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小李相国
其实郦生的这番言语正好和王陵的思路一致,而且还是平分共敖之地,和当初陈平策划魏国的计策相似,不过分裂共敖的方式更直接。
随着郦生的话音落下,刘邦心中亦是暗暗思考,当初起义也许是为了百姓,但现在则是为了谋取天下。
如今若在衡山郡停滞不前,则难免如魏国一般,不断被邻国瓜分,最后徒有王号,却无尺寸之地。
“先生之言,与吾意相同,诸将莫要劝说,先联合西秦,而后抗击共敖,图取会稽!”刘邦甚是坚定地说道。
郦生最终露出久违的笑容,缓缓躬身行礼道:“大王英明,老朽迟暮之年,望看到大王统御四海之情景也!”
刘邦颔首,遂添酒加菜,重新开宴,庆祝老先生解惑之功。百度一下“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杰众文学”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71章 汉刘交出使江陵
楚国郦生的计策和秦国王陵的计策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然双方都未言明,以免被拒绝,故而迟迟未能做出决定。
王陵献计之后,便被派遣到巴蜀之地,统领三郡,章邯、王离暂为将军,内史腾年纪近七旬,胡亥下令其暂回咸阳,颐养余生。
按照正常的发展趋势,汉中早就被章邯、司马欣、董翳瓜分,这会儿估计韩信和刘邦正在算计着从陈仓攻破废丘等地。
然三秦之地依旧属于胡亥所辖区,巨鹿并未发生大战,因为王离已经被胡亥派去巴蜀之地,项羽根本就没有机会碰见王离等人。
王陵从陈仓出发,直接前往南郑,联合刘邦,攻下临江,当然九江诸地由刘邦负责,待时刘邦以夏口为关隘,可防止秦军东进。
不过秦并未想这么多,主要就是得到临江就行,另外把共敖的驻地江陵拿下,南郑城中,王陵稍微检查了一番粮食军队。
粮食充足,军队强健,大概有五万之众,且说共敖,本是郡守长官,参加起义,尊奉楚帝熊心,封为临江王,占据两郡千里之地,几乎可媲美三晋,之所以能够得到那么多的地,主要还有个原因,那就是三郡比较偏僻,荒无人烟罢了,能够居住的也就江陵、宜道、乐乡等地。
至于九江郡,沿江而下,几乎将衡山郡包围,共敖为人犹如三国时期的刘表,占据小地方,沾沾自喜,当初胡亥发兵灵璧诸地,致使得共敖不敢前来挑战,拱手将衡山郡诸地让出,退居江陵。
而胡亥离开之后,并未驻兵,因为衡山郡驻兵,会使得秦国战线拉的很长,况且衡山郡三面皆敌兵,因此胡亥设立郡守之后,便仓促撤兵。
刘邦被封为汉王,不能前往汉中,便在衡山郡驻兵,刘邦有野心,但是碍于共敖的颜面和势力,也未敢出兵九江,因此就成了现在的局势。
共敖占据两郡,正好将刘邦包围,形成掎角之势,然却迟迟不肯动手,一直秉承着敌将未犯吾,吾自不犯敌军!
王陵得知汉中诸郡粮食充足,便命人先写封帛书送给刘邦,至于使者且看刘邦的意思,两人同出沛县,一人为秦,一人为楚,交流也算方便。
长沙城中,刘邦听从郦生的建议,联合秦国,但是这般仓促被楚国发现亦是出兵,然被共敖发现难免少不了战火。
于是乎,刘邦还未和秦联系的同时,早就派刘交携带厚礼前往江陵,刘交乃刘邦的弟弟,师从浮丘伯。
浮丘伯这个人诸位不知,但有个人诸位肯定清楚,那便是荀子,他便是荀子的关门弟子,李斯和韩非的师弟,见天下将乱,便入山修行,开辟新儒学。
刘交早年跟随浮丘伯学习法家及儒家经典,之后听闻兄长刘邦起义,便辞别师傅,前来佐助自己的兄长,平常出谋划策,倒也有几分能耐。
故而让刘交出使临江,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共敖闻说刘邦派使者前来,自是摆开场面,出城相迎。
江陵行宫内,共敖见刘交儒生模样,略有先秦君子风范,心中大喜,遂举杯相庆,恭敬地问道:“先生师承何人?”
刘交虽和刘邦是兄弟,但是性情相差极大,一个随意行事,一个稳重端庄,刘交见共敖开口,颇为低声地说道:“某才学浅薄,并无高人授为弟子,只得入山跟随师傅浮丘伯修行,还望大王见谅。”
共敖面色惊讶,“敢问可是荀卿弟子?”
