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岸易通易岸
首先,不会落下坏名声。这次分手是珍珍主动提出来的,别说他吃了皇粮就不认乡下人了。
第二,它本身就没有心思跟珍珍谈对象,这又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他在日后可以轻装上阵,一心一意考虑他自己的终身大事。
他目前上愁的是那一块房基地里的井还没有打好。他怕等他上学走了,耽搁家里盖新房。
还有一个操心的事,就是担心何海云也和他一样感冒,而且高烧不退。他怕何海云身体垮了,他怕何海云耽搁了上学时间。
第一百八十七章 庆功
石脑大坝赶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之前,顺利完工。整个工地上沸腾了。
高高飘扬的红旗,插满了石脑大坝的每一个高地和山丘,在秋天的和风里高高飘扬,预示着蓬州人民战天斗地取得了历史性辉煌。
这次行动,完成了1860个民工投入,完成了20多里地的水渠挖掘铺设任务,完成了30多个涵洞浇筑任务。
完成了工程设计的总库容量1500万立方米、大坝坝体总高度45米、宽度6米、坝顶长度400米,灌溉能力4.8万亩的总目标。
这4.8万亩水浇地当中,处于石脑大坝下游的南丘村水浇地面积由230亩一下子增加到了320亩,南丘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整个石脑大坝工程,总体规划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中小型水利工程,更新为集灌溉、防洪、发电、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中型水利工程,建成后总控制流域面积由130平方公里扩展到160万平方公里。
这次集中建设的石脑大坝工程,争取上级水利建设专项援助资金450万元,自筹资金120万元,总投资达到了570万,这么大的水利投资,在蓬州历史上史无前例。
再看看工地上的每一名民工,一个个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充满了精神和活力。他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张美珠、高二雄这些英雄们,先进模范人物们,一个个胸前别上了鲜花,正在准备着登台领奖的前戏训练。
一场史无前例的全县总结表彰大会,第二次在石脑大坝工地召开。来自全县各条战线上的与会代表都提前来到会场报到了。
人们站在大坝上,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人们居然能够把这样宏伟大坝工程,在短短一年内完成,真的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
会议结束之后,这些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又都回到了原来的岗位上。
赵大友回了南丘村,高二雄回了石脑村,张美珠同样又回到了县社系统的食品加工厂。
厂长对张美珠在大坝上的表现,十分满意,赞不绝口。
回来之后,厂长召开了食品加工厂全体会议,对张美珠代表县社系统,特别是代表食品加工厂,对石脑大坝工地做出的贡献,表示热烈祝贺和由衷的感谢,对张美珠的表现非常满意。
厂长指出,张美珠为县社系统争了光,为食品厂争得了荣誉,是县社系统的光荣,也是食品加工厂的光荣。
为此,厂长特别宣布,张美珠继续担任仓库管理员和出纳工作,荣记一等功,并上浮一级工资。
张美珠继续做着自己的本分工作。
每天都是提前到厂子上班,他进厂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他所主管的辖区内,每天都打扫的干干净净。
第二项任务是摆放物品。由于一次次的进库出库,忙得不可开交。根本顾不上及时的收拾和摆放。
等这项任务完成了,他就认真地去对账,把当天的,把当月的都整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她对账的间隙,也会换换脑筋,出来放放风。
她的放风跟别人不同。她会注意到库房里有什么安全隐患,或者是各车间里有哪些需要提醒的地方。
每次走到车间,看看哪里需要她搭上一把手,她就会无怨无悔地在哪里帮忙。
另外,她对加工食品有自己的独特研究,所以,在点心车间里,如有需要,她还会手把手教一教食品制作的关键技术。
到了下班时间,别人走了,她还要再忙一阵子,她要把半天来库房里的东西,做一次彻底清理,直到没有了问题,她才离去。
她的离去不是回家,而是先到厂子里的困难户家里看一看,看是否有需要帮忙的地方。
她的到来就是那家父子困难户的救星。
半傻子儿子和一个老父亲的生活,实在是不好过。张美珠自从回到了厂子,她仍然一如既往地照顾这个困难家庭。
她的照顾,从来都是自愿的,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
她的做法,也引起了好心人的劝解。有人说,你这样做是何苦呢?你上辈子是欠了人家的,还是怎么回事?
