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蓬州还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岸易通易岸




第一百八十九章 追踪
    一天中午下班,张美珠像往常一样错后十几分钟出了厂子大门,走过西关村小街,路过一个十字路口,来到了宽阔的大街上。

    她在前面骑着自行车,老实感觉有人跟在自己的身后,这么平坦的道路,又不好意思下来看看,或者扭过身子看一看。

    于是继续往前走。当她往南拐过永盛大楼十字路口的时候,她用眼睛的余光观察到,后面的确跟着一个年轻人。

    因为周记者对张美珠追求的热度一天比一天高涨,也就想先期了解一下这位张美珠,到底上班走哪一条路线,他的家住在哪里,一便日后交往的时候更加方便。

    这不,今天单位还没有下班,他就早早溜出来,在半路上跟踪起张美珠来。

    他想,通过日常跟踪,对张美珠上下班的行踪有了了解,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搞一个巧遇,或者什么的。一便寻找机会和张美珠搭讪。

    前面的张美珠多了一个心眼儿,他把衣兜里的缝补衣服剩下来的两个纽扣专门扔在地上,于是下了自行车,拿着样子,猫下腰准备要去捡起来。

    这时她才发现原来是周记者在她身后跟踪,当时,她觉得有些蹊跷,他有些哭笑不得。

    然而,又无可奈何。路又不是自己的,人家走自己的路,你怎么好意思说人家呢?

    于是张美珠没话找话,问后面的周记者:“这不是周记者吗?你这是去哪忙活?”

    “没事,没事,我也下班了,从这里路过。”周记者支支吾吾的说道。

    “你这是怎么啦?需要我帮忙吗?”他看到张美珠下了自行车,猫着腰要寻找什么东西。就关心地问道。

    “这里丢了俩纽扣,我拾起来。别看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可有大用了。不像有些东西,个头儿倒是不小,就是不一定能用得上。”张美珠一语双关的对周记者说道。

    言外之意,你这小子别看外表不错,但是,不一定是我中意的,用得上的。

    周记者不管那么多,只要有机会能够和你张美珠能搭讪上话,我就会粘住你,和你黏糊一阵子再说。

    到时候熟悉了,我的家庭也不错,有你张美珠高兴的时候。

    周记者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盲目自信,自高自大。他认为,就他这样的家庭不愁找不到漂亮对象。

    他觉得自己之所以长大了二十四五岁,主要原因不是谈不上对象,而是很多见面的对象都不是自己的菜,都过不了他的眼。

    所以,他一拖再拖,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对象。

    自从认识了张美珠,特别是亲自采访了张美珠之后,对张美珠的印象已经达到了顶峰。

    他认为,像张美珠这样的人,在蓬州县城也找不出第二个来。能下功夫把张美珠搞到手那才是上上策,那才是日后的真正幸福!

    “听说你也是蓬州中学毕业对吗?”周记者没话找话跟咱们侃上了。

    “你咋知道呢?”张美珠吃惊地问道。

    “你这么高水平,我能看不出来吗?”周记者夸奖着张美珠。

    “我怎么觉得像是狐狸给乌鸦说话呢?”张美珠调侃着说道。

    “什么呀?什么呀?谁是狐狸,谁是乌鸦呢?”周记者觉得张美珠的话很熟悉,可是一时也不知道在哪听说过。觉得张美珠是在戏弄他,又好像不是。

    张美珠看到他没有听懂她说话的意思,内心里偷偷地乐着。心里想,还不是你这老狐狸想把我这乌鸦嘴里的肉哄下来吃掉啊!

    张美珠逗了一个乐呵,高高兴兴的,骑上自行车回家里去了,在心里还哼着小曲。

    这张美珠一走,结果弄得周记者非常没有面子,他觉得自己情商也太低了,居然没有弄明白张美珠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他带着疑问回到了油棉厂自己的家里。

    等放好了自行车,准备去屋子里歇着,可是,张美珠那句问话,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感觉出气都觉得堵得慌。

    可是,这句话啥意思能直接问家里人吗?这问话出来还不让家里人笑掉大牙啊!

    他在院子里转了好几圈,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得到这句话的答案。

    他来到屋里看到书架,突然想起来,他的书架上还有几本故事书,也许能从那几本书里找到答案。

    他开始从书架上找出故事书,为了不落下一本,他就把里三层外三层所有的书,全部搬下来,然后挨着个儿地翻腾查阅。

    翻腾出一本就查阅一本。因为书太多,还没有翻腾三分之一,他的母亲就催他吃饭。

    他饭也顾不上吃,继续翻腾着、查找着……

    “小周啊,还不吃饭啊,饭都凉了呢!”母亲有些着急地去他屋子里叫他。

    这一叫,母亲才看到原来儿子知道用功了,肯定是为了赶写什么要紧的稿件或者材料奔忙着呢!

