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活不是重生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樱桃洼
南烟集团作为中国第一烟草企业,是知名度非常高的大型国营企业,非常容易吸引八方英才前来效力。
特别是最近几年,高校扩招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生已经不再包分配,开始自主择业之后。南烟集团公司那些有限的对外公开招聘名额金贵异常,每个工作岗位的公开招聘,基本上是百里挑一。
每一年南烟集团参加的人才招聘会,南烟集团的招聘摊位外面都是人山人海,甚至因为场面太火爆,发生过踩踏事件。
郭剑锋也是一个人才,他是堂堂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建筑设计专业本科毕业。1993年刚工作的时候,郭剑锋被分配到南烟集团工程技术部基建科工作。
他比祁景焘早工作一年,刚好赶上南烟集团新厂区扩建,名校毕业加上专业对口,刚刚工作的郭剑锋就被抽调到工程项目总指挥部,进而成为担任项目总指挥的集团李副总的专职秘书,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按照郭剑锋的身份背景和自身资历,在实权领导身边经过几年历练,外放出去担任一个职能部门领导理所当然。这次外放,仅仅被认命为正科级的信息中心,做个副科级的副主任有些委屈了,这个专业不对口啊!
那些大领导的考量祁景焘不清楚,目前也不知道郭剑锋是来信息中心过度一下,还是准备取代刘铮主任主持信息中心的工作
当然,这是从祁景焘现在所处的位置来观察得到的结论,如果在他自己家那些企业,他手里如果有郭剑锋这类人才,那也绝对是要重用的人才。
可惜,目前他家那些企业的知名度还不够高,还吸引不了郭剑锋这样的英才前来效力,甚至吸引不了那些已经不是那么值钱的大学毕业生的青睐。除了吸收一些本地大学毕业生,只能在收拢的那些下岗职工中挑挑拣拣,一边培训,一边将就着使用。
同样是滇中名片的两家轻工业企业,面对人才招聘,吸引力天差地别。祁景焘作为祁家企业的幕后大老板,他是真心羡慕南烟集团那份散发着光环的金字招牌。
散会后,那伙烟鬼跑去吸烟室抽烟去了,被戒烟的祁景焘回到自己的办公桌继续整理报告。没敲打几个字,陈亚楠眉开眼笑地拿着一份文件过来说道:“祁工,我要到统计科工作,调令已经下来了。我们是不是抓紧时间交接下工作,你看……如何安排”
“哈哈哈……恭喜陈姐踏上新岗位,可喜可贺。你先整理一份交接清单,我和小吴按照你上次休假的方式先接手好了。”祁景焘笑容满面地恭喜陈亚楠。有了刘建民精确的小道消息,祁景焘总算是有个心理准备,没觉得那么突然。
“呵呵,不好意思,给祁工添麻烦啦!统计科那边人员变动有些大,催的急。交接清单和这些年的文档资料我已经整理好,祁工有没有时间我们现在就开始交接,好不好”陈亚楠笑兮兮地说着,貌似和祁景焘这位业务组长商量,手里拿着那份文件已经递过来。
“人才啊!真是好城府,这么沉得住气,不声不响就已经把工作调动的事情办的妥妥帖帖。”祁景焘暗自赞叹着,起身叫过在吸烟室抽烟的吴宏伟,和陈亚楠一起办理工作移交。
陈亚楠刚刚休产假回来没多久,有上次代岗的经验,移交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陈亚楠也非常干脆,移交完工作就开始收拾自己所剩不多的私人物品,去主任办公室打个招呼,和同事道个别,就美滋滋的直接
第四百八十六章 姜还是老的辣
抽烟、喝酒、品茶、喝咖啡、嚼口香糖等等习惯,其实就是一些个人的生活习惯而已,存在即是合理,说不上好,还是坏。
祁景焘被戒烟,戒着戒着,其实也早已经习惯了,他现在已经没有烟瘾,最顽固的心瘾都没有了。
虽然,在南烟集团这种烟草生产企业工作,必须接触各种烟草制品,从小在烟堆里长大的他还非常喜欢闻烤烟烟叶和烟丝散发那股自然醇香,但是,不代表他还能习惯老烟枪们抽烟后遗留那股烟臭。
如同刚开始戒烟哪会儿,苏敏还担心他被戒烟后,身上那股熟悉的男人烟草味还在不在一样,真没那股烟草气息,苏敏也没什么不适应。