“正是师祖,然背法尊儒,不敢提及师门。”刘交很是谨慎地说道。
共敖闻言,愈加佩服刘交,“非也,顺应时代,方为人选,老庄更是有言,顺其自然,汝师开新儒,自是好事,何来师门之辱。”
酒过三巡,刘交举杯道:“大王身居临江偏野之所,然能治理百姓无过,民众幸甚,吾兄亦是不喜干戈,故而派某前来,结兄弟之盟,共同抗秦,还望大王思量。”
刘交话音刚落,后方的汉军便将诸多礼物美女呈上,“大王请担待,吾兄初来衡山,不知事故,只得以薄礼赠之,大王莫嫌。”
“哪里哪里,礼轻情意重,某虽为匹夫,亦好周法儒学,不知先生可否留在江陵教诲某之幼子尉也。”
刘交眼神微变,此次前来不过是缓兵之计,稳住共敖,之后还要发兵,自己留在江陵,分明就是死路一条。
想到这里,刘交有些无奈地说道:“启禀大王,其实某今日前来也是兄长执意强求,某本欲在会稽著书立说,享受人间欢乐。”
“承师傅之遗愿,书百家之名篇,大王好意,某心领之,然今日回到长沙之后,欲迁会稽,不事干戈,平生所愿,不过如此。”
“况大王身居高位,当以文武教子,方能于乱世中守下江山,某师承法儒,身无用兵摆阵之道,乃盛世所学,乱世不可为瞻。”
共敖略微颔首,“先生所言倒也有些道理,非吾贬低诸子,乱世匹夫为主,谋臣为辅,诸子入深山也。”
“大王高论!”刘交拜道。
刘交于江陵逗留两日,便向共敖辞别,当日其子共尉亦是前来相送,年纪不过十七八岁,眼神凌厉,犹如鹰犬。
共敖执手于刘交,有些不舍地问道:“吾子可为王也?”
“大王多虑了,两郡之地,尽是山水,何人能进?王若守之,子必荫之。”
共敖颔首,“先生所言皆至理名言,某谨记之,此行山高路远,还请保重,国内事务繁多,恕不远送。”
两人徐利毕,刘交转身上马车,共敖见子恍惚,有些疑惑地问道:“怎么?此人汝有看法?”
“他可是浮丘伯之弟子,师祖荀卿,君子也。”
见共敖如此说,共尉当即反驳道:“此人入江陵以来,事事谨慎,言多好语,且送礼甚重,依儿臣之见,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此乃伪君子也!”
共敖立在一旁,脸色微变,“来使未走多远,汝便以恶言揣度!无礼!且回去好生思过,今日不可出府门!”
“儿臣以谋略夺人,何错之有?”
“哼,年纪轻轻,甚是猖狂!何能治理两郡!”共敖言罢,直接甩袖离开。百度一下“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杰众文学”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72章王陵书信表意愿
共敖对自己儿子如此无礼的表现甚是感伤,毕竟日后两郡诸多事务都要交给他,然揣度人心未免有些卑劣,如此难以得人心啊。
共尉见状,不免有些惊讶,“父王,如今身处乱世,刘交本非临江之人,自是需另眼相看,乃常理也,还请父王莫要以貌取人,刘邦派其前来,定是迷惑父王,莫要参与衡山郡之事,况且衡山郡被九江和临江包围,心惧故而如此也!”
“行了,人心险恶与你无二!”共敖在前颇为微怒地说道。
“还请父王见谅啊,儿臣所思所想皆是为了临江之地!”共尉依旧反驳道,然而共敖似乎并不想搭理他,直接向着宫内走去。
且说刘交离开江陵直奔长沙,刘邦早就在城内等候多时,就怕共敖仗着两郡之地不给刘邦面子。
长沙城中,刘邦尚在辗转转侧,恰好萧何从外赶来,刘交紧随其后,神情甚喜,殿内的刘邦当即向前走去,执手问道:“贤弟,事情如何?”
刘交欢喜道:“启禀大王,万无一失,共敖为人热情好客,然并无大志,守着两郡之地已然是最佳之选,丝毫不想侵犯衡山郡。”
“此等乱世,如何容得下这种性情之人,大王可先联系秦军,择日进军九江,待时秦军进攻临江,从夏口截断共敖兵马,如此断翅之鸟,难以高飞!”
刘邦有些沉吟不定,转而问向萧何道:“秦军占据临江,吾等占据九江,说来不错,然秦军势大,若直扑九江,为之奈何?”
