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华女帝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云洛裟
“既然表兄有这样的心思,待到长安之后,我会寻个机会将你调过去。”楚昭这算是答应了钟浩的要求,钟浩高兴地道:“多谢陛下。”
说开了就好,钟浩的要求在很多人看来都很诧异,毕竟一个掌兵之人,突然要转向工部,不知道的还会以为是楚昭故意为之。
新都长安,离冀州算不上远,几日的路程,终于是到了,当站在那恢宏的城池之下时,无人不为之惊叹。
这样的一座,到少比旧京大了三倍不止,城上插着的红旗,那样显眼的昭字,萧其陈,鲁种,吴用为首站在城门前,“恭迎陛下,太后。”
楚家里头,就这两个女人最贵,而且皆是掌权之人。楚昭就不用说了,他们跟楚昭混了两年,楚昭的本事,他们心里有数。而钟氏在楚昭不在朝的两年竟然将朝局稳定,这也不是等闲之人。
不过,钟氏看到那高高的城墙,一望无际,向来平静的人也露出了震撼。
“这就是你建的新城?”哪怕在地图上看过楚昭绘出的新都也远不及这亲眼看到的震惊,钟氏侧重地询问,楚昭道:“不错,这就是长安。”
一手打造一个皇朝,建一座新城,不管是哪一样都是让人为之骄傲的,新城的地是楚昭圈的,新建的建筑图是楚昭绘的,只有下面的走水,防卫是高明专业指出,楚昭认同改的,新都的轮廓刚好,
昭华女帝 分卷阅读200
高明就已经兴奋得说不出来了。
“千古一城,竟然是在我手里建成的,我是死而无憾呐!”高明的口头禅是无人不知。
“阿娘进城吧。”那么大的城,一时半会是看不完的,楚昭扶着钟氏往城中走去,那样宽阔的大路,可以齐齐并行十辆马车,四周还能看到百姓,但是看起来就显得有些空旷。
“这么大的路?”钟氏震惊之后,对于空旷的情景表示了质疑。
“阿娘应该想的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大昭的情况,长安,将来必然会成为各国汇聚之所,或许将来还会觉得这路太窄了呢。”楚昭非常骄傲地说起几十年后的事,如此的远见叫钟氏一顿,随之一笑,“是我太狭隘了。”
“长安城外城分为四面,每面都有三个城门,纵横各州,十二城门连接全城六条街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门为内四门,又分为四条街道,另有长安街,永乐街。朱雀街由此而往,直通大明宫。”楚昭大致给钟氏说起了长安的部署,地图上看到的跟实际看到的差别不是一般的大。
“新都建成,已经逐渐有百姓搬进来了,用不了多久,长安城就全兴旺起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天下第一都。”楚昭对于未来的美好充满了憧憬,她也一定会实现这一憧憬。
“好!”钟氏由衷地为楚昭喝。
待行到皇城的中心,大明宫,那样厚重而沉稳的宫殿前,止不住让人屏住了呼吸,威严的宫殿,直叫人肃然起敬。
“大明宫大得很,一时半会儿的逛不完,连日奔波,还是先去休息吧。”楚昭已经习惯了大明宫,或许更是因为她是亲眼看着这座宫殿是怎么建起的,所以没有旁人看到这里时的震撼。楚宸一个小丫头已经被一重又一重的冲击地震得老老实实的。
好半响沐浴更衣之后,跑到钟氏的面前询问道:“祖母,这座城,还有这座宫殿,都是姑姑想出来的吗?”
钟氏也还没从震惊中消化完呢,听到楚宸的话肯定地点头道:“是啊,这都是你姑姑想出来的,是不是觉得很震撼?”
