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刘志学在进入帅府前只是一个低级军官,参加过与蒙元的攻守战,自然清楚其中的残酷。所以在侦知寿州敌军已经做好完善的准备后,他也犹豫再三,打算采用长期围城的方式,或在打造好器械之后再发起攻击,以此来减少己方的伤亡。
不过小皇帝的一道圣谕让刘志学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作战计划。对于仓促攻城,众将也是反对的,建议向陛下禀明实情,请求延后攻城。但是刘志学毕竟不是当年的小军官了,而是独挡一面的高级将帅,不能再只是考虑自己小集团利益,却是要顾及整个全局,因而毅然说服众将执行陛下的命令。
说是仓促,其实刘志学也竭力在短时间内做好了准备,打算在器械不足的情况下以火器来弥补不足,对敌进行沉重打击后再发动攻城,以此来减少士兵的伤亡。他们集中了军中所有的大小火炮,根据前期的侦察情况划定了各自的射击区域及打击的目标,又据火炮的射程和性能布置了阵
第1177章 出人意料
猛烈的炮火持续了半个时辰才渐渐停息,风吹散了硝烟,此时雄伟的东城楼已然坍塌,冒着熊熊大火,难逃成为废墟的命运;城垣上搭建的战棚等防御措施几无完好,帷幔燃烧后的灰烬犹如黑色的蝴蝶在风烟的催动下漫天飞舞;至于投石机和床弩几乎没有发射便被摧毁在阵地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力;而守城士兵的尸体横七竖八的散布在城上,脸上还带着震惊和绝望。
‘咚、咚、咚……’鼓声骤然响起,士兵的呼喝声也随之响起,待命攻城的兵丁们开始集结,并向城下运动。随之城上又涌现出蒙元兵丁,他们一边忙着扑火,一边纷纷隐在城垣后弯弓搭箭准备阻击攻城的士兵。而同时大批协防的丁壮也纷纷上城,抢救伤者,清理阵亡者的尸体。同时修理毁坏的防御器械,搬运滚木礌石,补充被炸毁的作战物资。
‘轰、轰、轰……’正当城上的蒙元军民有条不紊的清理战场,准备抵御宋军攻城时,城下集结的宋军士兵却停止了脚步,而炮声又骤然响起。愕然间,铺天盖地的炮火已至,在城上、城下炸响,城上的人瞬间便被火光和硝烟吞没。此时他们明白过来了,宋军这是在使诈,故作攻城状来吸引他们上城,然后再突然发动炮火急袭。但明白过来也已经晚了,上城的军民死伤多半,逃下城的人也是人人带伤,城外却传来宋军的大笑声。
刘志学十分明白战争的目的就是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和后勤补给,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因此他定下计策,在炮击后以进军鼓声诱使敌军上城防守,然后再次实施炮火打击,杀伤敌军士兵,消耗其守城力量,以减少攻城时受到的阻力。
这次炮击不仅迫击炮参加了轰击,连前沿步兵配置的百子铳和奔雷铳也加入其中,这些发射霰弹的小炮虽然威力小,却杀伤面大,反而能取得更大的战果。而威远炮也改换阵地,在临时堆砌起的几与城墙平齐高台上平射,并加装霰弹。飞射而出的小弹丸也可轻易洞穿盾牌、盔甲,中者几无生还可能。
接下来,宋军又故技重施,诱杀守城的敌军。这就像一个难解的死局,若是不上城,敌军可能会顺势发起进攻,夺占了城头。可若是上城,谁又能保证宋军此次不是弄假,且上去了就回不来了,与送死无异。如此以想见那些被催着上城的士兵心里阴影面积有多大,毕竟死的滋味也许并不难受,若明知是死却还要去的滋味肯定是生不如死,士气为之大降。
几次反复下来,蒙元守军也学聪明了,不再往套里钻,而是每当宋军炮击停止,只是遣少数敌兵上城察看虚实,大部分兵力则伏于城墙之后待命,却不再一窝蜂似的冲上城去。城内的变化被瞭望哨看在眼中,以火炮去轰一个人,宋军还没有奢侈到如此地步。
但宋军的炮击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更加猛烈。刘志学知道以攀登城墙的方式攻城,不仅需要反复争夺,付出极大的伤亡,也会拖延时间。而城门向来是城池最为薄弱的地点,因此他决定集中力量攻破城门,所以在全面压制城垣上的敌军同时,集中数门威远炮轰击东城门,又令以火箭炮向城内射击,以进一步打击敌军的士气,引发混乱,为攻破城门赢得战机。
既然每座城池的城门是防御最薄弱的环节,攻城也会是以城门为重点,守城也想当然的也会以城门为重点。于是加强城门的防御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古人便在城楼的左右两侧建有城墙与相对应的城楼和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在城门处形成了一个个向外突出,称为“瓮城”的封闭区域小城,起到即把城楼的防御线外移,增强了保护城楼安全的双重作用。
