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其实在安庆之战后,郑亲王在对多尔衮方面,并没有怎么出手,甚至在很多事情上都做出过配合,比如说多尔衮悄然出京,没有郑亲王的默许,以及配合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因为清廷在面对南朝咄咄逼人攻势上。已经落于下风之中。

    郑亲王不想因为内斗,而影响大局。更明确的说一点,就是而今没有一个人能够代替多尔衮的地位,包括顺治。

    顺治即便亲政了,能如多尔衮一样成熟的把持政事,并震慑汉军将领,让他们不敢妄动吗

    郑亲王并不看好。

    谁等知道掌握至高权力的好处,但是是否能承担权力背后的重担,却是未必。

    “陛下,太后。”郑亲王说道“英王掌控两白旗,及摄政王余部,此辈党从摄政王,唯恐为陛下追究,方才依附英王,如果穷追之,则必生乱世,这些都是我大清的好男儿,不该折损在内乱之中。”

    郑亲王的话中,还有一个意思。

    凡是能将手深入决策中枢,被顺治嫉恨的,都是八旗出身。因为不是八旗老姓定多是一个小喽啰,不可能与多尔衮牵扯这么深。而今八旗支撑大清将士,已经有些不足了。

    如果再折损这么多精英,且不说影响如何,实在是损失不起。

    “王叔的意思,是让英王如多尔衮一般吗”顺治语中带气,说道“朕就在宫中,任他愚弄不成”

    郑亲王说道“奴才不是这个意思,不过,陛下也是知道英王是什么样人的,此人刚愎自任,对下面的奴才,从来不体恤,否则也不会有多尔衮任事。英王即便是接了两白旗的担子,他也承担不起。”

    “陛下想与起虚以委蛇,待局势稍稍安定一下,

    施恩于两白旗上下,两白旗上下岂能不感恩戴德,以报陛下”

    “到时候外派英王将兵即可。”

    郑亲王的意思,是在最大可能保全清军元气的同时,解决了阿济格。

    只是顺治对这个处理意见并不满意,他目光扫过杰书,却见杰书,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一副木雕的样子,心中暗道“废物。”

    顺治想要一股作气,将阿济格与多尔衮余党给清理了。

    说起来,整个大清朝还是顺治占优势了。

    首先,在多尔衮的主持之下,汉军特别是西北绿营的力量大大增加,顺治宫中可有不少汉人女子,就是与这些将门联姻,可以说西北方面,河南方面,扬州方面的清军。在多尔衮不在的情况下,他们都愿意投向皇帝的。

    毕竟在很多汉人心中,顺治毕竟是皇帝,执掌大权,名正言顺。

    汉人之中皇帝的概念,与满人眼中的皇帝概念,是不同的。

    在很多满人贵族眼中,皇帝先是两黄旗之主,再是八旗共主,再是皇帝。

    只是多尔衮自然知道这些汉人不可靠,所以,在北京附近不管各地战事多紧急,也有两白旗的军队驻扎,皇宫附近自然也有两黄旗的军队,双方相互平衡,总体的来说,多尔衮掌控着京师的军权。

    不过,多尔衮真要做些什么,恐怕京师也要一场大火并。

    这才阿济格上书的政治基础。

    但是阿济格毕竟是阿济格,他不是多尔衮。

    顺治手中,已经有不少将领投过来的效忠书了。如果立即发难的话,未必不能将阿济格一举拿下来,只是顺治却知道,在这一件事情上,真正能拍板的不是他,而是皇太后。

    而皇太后定然听郑亲王的。

    果然听太后说道“郑亲王意思上。”

    “准英王之奏,给多尔衮死后荫封。”郑亲王说道。

    “好。”太后说道“就让英王接任摄政王,总领天下政事,并追封睿亲王为义皇帝。”

    “什么”顺治再也忍不住了,站起身来,说道“既然母后如此说了,孩儿只能遵命了。”随即一甩衣袖径直走了。将这几个都晾在大殿之中。

    顺治恨极了多尔衮,恨不得将多尔衮碎尸万段,决计不愿意为多尔衮加一丝追封,他知道,他即便是不同意,也拗不过太后。才闹出这样一出。

    一时间,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礼亲王杰书不知道该做什么表情了。

    “不用管他。”太后淡淡的说道“继续。”




第二十六章 事缓则圆
    第二十六章事缓则圆

    顺治回到自己宫中,就大发脾气。将宫中的东西乱摔,这些名贵的官窑瓷器,一个个砸在地面之上,碎成粉碎。

    “啪。”的一声,无数碎片飞溅在皇太后的花盆底鞋前。

    皇太后见状,一挥手,所有太监与宫女都撤了下去。只剩下母子两人。

    顺治也看见皇太后,不过多生气,还是毕恭毕敬的行礼说道“儿臣见过额娘。”