点头如捣蒜,楚宸道:“这里比整个冀州都大。”
一句话逗笑了钟氏,钟氏抱起楚宸,“你要多跟你姑姑学,学她的远见,学她的气魄,像你姑姑这样的人,千年难得一遇。”
“姑姑也是祖母教出来的。”楚宸还了一句嘴,钟氏道:“说是,也不是。你阿爹对你姑姑的教导才是至关重要的。”
“阿爹。”钟氏和楚昭从不避讳在楚宸的面前提起楚毅之和媚娘,所以楚宸从小知道父母不在了,但是钟氏和楚昭给她的温暖足以掩盖失去父母的伤心,楚宸也从不觉得自己可怜。
“对,阿宸的爹爹也是极厉害的人,你姑姑这辈子唯一服的也只有你爹爹。”
楚宸想了想楚昭,连楚昭都佩服的人,她的父亲一定更厉害。这让楚宸很开心。“祖母放心,我一定跟姑姑好好了学,把姑姑所有的本事都学到。”
“好,我们阿宸有志气。”孩子的话,钟氏未必全信,不过,只要楚宸能学到楚昭的一半,这辈子也不用愁了。
“娘娘,陛下说已经设好了宴,请您和公主过去。”这样恢宏的宫殿,叫钟氏都为之吃惊,旁人就更甚了。是以说话都不住压低了声音。
“去回陛下,这就去。长公主可是请了?”钟氏想了想又问了一句,外面的侍女应道:“陛下已经派人去了长公主。”
长公主只有楚愉一人,钟氏只是怕楚昭太忙忘了楚愉,所以才问一句,知楚昭没忘,便松了一口气,挥手让侍女下去,便要起身,阿兼立刻过来扶着她起来。
牵着楚宸,钟缓缓地走去,突然转头冲着阿兼道:“怕是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会有这一天吧?”
阿兼喜上眉梢地道:“可不是!”
第153章论功行赏
迁都即成,在新建的大明宫,宣政殿上,楚昭迎来了第一次天下一统后百官朝拜。
楚昭除了登基之日着的墨色金边龙袍,头戴龙冠,面色沉稳,稳坐于上座,纵为女子,亦尽显威严,下面百官朝拜,“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卿平身。”楚昭摆手让人都起来,群臣再拜,“坐。”
一字而落,群臣在这宽敞的宣政殿里跽坐,等着楚昭说话。
“迁都已毕,自天下一统,未曾论功行赏,今诸卿听封。”楚昭一如即往的直白,一开口就把诸人都盼了许久的封赏说出。
楚昭的目光看向一旁的姬氏,是的,姬氏。姬氏为女部,识字知礼,楚昭便让她掌管一应文书,宣诏之事亦交由姬氏。
姬氏拿出楚昭早已写好的诏书,“姜参为尚书左仆射,统门尚书省,食禄五千石;韦尚任为尚书省右仆射,辅尚书省,食禄五千石;吴用为中书令,统中书省,食五千石;卫九为内史令,统内史省,食五千石;齐淮为门下侍郎,食四千石;鲁种为侍中,食四千石;萧其陈为御史大夫,食四千石;六部尚书如下……”
六部,柴景为兵部尚书,算是所有尚书里最年轻的一位。
一经封完,楚茂亦在其中,当听到宗正一职竟非他所领,而是旁人,楚茂猛地抬头看向楚昭,楚昭目光正好看向他,叫他不住打了个寒颤,楚昭,是有意为之。
总的来说,封赏让大部人心里都满意,不过,最最要紧的是还是前面封的那几位。依大昭的三省六部,这七位便是实际上的宰相,其中三个是世家,四个是寒门,鲁种原是徐禹的旧臣,萧其陈更是后起之秀,这两位被楚昭进封为相,是最惹人争议的。
“陛下,鲁、萧二人,不知因何而位于齐大人之后?”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挑刺问的,没有多少人有这个胆子,韦佗只能说很大胆。
“他们不能,难道你能?”楚昭不答而反问。韦佗挺直了身子道:“既是论功封赏,其余人臣等无异,只这两位,一个是徐禹的旧臣,一个,不过是刚出仕的后生。”
“那么鲁种帮徐禹打下半壁江山,为徐禹安抚百姓,自归大昭之后,也为朕安抚徐禹之旧臣,为朕出良策,纳万民,你可知?至于萧卿,他为朕化解了扬州之乱,他们这样都不能论功,满朝之臣,谁能与之比?你又为大昭做了什么?”楚昭问得好,至少问得韦佗无从反驳,因为他除了挑刺,根本没有为大昭做过半点实事。
“封赏之事,但有不服的当朝提出,退朝之后,若是谁敢就此事非议,论朕不公,朕会很不高兴。”楚昭一眼扫过下面的人,没人敢像韦佗一样吭声,倒是卫九道:“陛下登基,未曾追封先祖,请陛下议之。”
“宗正,此事交给你了。”新出炉的宗正,是楚茂的弟弟楚蔚,往日里没有一点存在感,乍被楚
昭华女帝 分卷阅读201
昭点名都没反应过来,还是旁边的人推了他一把,他才反应过来,连忙出列,“陛下,追封选祖素有定制,陛下的兄弟们?”
