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农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这个事情得慢慢来,依在下看来,这是一个走出去,和走进来的问题,岭南之地山多,路远,但相对来说,却并没有蜀道那么难行,为何蜀中的发展却能紧随长安的脚步,而岭南却不行呢!还是因为岭南各个部落没有走出去的勇气。
商业不兴,缺乏往来交流,这是岭南百姓不能快速融入汉人的一大因素,第二个因素,则是因为部落分治,让他们无法实现第一个因素。
岭南的人无法走出去,外面的汉人无法知道这边的更多信息,自然也不敢轻易的走进来,如克服瘴气,驱赶蚊虫,应付猛兽的一些法子,汉人不知道啊,他们只知道这里凶险,所以不敢来,这才导致了岭南的封闭。
所以,越公第一个努力的方向,应该是打破部落首领对于旗下夷民的控制,让这些夷民走出去,学习汉人的文化,将其带回来,传播。”
“如何打破?”冯盎感觉孙享福说的有理,追问道。
“先以雇工的名义从他们手中征调青壮,给与他们一定的好处,相信这些首领应该不会有什么意见。”
“然后呢?”
“然后这些被征调出来的人,您觉得他们还会愿意回去吗?在您的工坊中,他们只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力,就能吃的饱饱的,没有毒虫猛兽威胁他们的生命,他们干嘛要回去?您觉得白云湖半岛的那些居民,现在还愿意回到他们原来的部落吗?”孙享福一连串提问,却是叫冯盎若有所思。
“可就这样一轮一轮的征调,老夫得需要多少作坊才能满足他们?而且,壮丁少了,部落的生存难以维系,那些首领就不会同意征调了。”冯盎提出问题道。
“可以轮换啊!让所有部落里面的青壮都轮流在工坊里面做事,接受工坊里面的教育,半年,一年之后,再回他们原来的部落,替换下一批,几轮替换下来,您如果会做,应该就没有青壮愿意听他们首领的了。
还有,可千万别觉得您安置不了那些青壮,您的岭南道,南北东西可是上千里呢!这千里之地,有多少可供开垦的好田?少说也是百万倾吧!不算那些时令瓜果的产出,光这些田,您知道开出来种植在下引进的这种占城稻,一年要产出多大的财富吗?在下觉得,到时候您每年可以留下一半的人在岭南耕种,另一半的人都乘船到长安去旅游,专门去长安学习汉文化。”
“呃······”
孙享福给冯盎描绘出来的世界需要太大的脑洞去想象了,冯盎一时还想象不出来,但他觉得,似乎很可行,被孙享福留在白云湖的那些原居民,真的没有一点要回原部落的意思,自从在半岛的房子建好之后,他们每天早上太阳没出来之前,和每天下午太阳下山之后才会在田地里劳作一会儿,大多数时候都在半岛上戏耍,睡大觉,悠闲的很。
如果岭南多出几百,上千个白云湖这样的地方,那整个就好管了,毕竟这里的人口少。地方妥妥的有。
这就是一种模式,就像幸福村对于大唐来说一样,冯盎觉得他似乎找到了一丝脉络,这或许就是他苦思不得的一种改变岭南的办法,所以,他进入了沉思之中。
孙享福见状,小心翼翼的从冯盎的书房里退了出来,几十万的人口而已,要想治理好并不难,而且,这里的人用不了多久,就能有吃不完的粮食,等孙享福的船队建设起来后,会拉着一批批的岭南人往返长安,让他们长见识,就不信他们看了外面的花花世界会不向往,会甘愿回到部落,接受首领们没有道理的统治。
而且,当汉人商贾知道岭南的佳果能在长安卖出好价钱之后,就不信他们不跑过来做生意,岭南人在没有完全开化之前,不需要那些地主,却是需要商人们给这里注入活力。





大唐农圣 第142章 封爵与否(兰璱德万赏加更)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白云湖半岛的居民早就习惯了马队进进出出,不过今天来的人数有点多,连同一些护卫,足有百人。
所以,他们成功的将围聚在鸭笼边进食的野鸭子给吓跑了,害得努力了一上午的阿月嘟起了嘴,一副发脾气的样子,她可是好不容易才在稻田里捡到了几只野鸭蛋,将其放在孙享福搭建的鸭棚里,引野鸭子前来的。
