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是敌军突围还是己方有人争功,擅自发起了进攻”赵孟锦眉头皱的更紧暗自思惆道。

    在上次敌军大举进攻后,赵孟锦便下令围而不攻,进一步消耗敌军的实力,然后再收拾那些已经饿得半死的敌军。但是朝廷方面却是一日数次催促他尽快歼灭被围的敌军,恢复江东的秩序。对此他十分理解,敌军深入江东,朝廷不仅承受着各方的质疑和责难。且为了坚壁清野,十数万百姓撤离家园避难,有家难归,而春耕在即,百姓难以还乡必定耽误农时。而江东作为朝廷的粮仓,进而还影响到税赋的征收。

    另一方面,小皇帝数次来书询问战事进展,信中虽没有催促他们加快歼敌速度,只说让他抓住战机,全歼来敌。可赵孟锦作为亲信之臣,还是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小皇帝的焦急之情,希望他能尽快结束江东战事,增援淮东战场,以应对南下的蒙元侍卫亲军。

    于是乎赵孟锦经过全盘考虑,又与众将商议后决定在正月十六日与敌决战,围歼敌军。但是现在尚是十五日,便爆发了激烈的战斗,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让他不得不怀疑有人想争功率先展开攻击,从而触发了全面的战斗,这让他不免恼火,下令让各部将帅前来禀明情况。

    “禀置使,前沿的守军发现敌军营中发生骚动,并有小股部队出现,与警戒哨发生交火,似有突围的迹象,便禀告末将。在末将前往探察之时,又发现敌营寨中乱作一团,便遣兵抵近侦察,得知敌酋玉昔帖木儿突然率本部兵马出营,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失去指挥的兵丁到处乱窜,有人误入我军防线,从而引发战斗。”离指挥所最近的冉安国最先赶到,也未多言,施礼后简单的汇报了情况。

    “玉昔帖木儿离营独自出走!”赵孟




第1170章 逃无可逃
    御前护军地位超然,直属于皇帝管辖,既不属于枢密院调度,官员的任命也可以不经过兵部,就是连薪俸也由内藏库支付,形同皇帝的私军。这本不合朝廷法度,同时也是悬在文臣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挡在他们削弱皇权的天堑,让他们寝食难安。

    所以也有朝臣曾想让陛下让出兵权,将护军归于朝廷管理,却谁也不敢向皇帝提起。因为谁都知道御前护军的建立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也是朝廷无能的体现,那时临安面临失陷的危险,朝臣只有区区六人上殿,其余人等皆弃君而逃。可以说这也是致使谢太后开城请降的直接原因之一。

    有了这个令人难以启齿的前科,让文臣们皆羞于开口,毕竟对于曾经背叛自己的人,此时即便表现的多么忠心,也会让人心存芥蒂。另外御前护军开支浩繁,朝廷难以养得起这只吞金巨兽,也便睁只眼闭只眼忍气吞声,任由皇帝‘胡为’了。

    正是御前护军的地位特殊,倪亮这个都统同样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除了皇帝谁也不。因而实际上其职位也不逊于赵孟锦,他也无权指挥御前护军,此次只是因为有了皇帝的旨意,才有了暂时调度指挥之权。此外倪亮与这些帅府旧将曾同甘共苦,私下感情也不错,还是十分尊重老领导的,能够严格遵守其命令。

    现下倪亮打了声招呼就去追玉昔帖木儿了,赵孟锦只能接过指挥权。而他心中也知道,这些手下敢于‘造反’自行其是,其实与皇帝的用将之道有关。他曾多次说过,兵卒必须要严格遵守军纪,一切按照命令行事,不能有一丝违逆。但是军官则要有战场意识,指挥作战不可默守陈规,生搬硬套,擅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抓住战机,主动出击,以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这些话听来是没有什么毛病,当下通讯手段落后,消息传递缓慢,将帅难以实时掌握战场的情况。尤其是大军作战,部队往往分布在数十里千百里的广阔战场上。若是什么事情都要请示上级,然后再执行命令,那么仗也就没法打了。所以包括皇帝在内,遣军作战都要授予机宜之权,也就是给予前方将领一定的自主指挥权,让他们根据战场形势作出及时反应。

    也正是皇帝变相的给军官们松了绑,就让些人把这点自主权给发挥到了极致,眼下冉安国就是最擅长的一位。人家倪亮好歹还跟江璆做了汇报,并让其代为告知行动计划。而此时敌我两军已经完全搅在了一起,部队各自为战,军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团里也不知道自己的兵穿插到哪里去了!