“长兄子韧,幼时护朕良多,大昭能有今日,亦属他之功,追封其为端敬皇帝。”楚毅之的封号,追封为帝由楚昭亲口说出,忆及楚毅之的功劳,若非英年早逝,如今当皇帝的就是他无异,楚昭追封他为皇帝,合情合理。
“至于二郎,三郎。常言有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先祖还罢了,没有他们,就没有朕,但是二郎三郎早逝,未立战功,亦未对百姓尽心。朕也借他们立下定制,凡大昭的皇族,自朕之始,无功者而无封,天家之人,本就得天独厚,享着荣华富贵皆是百姓所赐,不思回馈反而剥削于民,实不该也。”
一番言论冠冕堂皇,世家想要阻止,但是姜参却已经先拜下,“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楚昭存着至公之心,抑制了皇家,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虽说历来帝王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楚昭偏偏破了这个规矩,虽说因而世家也得像楚昭看齐,但是,皇帝都做了榜样,也让人挑不出刺来。
大朝之后,七位新出炉的宰相再往政事堂处,开小会。
“陛下的两位兄长,英年早逝,虽于国于民无功,也理当小赏。”卫九小声地提醒了一句,大朝上他不好直说,因那是迁都的第一次大朝会,他这个宰相也出面否了楚昭,楚昭的威严必将大打折扣。
“无功不受禄,朕自己的兄弟都如此,别人不给赏也就没什么话了。”楚昭是摆明了不想给楚鸿跟楚涵一点好处,就算是个虚名都不想,所以态度很是坚决。
“陛下,如此何以安世家之心?”你不封自家,那世家提出的封赏你也肯定不会给了,这样一来,世家们怎么肯。
楚昭道:“他们想要官职,想要蒙萌,总得先做出点成绩让朕看到吧。什么都没做,还敢问朕在封赏,好大的脸。”
卫九有心想说,不是这么算的,真要按楚昭的意思这样弄,世家们哪里还有机会。
“卫卿是觉得,世家比起朕的兄弟来都要尊贵,所以朕为了给世家们讨赏的机会,就立刻要大肆封朕的兄弟?”楚昭问得十分不怀好意,卫氏连忙请罪,“臣绝无此意。”
冷哼一声,楚昭道:“世家,世禄世卿。大昭破的就是这世禄世卿之制。以前世家垄断官职,有能无能者,只要家世够就可以出仕为官,就是这样的官制,致使大魏分崩离析,百姓民不聊生。朕要为天下做榜样,难道这不是应该是你们所企盼的吗?朕做了,你竟然还劝朕要效仿旧制。卫卿,你是真的觉得朕错了?”
“陛下,臣,臣只是忧心朝臣不稳,陛下一心为天下,为百姓,臣知道。可是,世家经数百年错根盘节,非一朝可改尽旧弊。”卫九说的都是真心话。
楚昭道:“朕没想过一朝能改,但是,如果连朕这个开国的皇帝都怕得罪世家,以后又有谁敢跟世家抗衡?”
“况且,就封赏一事,世家们若是敢拿此事吵到朕的面前,朕可是等着。”楚昭敢做,又怎么会全无准备,世家不动还好,要是动了,呵呵……
楚昭必让他们掉三层皮。韦尚任连忙冲卫九使了个眼色,这个话题就不要再继续了,楚昭打定主意要做的事,除非有十成的把握劝她,否则就别开口。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初迁新都诸位辛苦辛苦,将各衙各府之事都安顿好,早早上了流程,朕再给各位放假。”严肃之后楚昭又叮嘱他们辛苦,谁都不敢言之辛苦啊。
“陛下,宗正求见。”四珠小步行来禀告,楚昭点头,“让他进来吧。”
新鲜出炉的宗正楚蔚啊,真是第一次直面楚昭呢,跪下行礼,楚昭叫起。
“陛下,先祖的封号都已经取名了,请陛下过目。”楚蔚将写好的折子奉上,楚昭道:“宗正的办事效律很高啊。”
楚蔚腼腆地一笑,楚昭翻开一看,楚家也不是什么小门上户,以嫡系而论,要找七代之内的祖宗并不难,楚昭自己都记着。楚昭看的是他们各自的庙号,别人楚昭都没意见,就是楚太夫人跟楚章,楚昭是真想直接把他们划掉。
架不住自古以来,世人皆是以孝治国,她要是敢划了这两个人,她这皇帝立马被人拉下台。反正,以后除了祭祖也看不到,要怎么定就怎么定吧。
“就依宗正的。”楚昭合上了折子。
楚蔚听得大松了一口气,楚昭道:“虽说两家已经分宗,不过,朕还是希望宗正能看好楚家的子孙,若有违法乱纪者,该罚的罚,莫让天下人说,朕当了皇帝,楚家倒是没落了。严于律己而正身,楚家的人,当为天下的表率。”
给人戴高帽嘛,没什么难度,楚昭这样说,表现的是对楚家的寄望。果然看到楚蔚挺直了身子道:“陛下所言,臣一定转达楚家一门,必为令陛下因楚氏而蒙羞。”
楚昭一副欣慰地模样,“好!”