“阿月,快喊哥哥姐姐们提些冰镇的瓜果来,我要招待客人。”
孙享福招呼了一声,阿月才不情不愿的提着装满稻谷的篮子往居民区去喊人,自从孙享福教会大家用硝石制冰之后,大家吃水果都会弄冰镇,这样能够防止上火。
孙享福一直没有让人伺候自己的习惯,只是有时候支使一下爱黏着他的阿月,不过,像今天这种大场面,显然是需要半岛上的居民们一起来应对了。
孙享福在半岛的宅院并不大,甚至都没有设置墙院,走上一米多的阶梯,便是一间百余平的大厅,地板是比较吸水的干木,上面又铺了一层硬实的金丝楠木,墙壁亦是,他可是知道岭南的南风天有多么的折磨人,房子不能挨着地面建,地板和墙壁,都有必须要干燥不易湿水的木料,不然南风天一到,满屋子渗水,潮湿的让人根本没法待。
全紫檀的家具,沉香木的摆件,让屋子里多了些厚重的气氛,只闻了闻这客厅里飘散的沉香木的气味,韦叔谐和李公淹便喜欢上了这套宅子。
“你小子也太奢侈了吧!整座房子都是金丝楠木建造的,这得花费多少?”比较简谱些的李公淹往屋里屋外看了看道。
“这您可就不知道了,在岭南,这金丝楠可没长安那么金贵,而且,我这还不是扒的人家现成的么。”
孙享福得意洋洋的将幸福号二次去交趾的事情跟大家伙讲了讲,原来,在交趾人家随便一个小部落盖房子都是用的这种楠木,好处就是防虫蛀,被水浸也不会腐朽,席君买只是用了几匹丝绸,就换了一船的好木,拉回来帮孙享福盖了这套有五六间房屋的宅子,而这套以金丝楠木为主,沉香木摆件为辅的宅子,夜晚只要不点灯,就没有任何蚊虫愿意过来了。
“物以稀为贵,这些楠木到了蜀中和岭南,确实只是普通木料,倒是老夫见怪了,见了你这农庄,倒是让老夫觉得,这岭南之地,似乎也不比关中差啊!”李公淹等人听完孙享福的讲述又道。
“那是因为您没去过幸福村,这个半岛,可还处于建设中呢!未来,它也将会是幸福村的样子。”
提到这一茬,孙享福都有点想家了,这一出来就是几个月,幸福村的第二季农作物,应该在孙大力兄弟的主持下播种了吧!
在岛上的居民们知道冯盎来了之后,整个气氛就热烈了起来,各家都送来了自己早上采摘的荔枝,杨桃,芒果,香蕉等水果,在孙享福的大厅里摆了一大堆,集体吃饭的食堂也在这时升起了炊烟,待大家吃了些水果,歇息了片刻之后,孙享福便带着大家往稻田的方向去了。
其实在之前,大家就远远的看到了湖对岸的稻田,绿油油的一片,长的很齐整,不过此时走近了看,闻了闻那扑面而来的稻花香,却是让众人感觉到了这稻田的不凡之处。
“这水稻,老夫在江南之地也见过,却没有你这里的水稻长的壮实,现在已经开始出穗了,几时稻谷可以成熟?”
韦叔谐现在满脑子都是制盐的事情,跟过来也只是随便把视线在稻田里扫了扫,李公淹却是指着稻田发问道。
“顶多还有二十余日,此稻便能成熟,届时,就可以按亩算产量了,别的地方不敢说,在下种植的这块试验田,亩产八石谷是不在话下的。”
之前别人每次提到亩产八石谷这几个字的时候,李公淹都会露出一个不信的表情,然而,这次看到了稻田里密密麻麻的小稻穗,他收起了质疑,反而是一副期待之色。
冯盎更是看到这些稻子就喜的合不拢嘴,岭南之地若是不缺粮食,他就更加有信心完成昨夜构思的计划了。
“孙下牧,不知何时能到我春州种植几片像这样的稻田啊!”
冯智戴在冯盎的儿子里面是最具政治才能的人,此前他带兵去平叛了,倒是没有参与到占城稻的种植过程中来,现在看到这密密麻麻的稻苗,他便想起了自己的治下。
“呵呵,有这些稻种在,何愁岭南不能稻谷遍野,今日邀大家来此相聚,不正是要跟大家讲讲这新稻种的种植之法么······”
半个时辰左右,孙享福便将占城稻从育种,整田,下肥,播种,授粉等一系列的种植手法跟大家讲了讲,其中重视这件事的人,自然是会认真的听取记下了,不重视这件事的人,只是听了个大概,不过,他们却都知道,最多再等二十几天,新稻的稻谷就会被分发到岭南各州,八月以前他们还可以组织人再种一拨,十月过后,天气微寒的时候正好收割一次。
而仅仅今年这两季的种植所得到的粮食,就能够让岭南之地的百姓吃都吃不完了,因为岭南人口少啊!