瓮城的城门不会与正门相对,而是需要绕过一个弯才能进入正门,以减少敌军的冲击力。人员和物资入城就必须就通过瓮城门进入瓮城后,再经城门入城,反之是通过城门、瓮城门出城。而瓮城还能起到‘瓮中捉鳖’的作用,当敌军进入瓮城后便关闭城门,将敌军困在瓮城中,然后自伤而下的给予杀伤。所以瓮城的城门也与常规门扇式对开大门不同。
瓮城的城门是垂直起降的,形如闸门,也就是俗称的‘千斤闸’,作用相当于如今家庭里的防盗门。在城门后两三米的地方,修有一道宽半尺左右的石槽,这个石槽就是千斤闸起降的轨道,直通到城墙顶端,白天城门开启时,千斤闸就被收到城墙顶端。这样战争来临时就可放下千斤闸关闭瓮城门通道,用来防守阻挡敌军入侵,也不怕敌方利用火攻、撞击等手段进攻。平时
第1078章 烈焰焚城
城中大火熊熊,刘志学几次派人试图进入城中,但是皆被逼出。他只能下令暂缓入城,而此时即便在城外也感受到热浪扑脸,整个寿州城池仿佛都在燃烧,上空火红一片,浓烟在空中激荡盘旋,犹如一条火龙在空中飞舞,升起落下火星四处迸溅,甚至落到了城外。
刘志学意识到城中之火已经无法扑灭,且很可能还会殃及自身,而己方阵地上摆满了火药,士兵身上也皆携带着弹药,一旦遇火就会燃烧爆炸,无法控制,于是下令后撤三里待命,只遣哨探绕城查看情况。午后大火依然没有熄灭的迹象,反而有愈燃愈烈之时。
傍晚时分,哨探回报城中有人跳城逃出,被我军俘获。刘志学急忙令人将逃人带到帐前亲自讯问,只见被被带来的十数人皆是衣衫褴褛,头发、眉毛皆被烧焦,看不清本来的面目。且这些人皆神情呆滞,眼神中带着惊恐,话都说不清楚。
刘志学令人送上食水,又安抚了一番才再次询问。如此才知,战斗开始后城中守军在炮火的轰击下伤亡惨重,士气极为低落几近崩溃,全赖守将以死相胁和开出重赏才没有立时崩溃。而助战的丁壮们同样死伤不少,不断有人趁乱逃走,起初还有兵丁拦截追捕,后来已是无人顾及。
待后来火箭炮轰城之时,四处飞落的火箭弹引发了火情,起初官府还组织人灭火,可随着起火点的增多根本扑救不及,火势渐渐失控。而火箭弹的轰击也让城中大乱,人们四处躲避,扑火也陷入停滞,于是乎火势蔓延,已经无法扑灭。至后来城中已如同一座火炉,人们纷纷逃到水塘边躲避,却被拥挤入水淹死者甚众。
避无可避之人便涌向城门,试图逃到城外躲避,但是为了防止攻城,四处城门皆已经被封堵,一时无法打开,又遭到守军拦阻,许多人被射杀不少。而急于逃命的人哪里还顾得上,纷纷向前拥去,竟然将守城的兵将冲垮,但数不清的人被踩踏而死,人们依然前赴后继攀爬而上,以致尸体堆积如山,几以城门齐高,竟然将路都堵死了。
而后人们又冲上了城垣,人们受不了火浪的炙烤,纷纷跳城逃生,可城池高大,跳下去的人皆被摔死。而他们这些人寻了绳索缒城而下,才得以逃出城外。留在城中的家人他们估计凶多吉少,不是被炸死,就是被烧死、摔死、淹死,或是死在逃跑的路上了。
刘志学等众人听罢皆是默然,他们也没有料到会是这个结果,一场大火竟然让固若金汤的寿州城化作了一片火海,不战而下,但是民众的惨重伤亡又让他们高兴不起来。而此时又有回报,称城中有人自东门出城,他想想下令让开东城门,对出城的百姓勿要拦阻,任他们自去逃命。
城中大火直至次日清晨才渐渐减小,又燃烧了一天一夜才渐渐熄灭。刘志学才遣兵入城,但此时的寿州城宛如一座死城,四处散发着焦臭的气味,犹如下了场黑雪般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黑灰,到处都是坍塌的建筑物,草木皆化为灰,烧焦的尸体随处可见,死里逃生的人也皆是一脸茫然。
刘志学令伤者与以医治,死者运出成为安葬,尽力安抚百姓,并搜捕城中官员和守军。两日后经过粗略统计,城中近十万军民,死于此战的约有六万之多,大部分烟熏火烤而死;城中的房屋损毁十之七八,衙门仓廪皆被焚毁,财产损失无法统计;城中的守敌经点验也不足千人,根本生不起再战之心,如行尸走肉般的乖乖就降……
“都帅,如实上报朝廷只怕会生出祸事来!”帅帐之中却无大胜之后的喜悦,众将也脸色阴沉,二军都虞侯马瑛看向刘志学言道。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数万人知晓此事,你又能堵住每个人的嘴吗”刘志学摇摇头叹道,“此战计划是本帅制定的,开炮的命令也是本帅下达的,但有责罚皆由本帅承担,你们只是遵从本帅的命令而已!”