“陛下无事,臣告退。”楚蔚一看事情说完了,非常知趣的告退,楚昭点了点头,四珠上前送着他离开,楚昭感慨一句道:“瞧,这天下有本事的人不少,只是没有机会,自然就被埋没了。”
手里拎着楚蔚奉上的先祖封号,楚昭说这样的话,叫人不由深思。
楚昭的封赏传遍天下,楚愉也知道了,楚昭没有给楚鸿楚涵任何的封赏,楚愉隐隐有些失落,却不敢多言。
就连她这条都是捡回来的,她若贪心太过,必将一无所有。
倒是钟氏听说了楚昭真是没有给楚鸿和楚涵封赏时,念叨道:“何必如此。”
“我是咽不下这口气。他们但凡对我有一分好,我也不至于连个封号都吝啬,还有这两个,我一想到将来子子孙孙都能拜谢他们,我就堵得厉害。”跟任何人都不能说的话,至少还可以和钟氏说。
楚太夫人,楚章,一个两个的恨不得她死,她要是还高高兴兴地给他们封赏,那她就是圣母。无奈她是楚家女,楚章是她生父,楚太夫人是她祖母,血缘关系,无能改变。
“你以前可从来不会这样心不平。”钟氏点醒一句。
楚昭道:“以前的时候受制于人,处处得装鹌鹑,可是我打下了天下又怎么样,还是一样有太多的事不能做,做不了。”
有些事情,哪怕一直都知道改不了,但是当你一直努力着,真的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还是一样改不了,心里如何能不气闷。
“想想你阿兄,想想我,就不会那么意难平了。”钟氏能理解楚昭的心情,缓缓抚过楚昭的背,钟氏就像楚昭小时候受了伤,受了委屈时一样,安抚着她。
“阿娘,我真想阿兄。”楚昭闷闷地说,若是楚毅之在的话,她
昭华女帝 分卷阅读202
就不必这样殚竭虑,两个人一起承担,总比一个扛着的好。
钟氏应了一声,“他在天上会一直看着你的。我还在。”
楚毅之不在了,她还在。坚韧如钟氏,如父如母的兄嫂死了,儿子死了,只剩下楚昭一个,她都坚强地活了下来,这世上就再没有什么能打垮她的。
“等过些年啊,朝局稳定了,就把你阿兄跟阿嫂的墓迁进皇陵来,其他的人,就让他们安生地呆住着吧。祖宗的牌位不能做手脚,让不让他们葬进皇陵还不是你说了算。”钟氏给楚昭出主意,楚昭听得连连听头。
“对,把阿兄跟阿嫂的墓迁进皇陵,就不动他们,祖宗的牌位,我来写,一笔之差,失之千里,我就是不供他们,他们也闹不起来。”憋屈,她才不憋屈呢,血缘关系变不了,她就不能从别的地方想办法,想办法不供他们。
改笔画什么的,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
反正,祖宗的牌位写什么,还不是她一句话的事,她自告奋勇去写,多一笔少一画的,谁还敢拿着牌位检查不成。
只要供不是楚太夫人跟楚章啊,楚昭供谁都开心。
“你看,这不就想出办法来了吗?凡事不必难过,不必伤心,再大的事情,总有办法解决的。”钟氏这回不说楚昭弄小巧了,在她看来,只要楚昭高兴了,又不会叫人捉了把柄,改字有什么不好呢。
她也同样不想拜楚太夫人跟楚章。
“可是,杀害阿兄的仇人到现在都找不到,以后只怕更难找了。”记挂在楚昭心上的事,没有一时叫楚昭放下的。
钟氏的动作一顿,又很快地恢复,“兴许,他已经死了。”
“死了我也要把他找出来,他杀了阿兄,我不能亲手杀了他为阿兄报仇,也一定会毁了他所有在意的东西。所以,他最好是活着让我亲自杀了他,否则,我就一定会让他的后代不得安宁。”楚昭一脸的戾气,钟氏按下她道:“好了,这件事,除非查到了,否则以后不要再提。你想为你阿兄报仇没错,我不希望你因为此事而疯狂。”
楚昭慢慢敛去了脸上的戾气,“阿娘放心,我心里有数,不会乱来的。”
她不会疯狂,她有的是时间,她不相信,那个箭头的人从此不会再出现。
第154章帝夫何何
楚昭靠谱,大昭朝的宰相们靠谱,上行下效,很快大昭步入了正轨,长安城的人流也在渐渐地增加,大昭朝迁都的第一个新年也即将来临。
楚昭坐在上面,群臣上来敬酒,面若桃花的女帝,恍了许多人的眼。楚昭也在这欢聚一堂的日子,大昭迁都,改元昭华,后世亦称楚昭为昭华女帝。
昭华元年的第一次大朝会上,楚茂出列,“陛下成年,天下安定,请择婿大婚。”
预料之中的提议,楚昭没有丝毫的惊讶,楚昭道:“依各位所言,朕的夫婿该如何选?”