所以,他们现在更应该商量的是如何执行冯盎的计划,将岭南从落后的部落分治转变为官府的统一管理,毕竟,吃饱了饭的人才是最好管理的。
种植完这一季占城稻,孙享福就应该回长安了,后续岭南怎么治理,还是得看冯家父子的,至于跟冯盎商定的几桩生意,刚开始只能从小规模做,等孙享福的船队壮大之后,才能大量走货,孙享福对崖州的构思,也只能在船队建立起来之后才能施行,不是短期能付诸行动的。
半岛居民的午饭很讲究,所有食物必须熟透,由大砂锅煲出来的虾蟹粥便是今天中午的主食,加上胡菜碎末之后,李公淹和韦叔谐两个北方人也吃的津津有味。
菜式上,有用各种新鲜蔬菜和十多斤的大鱼煮出来的鱼煲,虽然没有放过多的调料显得清淡,但吃着就是感觉鲜,还有一头农夫们猎回来的大野猪,被切成小块,用黄豆垫底,加了萝卜和苦瓜,在瓦罐里用大火煲的香气四溢的,没等端上来,大家的鼻子就直抽抽。
就孙享福教给厨娘们的这几道菜,就已经极大的激发了山民们狩猎的欲望,最近席君买和护卫们也都往山里跑了好几趟,虽然吃了些苦头,但猎物也不少,一只站起来比成年人还高的大狗熊便是护卫队们的杰出收获,皮毛被弩箭射的窟窿太多,没法用了,剥出来的肉,则是被放在了铁架上烧烤,油渍的香味飘的整个半岛都闻的到,阿月和好多孩子一样,端着碗筷,站在烤炉边,看着铁架上面的肉块流口水,他们知道孙享福的规矩,食物不熟透,不准吃。
“这稻谷距成熟只有二十来天了,我等怕不能天天在此享受这美酒佳肴了。”李公淹开口说了一句,众人便知道了两位钦差的出行安排,二十来天,二人分两路,往岭南诸州看一看,最后,会回到广州,查看孙享福这块试验田里的收割数据,带着数据,以及产出的部分粮食,一起回长安。
“正明也要随两位一同返回长安么?”冯盎有些不舍的看向孙享福问道。
“是啊!离家已有数月,稻子收完,在下就应该要回去了。”
“老夫却有几分不舍啊!奏请陛下留你在广州做官的折子陛下不批,难道陛下想留你在身边做一辈子家臣?”
“呵呵,越公这就有所不知了,此番若是这新稻种真的能亩产八石谷,正明之功,足以封爵,他这家臣应该算是做到头了。”韦叔谐闻言笑着接了一句道。
亩产八石谷这样的农作物现世,对大唐的意义太过重大,即便孙享福之前顶着李世民家臣的头衔,但凭此功,李世民若不封赏一个可以世代相传的爵位的话,天下的人都会骂他薄情寡义,是以,一旦他和李公淹认定了亩产八石谷这件事属实,孙享福封爵,从此脱离皇帝家臣这个范畴,是必然的。
然而,孙享福本人闻言却是眉头一挑,其实他并不觉得一个爵位有什么意义,尤其是李唐建立之初,为了获得民心,将权贵的许多特权都剥夺了,比如,在汉朝,有爵位的人杀平民,只需要罚铜赎罪就行了,可在大唐,分分钟就能罢了你的爵位,甚至砍你的脑袋。
不仅如此,大唐有爵位的人都算作朝臣,俸禄是朝廷发,管理当然也是跟朝臣一样,所以,一旦封了爵,他名下的生意,可就不能归他本人继续经营了,顶多和秦琼他们一样,做个背后的股东。
对于想要躲在皇帝羽翼下闷声发财壮大自己的孙享福来说,未必是好事。要知道,太宗时期吏治清明,想打擦边球可没那么容易。
当然,封不封爵这样的事情孙享福既然左右不了,就无需多想了,他通常不会在自己左右不了的事情上操闲心,一年前他不过是一个被人翻手就能碾死的小农夫而已,情况再差能比当时还差?大不了就放弃所有的生意,安安心心的躲在自己的封地种田致富就好。
想通了这些的孙享福便不再纠结了,热情的劝大家吃喝,并与冯盎的其它几个儿子们聊天交好,如果让他选择一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封地,他更加愿意这块封地在岭南,离皇帝远远的。




大唐农圣 第143章 棉甲和新问题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整个六七月,李世民都围绕着怎么促进商业发展这个问题在讨论中渡过的。
马周的建议全部被采纳,具体由长孙无忌去操作,目前,过百个胡人商队与汉人商贾达成了贷货协议,另外,还有数百并未遭受冲击的胡人商队,以及要往西域走货的汉人商队愿意出资,接受汉人军队的保护,如此,在大多数胡人将自己的商品销售出去,又采购了自己所需的商品之后,这支人数庞大,由五千骑兵作为护军的队伍,就要从长安出发了。
太极宫御书房,得了准见的秦琼大步向里面走去,他的手中,拿着一款聂三娘成衣作坊里面制作出来的大棉袄,而背上,则是背着一张叠成了豆腐块,用绳索扎紧的棉被。
“陛下,臣有重要之物献上。”
正在批阅奏章的李世民抬眼一看,便见了他手上拿着的棉衣和背上的棉被。
“叔宝可是说的你手中之物?”