    本来按照赵孟锦等人商议的作战计划是拦住先头,截断后尾,夹击中间,以此吃掉玉昔帖木儿军团,但是现在各部穿插于敌军间,一片混乱。想指挥也找不到兵了,只能与江璆守在指挥所中等待各部传回消息,这种盲人骑瞎马的感觉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种煎熬。

    前方的消息在午夜后才陆续传回,而这些散乱的消息反而让赵孟锦更加糊涂,根本无法确定各部的准群位置,大多都是我部正在追击敌军,战果甚大;我军已经穿插深入敌军内部,在混战中……等等此类含糊不清的战报,也使他难以判定胜负,而能做的也只能是继续等待。

    待到黎明时分,枪声和喊杀声已经远去,周边的战斗已经基本结束。这时也有己方的士兵返回,其中既有御前护军也有禁军,还有州军,甚至还有蒙元敌兵自投罗。经过好一番询问,才知道战斗一开始就已经大乱了,宋军各部大胆穿插分割渗透,处处激战,以乱对乱,绝不给对手喘息之机,打到最后阶段甚至分不清敌我。

    混战之中,宋军冲乱了敌军的指挥系统,打乱其突围部署,使得蒙元军遭到了宋军同样的窘境。兵败如山倒,军将们纷纷寻路突围,而他们也昏了头,暗夜中分不清方向,又不熟悉地形,也不敢举火探路,听见枪声就跑,见路就走,四处乱窜。被乱枪打死的,被马踩死的,掉到水渠中淹死的,陷到水田里不计其数,有的跑了半夜才发现又回到了。

    宋军有跑散的,也有俘获了不少敌兵,又不能就地杀了,可也不能放了,便分兵将俘虏和缴获的战利品送回营地。但是战场上已经乱了套,根本无法寻到自己的本部,可他们知道自己防线在河边,指挥所也在附近,便向这边聚拢,顺道还‘收容’了不少敌兵。而有的敌兵只是饿的走不动了,见这边有火光,便想趁乱抢点儿吃的,谁知道却是自投罗。

    天亮之后,战斗基本全部结束,各



第1171章 死的窝囊
    “陛下,江东大捷啊!”盱眙城行营中,参知政事王应麟匆匆闯了进来,不待进屋便传来他激动地喊声。

    “王知事,还请噤声,陛下正在用膳!”王德赶紧迎了出来,摆摆手低声道。

    “诶,如此大好消息正可为陛下佐餐啊!”王应麟依然兴奋不已,压抑不住自己的声音笑着道。

    “让王知事进来吧!”最近一段时间,皇帝忧心战事,饮食和睡眠都不大好,王德自然不愿意让人打扰陛下用膳,听了屋中传来的声音,知道陛下听到了,便幽怨的瞪了其一眼,有些无奈地闪开身。

    “陛下,江东大捷,蒙元十万大军尽数,敌酋玉昔帖木儿授首!”王应麟正在兴头上,对王德的态度不以为意,恻然进入堂中,胡乱的施了个礼,便递上新到的战报道。

    “好好好,我们奋斗十余年,中原在望了!”赵昺听闻放下手中的箸子,虽然对于歼灭玉昔帖木儿军团早已成竹在胸,但闻得胜利的消息也略有激动地道。

    “恭贺陛下宏愿得偿,我大宋失去中原百年,今日终于夺占两淮,陛下饮马黄河,北定中原有日啦!”王应麟虽然是行朝迁琼几年后才投奔行朝,但是也是极为困难的时期,想到昔日种种,听罢也是眼中含泪道。

    建炎二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近百年来主要是在南面摆动,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到清口以上的主流迁徙不定,不时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此时宋军已经夺取了泗州,大营夹河而立,王应麟说饮马黄河虽以传统意义上的意义不同,但也不能说错。

    “若能收复中原,回还故都,朕来日也能欣然面对列祖列宗了!”赵昺听闻心意讪讪,他当年在琼州之时便常常大谈‘驱逐鞑虏,牧马西边’,不仅大家觉得过于遥远,就是自己也心中慌慌,可他作为大宋的带头人总得为大家描绘一个大好蓝图作为奋斗目标。而南迁后,包括他在内每逢祭庙之时,历代皇帝不论英明,还是昏庸也都得大谈一番,尽管都是放嘴炮,可也不得不说,自己如今也算的是离胜利最近的时刻了。

    “陛下中兴大宋,将鞑虏逐出江南,今日又收复两淮,也足以名垂青史,位列明君了!”王应麟觉得皇帝话说得谦虚,心中颇为感慨,再施礼道。

    “歼灭玉昔帖木儿兵团,江东战事已经结束,但是蒙元方面已经调集侍卫亲军南下,现在前锋已至郑州。而我们虽已占据淮东,可因为兵力匮乏,也只控制了沿江重镇,急需调兵增援;另淮西方面进展较为顺利,却尚未完成预定的计划,襄阳和寿州仍在敌手。总之,形势虽有好转,可谈全胜还为时过早。”赵昺很快从兴奋之中冷静下来,拿起战报仔细。王应麟点头称是,也开始考虑如何才能巩固胜利成果。

