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农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启禀陛下,孙下牧功在千秋也。”
马周的声音打破了御书房内的沉默,现场,也唯有他敢相信孙享福信里面说的是真的。
“宾王莫非以为,孙正明的密信里写的都是真的?”李世民意外的看向马周道。
“正是,虽然亩产八石谷听起来有些骇人听闻,但孙下牧既然敢说至少亩产八石谷,却肯定是有了一定把握的,陛下难道忘了胡瓜和白叠子吗?听那些西域的胡商说,咱们长安的胡瓜和白叠子,比他们西域的长的还好。”
马周此言一出,李世民和几位大臣都愣了。
孙享福来信说,冯盎这边已经准备出兵平叛收尾了,朝廷可以让张公谨下洪州,张亮下长沙,准备粮食倾销的事情了,在他们准备就位之后,朝廷就可向全天下宣布,已经引进了一种亩产八石以上的良种稻谷,并且试种成功,大唐以后将再也不缺粮米了,用此消息来帮助张公谨和张亮将世家子们手中的粮食价格压死。
“是与不是,朕派韦叔谐和李公淹去岭南一看便知,各方面人手都应该动起来了,劳烦诸卿拟旨下发吧!”
虽然有些不可置信,但众人的眼神中都有期待之色,岭南的事情闹腾了几个月,终于到见真章的时候了。
六月的第二个休浴日,洪州,百花阁,王浩与一众世家子的饮宴正在进行,即将大捞一笔的他心情不错,最近这几个月里,他不仅将王家自产的六十万石粮食运到了这里,还用了各种手段,将洪州本地小世家的粮食收集了一大部分,加上范阳卢氏运来的,他手上共有一百二十万石粮食,这让他生出了一种天下在我手的感觉。
“二少爷,朝廷水军的战船已经拐进了长江,足有数百艘之多,不几日,便能到洪州了。”
一个家仆兴冲冲的跑进了百花阁内,向王浩禀报道。
“嗯,别一惊一乍的,边境打起来是迟早的事情,让守粮的人都谨慎小心些,要不了多久,咱们就可以卖粮了。”
王浩虽然比王麟要小两岁,但行事比较沉稳,从不张扬,即便是收刮掉了洪州城一大半的粮食,他也没在公众场合露过一次面。若不是因为孙享福能够医治大肚症,让一些部落倒戈,将他的属下抓住,并且用比较先进的审讯方法撬开了那些死忠的嘴,没有人会知道他谋划的一切,当然,此时王浩也不知道自己的谋划已经败露了。
让他败露的最主要原因是他有一个猪一样的队友,或者说,他的大哥王麟,根本就不是他的队友。
突然出现在扬州的王麟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他挑唆武元庆对孙享福动手,却根本就没有想过成事,而且,弄完之后他就撤了,没有后续的任何动作,那么,实际上他就是故意在向孙享福示警。
相对于和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斗气来说,太原王氏的家主之位对王麟来说要重要万倍,结果很好,孙享福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劲,匆匆赶往岭南,从而稳定了岭南局势,还揭露了王浩的谋划。
如果王浩在调动了家族这么大一笔资源的情况下,最后却一败涂地了,那么王浩在王氏族老会那些老家伙眼里一定很失分,这才是王麟想看到的。
“来人,通知各粮铺,今日粮食售价提高三成,往后,每天提价三成。”王浩给属下的人下了命令之后,又忙提笔给在长沙的崔暨,崔昭兄弟和在泉州的郑佩玉去信,谋划了这么久,收割利益的时候终于到了。
岭南,数十艘载满粮食的大船以及数百艘空船从码头出发了,这些粮食是岭南的船队最近随幸福号往返交趾拉过来的,他们的目的,是泉州。
朝廷吃下洪州和长沙的粮食,泉州之地,则是交给较近的岭南了,当然,也不是说岭南缺这些粮食,而是让他们就近弄完之后,将粮食运送到长安。
五天之后,张公谨的船队终于到了洪州城外,这时洪州城各大粮铺的粮价,已经卖到了一贯多,要知道,现在马上可就到了夏收的时节,而洪州之地的粮食价格可不比关中,这里并不缺粮,在没有大水灾的情况下,洪州的大米一石很少超过五百钱,而现在,一石大米的价格去到了一贯五,涨了三倍多。