    皇太后踩过地面上的瓷器碎片,在顺治的搀扶下,在一旁的椅子上坐好,母子两人都不说话,好一阵子,皇太后才说道“我知道,你恨不得亲手杀了多尔衮,但是而今多尔衮已经死了。你还如此放不下吗”

    顺治没有说话。

    有时候不说话,也是一种表示。

    皇太后叹息一声,说道“皇儿,你也大了,用不了多久,你就要亲政了。有些事情不能意气用事。”

    “而今天下危如累卵,南朝步步紧逼,南朝皇帝一心一意想要北伐,先后与朝鲜,四川与朝廷交战,朝廷连连失利,一个弄不过,就是一溃千里,多尔衮这才坐不住,才亲往辽东,一心想要除掉郑成功,断南朝一步,惜哉功败垂成,天不假年。”

    “哼。”顺治心中暗道“也是放出风声,才气死这老贼。”

    皇太后目光深深的看了顺治一眼,顺治顿时有一丝紧张,顿时避过皇太后的目光。一时间也有些忐忑,却不知道,他当时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瞒过皇太后的耳目。

    皇太后也不深究这些了,说道“我知道,你不喜欢多尔衮,也不喜欢阿济格,你要多考虑一下大局。只是大局稳定了,祖宗传下的基业能够保全,其余的事情,倒是还不是任你处置吗”

    顺治别的话,没有听进去,但是这一句话倒是听进去了,他抬起头来,说道“额娘,这可是你说的。”

    皇太后说道“自然。”

    顺治说道“好。朕等着。”

    孩子越大,越有主见了。皇太后也有些奈何不了顺治了。

    顺治这边点头,一切阻力都没有了,故而不多时,北京就发布了多尔衮的丧讯,并追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以皇帝的规格下葬,并授阿济格为摄政王,同时也封郑亲王济尔哈朗为摄政王。

    郑亲王本来就是摄政王的头衔,不过,当时为了避免与多尔衮冲突,所以退让。

    不管怎么说,阿济格毕竟不是多尔衮。多尔衮能做的事情,阿济格即便是接管了

    多尔衮的势力,也未必能做道的。

    如此清廷就进入左右摄政王秉政的时局。

    一时间平静无事,似乎多尔衮之死,就好像是一块小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引起一丝波澜,随即消失不见了。

    北京城中的消息,传到了南京,南京朝廷之上,一时间失声。

    南京乾清宫之中,张轩坐在主位之上,左右分内阁与枢密院大臣落座。

    张轩闭上眼睛,捏着鼻梁。用力的在黑暗的视界之中,按出各种各样斑斓的色块。心中很是失望。

    他之所以失望,是因为他失策了。

    内阁以张质为首的文臣,与枢密院以袁时中为首的武将,他们争论的焦点,都在要不要大举北伐,以及朝廷的钱粮是否足够支撑。但是他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多尔衮之死,定然会给清廷带来混乱。

    唯一区别的是混乱的大小而已。

    这是北伐可乘之机。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多尔衮之死,这样大事,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去了。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北京城中的权力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唯一的变化,大抵是阿济格换了多尔衮而已。

    也就是说,张轩之前所想的种种策略,都落空了。

    张轩如何能不失望。

    他睁开眼睛,叹息一声,说道“事到如今,清廷处置无懈可击,北伐的时机不到,诸位这几天都累了,好生回去休息几日,这三日不上朝,就当是我对多尔衮的尊重吧。”

    “陛下。”文安之猛地起身,说道“北京之事,决计没有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开始。”

    张轩微微有些奇怪,因为文臣一边,几乎众口一词,想要劝说张轩暂缓北伐,而今北方的局势,是有利于他们,张轩看得清清楚楚,当北京的消息传来,张质与姚启圣可以长出一口气啊。

    只是文安之这又要说些什么

    张轩说道“文先生,觉得北京还有变数。”

    文安之说道“陛下,阿济格此人比多尔衮如何”

    张轩说道“不如。”

    文安之说道“多尔衮摄政之时,清帝不过九岁孩童,而今清帝已经是少年了。又有清廷太后,郑王,礼王,等宗室王宫护持,外有北方将门为姻亲,大势比之当初好了不知道多少,而阿济格此人何止不如多尔衮,是远远不如。为人粗暴,以不识书为能。如此满清的汉臣,定然从之归清帝。如此不过数年,阿济格必然失势。”

    “而阿济格岂是那种束手就擒之辈。”

    “清廷必乱。”

