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正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纵然手握亚洲最强大的水师力量,如果真与南京翻脸的话。纵然能一时间占上风,但是战事持续下去,失败一定是郑家。

    郑成功来到南京之后,先问了南京舆情如

    何。

    却发现,情况与他所想的情况不大一样。

    在他看来,碧蹄馆之战后,枢密院之中,不知道有多少将领看着朝鲜主将的位置。牛庄之败,比碧蹄馆之战,败得更惨,怎么没有人出头。反而枢密院中,见鬼一般的寂静。

    枢密院各司主官,都好长时间没有回家了。连度支部等,从户部分出来的部,都忙活起来。南京大营,江北大营的将领频频入京。

    这动向让他看来有些不明白。

    如果说为了夺辽东主将之位,却有一点动静太大了,毕竟即便郑成功丢了辽东主将之位,也不过派一员大将去辽东而已,哪里能闹出如此大的动静,而牛庄之战后。

    南京之中,似乎除却民间对牛庄之战有些闲言碎语之外,官方似乎集体失声了。

    让郑成功迷惑之极。

    郑成功去见张轩的时候,心中做了很多准备。

    只是坐在乾清宫外的长廊之上,等了一个多时辰,等到了掌灯时分,才有了见张轩的机会。

    刚刚开始的时候,郑成功还以为是张轩有意晾他。只是等得时间长了,就发现并非如此。

    郑成功等待的时候,看见枢密院与户部的官员,来去匆匆,就好像是流水一般,这一个时辰之内,张轩最少见了好几十个人。

    等见了张轩,却见张轩满眼通红,衣服也有些皱了。一看就是熬夜了,甚至熬得时间不短,郑成功甚至猜测,张轩是不是昨夜一夜都没有合眼。

    不过,等张轩问起辽东战事,郑成功立即将心思收回来,按早就打过数遍的腹稿,一五一十的将牛庄之战的前后因果,说了出来,并没有一点隐瞒的地方。因为他知道,他决计是瞒不过张轩了。

    张轩听了之后,点点头说道“辽东是东虏老巢,卿能将仗打成这样,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这一句话,虽然有安慰的意思,但是张轩并没有觉得他所的是假话。

    不管最后牛庄之战打成了什么样子,在此之前,郑成功收复开城,平壤,金州卫,将控制范围超过了鸭绿江,将千山以东的沿海地带都控制在手中,这是大功。

    即便牛庄之战,清军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不说牛庄之战,清军与夏军血战,杀敌一千,战损八百,清军损失决计不少。这样的大战,清军八旗不可能不上场,虽然说起来有些残酷。

    但是张轩宁肯用四万士卒,换八旗士卒四千战损。

    因为对张轩来说,只有给一点恢复时间,四十万都损失得起,但是清军八旗又能损失多少

    牛庄这样的胜战,清军打不了十次。




第二十四章 多尔衮之死
    第二十四章多尔衮之死

    即便不说,人员伤亡。

    因为掘辽河,随即又有大雨,而今辽河下游一片,清军救灾所需都不少。这也是一大笔开支。

    四万将士战损,其中郑家水师损失也不少,真正损失的夏军不过三万出头。

    但是成建制阵亡的,也只有碧蹄馆之战中,三个营,马三宝麾下两个营。其他各部架子还在。只要补充一些士卒,就能撑起来。当然重新称起来的军队,与之前不能比。

    在夏朝的兵役制度下,补充这数万兵员,却不是一件难事。

    不要说,另外一件事情。这一件事情未必是郑成功做下的,但却与郑成功脱不了干系。是一件完全能够弥补牛庄之败的大功。

    只是这件事情,郑成功而今还不知道。

    郑成功立即说道“多谢陛下体谅微臣,请陛下放心,臣准备在辽东设辽东巡抚,请陛下派文官掌管,金州卫等数县,为大夏辽东省。臣吸取之前的教训,当固守浅攻,以大海为屏障为后路,以千山为阻碍,设城堡,以火器守之,使清军不得潜越,并招募骑兵,以待数年,待骑兵有成,当北出赫图阿拉。南从金州卫北上,北上一路以骑兵为主,焚起屋舍,屠其百姓。金州卫一路,当以步军为主,步步为营,结硬寨,不给清军留空隙,不求一朝大胜,只求得一寸为朝廷之一寸,清失一寸则弱一分。”

    “期以数年,定能并辽东一地,绝其龙脉。”