军队的到来,加大了洪州地区的战争氛围,既然要打仗,百姓对粮食价格高涨也能够理解,只是那些之前被平价买走自家存粮的洪州本地大户有些后悔,早就听说边界之地在闹了,却没想过朝廷会出这么大的阵仗来清剿,张公谨带来的战船都过百艘,运输民船更是达到了上千艘,整个江面上,乌泱泱的一片。
同样的情景还出现在了长沙码头和泉州码头,然而,当船队停稳之后的做的第一件事情,却让所有笼罩在战争疑云下的百姓惊呆了。
洪州码头上,一身轻便铠甲的张公谨命人将一张张告示贴在州城内外,告示的内容不复杂,越国公已经平定岭南内乱,咱们洪州周边地界不会有战争了,朝廷大军不日将会启程回长安,另外,朝廷已经引进了亩产八石的水稻,天下百姓明年皆可到官府购置粮种,咱大唐以后再也不缺粮食了,所以,此次南下携带的大批粮食,水军也不打算带回去了,就地处理,斗米三十钱,要的人来码头取粮,买多少都有。
“轰。”
当这篇告示被第一个识字的人念出来的时候,整个洪州城几乎地震了一般,百姓纷纷奔走相告,亩产八石的水稻,斗米三十钱,比平常的粮食价格还低了三四成,这两个消息对城中百姓来说,是比战争过去了还更大的福音。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了长沙城和泉州城,坐守在城里的崔暨,崔昭和郑佩玉都和王浩一样蒙了。
“阴谋,这是阴谋,这是针对我等几家这次计划的一个计谋,战争怎么可能说停就停,怎么可能有亩产八石的粮食出现,这不可能······”
即便是性格十分沉稳的王浩,此刻也气的青筋暴跳,亲自赶往城中看了告示,看到告示上官府的用印,王浩面如死灰。
即便是皇帝,也不敢这么欺骗百姓,那么就说,朝廷真的掌握了一种亩产可达八石的新粮种,可这个时候冒出来,真是叫人没有一点点防备啊!
码头上,张公谨让士兵和民夫把堆积如山的粮袋放在了甲板上,只要有百姓来购买粮食,绝不短称,还劝百姓多买些,三百文一石而已,便宜啊!水军带钱回去,可比带粮食回去划算的多了。要知道,满载粮食的船,逆水行舟可是不容易的。
然而,在经过了最初一些确实缺粮的人的抢购之后,粮食竟然卖不出去了。
说好的战争打不起来了,眼看夏粮就要收了,百姓根本不缺粮食,何必要花钱买?
自从告示一出,王浩旗下的几家粮铺竟然一斤粮食也没有卖出去,连看都没人往他们的粮铺里看一眼,这边还挂着斗米一百五十钱的价格呢!
失魂落魄的王浩在经过一家自家收购的粮铺的时候,拔出粮袋上插着的价格牌,狠狠的摔在了地上,他知道,这次自己恐怕要失败了,而且,还会让家族大受损失。
“改价格,咱们的粮食也卖三百文一石。”
不到半个时辰,洪州城的所有粮铺换了价格牌,斗米三十文,一石三百文,与码头上官军出售的粮价相当。
然而,看到他们降价之后,张公谨微微一笑,让士兵们分成数十队,敲锣打鼓,往城中宣告,水军的粮食二百钱一石卖了,欲购从速,船上可还有数十万石粮食呢!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告了全城,王浩自然也不会不知道,现在,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吐血,要知道,除了他自己带来的六十万石粮食和卢家的四十万石粮食,还有二十万石粮食他可是四百钱一石从洪州本地大户收购的,要是跟着朝廷的粮价卖,他不仅亏了人力物力,还要亏损四万贯的本钱。
“来人,送我拜帖去码头,请邹国公百花阁赴宴。”
不到半个时辰,王浩就得到了张公谨的回复,军务繁忙,不来,而且,负责去请张公谨的仆人还告诉王浩,码头上的粮价又降了,斗米十五钱,一石才一百五十钱,即便是这样,购买的百姓依旧很少,张公谨正在码头上发愁。
“每石一百五十钱他也敢卖?备车,我亲自去码头。”王浩面色惨然,此刻他才意识到,亩产八石的粮食对于大唐的改变有多大,恐怕他们世家再也无法用粮食控制大批百姓成为他们的农奴了。
同样的事情,几乎都在长沙和泉州上演了,战争结束,南方夏粮收割在即,并不缺粮食的当地百姓面对历史低位价格的粮食都是保持观望状态,第一天的价格战打下来,粮食的价格就掉到了斗米二十钱以内,即便如此,还没人买。
王浩太原王氏嫡子的身份还是有些作用的,张公谨即便装着公务繁忙,也在堆满粮食的船头接见了他。
一番行礼之后,王浩拱手道,“邹公可否借一步说话?”