当然了,祁景焘本人不抽烟,不表示他身上就没有香烟。周末陪同奶奶和老妈回村子,去看自己家新建盖的住房。奶奶和老妈忙着检查房子,祁景焘早扫描过自家的房子,好长时间没回村子,他自个去村子里溜达,去体验行走在村子里那种自由的感觉。
路过村子中央那棵百年大榕树下的时候,祁景焘就不停拿出一盒盒最高档的滇中牌香烟,不停地给人敬烟。
祁官营这两年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年轻人适应能力强,很快就跟上祁家的发展步伐。要么在祁家企业里面找到合适的工作;要么从事相关产业,自己创业,独立发展自己的产业;要么从事他们拿手的建筑行业,承接越来越多的建筑装修活计。近水楼台先得月,依靠祁家发展出来的产业,祁官营的经济民生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和提高。
村子里那些老年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村子中央,祁家祠堂外面那棵据说和村子同龄的大榕树下,现在快成为村子里那些高龄老倌摆龙门阵,交换村子里新闻的地方。看见路过的祁景焘,一个二个堵住他兴师问罪。
都是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倌,对于祁家长房支系小字辈的祁景焘来说,好多位老倌的辈分高得不知道怎么称呼人家。祁家那些老爷子,他还能区分辈分,按照辈分称呼就是了。其他几个姓氏的老爷子,虽然各家都有辈分,可是沾亲带故的,各家之间辈分上就不好称呼。好多人他真区分不了具体的辈分,该称呼对方什么,一般都是看着对方的年龄称呼。
“张爷爷,抽烟,抽烟,尝尝这个烟的味道有没有您老的旱烟好抽!”
“孔爷爷,我给您老人家点上。”
“王爷爷,……”
“陈爷爷……”
“老祖宗……”
……
好不容易散发一圈烟,客客气气地伺候着堵他路这些老倌们点上烟,当起神仙,祁景焘也累的够呛。
祁官营岁数最大的殷老倌却不买他的帐,把祁景焘帮他点燃的滇中牌长支香烟深吸一口,缓缓吐出几个烟圈后,依然吹胡子瞪眼地冲祁景焘喝道:“祁家小子,过来!问你点事”
“老公公(滇中方言,对曾祖辈老人的尊称),您老人要问喃样”祁景焘恭恭敬敬地上前听训。
鹤发童颜的殷老倌一派仙风道骨,长须飘飘,瞪着祁景焘,围着他打个转,才踱步来到他正面,盯着他的眼睛,开口问道:“咳,嗯。听说呐,过几天,你要送你们祁家那些老倌、老奶去京城,看天-安-门,游皇宫”
祁景焘觉得哪里不对,依然笑嘻嘻地问道:“老公公,您老听那个说的”
“我们一伙老倌天天在一起晒太阳,村子里的事儿就没有不知道的,大伙都这么说。祁老倌他们几个都开始准备毛皮衣裤,说过几天就要出发进京城啰,还故意摆显说什么北方冷,怕身子骨受不了北方那个风寒!祁老倌,你说是不是”殷老倌冲人群中喊人。
大榕树下,四平八稳端坐在长凳上抽烟的祁绍曾抬头看看,磕磕烟杆,把祁景焘刚给他点上那支价值1.8元软妹纸的滇中牌长支香烟磕掉。掏出自己的烟袋子,边换他自己的老旱烟,边不紧不慢地说道:“殷老哥,我呢皮衣皮裤都准备好啰,过几天就出发去京城。
你念过几年私塾,没做成秀才也算是个文化人。你不是老说什么:‘六十不劝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吗
呵呵呵,还能来大树下晒太阳这些老倌,一个二个都七老八十的老骨头,你都九十八了,那个敢带你们去耍京城去看皇帝住的地方万一把老哥你给留京城了,我们祁家人就背过啰。”
殷老倌冲祁老倌吼道:“你祁老倌九十一岁去得京城,我身体比你还硬朗,怕喃样祁老倌,赶马帮那会儿,还是我带你出去的,忘了”
祁绍曾喷出一口烟雾,中气十足地说道:“你咋个不说说,当年科举制度取消,读书做不了官了,你开始学赶马帮,还是跟着我爹呢殷老哥,好汉不提当年勇,咱们一码归一码。我们老祁家小辈带着自家的老倌、老奶出去游山玩水,真吧哪个扔在外面,我们都不会怪景焘他们这些小辈。不管把谁扔外面了,大不了烧了,带骨灰回来,埋就埋了,都是咱老祁家的事儿。咱们祁官营能人多着呢,不止我们祁家这几个小辈。你们想去京城看皇宫,让你们各家那些小辈带你们出去,别给我们祁家小辈添麻烦!”
