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岸易通易岸
一阵鼓掌之后,这次真的轮到了张美珠。她离开主席台,首先站在主席台前中央,面对台下师生深深一个鞠躬,又反身面对主席台坐着的各位领导深深一个鞠躬,显得那样自然,那样大方,那样得体,那样彬彬有礼。
在台下的观众立刻掌声雷动,欢呼雀跃。
朱友康看到张美珠这么大方自然,简直不敢相信,半年前见到的那个还带着工作帽和一副兰花套袖的有些害羞的小姑娘,如今却如此这般,简直判若两人。
他暗暗地与何海云做了一个比较,他断定,这位少女综合素质一定高于何海云,而且,尤其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
他知道这里不是思想开小车的时候,他即刻把目光转向主席台。
只见张美珠穿一件合身的青色呢绒外衣,两只辫子已经长及披肩,额头外露,几乎没有刘海,大大的双眼皮眼睛,比原来还高的鼻梁十分突出,微红的嘴唇十分动人,一张白皙透红的瓜子脸,格外引人注目。
鞠躬之后,她一边迈着矫健的步子向发言席走去,一边从衣兜里往外掏发言稿件。等站立在发言席的时候,发言稿已经展开了。
她首先把石脑大坝的领导和民工们放在前面,她很谦虚,她说,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受到了领导的教育和培养,受到了数以千计的民工们战天斗地精神的感动和鼓舞。
这句话刚出口,下边已经掌声一片。她的发言不像是刚才谦让高二雄时,一些人猜想的那样——胆怯和懦弱。她的发言语句流畅,声音磁性,故事生动,并且发言的姿态尤其自然大方,很有领导讲话的风范。根本看不出半点胆怯的样子。
这种做派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开始对张美珠肃然起敬,一个个竖起了大拇指,认为张美珠就是牛!
她的事迹之所以感人,就因为她在发言中通篇都是换位思考。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而做,而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逢场作戏,而是真真切切地为他人着想,时时处处替他人卖力。
她其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她说,自己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父母亲的感化教育的结果。父亲是抗美援朝下来的一个老兵,他说,能活着回来就已经不错了,与人交往一定不要讲吃亏沾光的事。
你活着就是幸福,你活着就是满足。你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
从小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当她刚满十六岁进了食品加工厂的时候,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厂子里一个很早失去妻子,带着一个傻儿子的家庭,拆洗被褥,缝补衣服。
当时厂子里有七八十名女工,而且都比她年龄大,在厂子里工作时间又长。可是,几乎没有一个女性给这位老汉做过家务,她是把老汉衣服被褥带回家,拆洗缝补的第一人。
为此引来不少的争议,尤其是那些年长的妇女们,说她是吃闲饭撑得。还有说她想出风头的,也有给她栽赃陷害的,说她和老汉的傻儿子谈对象,搞得风生水起,满城风雨的。
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星
张美珠也是高中毕业,她十六岁那年刚别业,就赶上了县社系统的集体企业——蓬州县食品加工厂招工,她父亲觉得厂里做食品酱菜,适合女孩子,就为她报了名。
从她刚满十六岁进了食品加工厂,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厂子里的没有女人的困难户,拆洗被褥,缝补衣服。因为这个家庭里只有一个六十七岁的老头和一个三十多岁的傻儿子一起生活。
在她进入食品加工厂之前,厂子里已经有七八十名女工,而且都是干了多少年的大龄女工。这些年来,老汉这家子无论如何困难,除了厂子里每年年底有些照顾之外,这些妇女们几乎都没有给这位老汉做过家务,只有她才是把老汉衣服、被褥带回家,拆洗缝补的第一个女性。
为此引来不少的争议,尤其是那些年长的妇女们,说她是吃闲饭没事干撑的。一些了解她家情况的表示不理解,一个局长家的公主,怎么会做这些伺候人的诗情呢?