    郑成功做了深刻的反思。

    他最大的反思,就是忽略了辽东与其他地方不同。

    从老奴开始统治辽东,已经几十年,有两代人了。东虏对辽东百姓的动员能力,决计不能等闲视之。

    除却辽东,老奴在任何地方都做不出,封锁所有消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之下,掘了河堤。要知道郑成功并非没有人派人巡视。

    所以郑成功调整过的战略就残酷之极。

    既然跟随东虏,就是敌人。

    辽东百姓不过几十万人而已,毕竟满清入关的时候,迁了不少人去北京。郑成功的布置之中,显然将这几十万百姓也计算进去了。

    只是他也知道,按他这个打法,固然是万无一失。但是将要消耗大量钱粮。

    他虽然在辽东,也知道南京的情况。昭武三年,对大夏财政来说,是飞跃的一年。

    张轩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夏朝昭武三年,本年度财政收入大抵在六千万元左右。

    就是在支撑辽东大战之余,维持大军,百官俸禄之外,居然有了结余,结余不多,大抵一百多万元而已。

    这并非朝廷花销太多,而是之前的欠账太多了,姚启圣一口气,将好多窟窿给填平了,甚至传出风声,国债在年底之前,会全部还清。但是即便如此,他提出的辽东战略,依然是一个相当大的财政开支。

    “臣愿意购买八百万国债。”郑成功说道“为朝廷效力。以弥补臣的罪过。”

    张轩看着郑成功说道“有一件事情,你大概不知道吧。多尔衮死了。”

    郑成功几乎跳了起来说“什么,多尔衮死了,怎么死的。”

    张轩摇摇头说道“不大清楚。只是在牛庄之战后,就没有了多尔衮的消息,在数日之前,傅山终于传来了消息,多尔衮已经死了。东虏的说法是暴毙,至于是真的是假的,还有待查证。”

    郑成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整个人精气神就散了不少。

    这一段时间之内,郑成功虽然没有说多尔衮,但是心中无时无刻不再想得是多尔衮。

    牛庄之战,他每每在深夜之中,就辗转反侧,所想所念的,就是如何打败多尔衮,来到南京之后,他除却想办法说服张轩让他继续当任辽东主将之外,还去了一趟枢密院,将关于多尔衮的所有资料都拿了过来。

    说实话,枢密院所有资料关于多尔衮的资料,并不必郑家掌握的多一点。只是郑成功对多尔衮重视之极,宁可多那一分资料对照来看。

    所以郑成功虽然还没有与多尔衮见过面,却已经将多尔衮当做他的对手了。

    他想要用尽全力要打败的对手。

    只是他还没有打的,这个人就已经死了。

    就好像是他运足了浑身力量一拳打了出去,却打空了。

    让郑成功心中有一阵空荡荡的。

    张轩看着郑成功的样子,心中也感叹非常。

    这一段时间,南京城之中,枢密院户部各种忙碌,都不是因为牛庄之败,而是因为多尔衮之死。

    多尔衮之死影响太大了。

    让张轩不由的想起前世,多尔衮也是这样突兀的死了,怎么说都有。让张轩不由的想到,是不是冥冥之中有命数在。

    而多尔衮虽然死了,但是多尔衮死后的影响力,还在蔓延。

    不是张轩称赞多尔衮,而是有多尔衮的清廷,和没有多尔衮的清廷完全是两个等级的敌人。

    张轩明显的感受到夏朝的国力,已经超过了清廷,但是即便如此,在试探进攻之中,也屡屡受挫,朝鲜战场,与辽东战场,说起来,也是最适合夏军的战船了,靠近大海,可以得到水师帮助。

    郑成功在张轩麾下,也是一流将领了,而且有自己的班底。虽然郑成功让张轩不放心,但是张轩不得不承认,郑成功在张轩麾下将领之中,能排在前三,虽然屡次有易将之声,但是张轩都按捺下来了。

    原因很简单,换了郑成功,就能比郑成功做得好吗

    未必。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不管再鄙视清廷,清廷也是一个大国,大国之争,即便是落于下风,也不可轻辱。纵然以蒙古铁骑之强,成吉思汗之能,灭金也花了二十多年,灭宋就更不用说了,打了半个世纪。

    纵然清廷没有金宋的根基,但也不是派遣三两名上将,可以平之的。

    只是而今多尔衮之死,却给了张轩一个机会。

    这才是张轩一直忙的事情。

    他要考虑一件事,那就是而今是决策北伐的时候吗

    夏军虽然钱粮未丰,积蓄不广,但是以多尔衮为首的两白旗集团,长期把持清廷政权。以皇太后为首的两黄旗集团,因为多尔衮不得不雌伏,只是而今,多尔衮一去,双方的政治平衡打破了。