你还是一个小姑娘,这样做也许是好事,也许对你产生不利影响。
张美珠不信这个邪,仍然坚持着这样做。而且比原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常常把老母亲在家里腌制的酱菜酱豆之类的东西,带到厂子里,除了她们班组里值班吃一份,另一份是送给困难户的。
夏季里把困难户家里的又臭又霉的脏兮兮的棉被,包扎起来,带到她家里去拆洗,拆洗之后,和母亲一起在家里缝补完好,再给人家带过去,可以说比亲人都亲。
有一次,她在车间里提着一壶开水,正要往暖壶里倒的时候,被旁边的一位莽撞的女职工蹭了一下,开水一下子泼在她脚上。
瞬间烫的她蹲在地上,那位妇女赶紧跑过来扶她起来,疼的她已经不能站立。
那位困难户老汉听说了,赶紧把自己保存了多年的幼鼠油拿出来,给她抹在脚上。这位老汉会制作能够治疗烫伤的幼鼠油,这次真的排上了用场。
老汉把整瓶的幼鼠油送给她,教给她怎么使用,注意一些什么事项,很仔细很认真。
按照老汉的说法,没有几天她就能走动了。
因为是老退休职工,只是住在厂子里。所以,在张美珠休息的几天时间里,他主动要求顶替张美珠的工作,得到了厂长的批准。
老汉说,他是自愿的,也是义务的,他一定努力做得更好。
但是,他向厂子里提出了一个要求,这就是,在张美珠请假休息期间,别扣张美珠一分钱的工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许多事情,而这些事情本身恰恰把张美珠精神传扬开来,自此,厂子里几乎所有人都十分赞赏这位年纪轻轻的张美珠姑娘。
她在厂子的名气越来越大,蓬州县广播站的周记者,慕名前来采访。张美珠迟迟不愿意接受这些采访。
她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没有一件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根本不值得大书特书,根本不值得这么张扬。
厂长说,你不仅代表你自己,你还代表着食品加工厂以及厂子的全体职工,你代表的是一个单位,而不仅仅是你个人。
在厂长的劝说下,她才答应接受采访。
这也才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意思和价值所在。
从此她才明白,一个人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独立的,而是和身边和单位和周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从此她明白了什么事大局意识,什么事顾全大局。
她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
广播站文稿很快在全县播出,感动了以前写文稿表扬张美珠的赵大友,感动了现在的赵大友爱人朱友钟,更感动了邀请她走进蓬州中学作报告的朱友康。
最重要的是感动了全县十几万父老乡亲。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二十四岁的广播站周记者,已经被张美珠的感人事迹所感动。
在他心里,张美珠简直就是他崇拜的女神。
周记者对张美珠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第一百八十八章 粉丝
广播站的宣传效果确实非常好。在很短的时间内,蓬州县很多人都知道了张美珠这个先进人物,她的美名已经传到了千家万户。
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事一点都不假。
自从张美珠第一次在石脑大坝出了名以后,追求他的青年人都漫天野地里疯长的野菊花一样,铺天盖地的把她包围起来。
有人曾经夸张的说,张美珠身后的帅气小伙儿排起队伍来,足足可以绕着蓬州县城两周,尽管说的有些夸张,但是,张美珠的影响足见一斑。
在这疯狂的一堆野菊花中,广播站的周记者表现得最为出色。说他表现出色倒不是说他长得不好。而是他的办法一个接着一个,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因为第一次报道张美珠的时候,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乡巴佬土记着,石脑大坝施工现场的,主管宣传的通讯员,广播站特约记者土老帽赵大友。
他感觉这是自己参加工作以来最大的失职和耻辱。
他心里对土老帽赵大友的报道,醋意大发,反感十足,一万分的不感冒。
认为,一个傻乎乎的老农民,怎么会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呢?他从心里开始记恨他、嫉妒他,只怕他再次抢了自己的买卖——报道文稿。
所以,这次他就抢先来到了食品加工厂,找到了工厂的领导,点名要报道张美珠的先进事迹。
他向厂长陈述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张美珠有前期的先进报道,后期表现如何,更是广大听众关注的焦点。
