能。”韩王打了个寒战,说道“孤宁死也不落道东虏手中。”

    他太明白东虏的手段,既然已经撕破脸了,他如果落到东虏的手中,几近十死无生,而且是死无葬身之地。不知道是何等的凄厉悲惨。

    “只是这满城百姓当怎么办”韩王希冀的看向周昌。

    但是周昌又有什么办法啊




第一百一十六章 清军的困境
    第一百一十六章清军的困境

    周昌只有轻轻一叹,对韩王说道“事已如此,王爷也该早做取舍而已。”

    韩王的脸色瞬间苍白了。

    这汉城之中而今有夏军两万多人,而朝鲜战兵三万上下,但是除此之外的壮丁老弱妇孺,加起来有近三十万之多。不管怎么说,朝鲜都是海东大国。朝鲜的都城,比大明一省省会或许有些不足,但是比起一般府城却要强多了。

    当然了如苏州府这样的府城,就是远远不能比了。

    韩王很明白,不管将来撤退的多顺利,那么清军不做干涉,这城中百姓决计不能跟随大军离开,夏军没有这么多的船只与运力。而汉城顽抗清军数月,大军一走,汉城百姓会落到如何下场,他心中也是有所预见的。

    韩王本质上还是有作为的皇帝。

    在清廷的时候,他心中魂牵梦绕的就是汉城。但是而今汉城要亲手毁在他手里,他于心何忍。一时间垂下头了,掩面而泣,悄无声息之间,眼泪已经一滴滴的滴下来了。

    “孤知道了。”韩王的声音从袖子后面传了出来,不带一丝哭音。

    周昌见此,也只能叹息,他能说什么

    在乱世之中,这就是宿命。

    进入汉城的夏军日子不好过。此刻多尔衮的日子也不好过。

    睿亲王府之中,多尔衮起身踱步,手中捏着一份奏疏,负手而立,看着窗檐上的残雪,轻轻一叹,说道“若多铎在,决计不会弄出这样的事情来。”

    一想起多铎,他心中就是一阵绞痛。脸色微微发白,他缓缓的坐了下来,好一阵子,这一阵痛楚才过去。

    多尔衮与多铎当初的合作可谓亲密无间,多尔衮主内,多铎出外征战,而今多铎故去,阿济格代替了多铎的位置,打得第一场大仗,就让多尔衮很是失望。多尔衮一意征朝鲜的目的,一是想办法解决财政危机,二是消除隐患。

    哪里知道,阿济格做得一样也没有做好,打朝鲜两个月没有攻下汉城,反而夏军参与其中了。他虽然也觉得,夏军的动作实在是太快,快到了不可思议,甚至比北京发兵去朝鲜来快上几分。

    但是阿济格是朝鲜之战的主将,无论如何也要担当起这个责任。

    他想起刚刚的奏疏,只能将对阿济格的埋怨给收起来。毕竟清军之中可担大任的大将,也就那几个了,除却阿济格还能派谁济尔哈朗,郑亲王与多尔衮却不是一条心。

    其余的能当方面的将领,大多是汉将。宗室将领一时间有青黄不接之态。

    多尔衮没有别的选择了。

    随即他开始细细推敲而今的局面。

    多尔衮与阿济格不同,阿济格所能看到的,只是朝鲜一地,而多尔衮要考虑的却是整个天下。

    首先从财政上来说,阿济格出征本来是想解决而今的财政危机,却没有想到,弄出了新的窟窿,而且是一个大窟窿。财政上得失暂且不提,单单是从张轩的迅速反应,多尔衮就有一种感觉张轩早有预谋。

    “是什么预谋”多尔衮冷笑一声,暗道“难道是疲楚之计。”

    当初晋楚争霸,为打击楚国,晋国与吴国结盟,将中原的文化技术传给了吴国,于是吴国国力大增,也是吴国强盛了,几乎一举将楚国给打残,后面的发展虽然脱离晋国的目的,但是吴国与楚国的一系列战争,打击了楚国。