张公谨闻言一抬手,甲板上的众多兵丁便都撤了下去。
“不知邹公要将这粮食价格降到什么程度?”等众人退去,王浩开门见山问道。
“陛下有旨意,此次南征所调度之粮可无需运回长安,就地发卖,卖不完的,可以建仓囤积,慢慢卖,可这大热天,老夫可不想属下的兵丁去建什么仓库,自然是卖光了为好。”张公谨很是轻松的道。
大唐农圣 第138章 事了钦差到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王浩闻言面色一沉,故意试探道,“不若这样,邹公将手中的粮食卖给本公子可好?”
张公谨闻言面色一喜,笑道,“甚好,就以每石一百五十文的价格,老夫这里差不多还有八十万石,王公子付了钱,便可差人来码头运粮了。”
“八十万石?”
王浩心里一咯噔,看了看江面上乌泱泱的大船,险些歪倒在船上。
整个洪州目前不过几万户人口,而且本身产粮就足够食用,现在夏收在即,却囤积了两百万石粮食在这,猴年马月才能卖的完?
“邹公说笑了,小子可是吃不下这么多粮食的,只是不知,朝廷为何如此贱价售粮?”王浩缓了缓才继续道。
“还能有什么原因,太多了呗,去年突厥被我大唐打残了,岭南之乱,又不用朝廷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咱大唐总共才多少人口?两百余万户而已,陛下给每户分了八十亩永业田,今年大多数地方都风调雨顺,朝廷并未因战征发,种出来的粮食吃当然吃不完,这也就是今年新稻种还没有铺开,要是明年,一石粮食能卖几十钱算是好的了。”
张公谨越往下说,王浩的脸色越苍白,他并不傻,知道张公谨说的情况应该是真的,朝廷无战事,百姓有闲田,风调雨顺的年景,粮食价格只会一路往下跌。
历史上,贞观四年以后,粮食价格就低到了一个后世王朝不敢想象的地步,斗米三四钱,一石粮食才三四十钱,而且这样的价格还持续了好多年,直到高宗时期,经过了一轮人口的大繁衍,斗米也才升到十几钱的价格。
王浩是聪明人,他只需要稍稍的动一下脑,便看到了未来的大势,可看清了这个大势,却叫他流了一身冷汗,
他们世家之所以富贵,不正是因为他们是地主,手上的粮食多么,当粮食贱到一文不值的时候,他们拿什么来控制那些为他们生产的佃户?拿什么来供给那些消耗巨大的读书子弟?这可不是一个好情况。
想到了此节,王浩摸了摸额头上的冷汗道,“不妨告知邹公,小子手上也有一批粮食,不知该如何处置。”
“多少?”
“一百二十万石。”
“嘶。”
张公谨抽了一口凉气,故作诧异的看向王浩道,“王公子囤积这么多的粮食在手上,可是十分不智的。”
“是啊!在下手中原本也有两支船队,可他们却迟迟不来洪州运粮,这才导致了粮草积压此处。”
洪泽湖上的那一支,已经被老夫剿灭了,杭州湾那一支,也被孙正明收编了,能来才怪,张公谨如是想着,脸上却是呵呵笑道,“我水军船只不少,如果王公子有需要,只要给些苦力钱,老夫倒是可以帮王公子将粮食运走。”
“要价几何?”王浩试探性问道。
“公子的粮食可不少,一百二十万石,搬运一趟都不容易,而且沿途需要划桨的船夫下不少力气,拉纤的民夫更是少不得,如果是运到长安,那至少也要五万贯的费用。”
五万贯将一百二十万石粮食从洪州运送到长安,可以说是非常厚道的价格了,但是,这对王浩来说值得吗?他要的并非是钱财或者是粮食,这些东西,王家多的是,他要的是一份经营上面的成绩单,发现事情败露后,他的成绩单已然是好不了了。
而按照张公谨的售价,这些粮食总共才能卖十八万贯,而且,到了长安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卖的出去的,万一明年依旧丰收,粮价再跌,王浩不敢往下想下去。
“不若这样,在下将手中的粮食折价卖给邹公,邹公手上有船队,可以先在此地建仓屯起来,再慢慢运往各处粮价高的地方售卖,建仓所需费用,在粮价里折扣一些就好。”
王浩倒是个果断的性子,知道现在割肉离场是最好的结果,否则,朝廷真的能让他的粮食烂在洪州。
“想来老夫这些粮食一时半会也是卖不完了,建仓是必然的,不知道王公子要价几何?”