厂长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士,觉得宣传张美珠就是宣传工厂,就是做不掏钱的活广告,这可是天底下最大的便宜和实惠。
于是便答应了下来。这周记者倒是也爽快,很快带上自己的相机和写作工具,找到了厂子里。
他很会来事,做宣传的他,非常懂得宣传的侧面效应。
他先从张美珠身边的人开始采访,他让身边的人都去给张美珠捧场,然后再让张美珠出场。
这样的广播稿子非常的适合听众收听。果不其然,张美珠的名字一下子家喻户晓,成了蓬州县城的一颗新星,这就是这个时代青年人的思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代表着当代的时尚。
周记者二十四岁,瘦高挑儿,人长得谈不上有多帅,但是,起码也得说是一个文艺青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广播站记者。
他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他除了会写稿子,会采访报道之外,另一个爱好就是天生的爱究竟、爱干净,爱穿戴。
他留着时髦的小分头,头发梳得油光可鉴,分出的缝隙就像是老农犁地犁出的地沟一样,清晰可见。
再配上长脸和小眼睛,更显得干练潇洒。
他脚上穿一双时尚的棕色皮鞋,一尘不染,锃光瓦亮。他每次出门前擦拭一次,已经养成了多年的习惯。
他穿一件深棕色的皮夹克上衣,大小胖瘦非常得体,下面再配上一条瘦长的喇叭裤,俨然是一个时尚青年,显得别样的洒脱。
他的条件也比较优越,父亲在县委做后勤工作,母亲是一个油棉加工厂职工。他下面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小妹妹,和一个上小学的弟弟。
一家人在县城油棉加工厂居住,都是商品粮家庭。
他对张美珠的追求,其实不是首先来自于他自己,而是来自于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和张美珠同属于县社系统,开会的时候会偶尔碰面,主要是同事们聚在一起闲聊时不断说起食品加工厂的张美珠,说这个姑娘怎么好怎么懂事,怎么先进等等。
母亲听在了心里,觉得很符合做儿媳妇的标准,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也就扯起来这样的话题。
这时周记者才得知还有这么一位优秀的美女。
刚注意上这个那美女没几天,也就听到了广播站的第一次报道。他很快在心里对张美珠产生了爱慕之心。于是开始开动脑筋,想尽办法,去接近这位姑娘。
这不,自己得天独厚的记者身份派上了用场,自然而然地就能接近张美珠。
他从心里庆幸自己干了一种天底下最美的职业。
其实就在张美珠出名之后,还有一个青春少年心里也在想着这位美女,这就是刚刚考上师范学校的朱友康。
朱友康和别的年轻人对张美珠的感受是一点也不同的。
在他心里,对张美珠最大的感受就是崇拜,就是敬仰,就是那种最伟大人物的内心敬佩和尊敬。并由此而产生的那种同志之间的纯洁的思想感情。
张美珠在他心里,先是一个小妹妹形象,因为他第一次见到张美珠,是在刘新亮母亲的办公室里,那时张美珠刚刚上班不久,还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
第二次认识张美珠,是在蓬州中学附近的公路上,那次就显得有些成熟了。因为朱友康觉得厂子里那么多人,尤其是那么多男人,给看守所送货怎么能靠给一个小小的姑娘家呢?
那次骑自行车和张美珠碰了个趔趄,朱友康看到张美珠就是一个胸怀宽大的女性,他不仅不指责他,还关心他碰伤了没有。
而且一个刚进厂子的姑娘就一个人去送货,那是心理上的成熟,那是一种无形的进步和成长。
第三次是从蓬州县城广播站听到了她的先进事迹,倍感亲切,倍感鼓舞。一个弱小的姑娘从进厂,到送货,再到石脑大坝,然后上了广播站头条广播,那是多快的进步啊!
尽管后来张美珠在厂子里是什么情况,他不太清楚,但是,在他心里张美珠就是一个心中的女神,是善良的化身,是一个自己十分敬仰、十分尊敬的女神和英雄。
朱友康和周记者对张美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把张美珠当女神供奉在自己的心中,鼓舞自己,用以永远的向她学习。
他甚至还隐隐约约感觉到,这是一个来自高大上姐姐的形象,而不是原来的小妹妹感受。
朱友康觉得,张美珠尽管这么优秀,但是,人家是商品粮,人家是官家公主,自己又要远离蓬州,到外地就学,并且还得学习三年的时间,从内心里讲,他对张美珠倒是没有更多的奢望。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他觉得他和张美珠之间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路程,甚至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周记者则是张美珠的崇拜者、吹捧者、爱慕者和铁杆儿粉丝,更是张美珠疯狂的追随者和追求者。
他开始谋划着如何才能够得到这位优秀女神芳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