古往今来楚昭是第一个女帝啊,听到她这么一问,所有人都傻了,该怎么选?楚昭竟然没对这件事表示反对,这不正常?
提议的楚茂道:“当类选驸马。”
“哦,朕堂堂皇帝,降比公主?”楚昭皮笑肉不笑地问了一句,楚茂一个激灵。
“礼部尚书何在,对选婿一事,你们礼部拿出个章程来,一个让朕,也让百官满意的章程。”楚昭喊了礼部尚书,礼部尚书武平之出列,心里的算盘直敲。“诺!”
事情顺利得不可思议呢,楚茂拿眼看了楚昭几次,偏偏楚昭似是一无所察。
而柴景,同样也要看着楚昭,不确定此时的楚昭,是不是还记得他们之间的约定。
柴景一直找机会想单独问一问楚昭,奇怪的是一直找不到机会。
而在提议楚昭大婚之后,迁于新都之后的第一次全国性的科考开始了,楚昭亲自查看此次的考试,面见参加的士子们。
世家似乎到现在都没有认清形势,楚昭粗略一看,发现参加科考的竟无一出身世家。
好,好极了啊!楚昭一点都不着急,然后,科考之后,楚昭召见考中的三十八名,似是无意地道:“你们之中有人写的一篇文章很叫朕觉得诧异,也让朕很是认同。”
“女帝不该有夫。”文章的名字,楚昭说了出来,众皆哗然。
“这篇文章,何人所做,可敢站出来?”楚昭笑问,然后,一个年轻得十分稚嫩的青年站了出来,“回陛下,是草民所做。”
楚昭道:“你且当众说说,为何你认为,女帝不该有夫?”
“是。草民以为,女帝不该有夫。古往今来,论三纲五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陛下是女帝,是为君,而若有夫,是以君为纲,还是以夫为纲?若以君为纲,夫纲何在?若论夫纲,君纲何在?岂非自相矛盾?而且,自古以来,为君是为天子,本就凌驾于一切之上,陛下选夫,嫁夫,让群臣万民,是听陛下的,还是听王夫?”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大昭初建,若立二君,则天下必乱,是以草民以为,陛下不该有夫。”青年将自己的观点一一摆出。
很多人虽然诧异,但是很多人又觉得在理,“若不以有夫,子嗣何承?”
“君不有夫,却可立后。陛下虽为女子,亦是帝王,为帝王者,立后,纳妃,照比诸君即可,有何难?”显然青年是有备而来啊,脑洞开得也是够大,既然说出比照诸君的话。
楚昭笑了,没人知道她看着此人的文章里心里的高兴啊,真是跟她想的一模一样呢,没想到这一次的考试,竟然捡到这么一个宝。
“武卿,若依礼而言,他说的可有不妥?”楚昭点名让礼部尚书武平之给个说法。
武平之额头直冒冷汗,见楚昭目光中的笃定,还有基于于大昭朝的稳定,与其弄个争权的人来搅得天下不宁,为什么不以君论,而议立后呢。
“陛下,如此不妥。”韦佗站出来,楚昭挑了挑眉,“哪里不妥,是以君为臣纲不妥,还是觉得朕该与公主相论,招个驸马,把这大昭的天下供手让人。既然如此,朕何必当这个皇帝?”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儿,韦佗很想说一句,你原本就不该当这个皇帝,话到嘴边,没敢说。
楚昭道:“既为帝王,当以帝而论,朕是皇帝,为天下争乱,而以立后,既可承嗣,又安社稷。武卿,后、宫之事,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遵旨!”武平之非常乖觉地答应下了,楚昭指了指在场考中的三十八,“各卿已知他们各之所长,谁要谁还不赶紧的。”
考中的士子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素日温雅的文官们已经挽起袖子抢人了。
“此子是老朽早已定下的,谁都不许抢。”姜参自从跟了楚家人混,早已从不食人间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