还有说她想出风头的,也有给她栽赃陷害的,说她和老汉的傻儿子谈对象,想进一步霸占老汉的钱财,搞得风生水起,满城风雨的。
她就是不信这个斜,她坚信做好人做好事是站得正,是不怕歪理邪说的。
她不仅给老汉一家拆洗缝补,有时候还利用上下班时间帮助老汉从街里购买急需用品。
时间可以检验一切,时间一长,张美珠发光的金子一般的善心,越来越照亮了厂子的角角落落。
她给厂子做事也是如此,她从不轻易浪费厂子里的一片咸菜,半瓶醋,爱厂如家,把厂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拾掇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
有一次一个购买酱菜的老农把装着八百多块钱的钱包,在装货时掉在了醋缸之间的缝隙里回家了。当张美珠拾到以后,在库房外一直等到天黑,终于等来了失主。
经认真核实归还给失主。失主给她酬谢金,被她婉言谢绝。直到第二天失主给厂子送来一面锦旗,大家才明白张美珠的善良。
一些人开始转变对她的看法,自感冤屈了人家,对不住人家,误解的人渐渐少了,说三到四的少了。许多人开始从正面看待她,接近她,鼓励她。
再后来,张美珠不仅为老汉家里做好事,即便是一些年长的妇女有了困难,她照样一如既往帮助到底,即便是以前说过风凉话的妇女也是一样。这才逐渐从误解和不理解中解脱出来。
所以,她说,既然已经从误解中走了出来,那就要一根筋干到底。
厂子领导慧眼识英才,很快把厂子里最年轻的她,提拔为库管和出纳。后来又被厂领导选派到石脑大坝指挥部任出纳。
这次受领导委派到石脑大坝工地来工作,她就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其中仍然包括着被误解或者不理解。她要用最真诚的心,最真诚的行动,让人一千万个信服,一千万个佩服。
在大坝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她先后为民工缝补衣服鞋袜二百多人次和件次;经常义务为宣传队、食堂、总部、民兵营等帮忙达一百六十多次;义务付出各种布料、针线、用品等折合人民币约两个月工资。
在重大险情中冲锋在前,一次中丘公社,南丘村民兵营电线短路起火,她正好从那里路过,只见一个民工提着一桶水要去灭火,张美珠立即制止了这位民工,及时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事后才知道,原来南丘村还没有用上电,对用电常识缺乏必要的认识。自此,她找来一本用电常识书本,她利用民工休息时间,串着工地讲解。
还帮助宣传队,把用电常识写在黑板报上,刻在蜡纸上,印在大坝新闻通讯报纸上,加以宣传。避免了工地上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她的演讲入情入理,生动感人,在场的广大师生不断鼓掌喝彩。
朱友康更是觉得感天动地、激动兴奋。
心里暗暗佩服这样一位弱女子,竟然是这么优秀的战斗英雄。
在他的心里,张美珠已经不是眼前的张美珠,而是一个形象高大,顶天立地的优秀女青年。
他在自己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上写道:“我今天听了石脑大坝高二雄和张美珠的演讲,深深地被他们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尤其是张美珠这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女子,竟然干出了感天动地的大事业!我必须无条件地向他们学习……”
当张美珠演讲结束的时候,再一次来到舞台中央,再次向台下在座的蓬州中学师生们,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反身再次向主席台在座的各位领导,深深地鞠了一躬。
最后迈着稳健的步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小姑娘,能熟练地稳重地完成这一系列恰到好处,分寸得体的动作,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了,更何况演讲的内容具体,她所做的事迹,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鼓舞性。
等她回到凳子上坐下来的时候,挨着她的教育局张局长、蓬州中学团委张书记停下鼓掌的双手,站起来和她分别握手,这时,台上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仍在继续……
这时的何海云,突然出现在主席台上,只见她提着一只水壶,先在舞台中央给主管教育的县革委会副主任张俊生,倒了一杯水,然后依次给县革委会副主任石脑大坝总指挥李大奎、教育局张局长等倒上,等到了张美珠那里时,尽管没有听到说话的声音,但是朱友康看到她们俩的动作,像是做了一个非常友好的互动。
朱友康想也许她们从此之后就相互认识了,也许以后会成为好朋友。朱友康觉得,她们俩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心地非常善良的人,都是乐于助人为乐的人,都是把帮助别人就是幸福自己,看成是自己的做人准则。
只是她们的特质有着区别罢了。至于区别在哪里,他一时也说不清楚,但是,从内心的感觉上应该是这样。也许是张美珠表现得更大度一些,成绩更明显一些,也许是何海云表现得更诱惑一些,潜能更大一些。
总之,对于这二位漂亮的女生,他有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感觉。不过要用一句概括的话来说,应该给她们俩同一个荣誉——新星。
第一百五十九章 没睡
朱书堂、老冯头、梁鸿信和工作队三人,围着火炉,研究分析最近村子里的形势、动向和重点嫌疑人情况。
屋子里气氛一直在变来变去,一会儿紧张,一会担忧,一会又重振雄威。假如现在是山重水复疑无路,那么,花明在哪里?又一村又在哪里呢?
就朱书堂和老冯头掌握的情况和一些自认为比较合理的推测,都全盘托了出来。梁鸿信听了半信半疑,因为他们说的这些只有过去的恩怨,都是没有任何线索和充分证据的。
工作队他们也持观望态度,表示一切由证据说话,否则,一切猜忌到最后都会是一场空。这样做的后果,反而把自己陷入极端的被动之中。
几天来,尽管也马不停蹄,终日奔波,但是,效果并不乐观。等讨论到即将到子夜时分的时候,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仍然停留在原地水平。
这使得大家都很着急。下一步究竟怎么做才可以有所进展,有所发现呢?大家一时莫衷一是。
工作队员队长老杨说,一切注重证据。而两个队员却是另一种说法,他们说,根据老朱和老冯头提供的推测分析,是有道理的,他们一定会卷土重来的,这样的勾当还能有谁来干?只能是他们韩家一伙人干。
爽性我们来一个先斩后奏,先抓捕突审再说下一步,他们相信,只要我们突审时下手狠,不愁他们不交代。老朱和老冯头都支持这两个队员的说法。
但是,作为大队一把手的梁鸿信,和作为工作队队长的杨金宝,对待这样的突审时相当谨慎的。
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是不能有任何行动的。后来老支书梁鸿信语重心长地和大家交了底牌。他说:“我们对待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马虎,绝对不能轻易抓铺一个人。我们现在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由广大群众来揭发,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那么,你说的又是个怎么发动法儿呢?”工作队队长杨金宝继续追问道。
“我个人认为,我们全村的群众大会是开了,可是,这么大的会场,怎么会取得良好效果呢?我看还需要继续开会发动群众。
怎么开呢?我看先从第一生产队开始,六个生产队,我们一个一个的来开。我们要沉得住气,耐得住性子。俗话不是说,着急吃不了热豆腐吗?