    母亲看到,周记者把大书、小书,厚书、薄书,教材书、参考书,课内书、课外书,摆满了一地,一桌子,还有一床。

    母亲禁不住就插嘴问了一句:“小周,你这是摆地摊啊?”

    周记者没有回话,继续翻腾查阅,他刚才找出来的那一本故事书。

    因为这本故事书太厚了,没法一页一页的查找。他就随机从里面抽查几篇。

    抽查不出来,他又打开这本书的目录,把目录中的题目一个挨着一个不掉队的查找。

    母亲等不及他的回话,就当是儿子没有听见一样,转身回自己屋子里去了。

    “小周,饭都凉了,你还吃不吃啊?!”他的父亲又开始催促他吃饭,父亲从来是不叫谁吃饭的。

    今天既然叫了小周吃饭,那也一定觉得小周有些反常。

    “别管他,他忙着呢!”周记者还是没有回话,他的母亲截住了父亲的问话。

    “有什么可忙的,再忙还有吃饭重要吗?”父亲有些发火了。

    “找到了,找到了,找到了!”周记者终于在一本很厚的故事书里,找到了张美珠提示的那个狐狸和乌鸦的一个故事。

    等他把故事看完,他一下子像一个吹爆了的泡皮一样,浑身散了架。

    原来这句话是在暗示他周记者,还是趁早省了追求她张美珠的这份心吧。这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是痴人做梦而已。

    周记者为了张美珠的一句话,整整折腾了一个中午,他才去厨房吃饭,结果一看手表,又到了下午上班的钟点了。

    他就从锅里盛了半碗米粥,啃了一块凉馒头,夹了两筷子炒菜,丢下碗筷,嘴里一边嚼着凉馒头,一边蹬起自行车就往马路上驶去……



第一百九十章 报到
    尽管中间经历了不少波折,朱友康与珍珍的定亲问题总算是有了终结。

    这个结果是朱友康的干爹所没有预料到的,因为他是媒人,而且这个媒人向来是说一不二的。

    朱友康本村的这个冯姓干爹,因为下面孩子多,脾气很坏,所以,他说的话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没有不行的。

    尽管冯玉珍不是他的亲生闺女,但是他也算是自己的干闺女了。做出这样的事情,简直让老冯火冒三丈。

    本来珍珍出面把花布也退给朱友康母亲了,按说这事就算到此为止了。以后不再提起。

    谁知道朱友康的干爹老冯,说什么都不干。

    他气势汹汹地找到珍珍的爹和娘,对着珍珍的爹和娘,狠狠地批评了一回珍珍。珍珍十分生气。

    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干爹。干爹是不理会她这歪门邪道的理论的。他坚持把从老朱家里拿来的花布,继续留在珍珍家里。

    他说,这事就算没有发生,还是保持原来传书(即定亲)的状态。

    其实从内心里珍珍是非常愿意和朱友康相处的。因为,他曾经在多少个日日夜夜里,把自己比作刘巧珍,把朱友康比作高加林。

    在现实生活中,珍珍是一个很实在的姑娘,她一旦认准了人,就会死心塌地的跟他一辈子。就像巧珍对待高加林那样,即便高加林回了农村,她心里仍然还是他。

    珍珍想,假如高加林和自己分手了,那也一定不会像刘巧珍那样去找一个像马栓一样的男人。她要找也要找一个盖得过朱友康的男人。

    珍珍来送花布的那一天,朱友康的母亲无论如何劝解,珍珍还是把花布丢在了她的家里。

    母亲丽芝觉得很晦气。

    着急的三天不想吃东西,门也不出,脸也不洗,整天里哭丧着脸。

    因为,她爱上了珍珍的劳力,珍珍真的像她一样,是干庄稼活儿的一把好手。

    一个庄稼人只有身体壮、有力气,才有生存的本钱。

    母亲这种原始的传统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是谁也无法劝说的。

    朱友康的父亲倒是心里还放得开,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在儿子朱友康的催促下,他们父子俩,一上一下又开始了打井作业。

