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岸易通易岸
我和弟弟没有新衣服穿,也是用旧被面做的。父母亲只好穿上那些老旧破损劳作一年,甚至几年的破旧衣服,显得寒酸而苍老。刚刚四十出头的人看上去像五六十的老头老太太。
但是这些衣服尽管破旧,可都是干干净净的。
母亲总是变着法让我们吃好,吃饱。
生产队那年代食物油少得可怜,短缺的时候,我娘就把自家菜园边上种植的大麻子摘下来,去掉麻皮,每次炒菜时把锅烧热,把大麻子放到锅里,用铲子一下一下地挤压大麻子,这时麻子油就出来了,然后放菜再炒,这样炒出来的菜特别香,看着一家人大口大口地吃着,我娘笑得合不拢嘴。
尤其好吃的是晚饭。
一天从生产队干活儿下来,已经是很累了,但是我娘还会用心做更好吃的给我们。
杂面汤是母亲最拿手的好饭。
每次在锅里放些用豆类做成的杂面面条,加些南瓜块、葱花、蒜瓣、然后再在锅里烹上一些山韭菜花,那扑鼻而来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而后又飘溢到院子里、大街里。每次吃上这样的饭,也就不觉得窝窝头难吃了。
为了吃饭,母亲还有别出心栽的办法。
每年等到九月,也就是秋后,我家自留树的柿子熟红了的时候,母亲便会带着孩子们,带上巴沟和布袋按时到树下打摘柿子。柿子是个宝,遇上吃饭没有菜的时候,它就派上了很好的用场:一家人端上一碗热汤,拿着窝窝头,在每个窝窝头里放上一个软软的甜甜的柿子,这就算是炒菜了,一家人吃起来也挺爽心的。
为了让我们一家吃好吃饱,母亲还有更创新的吃饭。
一是压饸烙面吃。就是把山药面和面后放到压面的进面口,用饸烙床杠杆向下直接把面挤压到开水锅里,等熟了后再捞出来过一下凉水,加些炸酱之类的面卤,再放些陈醋和生蒜瓣,吃起来十分利口,味道也蛮不错的。
二是挤压卷饼。就是把山药面蒸成窝窝头,趁热再放到石碾子上碾压成饼,展开后放些芝麻盐之类的作料,趁热再卷成面饼,再在另一个碗里倒上酱油醋,放些捣碎的大蒜,加几滴香油,那卷饼蘸着吃,味道好极了。母亲不是美食家,但努力做出了美食家的味道,让我们一家人吃得香、睡得熟、长得好。
我的记忆中,好多年我们队工值都是一两毛钱,实在是太穷了。
我的奇葩愿望就是让队里的耕地都变成水浇地。我还想建议我父亲,让我父亲带头,动用生产队里全部劳力,利用秋后冬天的农闲时间,争分夺秒,早出晚归,在村东救命河的河底打上一眼很深的机井;在水库两岸分别建起了两座高耸的水塔,这样就可以把村东近百亩的耕地变成水浇地。
水井和水塔要是建成使用,是我们生产队粮食年产量翻倍的重要保证。这样,我们队最大的难题——口粮问题解决了。”
朱友康真了不起啊,中午一口红烧肉,竟然引起了他这么多联想,而且,学习态度很快达到了新的境界。
他的长篇大套的作文里面,不仅诉说了自己生活的困苦,而且还饱含深情地歌颂了父亲和母亲,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奇葩愿望,而且还给出了改变命运的具体建议和实施方案,饱含了他的思想追求和远大志向,深深体会到了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改变命运的决心和意志。
第四十五章 共商家是
老朱回家后看到小西屋亮着灯,心里犯着嘀咕。友康自从住院回家,一直都在玩儿,今天莫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因为带来好消息,老朱还是把儿子往好处里想了,也许这孩子打心眼里知道学习吧?
