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有病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马来福
第219章 召见李时珍
朱载坖的话非常暖心,此言一出,朱希忠与高拱、张居正都受宠若惊。
高拱急忙躬身,对着朱载坖道:“臣不敢为陛下明镜,愿为陛下鞠躬尽瘁。”
“陛下之言,让老臣感佩不已,大明中兴可期。”朱希忠这次的话可是发自内心的。
张居正也拱手道:“臣得遇陛下当朝,实为三生有幸也。”
接下来高拱拟旨,严嵩一党的众多参与谋害嘉靖之人,一律斩首弃市。从犯同党者,查有其他罪证者视其轻重,或斩首或流放。犯官家眷一律打散发配关外,三代不得为官。
朱载坖看完高拱所起草的圣旨,便当场用印明发天下。
自这个时候起,朱载坖便完成了替嘉靖报仇、挥军开边两件大事。因此,他手中的皇权便名正言顺稳固无比。景王曾被暂时立为新君的影响,也被完全消除。
至少在大明天下,是没有不对朱载坖敬服的。
相对于嘉靖皇帝当朝之时,天天被南边的倭寇和北方的俺答夹在中间怼。怼的大明朝捉襟见肘,耗费钱粮无数,弄的民不聊生,也不见什么起色。
然而朱载坖则不同,自登基之日起,便让王直进献东番岛内附。紧接着整顿京营挥军北上,将俺答打的望风而逃远遁漠北。最后便是,将严嵩一党一网打尽,既报了嘉靖之仇,又给朝堂上拨乱反正。
大明整个天下,都被这一连串的变化给激的一振。气象自是不同,大明竟有了中兴之意。
只是朱载坖忙于国事,很是劳累,常常头疼的让李彩凤给他捏头。为此,李彩凤经常埋怨朱载坖,并且让他注意休息。
恰好时隔三年,李时珍已经收集到了足够的资料和药材样本,刚刚回京。
对于李时珍,朱载坖还是时时关注的。田义将李时珍回京的消息报上来的时候,朱载坖便想召见他了。
当李时珍到达养心殿时,朱载坖刚刚批完奏折。
“草民李时珍见过陛下。”李时珍恭敬的躬身一礼道。
“李神医,莫要生分。朕的病,可还是你给治好的,不必如此多礼。”朱载坖笑道。
李时珍却不敢托大,拱手道:“陛下,草民历时三年,不负陛下资助的重金。书已经修成,正要向陛下进献。”
旁边有小黄门,捧着一个包裹,看上去甚是沉重,此时已经交到了田义的手中。
朱载坖哈哈一笑,“李神医辛苦,此举可是造福天下,使药书所记的药材不再有所谬误,这一功德堪称无量。”
从田义手中取出一册医书的稿子,翻开一看。开篇的扉页之上,果然写着四个楷字‘本草纲目’。
“草民不敢居功,若无陛下资助,草民要成此书,至少也要二十年才成。”李时珍诚心诚意的道:“有了陛下出资,至少提前了十多年,这十多年能救多少人,便都是陛下的功劳。”
“李神医不用谦虚,朕只不过是出了些银子和人手而已。朕为大明之主,这本就是应有之义。”朱载坖点头微笑道:“倒是李神医你,本草纲目修成,还不能功成身退。”
李时珍一怔,才道:“陛下还要草民做何事。”
朱载坖肃然道:“李神医虽然修成本草纲目,也能治病救人。但是我想问问李神医,你自己一个人,能救多少人”
李时珍掐着指头算了算,“救多少不知道,但能救一个算一个,尽力而为罢了。”
“李神医此言差了,朕可以让你救更多的人。”朱载坖也不打算卖关子,李时珍虽是神医,但很是老实,“朕要成立一所大明皇家医学院,想请李神医为山长。在这大明皇家医学院中,培养更多的治病救人之士。除此之外,要取消太医院。重新成立一座大明皇家医院,请李神医兼任院正。医学院所学有成之人,便可安排入大明皇家医院之中为医。有朝一日,大明皇家医院若天下各处皆有分院,岂不是能救无数的百姓。”
李时珍自己只想着,回到家乡开一家小小的医馆,力所能及的救些病人。可从来没想过,竟还能成立医学院。顾名思意,便是专门传授医学的书院学院。他写本草纲目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将正确的药材名目传遍天下,使医者开药之时莫要出错吗。
这医学院,简直太对他的胃口。
皱着眉头沉思了半晌,李时珍实在是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便对着朱载坖躬身一礼。
“陛下所言极是,草民能得陛下如此看重,实是受宠若惊。”李时珍肃然道:“草民有此医院与医学院,可救天下百姓之疾。而陛下圣贤若此,必能起天下之沉疴。”
“如此,我便与李神医相约,你治百姓之疾,我治天下之疾。”朱载坖哈哈大笑道。
李时珍也笑着看向朱载坖,但是他的脸色却突然一变。