随着刘邦的话音落下,殿内瞬间沉寂了许多,萧何略作思量,“也无妨,只要大王保住夏口即可,长江汗水交汇,纵使数万兵力,也难以攻破。”
“是啊,大王,共敖虽然老实,但其幼子眼神凌厉,非同一般,当速下决定,否则两郡易手,恐难再得啊!”刘交亦是催促道。
殿内的刘邦心神不宁,现如今屈居会稽楚帝之下,着实难成大事,然今掠地,未有禀告楚帝,当真是疏忽甚多。
刘交在旁,亦是力劝道:“大王,优柔寡断,愚者所为,当初沛县发兵,当思有今日之难!万望大王决断!”
就在三人商议之时,腾公却领着秦使上殿,刘邦踌躇之时,随即示意两人上殿,“腾公,此乃秦国使者?”刘邦看着那人的使节说道。
不待腾公答话,那人直接上前道:“启禀大王,微臣乃秦使者,特奉陛下之命,前来相好,望大王亲启帛书。”
言罢,随即从袖中取出一张帛书,刘邦有些茫然地接过帛书,其言曰:“沛县友王陵拜见沛公,许久未见,甚是思念,今公为王,特临书贺之。”
刚看完前两句,刘邦不觉嗤笑,“原以为秦使者所谓何等大事,未曾想却是王陵的帛书而已,当真可笑,他本是商贩,却能位列三公九卿之位,秦君真是用人无度啊。”
旁边的秦使听罢,颇有些不悦,遂反驳道:“用人之事,唯才是得,公贵为汉王,如此浅显道理竟不知耶?况大人写此帛书,并非恭贺之事,还请汉王细看。”
刘邦颇有些惭愧,又接着看道:“今秦楚休养,天下万民之福气,然小国弱民,存之无用,日后恐为祸患,故而需先下手为强。”
“自诸郡纷乱之时,齐燕赵并起,难以御敌,然韩魏临江百越皆是小众,某曾在郡县,略知沛公谋略,岂肯屈居于他人之下,借壁栖身?”
“故而今有两郡之地,欲与汉军所得,还望沛公思量清楚,给予帛书,共敖身在临江,为人老实,然却不自知,当灭之。”
“秦军发兵临江,汉军发兵九江,以夏口为界,平分诸地,各自相安,岂不美哉,还请沛公三思,此等上策,遗之难得。”
云云数语,使得沛公颇为惊讶,“秦使,此等计策乃是何人所出?”
“启禀汉王,巴蜀汉中之地,皆是王大人负责,故而此计亦是出自王大人之手,敢问汉王,此计可拜为九卿乎?”言语间略有嘲讽的意思。
“自是能拜为九卿。”刘邦有些含蓄地说道。
刘交在旁,慌忙上前道:“秦之想法与吾等道合,可成此计也。”
本来刘邦就不想写信给秦君,没想到秦君早有这番打算,既然如此,也该出兵,反正衡山郡不可久守,还是让了的好啊。
“汝且回去告诉王陵,汉军得知秦出兵,必会截断夏口,攻取九江。”刘邦略作思考地说道。
秦使脸色飘忽不定,沉吟片刻道:“启禀汉王,烦请写份帛书,容我交给王大人,此番口述,恐汉军欺诈。”
“非吾这般口恶汉军,然事实如此,还请汉王见谅。”
刘邦并未拒绝,“秦使所言有理,两国盟约,也该如此,本王即刻命人写好帛书,送往南郑,使者稍后。”
秦汉计策一拍即合,使者拿着汉王的帛书连夜赶回巴蜀,王陵早就预料到汉王刘邦会答应此事,毕竟一个九江,比得上三个衡山郡。
城内,章邯王离各在一侧,王陵坐于首位,脸色颇为高兴,“两位将军,今巴蜀可耕,然临江可渠,不如得之。”
章邯有些茫然,“大人,西陵可不好攻打啊。”
“章将军请看。”王陵说着直接把刘邦的帛书递给了章邯。
“怎么?汉军竟然愿意与我军联合,分别攻取两郡?”章邯有些惊讶地说道。
“没错,待时吾等只需攻打临江即可,难道如此两位将军都攻不下来?”王陵故作随意地说道。
“这个肯定没问题,不知何时出兵?”王离在旁亦是询问道。
王陵稍微抿口温茶,“两位可先点兵,某准备将刘邦的帛书寄回咸阳,然后建议陛下呈给项羽。”
“试想项羽见到刘邦与秦联合的帛书,感想如何?”