    张轩听了,有些失望,说道“这我知道。只是我军又不能时时刻刻等着北伐吧。”

    文安之说道“臣之意,非为北伐,而是使清廷内乱,不管怎么说,彼内乱,就是我朝之喜。”

    张轩说道“文先生的意思是”

    文安之说道“以臣之见,清廷之所以如此平稳,就是因为我朝大军在侧,让他们不敢有乱。而今我朝大军不在的话。他们才敢起别的心思。”

    袁时中冷笑一声,说道“如何才能我朝大军不在难不成让全军撤退吗拱手相让”

    “不。”文安之说道“与清军议和。”

    议和这两个字一出来,所有人都愣住了。

    自从张轩上一次以强烈的态度抵制议和之后,议和这两个字,在大夏朝廷之上,就成为了禁忌词汇,万万没有想到文安之居然敢说出来。

    张轩眉头拱起,嘴唇微微抿着。却已经表现出不耐的样子。

    文安之说道“只要我朝议和,与清廷修秦晋之好,才能让清廷放下提防,阿济格与小皇帝的冲突才能爆发。”

    “我朝议和,东虏就信吗”张轩说道。

    他一时分辨不清楚,文安之到底是为了迷糊清廷使之内乱,才提议和这一件事情,还是想要议和,才寻得借口。

    “无须他们信我朝的诚意。”文安之说道“只需让他们知道,这几年战事,我朝财源枯竭,人困马乏,想修整一段时间。明为议和,实为停战。将来还有卷土重来之日。”

    “他们会信吗”袁时中说道“东虏明知道,他们还会再打过来,他们就会内乱。”

    “自然。”文安之说道“只需给东虏一个喘息之极,我们在解决我们自己问题的同时,清军也会解决他们的问题。”

    “而清廷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阿济格,唯有朝中政事稳定了,才有可能战胜于外,如果清廷朝纲如此紊乱,想要大胜我朝,是决计不可能的。”

    “即便他们担心我们有诈,也不得不为,因为这一件事情总要解决的,还有即便小皇帝不想解决,阿济格未必不想解决。”

    “他们双方已入困笼。必有一死,双方都知道这一点。”

    张轩听了,心中有些矛盾,他本意是决计不提和议之事,只是而今,似乎能通过议和制造一个机会,一个北伐的机会。

    到底要不要做



第二十七章 议和
    第二十七章议和

    张轩还没有做出决定,张质微微皱眉,说道“陛下,以而今国朝之势,我朝国力,如日方升,只需继续数年,大军北上,定然无望而不利。何必做此小人诡计即便文大人之谋成,则我朝方与东虏议和,见其内乱而攻之,则天下人何以看本朝。徒损国朝之威,不过贪数年之功而已。”

    “北伐之事,而今固不可行。但是只需休养生息以待局势即可。何须如此作为”

    “不然,”袁时中说道“而今两国相争,正如两虎斗于山中,必有一亡,所谓之危急存亡之秋也,而今我朝不过站尺寸之优,就可以轻视东虏,动辄道德仁义,是要做宋襄公吗”

    随即,袁时中说道“陛下,臣以为文大人之意甚好,不管知道说,牛庄之败,有我军士卒落入东虏之手,我朝总不能至于不顾吧,别的不谈,这个也要谈谈的。”

    张轩听了心中的天平顿时倾斜了,说道“不错,前线将士,奋力死战,落于敌手,只要没有屈膝降贼之举,都应该尽力营救。文大人,这一件事情,你们礼部派人去谈一谈吧。”

    文安之说道“臣遵旨。”

    文安之老狐狸了,自然明白,张轩言下之意,张轩只是让谈交换俘虏之事,如果有些事情超出授权范围,引发了东虏误会,可不是关英明神武的皇帝大人什么事情。

    是下面人误解了上意。

    到时候,文安之就是替罪羊。

    不过,文安之做这个替罪羊却是十分愿意。因为文安之实在支撑不住了。

    张轩在昭武三年,推行一系列改革,让几乎所有人都忙着四脚朝天,即便是礼部是清水衙门也是一样,接待外国使节,因为张轩将使节分为属国与外国,属国礼节,就能照搬明代的礼节就行了,至于所谓的外国,让礼部很多人很是苦恼。

    因为在中国古代传统之中,从来没有与本国平等的国家,除却是几个分裂的政权。

    而今,所有礼部官员都认为,如果真有一个与本朝平起平坐的国家,那么只有清朝。其余什么大小佛郎机,红毛夷,英吉利等国,都不值一提。虽然张轩的意思,平等对待。这些礼部官员恐怕在士林落不了一个好名声。
1...618619620621622...6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