“十五万贯可好?”
张公谨闻言却是大摇其头道,“十五万贯买下来,老夫不仅没有赚头,恐怕还要亏上一大笔,王公子还是寻他人去卖吧!”
十五万贯卖一百二十万石粮食,平均到每石上面,也是一百多钱一石,张公谨现在卖一百五十钱一石都没人要,马上就夏收了,粮食价格只会更低,他若肯接盘的话,王浩就会怀疑他的用意了。
“十二万贯呢?”
张公谨闻言犹豫了一下,还是摇头,一百钱一石的价格,虽然很低了,依然没有搞头,建仓需要花钱吧!运输需要人力,损耗吧!到时候就算能卖出两百钱一石来,利润也十分微薄。
“十万贯吧!不能再低了。”
“这个价格,老夫倒是可以小赚一点,不过,官面上怎么过去,你应该懂的吧!”张公谨有些意味深长的道。
“在下懂,这些粮食,便是在下捐给大唐南征水军的,至于邹公的仓库里到底会有多少粮食,那就天知地知,邹公一个人知了。”
“如此甚好。”
两人议定,当即便签好了文书,张公谨派兵接手了王浩的囤粮地,王浩则带着自己的人,拉着一船铜钱,匆匆忙离开了。
当看到洪州城里堆积如山的粮食的时候,张公谨并没有多少喜悦,他对王浩这个世家子有了更深的认识,处事太果断了,这么大的买卖,一天之内就拍板决定了,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反复交锋,或许,对他来说,留在这里半天都是多余的,这样的人太聪明,处事果断,目标明确,这样的人以后可不好对付。
王浩他很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王家的家主之位便的是他的目标,区区几万贯钱,便当是他一年半载的花销了,他要是的功绩,即便功绩没有捞到,他也不需要败绩。
所以,他现在迫切的想要搞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谁设了这么大个套坑了自己,如果能查出来是王麟,或者王旭之中的一个,那么他回到家族后,至少有个说法。
与洪州的情况不一样,张亮在长沙与二位崔公子是反复的磨来磨去,皇帝有旨意在,张亮不敢把事情办砸,而崔暨和崔昭二人却是给他送去无法拒绝的重礼,最后,张亮以每石二百文钱的价格拿下了他们手中一百万石粮食。
泉州这边冯智戴以每石一百文的价格拿下了郑佩玉手上的五十万石粮食,如此,这场由世家发动的挑动南北战争的大戏,就算告一段落了,其结果就是,朝廷用三十五万贯买走了世家子手中的二百七十万石粮食,平均比市价低了两倍多。
当然,三路人马相互知道了对方拿下粮食的数量和价格之后,张公瑾和冯智戴都是抚须大笑,张亮却气的摔杯摔盆,此番张公瑾和冯智戴算是立了大功,而他张亮,却是犯了大错,在粮价本来就只有三百文一石市价的长沙地区花两百文一石收购这些粮食,加上运送的消耗,张亮其实没有讨到多大便宜,关键是不能与其它两位比较,一比较,就显得他很无能。
花二十万贯才买了一百万石粮食,跟花十五万贯买一百七十万石粮食,朝廷的诸公看到这份表单的时候会是什么嘴脸?之后弹劾他张亮的奏折只怕不会少,而且,这些奏折很可能是李世民自己授意的,他这个水军大都督的位置很可能做不长了。
七月初,岭南之地,四处飘满了稻花的香味,孙享福带着农夫门在田里一块块的拉花,授粉,占城稻的长势很喜人,在他看来,这是比朝廷低价收购一批粮食重要的多的事情。
阿山的肚子彻底没有了,身上也长起了肌肉,李淳风和玄奘一致认为他的大肚症彻底好了,所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被治愈的大肚症患者,他十分的幸运的被孙享福抓来白云湖半岛督促农夫们防御血吸虫病。
上午太阳才刚冒头,阿月便用一根剥了皮的香蕉诱惑着后面的小黑和小野跟着自己走到了一片结满果实的芒果林,她发现,只要带着这两个大家伙到这里,她就不用自己费力爬树摘芒果了,因为这两个家伙会用自己的长鼻子,将树上的芒果卷下来吃,她只需要剥一两个大个的给他们吃,他们的耳朵和尾巴就会开心的摆动。
今天的收获不错,才一会儿,阿月就将自己的篮子装满了大青芒,看到这些大芒果,孙享福肯定会夸赞她聪明的。
然而,一队穿着大唐军服的人却是在她返程的时候将她拦住了。
“校尉,是大象幼崽,这可是稀罕玩意,要是能弄回长安,陛下和宫里的贵人们肯定会有犒赏。”
一个兵丁眼馋的看着小黑和小野道。他却不知道,在两只大象旁边的小姑娘不像其它岭南人一样不通汉语。
“小黑和小野是大人的,你们不能带走。”
怯生生的声音打断了几个兵丁的幻想,在阿月看来,这些人可没有她的赵龙叔叔威武,没有什么可怕的。
“嘿,是个小丫头,你嘴里说的大人,可是住在白云湖的那位孙大人?”那位被称做校尉的兵丁看向黑瘦的阿月笑道。
阿月想了想,岛上确实很多人喊孙享福孙大人,便点头道,“是的。”
“那正好,你就给我们带个路吧!我们是朝廷派来的人,正要通知他去广州城迎接钦差呢!”
