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活不是重生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樱桃洼
苏敏似乎也在倾听大自然的合唱,心有所悟,忍不住想演奏一曲:“老公,带古筝没有我为你弹奏一曲。”
“太好了,你站稳,我给你准备。”夫人愿意为自己弹奏一曲,祁景焘那是受宠若惊,美滋滋地松开苏敏做准备工作。
山顶平台就是一块平整的巨石石面,天然的舞台。祁景焘拿出一把古筝,安放在支架上,再摆上舒适的座椅,扶苏敏坐下。然后,焚起香炉,点燃苏敏专用檀香,就规规矩矩地站在夫人身边,洗耳恭听。
苏敏迷上古筝后,祁景焘为她准备的古筝不止一把。后来,还托人找专业古筝大师购买两把著名的月牙古筝。这两把月牙古筝属纯手工制作的实木古筝,据说是大师手笔,制作苛刻,每台琴都经斫琴师亲自选材、斫制。
那些
第四百九十二章 初为人父
苏敏很快就迎来能和她应和的知音,而且还是两位。
看日出的第三天,10月28日凌晨,苏敏出状况了,开始产生阵痛。刚开始还能忍,以为和昨天一个样,不过是一场虚惊。但是,这次的阵痛越来越频繁,苏敏的样子越来越痛苦,死死抓住祁景焘的胳膊不放,那是一种不可遏制的痛。
早已经接受产前知识培训的祁景焘反应还算迅速,一看不情况不对,赶紧抱起阵痛中死死抓住他手臂止痛的苏敏就跑。
“小丽,小丽,通知奶奶他们,阿敏要生了。”祁景焘大呼小叫的喊着,冲下到二楼,只来得及让徐曼丽转告其他人,他自己则轻车熟路地抱着苏敏就往楼下跑。
职工医院就建在粮仓河大山洼出口位置,离祁家庭院不过一千七八百米。职工医院建在那个位置,可以兼顾未来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就医问题。
祁景焘抱人奔跑已经有丰富的经验,他那个速度,真是又快又稳,没用几分钟就赶到职工医院,亲手把苏敏交给一直处于待命状态的妇产医疗组。医生接手之后,他被一个人被挡在产房外心急火燎地等待。
直到祁家庭院被惊动的老老少少赶到医院,祁景焘手腕上还留着苏敏阵痛时抓捏留下的红印没有消退,可以想象,女人生孩子该有多痛。
这事本来不会搞得这么紧张,这么匆促。凡事有利就有弊,要是没有这所职工医院,预产期临近,苏敏早该住院待产。正因为医院就开设在自家门口,还专门针对苏敏抽调专业妇产医疗组待命。预产期临近,每天都有医疗组来家里例行检查,情况也一切正常。
太过于便利、太过于舒适的医疗条件,使得苏敏麻痹大意。哪怕昨天就出现预兆,医生已经要求她住院待产,苏敏依然自认为不会有什么危险,一直不肯提前住院待产。结果,事到临头被逼的手忙脚乱。
看来,做人不能太过于脱离群众,条件太优渥也不是什么好事。这个时候的苏敏早就不知道什么叫做镇定,只有阵痛。
等在产房外的祁景焘更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完全不知所措,只能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医生护士们身上。
得到徐曼丽通知,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的李秋萍还算镇定,第一时间通过护士了解到产房里面的具体情况。毕竟,这所医院是自家的职工医院,女儿的情况一直有跟踪记录,她要了解也没人阻挡。
见到祁景焘一副患得患失的样子,掌握情况的李秋萍安慰自家姑爷:“小焘,你别着急,小敏一切正常。”
“哦,妈,医生咋个说,是顺产,还是要剖腹产”这是他对女人生孩子的认识。
李秋萍是过来人,镇定自若地说道:“医生说一切正常,虽然是双胞胎,胎位很正,没必要剖腹。其实,顺产还是要好一些,可以挤压婴儿的头部,把口中的羊水挤出去,这样的婴儿更加健康,而且,产妇的身材也更容易恢复。”