放下毛笔,李世民从案几后面走了过来,一把就接过了秦琼手中的大棉袄,掂了掂,发现这袄子居然不轻。
“此衣乃是臣封地所产的棉花制成,哦,棉花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白叠子,这棉花由成衣作坊的工匠取籽之后,不仅可以织布,还可以塞入布料和皮料中,做成夹袄,其保暖的功效胜麻布丝绸多矣。
望江楼的服务员,去年便是穿着这样的羊皮夹袄,便能抵御关中的寒风,今年负责给他们制作衣物的成衣作坊更是制作出了这种更加厚实的大棉袄。不仅可以帮助士兵抵御关外严寒,当作甲胄来用,效果更佳。”
说着,秦琼便将那件李世民拿在手中观看的羊皮家棉袄里里外外的翻给李世民看了一遍,最外面的是一层可抵御寒风的羊皮,贴着羊皮,由细密的针线缝制了一层厚丝绸布,丝绸之内,被按压厚实的棉花塞满,又用棉布,密集的将棉花分长条,缝死固定在羊皮上,不仅如此,每一个长条针线的缝隙,还塞入了铁条,整件袄子至少有五公分厚,加上一条条穿插在棉里的铁条,达到了十几斤。
农历七月过后,关中的天气已经微凉,李世民在秦琼的一番讲解之后,也不多话,直接将这件厚重的羊皮夹棉袄穿在了自己的身上,扣上了胸前的硬木扣子,还没从御书房走到门外,便觉浑身热气丝毫不散,有种想要出汗的感觉。
“朕此刻方知,孙正明那小子为何处心积虑的种植这么多棉花了,有此棉衣御寒,关中之地的百姓就不会被冻死了。”
“呵呵,适才臣说过,这衣物当作甲胄来用,效果更佳,陛下请脱衣,找一侍卫来试试此衣的防御力。”
“哦?此衣真能挡的住刀剑?”走出了宫室,李世民只觉得殿外的秋风丝毫没能穿透自己这身衣物,便知道这衣服的抗风能力也很强,听秦琼这么多,一边惊讶的问着,一边将棉袄脱了下来,扬手就召唤过来一个殿前侍卫。
“交出佩刀,脱了铠甲,穿上此衣。”
“诺。”
侍卫遵照李世民的命令,当场卸甲换衣,李世民却是将那侍卫的佩刀拔出,看了一下刀口的锋利程度,见秦琼一副泰然自若的神态,原本只想用五成力的李世民,觉得应该用八成力试一试。
不一会,侍卫便将那棉袄套在了自己身上,李世民让他站定,扬手就向侍卫的胸口劈了一刀,要知道,李世民可是惯于军伍的,臂力比一般的军汉都还要强出好几分,当他八成力的一刀挥出去后,只见那穿棉衣的侍卫只是面有痛苦的退了两步,却又将身体挺的笔直。
“咦,有些意思。”
李世民弃了横刀,跑过来看侍卫胸口的刀口,却发现,他八成力的一刀,竟然没能将这棉衣劈穿,要知道,就是普通的棉被,想要用刀劈穿也不简单,更何况是这种压实了,厚达五公分,里面还塞了铁条的棉袄。
当然,秦琼让李世民放心的砍,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棉花压实了,可抗利器,而是因为,这棉袄穿插铁条的设计,本就是为了防御劈砍的,非是削铁如泥的宝刀,如何能劈的开这么厚的棉絮和铁条。
“陛下,这棉袄里面缝了铁条进去,若用刀砍,可是很难破开的,不仅如此,它还能抵御弓箭。”
“当真?取弓来。”
不一会,一把两石长弓便被侍卫取到了李世民手中,张弓搭箭,八十步外,噗的一声,长箭正好射中那个倒霉的侍卫腹部。
然而,那侍卫并没有痛苦的倒下,而是被箭的冲击力推的向后倒退了两步之后,再度挺起胸膛,站直了身体。
“锐利的箭头竟然不能穿透此衣?”