其实,这样的事情冯盎派一队人马来干行了,这队人马非要自行来,而且不让冯盎的人跟着,其实就是想先摸一下岭南的实际情况,他们,自然是有密卫身份的武官。
大唐农圣 第139章 见韦李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在这个时期,任何被派到岭南当官的官员,都等同于流放,尤其是高官,即便是持节巡视的钦差,也是一项没有多少人愿意干的苦差事。
所以,韦叔谐和李公淹两人来到岭南时的心情都不是很好,而且身为北方人的他们,在海上摇了几天,晕船晕的很厉害,一上岸,冯盎就请了李淳风来帮他们医治。
给水稻拉花授粉这种农活并不难,孙享福只需要让阿山把这么做的原因跟还不太听的懂汉话的夷民们讲解一番,就不需要他操太多的心了,齐整的水稻田现在已经成了岭南一景,所有的岭南人都期待它能丰收。
如无必要,孙享福是不愿意小黑和小野两个家伙离开半岛上专门为他们搭建的嬉戏乐园的,他们还没有受到严格的训练,不太懂得一些人类会遵守的规则,比如到了稻田边,一不注意他们会给自己身上蹭上一层稀泥,害的孙享福都去别处移植了好几回水稻补种了。
这五万多亩水稻是孙享福的试验田,而且是极其难得的湖沼试验田,肥力特足,因此,他想种出一个让后人惊叹的产量来,让自己的名字在史书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远远的看到两个长鼻子的家伙又朝稻田这边过来,孙享福很快就从田梗里蹿了出来,现在稻花都出了,再移植的话,成色肯定赶不上同批种植的水稻,他觉得要将这两个家伙关一段时间禁闭再说。
“大人,有人来找你,他们要带走小黑和小野。”
看到孙享福从稻田里出来,阿月急急的跑上来告状道。闻言,后面的一个军汉头子有些尴尬的摸了摸鼻子。
“下官宣节校尉刘士利见过孙下牧,陛下派韦叔谐李公淹两位大人宣抚岭南,现下已到了城中,特召大人前去相见。”
事实上,孙享福才是李世民第一个派来岭南的人,作为打前站的他,现在也该跟是去跟正主交接一下工作了,当然,这里面也有韦叔谐和李公淹更愿意相信孙享福的意思在里面,毕竟,冯盎是岭南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冯盎。
“嗯,刘校尉无需多礼,某这便收拾一下,随诸位一同进城。”
要说为什么大唐随便一个小武官都认得孙享福,你也是因为白蛇传的原因,虽然已经几月未在长安露面,但长安城谁人不识孙享福啊!
说罢,孙享福急急的抢过阿月手中的篮子,将一个大芒果剥开,用黄黄的果肉诱惑起了小黑和小野,防止他们去稻田里嬉戏。
“阿月,你以后你的任务就是训练他们不准到稻田里去,还要训练他们按照人走路的道路走路,知道吗?”
“嗯,阿月一定会叫他们听话的。”阿月黑黑的小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道,她听出了孙享福并没有让人带小黑和小野走的意思。
孙享福对于驯兽是一窍不通的,于是,只能将这个任务交给整天和他们待在一起的小阿月了,希望几年之后,跟他们一起长大的阿月,能够轻易的指挥他们干一些农活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