“都帅,仗是我们二军全体将士打的,难道都帅要独占功劳”一师都统严峰听了却是大为‘不满’地责问道。
“呵呵,就是、就是,都帅怎能独占功劳!”三师都统李挺也接过话附和道。
“我以为就如都帅所言如实上报,洒家就不信咱们不伤一兵一卒就攻下了寿州城,他们不奖赏也就罢了,难道还会为多死了些敌国百姓而惩处我等!”二师都统周复不服气地道。
“唉,你不知那些文臣的心思,他们担心的是我等立下滔天之功,抢了他们的风头,没有事情还要生事,况且我们此战确是杀戮太过!”马瑛看向周复叹口气道。他虽随军作战,却是属于文官,归兵部管辖,最知道其中的猫腻,叹口气道。
&
第1179章 好事难做
;其实无论是扬文抑武,还是同僚相妒,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知道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而根源还是老板要靠谱。比如神宗朝的王韶、哲宗朝的章皆是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才得以一展才华,并得以善终。刘志学追随小皇帝多年,坚信小皇帝不会做出卸磨杀驴的事情,况且当前还需要驴拉磨的时候。
但是刘志学对于朝堂上的那些文臣们还是心存警惕,尽管这几年在小皇帝的打压下他们有所收敛,可他也明白事实上文武之间的明争暗斗并没有停止,只是更为隐晦,也缺乏适当的时机。一旦有了借口,平时那些人便会跳出来群而攻之,他们奈何不了小皇帝,却可以拿自己的过失开刀。
众人当然也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对于刘志学的提议皆为赞同,先如实报与陛下得知,即可以免于圣上被蒙蔽,也可借机请罪减轻处罚。同时也可以让小皇帝对群臣的攻喧有所准备,免于骤然得知陷于被动。至于朝廷晚于陛下得知‘寿州大捷’,自有一万个借口来搪塞。
第二军的众将达成共识后分别起草了报之小皇帝的战报,详细禀明了攻城面临的困难,战斗前期准备工作,作战计划的制定,以及轰城之后造成的出人意料的后果,并战后采取的一系列善后措施皆一一写明。同时对造成百姓重大伤亡深表愧疚,请求处罚。
对朝廷的捷报自然要简略的多,内容也是避重就轻,多些取得的战果,对于造成的损失则一笔带过,但是六万百姓的死忘看起来依然格外刺眼。在刘志学的坚持下,奏报皆是由他和马瑛两名军政主官联署,这么做除了保全众将之意外,他也明白众将联名则有了‘要挟’之意,担心引起小皇帝的反感,事情反而不美。
在寿州停留三日后,第二军继续依照计划北进,渡过涡河前往宿州与先头部队会合,准备夺取符离。而此后的进军极为顺利,往往炮声一响,敌军便纷纷逃窜,对火炮畏惧之极,少有接战。询问之后,才知寿州这场大火也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出逃的人群将寿州战后的惨况风似的的传向四方,除了恐怖的大
大火场面外,且多了许多传奇色彩。
寿州春秋时期曾是楚国的国都,而根据玄学之说,立都的地方皆有龙脉,才能地杰天灵。而在大火中寿州城曾出现‘火龙’在空中盘旋,其实现代人都明白那是因为起火后冷热空气的流动引起的旋流,也就是俗称的龙卷风。但是古人不明,就有了宋军的火炮不仅可以开山裂石,还能弑神杀魔的功能,护佑寿州的神龙被宋军炮火所伤,腾空弃城而走,才导致城池毁于大火……
盱眙城虽然暂时远离了战争,但是依然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每日各处的公文和各个战场的战报汇集在这里,又变作一道道谕令从这里分送各处。赵依然十分忙碌,除了批阅奏章之外,还要协调各军的进度及敦促朝廷加紧向前线输送粮草、军械物资,调集兵员,为接下来的大战做好物质上的储备。
而如雪片般的奏章中自然也少不了不和谐的东西,打小报告者有之、出谋划策者有之、还有打着为国出力的名义伸手要官者有之,反正是林林总总皆是无聊之事,这让赵本就繁重的案前工作是雪上加霜,不得不分出时间来处理这些狗屁倒灶之事,否则就会有人说你不重视人才,不喜纳谏。
赵也知道纳谏自唐朝以来已经形成了制度化,更成了皇帝是否昏聩和英明的标志。从本心来说,他对谏议并不反感,这也是了解社情,倾听民意及发现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是有些人却将这条渠道当成了晋身的梯子,打击异己的工具,并利用皇帝都‘好面子’的特点不得不重视他那些废话。而这皆来援于千百年来文人们乐而不疲的‘清谈’。