在厚实的棉花里塞了细铁条,刀锋很难劈开,这一点李世民可以理解,可细小的利箭不能将其射穿,这就让李世民很难理解了,毕竟铁条防御的部位有限,不可能自己刚好射中其中一根铁条吧!
“呵呵,正是,这也是为什么聂三娘要在羊皮后面先缝制一层丝绸布的原因,箭头虽然锋利,但这丝绸布柔软,箭头不能尽数将其割裂,带着丝绸布的箭头陷入了厚实的棉花里,就更加难将这一指厚的棉花穿透了,陛下,有此棉甲在,我大唐骑兵不仅不需要惧怕关外寒冷,还能无惧突厥人的马刀和弓箭,何愁突厥不灭。”
秦琼如此解释着,李世民听了也是眼冒精光,检查了那侍卫身上确实没有受伤之后,才转头对秦琼道,“此甲造价几何?”
“每件需羊皮一张,棉十斤,铁五斤,厚丝绸不到五尺。”
一张羊皮的价格差不多是三百钱,十斤去籽的棉花,按照今年市价算,不过两千钱,加上五斤铁和几尺丝绸,总价也不过几贯钱,可比全铁甲的造价低了好几倍。
而在关外的冬季,一个士兵穿上一副最少也是三四十斤重的铁甲,加上冬天御寒的衣物和兵器,负重就高达五六十斤了,这样高的负重下,他们根本无法持久作战,而且,被冷风吹过的铁甲,肌肤都不敢去碰,碰一块,冻伤一块。
现在,棉甲却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十几斤的负重对于体力的影响非常小,关键是它保暖,而且穿上之后比穿铁甲更的防御力也没有降低多少。
“叔宝有大功,当重赏。”算清了这笔帐的李世民大喜道。
“呃,臣不敢居功,这棉花可是孙正明那小子种出来的,而且,研制出这棉甲的,也是他家成衣作坊里的工匠······”
“是吗?可他并没有将此甲献与朕,却是你将其献了过来。”李世民闻言,有些玩味的看向秦琼道。
“他这不是还未返回长安么,另外,倭国派了遣唐使持国书进京了,那正使,正是在扬州与那小子有冲突的犬上二田耜······”
“叔宝是怕那些文官趁机对付那小子?”
“正是。”秦琼是老实人,也不转弯抹角,点头承认道。
“呵呵,你们呐,还真不怕把那小子给惯坏了,对了,你背上的是什么?”李世民笑着指了指秦琼,这才发现他背上还有个豆腐块一样的东西。
“这是棉被,也可以称之为行军被,冬日里,即便是没有火堆,裹一床这样的行军被,再盖上棉甲,士兵们也能睡个好觉。”
“嗯,这么背着,倒是能让骑兵行军宿营更加方便了,回头让那小子的工坊多做一些,送到宫里来,这个时节烧火炕有些浪费柴碳了,盖上一床这个棉被,倒是刚刚好。”
李世民翻看了一下棉被,又犯了爱占孙享福便宜的毛病,不过他有这个态度,秦琼就知道,这次就算那些文官再怎么闹腾,孙享福也不会有事了。
跟着李世民回到了御书房,将棉被交给了一个内侍,秦琼又道,“此次随胡商出关前往西域,陛下可想好了派谁去?”
“想都别想,没你的份,你还是在长安好好休养身体,这事,朕打算让李靖去。”
“李药师?倒是一个练兵的好手,不过这棉甲一时半会还不能装备他的兵马,今年他怕是要吃些苦头了。”
“想抢着吃这个苦头吃的人可多着呢!对了,那小子还有什么话托你带给朕?”李世民微微一笑道。
朝廷的武将班子都知道,谁担任了这次保护西域胡商的练兵任务,谁就妥妥的是将来征突厥的主将,所以,最近武将班子的人都抢破了脑袋,尉迟恭,程咬金,李绩,侯君集等,多次在朝堂上大打出手,李世民最后却是拍板定下了李靖,他可不想谁对自己这个决定再起质疑,于是岔开话题道。
“那倒不是,就是,臣封地里的棉花又让长安的勋贵眼馋了,怕不是明年,跟风种植的权贵大臣会很多,那么,对关中之地的粮食冲击会很大······”
朝廷上最近老是出现这样的新问题,之前几种胡瓜的大卖,已经让勋贵们眼馋了,各家都拼了命的往家里弄种子,挖那些懂得种植的农夫,想来他们明年是不会种粮食的了。
1...5859606162...3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