我们在明处,人家在暗处,明箭好当暗箭难防啊!”梁鸿信拿出了好主意。
“姜还是老的辣啊!好,咱们就这么办。明天就开始进行,先从第一生产队开始。”工作队队长老杨看来是坐不住了。
“时间也不早了,大家早点休息吧。我们也不能搞得太突然,今晚通知一队是来不及了。我看还是这样吧:我们让队里上午干活,下午开会。
这样以来,第一不耽误生产,第二,也给我们上午在工地走访留足了时间,第三,下午开会社员们也能喘一口气,第四,还给我们留下了晚上研究开会情况的宝贵时间。
这叫一举多得啊!”梁鸿信分析说。
“那,咱们明天上午通知一队?老支书?”杨队长问道。
“好,咱就这么办。散了吧,回家睡觉吧,不早了,你们俩路上小心,多操点心!”梁鸿信嘱咐道。
朱书堂和老冯头两人肩并肩一块往回走,夜深人静的大街小巷,只听到他俩走路的脚步声音,和偶尔传出狗的叫声。
老朱快要走到家的时候,忽然想起了笔和纸,他要回到牛棚记录一下今天的生活,这是他多年留下的习惯。
因为怕惊醒来了北屋里熟睡的孩子,他进门就进了朱友康的小西屋。他知道大儿子屋里有纸有笔。他进屋点起了煤油灯,拉开抽届,在抽斗里乱翻了一阵子。
他找到了几张纸,放在桌面上,继续找笔,结果翻出了一封信件。他翻开封面,是写给自己的,落款是农历正月初八,地址是山西省黑城县的,一看就知道是从老中医冯贵和那里寄回来的。
他心想,儿子不在家,这封信怎么会放在这里呢?于是拆开去看,这时他才发现,信封早已经打开着了。
他接着煤油灯简单看了一眼,这样一看,他有些惊恐。信封里明明写着不让儿子出大力气,提重东西。儿子在正月里却上山抡锤、挖土、背石头。年前还去煤矿捡煤块,往回肩扛手提。
他觉得自己太大意了,太不关心儿子了。内心一下子内疚起来。
他再顺着往下看,老中医冯贵和还邀请他们一家利用正月休闲时间,去山西他们那里串亲。这一切儿子都知道,儿子却一直隐瞒到现在。这孩子真懂事。这孩子一切委屈都能忍受,一切苦难都能担当。真不愧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朱书堂心里发出了由衷地感叹!
带着一种内疚的心,带上门快速向牛棚走去。
此时的牛棚里,老刘已经与他的老婆摊牌了。这对银镯子和这对银簪子可以赠与丽芝,但是,我老刘这辈子都没有接触过任何一个女人。
只要你丽芝嫂子愿意和我老刘睡一觉,这传家宝绝对唯你莫属了。
张丽芝也不是省油的灯,心想,你一个没人管的光棍汉,五保户,残疾人,现在又是需要照顾的病人,你想沾我老娘的光,恐怕没那么容易吧!
但是你一个死老头子了,要这个东西干嘛?一点用途都没有,我就顺了你愿,假装拥抱一下,看你老刘还能不能收回去你的宝贝。
“来吧,老刘,快点,我可要上炕了?”丽芝故意挑逗着说道。
“好,好,我这就来!”老刘根本没有想到,自己队长的媳妇竟然这么好哄,一下子兴奋起来,心跳加速,双腿筛糠,一时竟不知道如何是好。
他的思想再次回到了最初的想法上来,这要是让老朱逮着了,我可就真的走投无路了。我老刘为了一个老娘们付出这么大代价,连传家宝也丢了,简直太不合算了。
他想,这个钟点了,也是该老朱回来的时间了。万一不小心装上了,那……
他正在犹豫不决,丽芝又叫了一声:“赶快上来呀?要不老朱就要回来了,那可就来不及了!”并且还把他的传家宝向他晃了晃。以示他尽快上炕。
老刘在犹豫不决中,经不起诱惑,一下子扑到土炕上。
这时,外面传来了老朱的声音:“老刘,还没谁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