清谈误国”这句话现代人都很熟悉了。那么那么,什么是"清谈"为什么古代知识份子,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阶层,会喜欢"清谈"呢
清谈涵盖的意思比较广,在漫漫的历史长长河中,也因时因地而常有变化。但是有两个特征是不变的,一是清谈对应于俗谈,它谈的一定是高尚话题。象我们平时爱讨论的哪里开了个新馆子啦,王老五又泡了哪个马子啦,这种庸俗的东西是要排除在清谈之外的。
二是清谈的人,必须是文化人。象工农兵的关心的都是四时农桑啦,国土防御啦,这些也都是俗务,不能参与清谈的。清谈的内容开始主要是谈学术。因为中国古代学术没有自然科学,也不讲实验,那么学术的增进主要是靠谈来交流。
这种情况到两晋时期发生了变化。因为那时候门阀垄断了进身之阶,所谓
第1179章 好事难做
;其实无论是扬文抑武,还是同僚相妒,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知道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而根源还是老板要靠谱。比如神宗朝的王韶、哲宗朝的章皆是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才得以一展才华,并得以善终。刘志学追随小皇帝多年,坚信小皇帝不会做出卸磨杀驴的事情,况且当前还需要驴拉磨的时候。
但是刘志学对于朝堂上的那些文臣们还是心存警惕,尽管这几年在小皇帝的打压下他们有所收敛,可他也明白事实上文武之间的明争暗斗并没有停止,只是更为隐晦,也缺乏适当的时机。一旦有了借口,平时那些人便会跳出来群而攻之,他们奈何不了小皇帝,却可以拿自己的过失开刀。
众人当然也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对于刘志学的提议皆为赞同,先如实报与陛下得知,即可以免于圣上被蒙蔽,也可借机请罪减轻处罚。同时也可以让小皇帝对群臣的攻喧有所准备,免于骤然得知陷于被动。至于朝廷晚于陛下得知‘寿州大捷’,自有一万个借口来搪塞。
第二军的众将达成共识后分别起草了报之小皇帝的战报,详细禀明了攻城面临的困难,战斗前期准备工作,作战计划的制定,以及轰城之后造成的出人意料的后果,并战后采取的一系列善后措施皆一一写明。同时对造成百姓重大伤亡深表愧疚,请求处罚。
对朝廷的捷报自然要简略的多,内容也是避重就轻,多些取得的战果,对于造成的损失则一笔带过,但是六万百姓的死忘看起来依然格外刺眼。在刘志学的坚持下,奏报皆是由他和马瑛两名军政主官联署,这么做除了保全众将之意外,他也明白众将联名则有了‘要挟’之意,担心引起小皇帝的反感,事情反而不美。
在寿州停留三日后,第二军继续依照计划北进,渡过涡河前往宿州与先头部队会合,准备夺取符离。而此后的进军极为顺利,往往炮声一响,敌军便纷纷逃窜,对火炮畏惧之极,少有接战。询问之后,才知寿州这场大火也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出逃的人群将寿州战后的惨况风似的的传向四方,除了恐怖的大
大火场面外,且多了许多传奇色彩。
寿州春秋时期曾是楚国的国都,而根据玄学之说,立都的地方皆有龙脉,才能地杰天灵。而在大火中寿州城曾出现‘火龙’在空中盘旋,其实现代人都明白那是因为起火后冷热空气的流动引起的旋流,也就是俗称的龙卷风。但是古人不明,就有了宋军的火炮不仅可以开山裂石,还能弑神杀魔的功能,护佑寿州的神龙被宋军炮火所伤,腾空弃城而走,才导致城池毁于大火……
盱眙城虽然暂时远离了战争,但是依然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每日各处的公文和各个战场的战报汇集在这里,又变作一道道谕令从这里分送各处。赵依然十分忙碌,除了批阅奏章之外,还要协调各军的进度及敦促朝廷加紧向前线输送粮草、军械物资,调集兵员,为接下来的大战做好物质上的储备。
而如雪片般的奏章中自然也少不了不和谐的东西,打小报告者有之、出谋划策者有之、还有打着为国出力的名义伸手要官者有之,反正是林林总总皆是无聊之事,这让赵本就繁重的案前工作是雪上加霜,不得不分出时间来处理这些狗屁倒灶之事,否则就会有人说你不重视人才,不喜纳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