“陛下,草民想给陛下重新诊病。”李时珍很是认真的对朱载坖道:“刚才草民观陛下颜色,似有不对之处,还请陛下首肯。”
“哦,你若不提,我倒也差些忘了。”朱载坖点头道:“朕这些时日劳于国事,时常有头疼之状。正要请李神医诊断一番。”
得到朱载坖的允许,李时珍走上丹墀。伸手把住了朱载坖的手腕,感受脉象。
良久之后,李时珍叹了口气道:“陛下固疾,还是没有完全根除。”
朱载坖挑了下眉毛道:“我一直在服用李神医所开的药方,并没有断过。莫非,我这病是治不好的”
田义在旁边听了朱载坖的话,脸色剧变,看向李时珍的眼神也变的极为不善。
李时珍皱眉道:“陛下莫要急,陛下身上的病虽然没能根除,但是也好了大半。若不是陛下坚持服药,病情只怕会更重。且陛下时常练习五禽戏强身,体质也好过常人。”
“象朕如此情况,可还有办法可治。”朱载坖不由得追问道。
“陛下的情况只是固疾,已算不得大病,时常会因劳累而引发不适。”李时珍微微摇头道:“此等情况,便可适当的进补一些培元固本的汤药即可。如此过得一两年,便可无碍。”
朱载坖表情一松,“如此就好,那朕就放心了。”
李时珍犹豫了一下,又道:“草民知陛下新婚不久,但陛下还有一点要注意,一年之内莫近女色。”
自己本来就没近女色,朱载坖苦笑着答应。
第220章 铺垫
建立医学院,成立大明皇家医院,并不是朱载坖拍脑袋决定的。
早在见到李时珍的时候,朱载坖有已经有了这个想法。只是那时的李时珍还一门的心思在修本草纲目,朱载坖也愿成人之美。
如今朱载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挽留李时珍为医学院的山长,和大明皇家医院的院正。原先的那些太医院太医,都要经过李时珍的考校。能者进入医院治病救人,或是到医学院教学。滥竽充数的,则罢免其太医之职。
连地址朱载坖都已经替李时珍选好了,就在南熏坊南边,紫禁城外西南角,紧靠着翰林院。他选的这个地址,足见对于医术的重视,要建立现代医院体系。
李时珍给朱载坖把完脉,叮嘱了一些注意,又重新开了两张药方。一个方子是为了调理朱载坖的身体,另一张方子,则是固本培元温补之用。
朱载坖建立医院与医学学的旨意一下,朝中大臣们倒是没有反对的。
因为朱载坖在医院里,给了朝中大臣一些治病报销的福利,并将之形成了制度。各个品级的官员,按品级划分报销的额度。如此一来,这些官员看病,便可给自家省了一些。关键是中医十三科除了祝由科,其他十二科都集中在一起,这样看病极为方便。
还有一个不同之处,便是对于民间同样开放。
这旨意一下,天下都被震动,无不称颂朱载坖是位仁德之君圣明皇帝。
此时塘沽、上海、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已经成立两月,第一批的关税银子也已经到帐。让朝中群臣惊讶不已的是,这两个月的关税银子,竟然多达二百余万两之巨。
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历来为海外所喜。这次开海,海外诸国积压已久的购买欲完全暴发,两月之间的交易量简直惊人。
除了大部分被弗朗机人买去,还有许多都被朝鲜、日本及南海诸国所购买。
如此一来,朱载坖手中可用的银子便有了富余,正可让他做些事情。
再一次召见成国公朱希忠,朱载坖与之商议锦衣卫的用途。
朱希忠对于朱载坖,如今是非常信服。
“陛下召见老臣,问锦衣卫之事,可是有何不能公之于众的事要做。”朱希忠知道锦衣卫是特务机关,如此说也是有原因的。
“锦衣卫在成国公的手中,朕还是很放心的。只是锦衣卫以前所做之事,已让百官十分诟病,其用途应该改一改了。”朱载坖沉吟道。
朱希忠有些不解,“陛下,锦衣卫收集军政之情,拱卫陛下安危,这是太祖之时为了驾驭不法之臣而定下的,不知陛下要如何改”
朱载坖颌首道:“世异则时移,锦衣卫所管之事太多太广,官民皆怨。又有陆炳弄权,致成先帝之殇。所以,锦衣卫要将权柄收一收,不如专职于海外军政资情收集。锦衣卫也改名,称之为情报司。”
“陛下有命,老臣自当遵从。”朱希忠是没有闲话敢说,但是却也不能糊涂,“只是陛下的安危,又有何人来担。”
“朕的安危,自然是交由亲军来负责。”朱载坖笑道:“这些亲军,必须都是上过战阵的。如今只从京营出战之兵中挑选,便可组成擅战亲军。如此,也不会再是以前的花架子。”
至于谁来监督群臣不法事,朱希忠也不再问,这位陛下显然已经有了主意。
果然,没过一会儿,黄锦便被一同召上殿来。
“内臣黄锦,见过陛下。”黄锦在嘉靖大行之后,便一直留在司礼监中,给田义打下手。