殷老倌吹胡子瞪眼:“那些年啊,我们老辈出去闯荡,扔在外面的乡党不是一个两个,我们活这么大岁数怕啥听说啊,这次除了去京城,还要去金陵。金陵呐,哪里是我们几姓的老家,祠堂里面都记着呢!能去看看,这辈子就值了。”
……
听着两位老祖宗对吼,祁景焘知道问题出在那里了,笑呵呵地说道:“各位老祖宗,别急别急,请听小子说几句。”
&
第四百八十七章 把根留住
最近一段时间杂事缠身,近来特别忙,祁景焘已经有好长时间没亲自来村子里走一走,看一看了。又解决一件大事,心情愉快的祁景焘沿着宽敞的街道溜达。他现在的名气非常大,是村子里的名人、能人,是年轻后辈的偶像。
他现在在村子里行走可不轻松,一路上不停和遇到的熟人打着招呼,给遇到的男人散发着香烟,漫无目的地游荡在改造一新的村庄里。
看着一栋栋排列有序、根据地形坐落分布,新颖别致的别墅小院;还有错落有致点缀其间那些经过修旧如旧的明清风格建筑、园子、祠堂、古庙、楼阁、戏台、亭子、老井、古树;村委会所在那条笔直的主街道,商业实施具备,银行、邮政等公共机构齐全……
祁景焘怎么看怎么喜欢现在这个新老结合,幸福和谐的村庄,这才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理想住所。
那些祁琳亲自带人勘测,提议保留下来,并且花大价钱修旧如旧的老建筑算不得文物,却承载着祁官营数百年的历史,对于祁官营人有特殊的意义。
特别是那些已经走出祁官营,在外地生活、工作的人。祁官营地处滇中富裕之地,作为有数百年历史的滇中第一大村庄,也算是一方人杰地灵之地。
历代先人由于为官、当兵,经商、读书、外出务工等等原因走出去,在外面安家落户、开枝散叶的族人绝对数量不是一个小数目。每年回老家探亲,寻根的络绎不绝。这也是国人固有的家国思想,或者说是叶落归根文化传统形成的行为习惯吧!
村子里保留住这些经典的老建筑,他们回老家就有痕迹可寻,就有值得回忆的物件和聊不完的话题,就有时不时回老家看看的冲动,留下一种叫做乡愁的淡淡的思念。
在祁景宏支书的主持下,祁官营实行的旧村改造非常彻底。原来分散的三个自然村,共计十一个生产队,二千三百六十五户人家被有机地整合为一个布置合理的有机体,组成一个超大规模的农村集镇。祁景焘在村子里走走停停地溜达一圈,走马观花地看看就差不多花费两个多小时。
行走在干净整洁的巷道上,祁景焘总觉得新建成的村子里似乎少了些什么边走边四处张望,不断寻觅,却找不到任何头绪。直到返回自己家,听到奶奶抱怨说,这么大一个家,家里连个养猪的地方都没有,祁景焘才想起到底少的是什么
家是什么,从汉文字字形上解释,汉子的“家”字就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宀”,表示与房室有关。最早出现的房子还不是家,是用来祭祀祖先或家族开会的地方。下面是“豕”,即野猪。野猪是比老虎、熊还危险的动物。野猪是非常难得的祭祀用品,所以,最隆重的祭祀是用野猪祭祀。
后来,屋子成为住人的地方了,家里当然不可能随随便便去饲养那些蛮横的野猪。野猪经过数千年的驯化,变成温顺的家猪,自然可以在家里随便饲养。
老百姓认为,屋里有猪才是家。生活条件改善了,旧村改造了,大家都住进宽敞明亮的别墅,村子里已经没人家在别墅里头养猪、养牛,养鸡鸭鹅的人家也寥寥无几,少了一份农村独特的味道。
目前,祁官营村民的生活只能称得上有所改善,兜里有几个钱,还谈不上富裕,农村怎么能缺少六畜祁景焘展开意念搜索,发现村子里原来那些牛、马、毛驴之类的大牲畜还在,只不过被统一安排在村子后山脚下,那个靠村子南边的小山洼里。