他没有惊动儿子友康,而是走到北屋急于跟老婆丽芝分享。丽芝听了先高兴后噘嘴。高兴的是,孩子考上考不上,肯定是好消息,噘嘴的是去蓬州中学上学那要花多少钱啊,这钱从哪里来。
老朱心里想,妇人之见,这叫放长线钓大鱼。咱自己受苦受累没啥,下一代有了出息比啥都好。俗话说得好,三十岁以前看父母,三十岁以后看孩子。
老朱告诉丽芝,这次机会千载难逢,千万不能错过。如果有可能,让闺女友钟也去试试,说不定会碰一个好运。丽芝带有嗔怒地说,你老朱是想好事想疯了吧,闺女辍学的时候,你怎么不把她拦住,现在才想起来?这不是下完雨再打伞吗?晚了!再说友钟已经三年多没有上学了,恐怕连名也不让报呢。
“我从何树坤那里听说,今年是蓬州中学第一次面前全县招收初中,正好赶上了教育上学制改革,现在的五年级要多上半年学,这样的话,报名条件不好控制,高一年级低一年级都可以报名,只要考试成绩优秀就行。”老朱接着说“现在国家刚刚开放,许多行业缺少人才,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丽芝觉得在理儿,就把友康从小西屋叫过来。老朱把这次去城里听到的有关蓬州中学招生信息和找人打听到的事,详细地说了一遍,观察友康是什么反应,友钟是怎么反应。
听完之后,友钟说:“三金去试试吧,是好事!”友康不吭声。
“钟儿,你是不是也考虑考虑?”友钟心里是多么希望去试试啊?可是,还要面对现实啊,这样的家庭,假如姊妹俩都去了蓬州中学,这父母能负担得起吗?“不,不,不,我绝对不行,甭为我操这个心了!”友钟态度很鲜明。
其实朱友钟是多么想去上学啊,尤其是到蓬州中学去,那里有赵大友这个好老乡,好朋友,尽管他马上就要毕业了,可是,能在一个学校里一块待一阵子,一块来,一块走,一块读书,一块写诗诵读诗歌,也是值得的!
前一段时间在医院里,友钟和大友都是伤病号,老朱和丽芝两口子谁都没有发现,他们之间已经发展成为朋友关系。所以,更不知道友钟这时候是什么想法。
也就按照正常逻辑考虑问题,没有把友钟上学放在第一位。友康永远是优先的,甚至说是唯一的。
友康坐在一角,右手不断在左胳膊关节处摁压,其实,这时候他的胳膊已经伸不直了。老朱和丽芝对于友康的动作毫无察觉,他认为是友康用这样的动作在思考这问题。
“三金啊,别那么傻乎乎地杵着了,说句话吧,让你爹去争取。”丽芝鼓励友康说道。
“咱这样吧”老朱折中式地说道,“友康必须去报名参加考试,我已经打问好了,你今年完全有资格参加考试。友钟是不是能报名,等给友康报名的时候再细问,如果可以,给你们俩都报名。”友康右手摸摸脑袋,问:“我觉得不行。初中没学好,高中只有文艺班和体育班,我不上!”因为上了初中二年级,友康把这次考试报名放在了考高中上面。
“哎,就是跟你说这个呢!我和你娘商量了,你就去考初中,你不是说初中没有学好吗?咱从头再来不是更好吗?”老朱事先不告诉他们俩大人是怎么想的,目的就是为了打探俩孩子是怎么想的。现在把话都挑明了,下一步就有了方向。
友钟听爹这么一说,心里暗暗自喜,假若可以,我现在就去努力。想象着以后去蓬州中学上高中,甭提多高兴了。只要可以去上,文艺班、体育班不挑也不捡。
所以,等父亲跟弟弟说完,他就以默认的方式作了表态。不过,她在想好事的同时,也为自己离开家庭而忧虑和担心。三年来与父母朝夕相处,早出晚归,同舟共济,已经成为习惯,如果再次一下子离开,到四十多里远的蓬州中学去上学,倒是感觉很别扭很难过!
“现在已经是八月十七号,你们俩都什么也别干了,趁着养病赶紧复习,其他问题我再细问!”