    战报是由参知政事江璆江东制置司赵孟锦及御前护军都统倪亮联合署名上奏的,除了报捷外,还详细汇报了整个战役的经过,足有厚厚的一大叠,但是赵昺读的十分仔细。他令黄门将饭菜撤下,铺上地图,一边看一边予以对照,王德看着尚剩下大半的饭菜只能叹口气,亲手煮了杯参茶送上。

    好一会儿,赵昺才将战报看完,长长的舒了口气。整篇战报中并无华丽的辞藻,只是采用平白直书的言语讲述了整个江东战役的经过和结果。可仍然让他感受到了战事的激烈和惊心动魄,尤其是看到玉昔帖木儿突然改变进军方向,绕过平江和昆山,躲过了预设的伏击圈时更是出了身冷汗。好在几个人反应很快,及时调整了部署,将居民迅速撤离,终将敌军围堵在松江北岸。

    “呵呵……”

    “陛下,为何发笑”沉思中的王应麟突然被皇帝发出的一阵笑声打断,他看向其好奇地问道。

    “朕是想世事无常,谁能想到声名赫赫,统军十数万的玉昔帖木儿却被打死在了烂泥塘中,被我军一个卒割了脑袋!”赵昺止住了笑声答道。而心中又有些黯然,想当初其意气风发引领大军南征,落得如此下场,死的如此窝囊,当作何感想恐怕肠子彼时都悔青了。

    原来玉昔帖木儿刚刚在嘉定城中休整了片刻,宋军骑兵便已经追了上来,他十分明白嘉定城中要人无人,要粮无粮,凭着手中不足千人的残兵根本无法守住孤城,只能急急上马从出城继续北逃。但是此支宋军骑兵十分难缠,紧咬着他们不放,始终无法摆脱追击。而天亮后失



第1173章 调兵遣将
    定下了在徐州与蒙元南下的侍卫亲军会战的决心,赵昺长舒了口气。而他并非是负责一方的将帅,确是掌控全局的皇帝,于是将目光又转移到其它几个战场。

    当前川蜀战场上文天祥进军还算顺利,成功渡过三峡后,继续沿江北上夺占了夔州云安军万州及忠州等沿江州县。但是由于嘉陵江已经进入枯水季,水浅滩险,战船无法继续前行,当前止步于涪陵休整,同时筹措粮草,征募兵丁,整修战船,准备再战。

    文天祥为人一向直爽,在战报中多次提到由于不断深入,当地筹措辎重困难,新募兵丁未经训练,还不堪使用。且长途跋涉,战船多有损毁,新收复的州县也需军队镇守,急需补充兵力和辎重。另外川蜀蒙元敌军如今已经从各处调集于重庆,准备决战。他预料只要击败当前之敌,则可将战场继续向前推进,直下成都平原,从侧翼对陕甘形成威胁,因而再三请调援军。

    江钲率领的湖广军团进击淮西,现下进展也颇为顺利。一者是淮西驻军皆被玉昔帖木儿调走,兵力空虚,难以抵御他们的进攻;而另一个原因却颇为好笑,当年忽必烈建国后,就立即拆毁各地的城墙来削弱被征服地区的防御能力,蒙古人先后拆毁淮河流域长江中游长江上游地区城市的城墙,只有极少数城市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幸免。

    所有江淮之间的城市,因为没有城墙,导致蒙元地方根本无城可守,一旦在野战中被击溃,便四散而去。伯颜在主持山东河南行省之时通过与宋军的几次交锋,意识到宋军火器犀利,失去城池的屏护,难以抵御宋军的进攻。为了加强防御,便请旨提出重新修复城墙,可又因为他的离开,有些州县重建了城墙,可有的地方就是个烂尾工程。

    由于江淮地区历来水患严重,一些城市的城墙除了具有抵御侵略的作用外,还承担着防洪的功能,并没有被拆毁,也成了阻挡宋军进军的障碍。且由于淮西方面没有发生大的会战,也就无法没有办法实施大规模围歼战条件,不能向淮东战场长驱而入,只有逐城争夺,从而影响到进军的速度。赵昺对于江钲稳扎稳打的战术还是认可的,因为通讯条件的限制,两支军队只能遥相呼应,无法及时进行沟通,相互间难以及时增援,反倒不如稳步推进,攻下一地稳固一地。

    另外绕城作战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为许多城市大都修建在险要的关隘处,方圆数十里的土地都被囊括在内。如果要绕过去,那势必得翻山越岭走路。个别人或者组作战难度或许还不大,但数万的军队全都绕城走,那战线就会拉长,后勤消耗就会增加。