母女连心,看到老岳母都如此镇定,祁景焘也平静多了。他也是关心则乱,又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以他现在的能力,完全可以意念全息查看产房里面的情况。可是,他不敢。产房里面传来阵阵的呻吟声清晰无比的冲进他的灵敏的耳朵,不用探视也能想象,里面的画面肯定很惨烈。
那个叫喊的声音已经不像苏敏平常的声音,而且还在骂人,被骂的那个人正是他这个罪魁祸首。仿佛骂他几句能减轻痛苦似得,被骂的祁景焘心里也希望最好如此,为苏敏分担一点痛苦。
产房与外面过道只隔着一道门,但是在祁景焘这位焦急的准父亲眼中,那是一道重逾千斤的生死关口。
在凌晨五点,一阵婴儿的哭啼声传出,过了十几分钟,又一阵婴儿哭声响起。没过多久,那道门开了,一个漂亮的小护土探出头来,笑嘻嘻地说道:“母子平安,两个大胖小子。”
在走道上等候的人都舒了口气,笑逐颜开地迎接新生命到来,相互祝贺对方成功晋升高级称号。成功晋升老祖宗的祁家奶奶更是高兴的见眉不见眼,最后到场的祁家奶奶准备很足,祁景焘还堵在门口傻乐,奶奶已经拿出一大厚厚的叠红包,笑呵呵塞到出来报喜的小护士手里:“母子平安,母子平安!你们都辛苦了,谢谢你们。”
&
第四百九十三章 出行的老人团
不管外面的祁景焘混的如何,在祁官营,祁景焘就是村子里年轻有为的后生子弟,他要办的事情好像就没有办不成的。
砸出大笔资金,经过充分细致的准备,祁官营第一批集中一半七十五岁以上老倌老奶的老人旅行团已经顺利出发。为了照顾好这些老倌老奶,旅游团成员基本上一半是由四五十岁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和头脑机灵年轻人组成,基本上是他们的直系子孙陪伴出行,如此一来,第一批旅行团的规模达到空前的380多人。
经过旅游公司精心协调安排,这个旅行团乘坐包机出行。抵达京城之后,自然有祁家驻京办参与接待,红姐分布在大都市的连锁酒吧合作伙伴也主动协助接待。老人旅行团游览过京城、魔都之后,乘坐十辆豪华旅游大巴浩浩荡荡平安抵达苏州。
一路上有人鞍前马后悉心照顾,虽然历经数千里行程,98岁高龄的殷老爷子精神却更加矍铄,话题和谈资更加丰富多彩,取材更加广泛高远。
大清早,旅行团就已离开住宿地,开始游览久负盛名声的苏州园林。苏州素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
殷老倌是读过几年私塾的乡村老先生,晚年生活无忧,闲来无事也喜欢翻看家里和祠堂里面的古装书,自有老派文人的情怀。来到当地观光游览,那是导游介绍自己的,他兴致勃勃地给身边的祁老倌几个老头掉书袋:“自古有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可是来到人间天堂了。你们不用急着走路,慢慢走,细细看,好好看看这天堂在那里”
……
“各位,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来苏州,四大名园是必须要去的地方,要不然算是白来了。”
此时虽然已经入冬,错过苏州园林最美的季节,但是地处江南,景色依旧值得称道,或小桥流水,或奇景异石,或银装素裹,美态万千。
“祁老倌,这个拙政园名声可不小,与京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小小一个拙政园有这么大的名声”祁老倌读书少,心说在京城的时候皇帝住过的故宫,颐和园都看过,拙政园哪里有皇家园林好
殷老倌手持折扇,长须飘飘,瞥视着祁老倌:“历史悠久着呢,比京城故宫还早。最初,拙政园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知道陆龟蒙吗”
“‘素葩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殷老祖,是不是他”滇中明珠旅行社跟来的导游小李前来凑趣,反正也不敢走快,就当陪这伙老爷子们开心。