丽芝拨拉开卧在她怀里的老黄猫,去准备晚饭,友健和两个妹妹在院里玩得正欢。友康走出屋门,领着迈克儿去街门外边喂兔子,他已经半天多没有喂了。友钟帮着娘开始收拾锅灶。
老朱挑起两只水桶摸着黑儿,到街里路南堂哥的辘轳井那里打水去了。老朱有一个习惯,每天下工回家后第一件事是把南屋里老娘水缸里打满水,再把自己水缸倒满,第二件事就是去喂猪。尽管母猪没有别人家的甜欢(发财)。
说起喂猪,他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南丘村每家每户补贴家用的收入主要靠养母猪,剩饭、剩菜、野菜、山药蔓、萝卜缨子都是它的食物,不像养肥猪那样提高成本,小崽子喂养一个来月就能出栏,也不用吃多少东西,卖猪仔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法宝。如果顺利,每窝猪崽赶上好行情,养活一家人是不成问题的,包括孩子们上学。
去年小猪仔行情一天天见长,庄稼年景又不好,粮食减产,老朱动了养母猪的心,想利用哥哥的一个空猪圈再养一头母猪。他利用空闲时间,在邻近的周围村庄转悠了三天,才看好一头母猪。
这头母猪形体肥大健壮,又不是太贵,就买下了。谁也没有想到,这头猪饭量大的惊人,前脚放进一猪槽泔水,回家挖康的功夫,猪槽泔水已经吃得净干。
这家母猪的主人告诉老朱,这头母猪已经怀孕两个来月,谁知道,刚喂了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发情。还多花了五块配种钱。好容易到了生产,一窝竟然产下三个小崽子,因这头猪本身太笨重,半路还挤死了一头。
隔了三天,原来的母猪也产了崽,共产出七头,还有一头是胎带的残疾。
两头母猪喂养了大半年,两胎合起来才产下九个小猪仔。别人家的一窝就是十二三只。气得老朱三天吃不下饭。
这时候的猪市行情开始出现下滑趋势,无奈之下,老朱将这头大母猪,连同两个小崽子一块处理给邻县养肥猪的主户。从此他再也不想多喂养一头母猪。
现在又一次面临孩子要去蓬州中学上学的可能,他要早做准备挣足学费,自然又想起了喂老海猪的过去。
第四十六章 喝酒
老天似乎懂得了朱书堂的心思,朱书堂吃着晚饭,经过反思考虑,和老婆张丽芝商量,准备第二天就去找老同学张树宝。然后和他一起去县城找文教局办公室主任马建。
一大早他先把自家剩下的香油,找来一个输液瓶,刷干净装满,又跑到哥哥那边借来二斤挂面,放在他经常出门挎着的背包,等到了县城再买点鸡蛋带去。家里有自家产的鸡蛋,一是不够,而是怕路上碰坏了。
等一切就绪,推出自行车打算出发,刚走到牛棚北边的桥头,正好遇上张树宝和中丘校区的校长李凯。李凯和张树宝是老乡又是邻居,一早在门前吃饭时,李校长说要去南丘村检查小学,因为李校长最喜欢喝酒,他每次出门都爱叫上一个作伴的,老张没跟他少吃了饭,少喝了酒,这天老张因女儿提亲一事,正想去找老朱打问一户人家,所以就一起赶来了。
老张一看见老朱就把李校长放走了,并嘱咐他中午返回老朱家。
刚出门要找的人就来了。并且已经把中午饭定在他家。老朱还能怎么样?结果,又把自行车调回车头,和张树宝一起返回北屋。丽芝已经去队里上工去了,友钟坐在友康小西屋看书,友康自从昨夜里定了考试的事,一早就被父母劝到学校里去了。下边友健、友梅和友莲都上小学去了。家里就他们二人。因为来得早,距离中午还有很长时间,老朱沏上一壶茶,和老张一边喝一边聊天。
说起了蓬州中学招生,老朱就把这两天的事说给老张听。先说友康的情况,老张说,这招生的事他知道,友康这种情况靠给李校长没问题。老朱又试探着介绍了友钟的情况,老张说,友康正在上学,这好办。友钟都已经辍学三年多了,再说一个女孩,将来说一门好亲不就行了?老朱还想试探着争取,老张知道不符合报名条件,又不愿意让老同学不高兴,就推到李校长那里。说等李校长来了问问他,让他给你帮帮忙看行不行。
说起考试时间,老朱心里没底儿,张树宝听马建说,应该是定在八月二十四日。分考场,初中高中同时考。
老张一听,就剩下几天时间了,更显得紧张起来,原来的自信现在已经撤了一半。
老张打问了给闺女提亲的家庭,老朱一五一十地毫不隐瞒地告诉了老张。因为是赵经理家的儿子,老朱把赵经理家介绍的相当不错,老张听了很满意。老朱孩子上学的事,已经非常清楚,友钟的事尽管没说清楚,等李校长一来,问题不就都清楚了。
两个人喝着茶,聊着聊着半晌已经过去了,听见外面迈克儿在叫,有人来了。不一会,朱老师领着李校长进了家门。他们二人赶紧出门迎接。
“这棵石榴树长得真不错!”一进院,李校长就看到挂满枝头的石榴都已经成熟了,有几个已经咧开了嘴。话刚说完,朱老师走到树前,试着登上旁边的梯子,伸展佝偻的上身,费力地摘了两个大红石榴下来递给李校长。
李校长尽管第一次进老朱家门,因为张树宝的关系,就像是老朋友一样没有半点虚假和拘束,接过其中一个石榴,剥开皮就吃。这一吃不得了了。酸的李校长龇牙咧嘴,一直口吐酸水,把刚吃进去的石榴籽吐了出来。
“哎呀,真酸啊,真酸!”李校长一边说着,一边唾着,一边摇着头。把手里剩下的半块石榴搁在挨着墙的天地桌上。
“嗨,嗨,嗨”朱老师好事办成了坏事,急的一直叫着“怎么是酸的?我知道他们家有酸的,今天怎么选错了呢?”
