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秦猛听了,立即说道“但是成都乃是吴三桂老巢,经营数年,哪里是那么容易打下来的。一旦时间长了,贺将军可就”
李定国说道“诸位也都知道了,陛下欲大举北伐,而今其他各部都在准备之中,唯独派我们为先锋。”
“这是对我们的看重,也是我们的机会。”
“在座各位都知道我们这一路兵马的总体战略吧,不错,我们是第一个进攻,但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却是游离在主战场之外。”
“北京,北京之南到黄河之间,这一片区域之中,才是两国决战之所,而我们却不可能染指,甚至而今南京对我们予取予求,但是一旦真正开战之后。还能有这么大的支持吗”
“五月出兵,也就是我们只要三个月。”
“这三个月的时间,唯有连战连捷,才能让陛下明白,我们西路军,才是国朝的顶梁柱,中原大战,是万万不可能缺了我们。”
“想要参与进去,这三个月的时间之内,就必须攻入甘陕。”
“想要封爵,想要世袭罔顾,就看这一战了。”
“而眼前,就是速战速决的机会。”
“我们该怎么办”
李定国眼睛一扫,就看到了无数人眼睛中的熊熊火焰。一时间没有人说话了。
这个时候,连贺虎头的姓名都变得不重要起来了。
毕竟上面有人顶着。
即便张轩暴怒,也发泄不到他们身上。
而且在他们印象之中,他们这位陛下一向是讲道理的。
李定国说道“传令给贺虎头将军,将我们的计划告知他,我准许他撤退。”
“是。”立即有人去传令。
李定国随即派人留守泸州,令冯双礼为先锋,乘船逆流而上,直接进攻成都,余下各部沿着岷江两岸前进,所过之地纷纷攻取。
一时间攻取不下,先围困住,然后再上报。
总之用最快的时间,打到成都城下。
李定国未必有先攻下成都的想法,但是却有引吴三桂在成都城下决战的想法。
这一战,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快节奏之中。
第三十六章 李市镇之战
第三十六章李市镇之战
信使自然要比大军来的快一点。
所以在吴三桂来之前,贺虎头就接到了李定国的命令。
贺虎头看过之后,只是轻轻一笑,就将将之,扔到一边了。
且不说,吴三桂所部骑兵不少,他此刻退后,吴三桂带队在后面大举掩杀,将会是一个什么局面。
单单是而今这个机会。
贺虎头就不想放弃。
对贺虎头将这一战,视为机会。
说起来,贺虎头年纪虽然小,但是也算是老资格将领了,在罗汝才在的时候,就有了独领一军的资格。
那个时候,很多现在冒头的将领,还不知道在干什么的。
他上面有张轩与罗玉娇的关爱,下面有父亲留下的底子,他自己还是夏军之中第一个装备火器的将领。
他当初的很多手下,都已经在别处高升了。
只要他一直在chongqg。
虽然头上的头衔越加越多,但是手中兵力,并没有增加多少,权力也没有增加多少。
似乎与chongqg死磕上。
其实他也知道,chongqg作为江上防御重地,是非常重要的,张轩与罗玉娇不是不想调他高升,而是找不到一个信任的人。
当然了,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贺虎头太年轻了。
即便而今,才二十多岁。
而如此时间长了,大家都以为贺虎头是凭借裙带关系上来的,都觉得他有一个好爹,而他自己的实力,却不被重视。
而今却是一个验证自己能力的机会。
不过,贺虎头虽然自信,但是并不是骄傲。
他有自信的理由。
首先,他是最早装备火器的军队。
他麾下的炮手,火铳手,都是将火炮火铳玩出花来的人,大夏很多精锐炮手,都是他麾下将士的徒子徒孙。
作为准备火器的种子军队,在某些事情上面,是有特权的,更不要说,他与罗玉娇的关系了。
所以,夏军之中,最好的火铳,最好的火炮,乃至于最新的火器,在贺虎头手中都有。
其次。他作为偏师进攻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
各种物资带得不少,再加上沿途征召的粮食,足够让他守上一个月时间了。
一个月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贺虎头却相信,李定国一定能打到成都城下。攻不攻下成都城,但是他相信吴三桂到时候一定是坐不住了。
再说,贺虎头的粮食不多,但是人也少,吴三桂所部的人更多,需要的粮食更多,他们能在这里
耽搁太长时间吗。
所以,这一战,他是有信心的。
他接到命令之后,立即下令撤退。
倒不是怕了吴三桂,而是选择一个有利的地形,他选择了李市镇。
首先这个地方,距离他最近的城镇,不需要安营扎寨。虽然这个镇的镇墙单薄,但比一点没有防御要好上不少。
而且李市镇也算是交通要道,被称川东门户,刚刚被夏军攻打下来,不需要怎么清理,就能入住。
就在贺虎头刚刚入驻李市镇的时候,李市镇外面无数烟尘飞起来,却是吴三桂的骑兵到了。
吴三桂的骑兵一看李市镇的阵势,就不敢进攻。只能将这里的情况汇报给吴三桂。
贺虎头抽出千里镜细细的观看吴三桂骑兵的阵势,一个命令没有下达。
而下面士卒都各司其职。在李市镇外围挖出一道壕沟来,还有人在堆积土堆,不为别的,就是为安置火炮。
贺虎头之所以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所带十八门重炮。
这是夏军火炮的最新产品,铁芯铜胎炮。还配有炮车。
连炮车大不部分都是铁造的。
四匹拉着,一般官道,就能前进了。
这十八门炮,威力不比红夷大炮弱,但是重量上却轻了不少,否则也不会被贺虎头带着走。