章邯闻言,不由得露出钦佩地目光,“大人心思缜密,吾等不及也,此刻点兵,三日之后便可出发,只是不知需要多少士卒为妙?”
“不需太多,三万刑徒士卒,两千骑兵即可,临江地势崎岖,可多佩弓箭手,先攻西陵,而后攻取江陵,一旦江陵城破,临江必得!”王陵豪气道。百度一下“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杰众文学”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73章秦汉两军攻两地
临江郡主要城池西陵、宜道、峡口等地,而且还是由西向东,中间乃是九江、衡山界限,也就是夏口,距离九江古都六县百里,另外当时长沙非现代之长沙,不过是距离彬县较近的城池,也算衡山正中之地。
章邯点兵三万,另有一万弓弩手和骑兵,向西陵发起进攻,王离点兵一万士卒,进攻后方峡口,皆是属于秘密进攻。
此刻共敖尚在江陵休养,丝毫不知秦军从巴蜀发兵,至于衡山郡的刘邦,早已经调集两万兵马,驻扎到了彬县,只要听闻临江被进攻,立即兵分两路,前往夏口和六县。
西陵城乃是司马寅把守,此人乃共敖好友,当初反秦时,两人共同攻破三郡,由于天下大乱,故而固守千里之地,守城西陵,司马寅为人勇武,颇具韬略。
章邯带兵昼夜前行,皆是山间小路,先由数十名骑兵探路,之后大军缓行,十日时间,便从蜀郡感到西陵城外二十里的地方。
临江多山峦屏障,虽然仅有二十余里,西陵守将司马寅似乎并未发现什么异样,况且临江郡近半载未曾有过战事,况秦楚休战,因而显得有些大意。
晚间时刻,章邯先命人生火做饭,必须背山而食,诸多士卒饮食完毕,章邯随即命令士卒口衔枚,快步行。
西陵依山而建,并无壕沟战道,皆是用巨石堆砌,门皆古木,高三四丈,也算是临江与巴蜀的屏障之城。
平常百姓很少在此居住,守将约莫五千人左右,秦军半个时辰左右便赶到西陵城下,章邯见守将不过数十人,心中甚是高兴。
立即命人搭建云梯,靠墙而上,另有攀绳勾住壁垒中间,待到守将发现秦军时,早有百名秦军登上城门口,不过并未想着与守军相抗衡,而是快速下城,打开城门。
西陵守军见势不妙,与秦军边战边退,司马寅尚在城中府内,还未入睡,便听见门外有人呼喊,慌忙披上铠甲查探。
恰好与守城士卒撞在一起,那士卒颇为慌张地说道:“启禀将军,西门被贼众突破!”
司马寅脸色恍惚,“贼众,何处贼众?”
“启禀将军,疑似是秦军!”
“随我迎敌,缓兵而退!”司马寅显得并不是很慌张,随即进屋快速穿好衣衫,手持长戟走了出来。
不消片刻,司马寅便收集部将两千余人,这时章邯已经带领士卒冲进城内,正好与司马寅相对,不过数米而已。
章邯率先喊道:“西陵守将,某念你本分无罪,可速速投降,免汝一死!”
面前的司马寅脸色严肃,持戟而上,“秦人野蛮,果真如此!诸位与我杀敌!”
章邯见状,亦是持剑而上,两人与府门外竟然缠斗起来,司马寅年纪四旬,体力上佳,持戟便对着章邯胸口刺去,出手甚是稳健。
“老匹夫,无礼!”章邯喊道,随即横剑格挡,猛然上抬,司马寅不敌,仰身后退,险些甩到,还好手中有戟,驻地而立。
章邯面无表情,双手握剑,丝毫不给司马寅喘息的机会,欲要横切,司马寅一个翻身,右手拿着长戟向前刺去。
殊不知戟长剑短,章邯见状,只得快速回身,方才免受刺伤,司马寅趁机逃入守军之中,率领士卒向东门跑去。
章邯自是领军去追,然西陵地段,司马寅最为熟悉,且是深夜,章邯不敢向前,便退回城中,紧闭东门,清点财物。
而司马寅则是带领数千名士卒向着江陵逃去,与此同时王离也轻易拿下峡口,因此宜道等地在其之间,不战而降。
三城百里之地数日被占不提,且说司马寅彻夜赶回江陵,表现颇为狼狈,共敖得知消息,心中大怒,欲要夺回西陵等地。
江陵行宫内,共敖面色难堪,司马寅坐在一旁,略显惆怅,两人沉寂良久,共敖放才说道:“此事可知是秦将何人所干?”