虽然朱载坖曾答应过,必定不会亏待他,可是他也不敢抱太大的希望。
朱载坖看向黄锦道:“东厂如今还可堪用”
朱希忠心中一紧,东厂原来可是为了制衡锦衣卫而建,陛下这么问,可是锦衣卫中又出了乱子他这颗心,便又一下子提了起来。
“东厂自先帝信重陆炳之时起,便已经投闲置散。”黄锦低头恭敬道:“若陛下有事,内臣必不让东厂偷闲。”
“如此甚好。”朱载坖点头笑道:“朕说过会重用于你,绝不食言。东厂便监督群臣诸官不法事吧,六科十三道的给事中与御使,统统调入东厂。此后不可再有风闻奏事,必由东厂查实,而交由六科给事中或由御使上本弹劾。此后,东厂便改为监察司,由你掌管,向朕直接负责。”
黄锦一下子张大了嘴,陛下给的权力有些大啊。这等于有负责监察天下的职责,那可就极其重要了。
将锦衣卫改为情报司,又将东厂改为监察司,朱载坖直接发了中旨。
百官即使有些不愿,可也不敢轻易违逆新君。与从前相比,朱载坖对于百官算是放松了绑绳,至少情报司去管大明境外之事了。而监察司虽然全面担负起了监察天下的职责,却不能随意的抓人。
其中唯一让朝中大臣们不满的,就是将科道言官都给弄到了监察司里。监察司的前身是东厂,属于内廷机构。如此一来,这些科道言官的身份,就不好界定。将来升迁,也不好安置。
但是科道言官向来不招人喜欢,这些家伙风闻奏事,早就让众臣看不入眼了。因此大家也就默认,没谁替他们说话。
朱载坖将朝堂架构修修补补,这个时候看起来,六部制其实已经有点乱。但他如此做,却也有自己的章法。不打乱旧有的朝堂格局和制度,将来便不能顺利的建立新的制度。
对于朝堂的权力分配,朱载坖还是要使其互相制约的,但不是六部制这种旧有的儒家制度体系。
监察司的成立,使得朱载坖将官员的监察权力直接掌握在手中。这是为了落实官绅一体纳税,而提前做下的铺垫。
只是朱载坖并不想立刻就着书人一千多年的福利,不是说拿就拿掉的。
嘉靖为此,已经付出生命的代价,朱载坖可不想走了他的老路。
虽然手握强军,又有监察大权,并且给百官统一提升了俸禄,前提条件的铺垫已经相对充足。
但是为了减少大明的动荡,朱载坖还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借着扩土开疆的威信,首先改革军制。
第221章 恩威并施
大明的军制目前是屯田制,除了发很少的俸禄之外,便是自己种地自己吃饭。
这个在大明之初确实是有好处的,但是随着承平日久,便渐渐显露出弊端。
屯田卫所的兵丁,基本上都沦为了卫所官的佃户,或者官员不花争的劳工。而且卫所所屯之田,也被不少豪强地主所侵占。如此一来,就别提卫所兵有什么战力了。小小的倭寇,能将大明东南半壁搅的不得安宁,便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这些卫所的兵丁,早已成了农民。往往数十倭寇,便能追着成百上千的卫所官兵跑。每一接战,便溃不成军。
朝廷当中并不是没有发现卫所兵的弊端,只是却没改变这个状况,只是临时招募了一些丁壮和兵勇来作战。
如此虽然在战事上有所缓解,但却加重了朝廷的负担。
朱载坖就看到大明的军制已经不合时宜,才会动这个念头。而且他也要通过整顿军制,将这天下兵权都集中到自己的手中,进一步的确立权威。
首先,迁移一部分卫所的军户到关外,便是一大举措。
这些人虽然没有多少战力,但是开荒种地还是可以的。关外有着京营和朵颜部的兵马保护,足够让这些军户安定下来。经过数年的生活之后,使之在关外扎下根来,便可取消其军户身份。然后再将其所开垦的关外田地归于个人,免税三年耕种后再纳税。
而大明内地所减少的军力,便可由招募来的职业军人补足。
这等职业军人的选拔,便是招募、立功进级、深造、授官这四步。其余未能立功的的,便当兵三年期满复员回乡,将来可任命为地方里正保长等职。
如此一来,既可妥善安置,又能除去军户的弊病,从而使得军队的战力大增。
只是军制一改,迁移和安置的银子便如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
亏得有了市舶司的两百余万两银子入帐,否则朱载坖还真无钱完成此事。
同时各边镇的兵丁军户,也在精减裁撤,一并送入移民队伍。
这个事情就有些危险了,难免会有一些故土难离之人不愿移民,甚至是在一些军将的鼓动之下闹事。这还算好的,朱载坖已经另派强军监督,使之不敢稍动。但是更厉害的,则是旧军制中的龌龊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