李市镇如此大的动静。也让李市镇百姓不安。
之前过大兵,已经有很多百姓避难乡下了,但是夏军几乎过境,虽然被强征了一些粮草,但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恶行了。
百姓观望了半日,有很多都回来了。
毕竟对百姓来说,守家在地,不可能逃到什么地方去。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本以为兵难已经过去了,又回来,看起来,要在李市镇大大出手的样子。
不得不让李家的头面人物出面了。
李家的头面人物是谁
是李遇知。李遇知乃是崇祯一朝的大学士。
当然了,大家都知道崇祯一朝的大学士换得如走马一般。
但是在李市镇这个小地方,能有这样做过大官的人,还是首屈一指的。李市镇原来名李氏镇,故而这镇上大部分都是姓李的。
李遇知在崇祯年间告病还乡,颠簸了好几年,才真正回到了家乡。
而今年事已高,早就不想再出面,只等一死,葬入祖坟了事。
只是而今局面李遇知作为家族之中的长者,又是见多识广,不得不出面。
李遇知的头发全白了,一只手拄着拐杖,被一个男子搀扶着
来见贺虎头。
贺虎头见状,就让李遇知坐下说话。
李遇知,寒暄几句之后,说道“不知道将军何以去而复返”
贺虎头将当前的局势说给他听,当然了很多没有必要让李遇知知道的事情,贺虎头也就没有说,仅仅说了吴三桂来了,他想要据镇固守而已。
李遇知听了,心中暗暗揪着疼。
人越老,就越心软,这李市镇上的人,大多都是他的晚辈。以他的见识岂能不知道,大战之下,玉石俱焚。
且不说战事,对李市镇的伤害。单单说夏军胜了还好,如果夏军败了,他李家一脉,可就要绝在今日了。
李遇知轻叹一声,带着一股大学士的风范,说道“将军,我李家男丁有一千多人,镇中百姓也可有一千多人,还有家族继续有三千石,都可以为将军所用,只要将军一声令下,我李家愿意破家为将军效力。”
贺虎头听了,大感佩服。
因为这正是他要做的事情,而今局面之下,他要镇守此地,不管是为了避免镇中有不安全因素,还是为了引镇中百姓为一部分力量。
他都不可能将百姓放任自流。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他话还没有说出口,这老儿就已经说出来了。
贺虎头有些不好意思,说道“老人家有什么需要,可以说了。”
李遇知也不想如此,但是他知道,事已至此,他们李家根本没有置身事外的可能性了,既然都要损失,总要给家中找一点好处。
哪怕是人命换过来的好处。
李遇知说道“家中壮丁,不堪为战,请将军派人训练,小老儿别无他求,只求有个人能入将军眼的,请将军纳为亲兵。”
“我李家男儿愿意为将军效死。”
贺虎头说道“好。”随即点了两三亲兵,让他们将李家的壮丁集合起来,又从军中凑出了一些刀剑火铳之类,全部给这些壮丁。
当然了,这些壮丁也必须被贺虎头的亲兵指挥。
此刻还用不上他们。
让他们先知道怎么打仗再说。
李遇知的决定,给李市镇李家一条新路。
李遇知死的早,在这一战之后,不久就病死了。但是李市镇李家,却跟随贺虎头的步伐,一路征战,在多年之后,出了一位侯爵。在荣昌,隆昌两县的县尉,多为李市镇李家担任。
在新朝也是有名大户。
当然对于死在这一战中,三百多名李家壮丁来说,这都是后话了。
吴三桂大队人马,在当天晚上,到达了李市镇外。
第三十七章 李市镇之战二
第三十七章李市镇之战二
吴三桂到了之后,立即就知道,这个地方并不好啃。
只是羞刀难入鞘。
夏军的大举进攻,吴三桂无奈撤退。已经是定局了。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吴三桂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是援军,武器,粮食不,都不是。是胜利。
唯有胜利才能鼓舞人心,唯有胜利,才能让吴三桂麾下的将士激发斗志。
一场胜利,哪怕仅仅一场小小的胜利,就足够了。
故而吴三桂固然知道,李市镇是比较难啃,但是也没有放弃,他要趁着这个机会,以数倍于敌的兵力优势,先行击破眼前之敌,取得一场胜利,再以得胜之师与夏军战于成都,以成都城的坚固,再加上其中各种粮食积蓄,足够守上数个月,乃至一年。
想来这一段事情,决计能清理好北方的政局。
派出援军。
故而第二日一早,吴三桂就大举进攻。
在大炮轰击之下,大量步卒扑上。
贺虎头亲自督战,将十八门大炮都藏着不动。
在清军火炮的攻势之前,李市镇的外墙,就好像是纸糊的一般,不过一会儿功夫,就硬生生的打出好几个洞来。
在中午时分,又有半里宽的墙面全部倒下。
这里就成为了清军进攻的重点之一,另外两个重点,就是官道进出的两个路口。夏军火器打得又准又狠,枪炮之声,根本不绝于耳。
而清军士卒在吴三桂本部骑兵的督促之下,前仆后继的冲了上来,随即又一批批的躺在地面之上。
但是夏军并非没有伤亡的,清军步卒之多,在悍不畏死的冲击之下,守着路口的士卒,数次与清军陷入肉搏战之中。
不过纷纷被打退。
因为贺虎头所部,配备手铳数量太高了。
几乎人人一把。
有些是贺虎头赏赐的,有些却是他们自己掏钱卖的,作为资格最老的火铳兵,他们的待遇相当不错。
吴三桂既然下定决心,就没有一点犹疑之处。
不管前面伤亡多少,只是一句“继续。”似乎一副不将人命当一回事的样子。
这固然是吴三桂的本色,真正的将领,在打硬仗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是不问死多少人的,古今如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