“启禀兄长,那人三十岁有余,面容俊俏,某听人呼喊他为章将军?”司马寅有些不确定地说道。
共敖闻言稍微颔首,“此人定是章邯,他素有谋略,贤弟被他袭击丢城,倒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那峡口怎么也会被攻破!真是不可思议!”
“秦军发兵两路,故而峡口攻破,诸地皆降,此处守将皆是当初秦人,投降秦军也是无可厚非,只是为今之计,吾等当若何?”司马寅很是认真地问道。
共敖闻言,来回在殿内踱步,许久方才问道:“今我军仅有两万兵马,亦是不知秦军几何?若是仓促逼战,未必是其对手。”
“况九江离此地甚远,若有疏忽,九江不保啊。”
司马寅在旁显得很是淡定,“兄长,吾等长居于此,知天时晓地理,况万人为一心,何惧之有?”
“章邯之名,某亦曾听闻,其不过是秦少府,当初修建始皇陵之墓,而今秦国无将,所以秦二世才会任命章邯为将。”
“当日西陵天色甚晚,章邯带兵前来,某实在不知,若非如此,他数万兵马,岂能攻破我西陵,想来章邯此战并非西陵,其目的乃是江陵。”
“今将军数万之众,天时地利人和皆有,守住江陵易如反掌,待到秦军疲敝,吾等出城迎战,以逸待劳上上之策啊!”
听闻司马寅如此说,共敖连忙颔首,“贤弟所言甚是有理,只是那九江郡当若何?总不能无人问津吧,楚帝年纪尚小,也非庸人啊。”
共敖老成持重,所言皆有道理,司马寅不觉有些皱眉,“难道我军无将?”
就在司马寅话音落下之时,殿外的共尉突然闯了进来,仓促地向着两人行礼道:“启禀父王,叔父,儿臣愿意带兵守夏口、六县之地。”
“简直胡闹!”共敖见状,当即摆手说道。
想来共尉年纪不过十八,且未经世事,如此出兵去守九江,着实有些逞能的意思,共尉见父亲不同意,转而看向了一旁的司马寅。
“叔父,你难道连自己的侄儿都不相信吗?”
司马寅曾经和共尉相处过,发现其对兵法颇有见解,当时由于要分开攻打诸郡,便与共敖父子相别,今日共尉想要出兵,未必是件坏事。
“兄长,某觉得可行!”司马寅思量片刻道。百度一下“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杰众文学”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74章刘邦出兵截夏口
共敖在旁当即摊手道:“汝不知此子生性顽劣,好逞口舌之快,实则腹中并无真才实干,若是前往九江被楚帝得知,诸地何守?”
“哎,兄长如何得知,且让共尉试试,若不成,某轻骑支援,兄长到底有何顾虑,不妨言明,身处乱世,不可以盛世宠儿。”司马寅亦是劝慰道。
共尉见状,亦是躬身行礼道:“父亲若是有失,儿臣提头来见!”
“哎,顽劣啊!且给你两千兵马,务必前往六县固守,如今秦军来攻,难免楚帝不会趁人之危!”共敖有些无奈地说道。
旁边的共尉倒是心中大喜,“多谢父王恩准,儿臣定不敢有失!”
因而共敖与司马寅同守江陵,而共尉率军前往六县,防止楚帝趁人之危,当然共尉前往,最主要的是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秦军占领西陵的事情亦是被彬县的刘邦得知,立马召集重臣前来议事,萧何曹参等人都觉得此刻发兵夏口,进而占据六县最为合适。
刘邦亦是有此意思,然衡山郡虽然不大,刘邦还未曾想过放弃此郡,因此前往九江郡的同时,衡山郡也想保护。
众人不知刘邦是何意思,最终刘交率先开口道:“兄长,莫不是放心不下衡山郡,此地虽小,方圆百里,当留守之。”
“某听闻樊哙膂力惊人,守在此处,断然不会有误,还请兄长放心。”
刘邦在旁稍微颔首,“此言有理,只是不知当留多少人马合适?现如今总共不过三万,且九江郡甚是广袤,恐难以分兵两处啊。”
“大王勿忧,臣在后营,熟知军事,今留下五千,另外以民为兵,粮食充足,诸事不足为虑,还请大王放心,今西陵失守,共敖愤懑,然不敢与秦军相抵抗,定会死守,亦或是带兵潜逃九江,此等艰难时刻,不宜踌躇啊!”萧何亦是仓促道。
1...192021222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