说着,又上到梯子上观察了好一会儿,才又摘了两个。这次肯定是甜的,可是,当他跑进屋里要递给李校长的时候,李校长说什么也不接了。弄得年长的朱老师很尴尬。本来已经很驼背的他,为了迎合着李校长,显得更加佝偻。
朱老师之所以送李校长来到老朱家,一是处于尊重,二是书堂是他的本家,但是,更重要的是第三。朱老师因为年纪大,家里事情又多,心情很坏。在这次检查中问题很多,特别是使用就教案上课,批改作业次数差的太多。李校长碍于他是老教师,家庭情况又很糟糕,只是点了点现象。要是搁在年轻人头上,李校长可能会把问题材料带走,然后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在大会上作深刻检查。
家庭拖垮了朱老师,最近一个时期,总感到胸部疼痛,有时候连备课都成了问题。有人给他指路,说去医院看看吧,弄不好会是肝脏出了问题。朱老师不愿意去医院花钱,就在村里找了一位中医号脉诊治。
吃过一个多月的中药,也不见好转,后来就干脆拿西药片。西药片相对便宜一些。很贵的药物朱老师吃不起。
按时间说,李校长过来的不很晚,两个老同学聊得正起劲儿。一看李校长来了,就和李校长应付着。老朱见李校长一个劲儿地吐酸水,赶快跑到屋里那一块毛巾递过去,嘴里说:“快快进来喝口茶漱漱口!”
老婆不在家,老朱亲自下手做起菜来。
自从老同学进了家门,老朱就在心里暗自清理家底儿:五六个鸡蛋,配上从菜园子拔来的几根大葱,算一个菜;春天腌制的豇豆角,现在吃起来正好,算一个菜;前几天前来看望孩子的罐头,只开了一个梨罐头,还剩下一个红烧肉和一个牛肉罐头,这样就四个菜了。
三四个人四个菜也就能将就了。实在不行,就从邻居家空地里摘几个西红柿,割一把韭菜,这里还长着几颗拉样子茄子。这茄子吃饭时做菜也行,恐怕一喝酒都吃不了饭了。
酒喝到高兴处,老同学发话啦,找马建主任的事他独自承包了,一定没问题。但是,他说,必须让孩子一心一意去读书学习,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说:“李校长也在这里,我就给老侄子请假了,别再去学校了,抓紧时间复习,就剩下不几天时间了。
朱老师年龄大又不能喝酒,在老朱家帮完忙要走,后来丽芝硬把他留下来吃了饭才走。这三个人喝的酩酊大醉,友康和弟弟妹妹们都放学回家了,还在家里吆喝着。
老同学拉住朱友康的手,嘴都贴住了朱友康的脸,絮絮叨叨地说:“听,听,听你的,的大大的话,好好……好好……复******……保,保,保证你去,去蓬州中学上,上学!”满脸的醉态,满身的酒气,呛得朱友康只想吐。但是,处于礼貌,朱友康彬彬有礼地连声道谢。
第四十七章 金榜题名
听说朱友康考上了蓬州中学,老乡、亲戚、老师、同学、战友、朋友,都来祝贺了。
这是南丘村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考上蓬州县最高学府的学生,整个中丘公社十七个自然村,考上蓬州初中的仅仅三名,另两名分别是校区李校长家的闺女李静娟和上丘村农民儿子耿明阳同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