    两黄旗下面的人都要报一箭之仇,而两白旗也不甘心放出手中既得利益。

    所以多尔衮之死,引起的权力真空,很可能引发清军大规模内讧。这是一个机会。

    要不要为了这个机会冒险,这才是这几日,张轩心中一直想的事情。

    而这个消息,也在枢密院高层,乃至夏军高级将领之间传开了。他们自然一心一意想让张轩开战,甚至御驾亲征,这样一来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战功。他们更知道,一旦张轩决策北伐,就不是一个战场的事情了。

    所以他们都聚集在主战场的人选之中,谁还在乎辽东主将的人选。

    辽东战场的先天限制,注定不会是主战场,自然没有人想与郑成功抢了。所以郑成功回京之后,才面对枢密院上层几乎没有人搭理郑成功的局面,凡是有些门路的,都在想办法,打听消息,比如张轩亲征不亲征,如果不亲征,谁为主将。几路北伐,以确定他们去那一支军队担任主将,或者干脆将枢密院的计划,规划为有利于他们的方向。

    当然了枢密院主战,内阁这面就一心阻止了,度支部正要盘家底,看真的要打,朝廷究竟能拿出多少钱。



第二十五章 北京风云
    第二十五章北京风云

    多尔衮之死,在南京都能掀起轩然大波。在北京更是让不知道让多少人乱了阵脚。

    阿济格丢下了正在辽东的军队,甚至将多尔衮的灵柩都丢在后面。

    仅仅带着儿子以及亲卫,在消息还没有传到北京之前。就先行一步来到北京。

    召集河洛会等人,这些人都多尔衮与多铎的嫡系人马。而今多尔衮与多铎一去,他们都没有了主心骨。

    这个时代的清廷,还是秉承的宗王政治的,不是宗室亲王在政事上的话语权不强。

    阿济格为人处事,并不能让他们所有人信服,但是两白旗集团更担心,两黄旗集团的反扑。

    要知道当初如果没有代善的话,两黄旗与两白旗早就兵戎相见了。

    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人。

    虽然阿济格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问题是阿济格不管怎么说,也是老奴的儿子。是大清的亲王。

    两者之间,迫于情况两白旗一帮人空前团结,一封推举阿济格担任摄政王的奏疏飞入大内。

    紧跟着的是,京师附近当然由多尔衮控制的军队,一下子处于戒严状态了。

    这份奏疏放在了顺治的面前。

    顺治控制不住自己,勃然大怒道“此辈敢尔。”随即手一挥,将桌子上的所有东西,都稀里哗啦的砸在地面之上。

    而今的顺治,已经不是当初的小儿了。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即便是多尔衮在的时候,他心中就一直盘算着如何除掉多尔衮,甚至为了多尔衮与皇太后之间的一些传闻,恨得咬牙切骨。

    只是多尔衮的震慑力足够,顺治的一切想法,都是只能闷在心里。

    多尔衮身死。最高兴的就是顺治。

    听说多尔衮在大胜之余,见郑成功逃脱。有人说是心疾发做,有人说是多尔衮用了一对双胞胎,用力过度去的,有人说多尔衮是卸甲风,就是大战之余,猛地脱了铠甲,会让人急病。

    听闻前朝常遇春就是得此症而去的。

    不管怎么说,多尔衮一死。顺治觉得他亲政的阻力就为之一空。

    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个时候,阿济格却出头,还继续当摄政王。真拿他当三岁小孩。此刻顺治脱口而出,说道“必杀此辈。”

    “咳咳。”却听见一个声音从后面传来。却是皇太后的声音。

    此刻皇太后与顺治,还有郑王,礼亲王杰书,四个人。

    皇太后觉得顺治还是有些沉不住气,问道

    “郑王,你是宗室老臣了,阿济格的想法,你觉得怎么样”

    郑王济尔哈朗这几年明显的显老了。

    看似郑王这几年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在京师与多尔衮互相牵制的,就是他。

    不知道耗费了多少精力,更不要说。济尔哈朗年轻的时候,也是冲锋陷阵的猛将。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这一句话,或许有一些绝对,但是军伍之中的条件太差了,很多将军,在年轻的时候仗着身体好底子厚,咬牙拼命,但是到了晚年就老得特别快,寿数不高,也是事实。

    而郑亲王虽然没有说,但也老病缠身了。

    对于多尔衮之死,郑亲王反而没有那么高兴。

    顺治只想着亲政,但是郑亲王却要想更多。

    毕竟而今清廷的局面。
1...617618619620621...6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