    而今多尔衮觉得,张轩在扶植朝鲜,恐怕也是这个目的。

    如此想来,多尔衮对阿济格的失利,也就不是太在意了,毕竟在他看来,而今如果不能断然处置,姑息下去,当朝鲜在夏朝的武装之下,强大起来,到时候就晚了。

    而今结果虽然不是太好,但是还过得去。

    怎么解决财政问题,这个先放放。

    但是在战略局面上的被动,却让多尔衮不安。

    不仅仅是多尔衮,乃至清廷很多将领,都不太适应这种感觉。

    怎么说从老奴开始,与明朝一系列征战之中,东虏很少失去战略主动权,每次战争展开,都是清廷一方先手。而明朝被动迎战,即便是罗玉龙北伐一战,看似罗玉龙先出兵,其实罗玉龙即便不出兵,过不了多长时间,清军也是要南下的。

    但是而今,安庆之战中八旗的损失,还没有完全补回来,即便是补回来了,这些八旗士卒也远远比不上当初。

    想要恢复元气,多尔衮觉得还要一些事情,甚至永远恢复不了。

    这就是满清最大的缺陷,如山东之败,这样数十万大军覆灭的战事,张轩只要后方稳固,再打上几次,也是可以的。但是如安庆这样的小挫,满清就不敢来上两次。

    虽然清军之中有诸多汉军旗军队,还有甘肃诸军,有一些精锐士卒,决计不下于八旗。但是多尔衮总是觉得不安。

    特别是在战事的时候。

    所以在八旗不恢复到多尔衮满意的时候

    ,他是不会轻易南下开战的,而且他也看过,长江,安庆,信阳,南阳防线,这一道防线之上,关卡重重,火炮林立,名将重镇。又多山地河流。

    多尔衮也找不到突破口。

    但是他又不是那种被动挨打的性子,他目光转了一个圈落到了四川。他冷哼一声,暗道“吴三桂,而今你要给我动一动了。”

    吴三桂那些小动作,多尔衮岂能不知道。

    只是为了大局给忍了。而今吴三桂正是要用吴三桂的时候。、

    不管吴三桂到底心中是怎么想的,多尔衮就给他一个大好机会,他不是想独立一方吗四川一省,是不足以立国,多尔衮准备令吴三桂攻贵州,切断中原与云南的联系。

    到时候,云贵川一体,说不定,这天下还能有三足鼎立的一天。这吴三桂一动,必定要牵制住夏军兵力。多尔衮不信,夏朝有能力应对两处战场。

    就如同张轩日日揣摩多尔衮一样,多尔衮也是日日揣摩张轩。对张轩的很多举动都要效仿的意思。

    比如张轩铸银币,而今多尔衮也在琢磨这一件事了,时时请汤若望过府一叙。商议的除却火炮,战舰之外,还多了铸币。毕竟张轩是按照西洋人模式铸币,他总要好好问一下。

    比如讲武堂。

    多尔衮已经着手设立了,不过这讲武堂却是只有满人能去的,规矩也很是严苛,以军法勒之。只是张轩讲武堂的精髓,是张轩从后世学习的一些皮毛,再加上他今世的一些体悟,形成的标准化,火器化的军队条例。

    而且清军有自己的一套军法体系,万万不可抛弃而从夏军的那一套的。

    即便如此,多尔衮也感觉这样做好处。

    多尔衮看张轩这一年来战事几乎没有停歇,先打荷兰,又打朝鲜,就知道南朝国力还没有恢复,否则张轩要打的第一个就是大清。

    吴三桂在四川捞了这么多了,形同割据,但是他也知道而今,他是离不开清廷的,这种让他扩张势力的命令,他不会硬顶,或许会耍滑头,但是一定会动一动的。

    不过,即便是动一动,也足够让多尔衮将精力放在朝鲜之上。

    夜深人静的时候,多尔衮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南朝的国力已经在北方之上了。以至于他宁可放纵吴三桂独立割据,只要能牵制南朝兵力,他概不过问,任他吴三桂做什么都行。
1...565566567568569...6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