殷老倌看了眼带小眼镜,文质彬彬的小李,倚老卖老地笑道:“嘿嘿嘿,你小子也读过几本书,算你蒙对了,《白莲》诗也算是陆龟蒙的代表作之一。白莲好象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多么简洁而又犹伤的诗句。”
“诗都被唐朝人写完了,难怪宋人不得不写词。”小李嘀咕道。
“乱说。这个掘政园的名号,是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居,取古人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
在当地导游的引导下,老人旅游团依次游览了沧浪亭、狮子林、留园。四园游完,也算是领略了宋、元、明、清四大园林风格。
第二天,到虎丘寒山寺逛了一圈后,去了水乡古镇周庄,沿着窄窄的石板路,数百位操着彩云土话的中老年人结伴出行,不知吸引多少路人惊诧的目光。一大圈玩下来,天快黑了,刚好留宿周庄,品味江南古镇原味生活。
私人旅行团不赶景点,经费充足,第三天,就在周庄驻留下来,让大家在周庄自由活动。白在,在庄内游玩。南湖边长满香蒲、芦苇,护卫着独圩。雁群在空中盘旋、萦绕,夜晚。傍晚,夕阳西下,波影烁金。
古香古色的江南小镇,令大家乐而忘返,殷老倌老哥几个没兴趣四处走动,就坐在湖边茶楼,欣赏着、品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意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五天,旅行团来到金陵,第一站去雨花台转了一圈,专门去了趟日军大屠杀纪念碑。
“三十多万同胞呐,被人如此屈辱的虐杀,死的猪狗都不如。勿忘国耻!勿忘国耻!”当过滇军中校军官,出省参加过抗战的祁树岗老人摸着纪念碑
第四百九十四章 寻根之旅
凭借古老家谱记载的信息寻根问祖,好不容易来到金陵,族谱中记载的家乡已经面目全非,无处可寻。毕竟,历经了五六百年的沧海桑田,金陵又是明朝的首都和后来的陪都,南明的都城,民国的都城,饱经战火的摧残,哪里还有族谱记载那副美丽家乡的痕迹可寻
族谱中记载家乡的痕迹虽然没了,但是,家乡的味道还在。来到金陵不可不品尝当地小吃,特别是那伙老倌,好似对金陵小吃情有独钟,总能从中寻觅到那股熟悉的家乡味道。
有当地39度8连锁酒吧合作伙伴大力协助,导游和陪游人员充足,旅游团队分成二十多个小团队,慢慢悠悠游逛在御道街、夫子庙、大中桥。在各个小吃摊子品尝着金陵有名的鸭血粉、糯米藕、桂花糖芋苗、五香鹌鹑蛋、梅花糕、蒸儿糕、牛肉粉丝汤、炒螺丝…..
“老啰,老啰,肚子装不下了多少吃食,只能多看少吃”孔老倌满脸遗憾地看着只品尝过少许的小吃感叹。
“孔老倌,你们老孔家当年是经营茶叶生意的,那些年,你到过彩云许多地方。有没有发觉,金陵许多名小吃,在咱们彩云之南许多地方都是当地名小吃,口味做法都大同小异,有些甚至是一模一样。”
正端着一碗鸭血粉吃得有嗞有味的陈老倌,笑呵呵地对孔老倌说道。陈老倌当年就是孔家茶庄的账房先生,年轻时也是走南闯北的主,见识不凡。
“你说起来我倒想起来了,我们在彩云各地吃过花样繁多的米线、烤鸭、板鸭、豆腐、酸菜鱼、粉丝……真是这样,难道在彩云之南各个坝子生活的的江南人后裔特别多”孔老倌数着年轻时在彩云之南做生意吃过的各种当地特色小吃,也觉得很奇怪。
“现在,许多金陵人到彩云之南去,都会有一种在家乡的感觉。不论是饮食口味,还是风俗习惯,方言俚语。许多地方的彩云人见到金陵人,会称呼他们为‘老乡’。因为,许多彩云汉人,是明洪武时期从江南各地随军迁移到彩云去的。”殷老倌对家乡的掌故还是很了解很深入的,岁数最大,读书最多,又开始说故事了。
“真的,说来听听。”陪同他们这个小团队的导游小陆是金陵人,读书的时候知道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历史课本上可没记载大明时期南都移民戍边的故事。
“想听吗”殷老倌和蔼地看着年轻的导游笑了笑。