    且在绕城的过程中,也难保不会受到守军的突袭。如果绕过城去作战,绕城作战友军难以驰援,那军队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况,后方军队与前方军队中间隔着一座城,那沟通起来便会很麻烦。同时如果粮草被截断,那将会对军队产生巨大的影响,宋军辎重依赖水运,而城市往往是依江河而建,绕城作战就要冒着后勤被截断的风险。

    此外一旦前方战事紧张,后方援军也无法进行有效支援。城市中往往人口众多,并有武器储备,甚至建有兵器工坊,即便兵力较少,大的州府可以在短时日内武装成千上万的丁壮参与守城。所以他们即使打不过攻城部队,拖个几十日还是不成问题的。一旦前方军队被消灭,他们腾出手来便可以对付后方援军。

    最后,万一这座城成为孤城,那守军便会玩命死磕。假如军队侥幸绕城成功,并攻下了前方的城池,最后返回来再攻这座城。城中百姓知道全国仅剩这座城池没有投降了,便会与城池共存亡。一旦他们下定必死的决心,那再攻打城池只能造成更多不必要的伤亡。

    由于湖广置司还承担着支援云南和川蜀方面和防御占城侵扰的任务,无法向江东一样将兵力大规模的投入战场。如此随着战线的延长,淮西方面同样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还有随着战场的延伸和地方官员的进驻管理,也存在着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捋顺各方的关系。

    现在江东战事结束,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赵昺考虑再三,随即命倪亮统领御前护军第一旅第二旅第三旅第五旅和骑兵旅炮兵旅,移兵平江休整三日,就近补充兵员缺额及辎重粮草,搭乘御前水军的舰船北上盱眙,准备迎战蒙元的侍卫亲军。第四旅则返回临安,警备京师安全。

    政务繁杂,赵昺此次索性令下旨命参知政事王应麟兼任淮南东路安抚使,总领淮东政务



第1174章 金汤之城
    在赵昺下诏全军动员准备徐州后,敌我两军都在快速向战场汇集,淮东地区已经是战云密布。而事务局的情报显示,蒙元侍卫亲军分两路前来:西路从大都出发行陆路经范阳真定郑州南下;东路则选择水路,沿运河经南下,兵锋皆指向淮东地区。

    两路来犯之敌虽然同时南下,但是由于现在仍是东北信风盛行之时,行舟南下正是逆风,诸多河段需要纤引才能通航,从而使得两路敌军渐渐拉开了距离,形成西路突出,东路滞后的形势。现下西路敌军已经从郑州渡过黄河,哨探回报他们应是前往汴梁;东路敌军要比西路滞后五日左右的行程,而目的地显然就是徐州。

    赵昺分析从大都南下的两路敌军应是敌主力,他们也意识到己方控制了运河,便掌控了北上的通路,且可直接威胁大都的安全。因而暂时放弃淮西,而将主力放在淮东,他们兵分两路先行分别占据新旧两条运河上的节点城市,阻断自己北上的通路,并形成左右夹击之势,伺机发起会战。

    对于蒙元的战略,赵昺并不意外,现在己方发起全线进攻,数路大军齐头并进,看似占据了主动。但明眼人不难看出重点还是在淮东,所以将若整条战线比作一条长蛇,则只要斩下蛇头,就能够打乱整个进攻节奏,也会使己方侧翼暴露,失去掩护后也不得不停止进攻,放弃继续北伐。

    现在蒙元军兵分两路气势汹汹而来,赵昺判断应该是欲采用大兵团作战方式与自己一决胜负,这虽说是彰显统帅的开阔眼界,以主力胜负决定区域的归属,可他也清楚越是级别高的将帅,往往越易犯弃取大最终因失大的错误。所以对外围据点关隘弃之不顾以一战定胜负却非明智之举,一旦主力决战失败,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那便是一溃千里的下场,两淮将得而复失。

    徐州之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守方往往处于优势,正是在于其地四通八达,各方面援军赴援极易,给攻方造成极大的困扰,所以赵昺以为此役决战在徐州,但功夫应该下在外围,只有控制了外围据点后再行围城先立于不败之地,再与之决战才是正道。

    赵昺审视着地图,徐州周边可谓是重镇密布,东有下邳西有应天府(宋之南京商丘)南有符离及寿州遮护。而他此战的战略目标是夺取商丘,进而收复汴梁。商丘正处于汴梁与徐州之间,于此役而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此城对于宋室来说政治上也极具意义。

    商丘又称宋州,“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梁连其右,形胜联络,足以保障东南,襟喉关陕,为大河南北之要道”,自古就是重要的流通节点城市。太祖赵匡胤曾在宋州任归德军节度使,被认为是赵家的发迹之地,故建国号为宋朝。
1...477478479480481...5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