那个小山洼里有十几亩砂石地,旧村改造之后,由村委会出资,在那里建盖有一个类似于原来生产队的牲畜大棚。里面分隔出一个个独立大牲畜栏,把全村的大牲畜集中管理。没想到,祁官营富裕了,大牲畜们居然也过上集体生活。
原来各家各户多多少少都会饲养的猪,在村子里却完全没了踪影,后山的果园林地里散布着几个养殖场,养鸡、养猪、养羊、养兔子的专业养殖场都有。应该是村子里那些养殖专业户开始发展规模化养殖业了,家庭零散养殖没人再搞,想必是舍不得在干干净净的别墅里面放养吧
这种改变,祁景焘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不过,大家习惯、认可就行。想到这里,他也没心思继续去关注,开始实地观摩自己家这座新房子。
村子里特意给他们家兴建这座房子,非常体贴地建在他们家原来老宅基地位置。不过,他们家的房子不是村子里新建那种背靠背,两户人家一栋的别墅小院式样,而是一座占地六亩的独立庭院式花园别墅群落,占据了老祁家十几户人家的老宅基地位置,向西延伸到村子前面的小溪边上。
这种规格的房屋,在这次旧村改造中,整个祁官营算是独此一家,属于那种超规格特殊待遇。祁景焘扫描过,这座庭院的面积,比村子里那座保存完善古香古色的殷家花园还大。
殷家花园也是祁官营唯一一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哪里是滇中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建立纪念地。拥有殷家花园那个殷家支系,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开明仕绅家族,也是革命家庭。建国后,殷家后人大多移居京城。
祁家虽然有钱了,祁正明却从来没想过要过那种铺张浪费,穷奢极欲的土豪劣绅生活,更没想过在村子里搞特殊,彰显富裕。村子里准备给他们家划分这份宅基地的时候,祁正明一直持反对意见,坚决推辞,只希望和村子里其他人家一样,拥有一栋普通住宅就行。
村支书祁景宏却不这么认为,多次做祁正明的思想工作,告诉老叔:给他们
第四百八十八章 变道的人生轨迹
祁家奶奶的思维已经转移到即将出世的小孙孙身上,祁景焘这位宝贝大孙子的地位岌岌可危。这次特意带大孙子回村子查看老宅,祁家奶奶显然有想法。
只要奶奶高兴,祁景焘住什么地方无所谓,马上笑呵呵地说道:“好好好,新房子盖好当然要住进来。真说起来,苏敏这个祁家媳妇还没进过自己家的宅门,她肯定乐意回自己家住。”
听到这话,奶奶眉开眼笑地说道:“苏敏那边你自己去说,亲家两口子也住在果园,我和你妈不好开口。”
“奶奶,等过完年,果园那边又要开始忙了,您还去不去果园住”祁景焘试探着奶奶的态度。
奶奶不假思索地说道:“去,当然去。回家热热闹闹过完大年,等开春后果园里开始忙,我们再一起去果园住,闲下来就回家住。”
只要奶奶有这个想法就行,祁景焘这个支系人丁太过于单薄。以前小家小业的还不觉得,家大业大之后,人员太过于分散确实不方便照顾。特别是还有不怀好意的敌人如毒蛇一般隐藏在暗处虎视眈眈的情况下,防不胜防。
住所太多也是个大--麻烦啊,祁景焘不禁有些惆怅。
奶奶已经里里外外查看过属于自己家里的新房,一想到今年可以在自己家的大屋里过大年,孙子也同意把孙媳妇带回家做月子。
即将来临的乔迁之喜,加上马上到来的添丁进口,祁家这一年真可谓是喜事连连,小日子真应了芝麻开花节节高那句老话了。
想到这些好事,奶奶早乐的眉开眼笑,兴致勃勃地拉着回到家的祁景焘在各个庭院,各个房间溜达,美滋滋地选择着未来小孙孙要住在哪里才最合适,才最有益婴儿生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