“反正出来就是为了玩的,回去休息也还早,还有这么多小吃等着咱们慢慢品尝,您老就边吃边说,我们都听听。”导游小陆的任务就是陪这些中老年客人玩,可不在乎出来玩些什么,只要平安无事就心满意足了。
殷老倌这些年闲来无事,对各家祠堂里面保存下来的资料研究较深,闻言不禁乐呵呵地卖弄起来:“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征讨彩云之南的蒙古人。
沐英率所部于洪武十五年进入春城,当时,明军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军队,已按驻军编制总额的一定比例装备火铳。火铳在每个百户所中,火铳手10名、刀牌手20名、弓箭手30名、枪手40名,其中火铳手占十分一。军队装备这样多的火铳,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嘀。”
“我国明初时期就装备了那么多热兵器了”导游小陆对历史了解不多,更不知道这些明军住边后裔的底细。
“宋朝时就装备很多热兵器了,咱中国毕竟是火药的源发地嘛。”殷老倌自豪的说道。
“说沐英,沐公爷的事,别扯远了。”旁听的祁老倌催促。
殷老倌喝口茶润润喉咙,手持折扇敲敲桌子,继续说道:“征战结束,许多随军将士也就在彩云之南设御屯田。按明制规定:驻军‘军户’是‘永充’的,并强制士卒随带家属,共同屯垦,不得改变,不得返回,不得与当地民户混居。实行七分屯垦,三分戍守操练,即七人所种之粮除自己食用外还需供养三人之口粮。
……沐英的大兴屯田,劝课农桑,对西南安定做出了贡献。所以,现在彩云之南许多地方的地名,都有军屯色彩,地名村名的后缀带上个什么旗啊,所啊,卫啊,屯啊,营啊的地名多了去了。现代,许多彩云之南汉人家族姓氏,考证起源都归集到金陵柳树湾。”
“金陵有柳树湾这个地方吗再说了,就是有也不可能都迁移到彩云之南去吧。”带队的祁景梁很是好奇,他委托旅行社查找过柳树湾这个地方,没得到明确的答复,真不知道这些老爷子从哪里知道这些典故。
殷老倌偏头看看祁景梁,撇撇嘴继续说道:“这次出来的时间太紧迫,你没找到不代表没有。咱中国人一向是守礼义、重亲情的民族,因为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乡的山水永远是最动人的风景。寻根问祖,落叶归根,是华夏民族
第四百九十五章 好为人师的麻教授
第一批老人旅行团已经行程过半,一路上顺风顺水,没什么意外状况发生。托通讯工具发达的福,祁景梁一伙带队陪同的年轻人身上都带着手机,老人旅行团的消息能及时反馈到祁官营,反馈到对老人们牵肠挂肚的家人耳中。
这些及时反馈回家的消息令一直揪着心的村支书祁景宏欢欣鼓舞,放心地按计划送出第二批旅行团,并着手组织后续的第三、第四批旅行团。
时间已经快要进入十一月,滇中虽然还温暖如春,但是,北方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个不靠谱的堂兄弟随口安排的事情,还是需要支书二哥来给他擦屁股。
祁支书亲自出面协调组织的结果,就是不计成本地合并原计划的小旅行团,编排组织老中青相结合的大旅行团,压缩时间周期,尽快完成这次还愿性质的旅行计划。
祁景焘只管出钱,本来想锻炼下祁景栋,祁景梁这些小兄弟。他虽然对经过他亲自用戒指调理身体那些老人出去游玩一趟充满信心,但是,有支书二哥担纲组织协调工作就更加放心。
他可没多少时间去关注出去看世界那些老人,甚至,就连激战正酣的女排世锦赛,中国女排一路横扫,最终击败如日中天的古巴女排重登冠军宝座,他都没认认真真观看过几场比赛实况,正全身心对付家里两位小魔王。
这段时间,南烟信息中心悄然发生着变化。刘铮主任积劳成疾,据说因为天天看屏幕导致视网膜都脱落了,必须住院治疗。南烟集团信息中心的工作还得继续,郭剑锋副主任开始全面主持信息中心工作。
郭剑锋新官上任也没烧三把火,一副萧规曹随的稳重姿态,春风化雨般融入到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