    朱友康觉得,距离9月5号上学还有几天的时间,绝对不能白白浪费了这些时间。

    于是,夜以继日地加紧了打井的进度。要不是朱友康生病停了几天,估计旱井已经打得差不多了。

    现在只好再加几天活儿,他计算着还有三四天就能见到水了。这里别人家打的井,都在四仗左右。

    朱友康实地测量了一番,他家的井已经马上四仗深了。井底在第二天下去的时候,已经留存一桶多水了。

    这说明距离成功已经为期不远了。

    朱友康赶在9月4号打井才收工。这口井出奇的好,不但水质好,而且水位很深,完全可以满足他们一家人吃水问题。

    打井成功了,朱友康就放心地赶在9月5日师范学校报到的最后一天,赶到了学校。

    那一天,他的姐夫赵大友和他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被褥、碗筷、脸盆、牙膏牙刷等,全部吃住用品,去学校报到。

    这次去报到,比上一次到蓬州中学上学的情况要好一些。

    朱友康有了自己的脸盆、牙膏和牙刷,而且,还穿上了新的的确良篮裤,换了千层底布鞋,还有那双不能再穿的绿色解放鞋,换成了一双新买的青色鞋面的系带儿的懒汉鞋。

    鞋子里面不是光脚丫了,而是穿了一双青色的尼龙丝袜子。

    当然,他的军帽是必须带上的,上衣仍然还是那一件绿的的确良衬衣。

    上师范学校,只要办理了粮食关系和户口关系,就不用像在蓬州中学上学那样,再带上玉米跑到粮站换粮条了,也不再交每个月六块半的伙食费了。

    他们历经艰险,跋涉其实多里路,终于到了学校。

    说跋涉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就在他去大约距离学校二十里地的路上,遇上修筑公路。

    这里是一大片荒漠地带,一走就是十几里的沙道,一深一浅到不说,关键是推自行车都十分吃力,需要推一会儿,休息一会儿。

    终于走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路段来到学校。一进校门,尽管不像一地天那样隆重热闹,但是,还是师范学校进行了精心安排。

    旁边一个老生介绍说,这是我们的团委张书记的人接待了朱友康一行二人。朱友康还没有说话,那位团委张书记已经把大手伸了过来。

    “欢迎朱友康同学!祝你新学期愉快!”这位看上去比较年轻,个子不高,身材偏瘦的年轻人上前握手欢迎朱友康一行。

    “谢谢张书记,谢谢张书记!”朱友康重复了两遍感谢的话。其实他在说话的时候是心不在焉的。

    因为,在他大脑里转的飞快的一个问题是,没有任何一个人介绍,这位神秘的团委张书记又怎么知道了自己的姓名呢?

    随着张书记的这句欢迎和问候,后面一下子来了三四位上一届的老学生,不由分说,三下五除二,把朱友康带来的所有被褥和用品,全部分头去安置了。

    弄得朱友康和他的姐夫赵大友都有些晕头转向。他们到底该先跟谁走呢?该前去哪里办理手续呢?

    正在发怔的时候,另一个看上去模样更成熟一些的年轻人,说了一声:“跟我走吧!”

    他们俩就跟着这位年轻人去了宿舍。

    原来,这里主管接待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谁负责什么,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并且都是一条龙式的安置。不用新生枉费半点事。

    等按照顺序都做了详细周到的安排之后,已经是上午下学的钟声了。

    那位团委张书记还专门陪着朱友康和送他的姐夫一起共进午餐。

    尽管朱友康已经办理了饭票,但是,这位团委张书记早已把饭票交给了食堂。

    并且根据张书记的介绍,朱友康得知,在师范学校上学,不用上交学费,每月还有十七块钱的生活补助。

    另外还改变了他在蓬州中学上学时的细粮和粗粮的比例。这个比例正好翻了过来。原来在蓬州中学细粮百分之三十,粗粮百分之七十。

    而如今则是,细粮占百分之七十,粗粮占百分之三十,而且,这百分之三十的粗粮不是玉米面,而是大米。

    还有一点,生活改善每周三次。也就是说,每周至少三顿饭可以吃到猪肉。

    朱友康听了心花怒放,兴高采烈。他在蓬州中学的日子总算熬到头了。优越的新生活就要开始了。



第一百九十一章 解谜
    朱友康对这位张书记的印象非常好,也觉得这个人非常神秘。

    一切安排妥帖,朱友康来到教室,一个和他一样戴着一个绿军帽的中年老师,正在教室里跟学生讲着什么。

    朱友康打了一个报告进了教室,随后这位戴着军帽的老师安排他临时找一个座位坐下,这位中年男人就是他的班主任程老师。

    程老师态度和蔼,温文尔雅,是一个非常有热度的人。他走到朱友康身边,先让朱友康做了一个简单介绍,然后他就把班里的其他同学介绍给他,并且还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师范生守则。
1...8283848586...17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