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小李相国
韩信被胡亥这么一问,不自觉地看向了墙上的宝剑,丝毫不见生锈的迹象,“这把剑是父亲留给我的,我从小身子弱,用来锻炼身体的,伴我多年,不忍心丢弃。”
旁边的胡亥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或许你父亲希望你拿着剑上阵杀敌呢。”
“或许是这样的吧。”韩信说吧又看了一眼宝剑,便不再言语。
胡亥百无聊赖,从韩信床边拿了一本书看着便在韩信房中睡下了,第二日天刚蒙蒙亮,韩信就已经出门练剑,张良自是在屋内品茶读书,倒也惬意。
胡亥还想着有舍人将自己扶起来,穿衣吃饭呢,看来他是想多了,根本没有人管他,“当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呐。
穿好衣衫,胡亥有些懒散地走到窗外,“韩老兄,要不要出去喝点酒啊。”
未曾想韩信还没开口,只听到客厅张芸儿率先开口道:“早晨起来喝茶即可,酒伤身,难道公子不知吗?”
胡亥见状,也不再和韩信搭话,径直向着客厅走去,“张、、姑娘说的是,是我鲁莽了。”
“以后不必称呼我为姑娘,叫我芸儿即可。”张芸儿落落大方地说道,使得胡亥又生出几分怜爱之情。
倒是隔窗的张良看见此情此景,不觉有些无奈,怎么说张芸儿也是自己的亲妹妹,竟然和秦人这么熟络。
不过这也怪不得张芸儿,毕竟芸儿能够记起事情的时候,韩国已经灭亡了,因此芸儿对于复国的事情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韩信这会儿也从院内走来,“先生难道是不高兴?”
室内的张良随即合上书本,从客厅的侧室出来,“天晴云舒,哪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老仆摆好东西了,且在客厅吃点罢,我不喜酒,日后你们二人也少饮酒。”
张良看似是在和韩信说话,却时不时看向一旁的胡亥,胡亥自知理亏,只得低头站在一旁,默默吃起了东西。
吃到一半,胡亥抬头便与张芸儿对视了一眼,各自含羞低头,胡亥心中盘算着,转而高兴道:“芸儿,过会儿教我临摹如何?”
张良在旁当即放下手中的筷子,故作严肃道:“身为男子岂可学习些临摹书画,乱世何用,谋划策略,兵法武器当为男儿所学才是。”
“韩信兵法颇为了解,诸事可询问于他,若是想学礼仪诸事,自可询问于我,另外食不言寝不语,休说他事。”
胡亥本来心情大好,被张良力怼,心情颇为失落,只得自顾自的吃饭,饭毕,张芸儿只得听自己兄长的吩咐,回到闺房学习女孩家的东西。
老仆收拾完碗筷,胡亥依旧站在客厅,张良颇为皱眉道:“汝欲与我学习策略?”
“非也非也,吾欲与韩兄学习兵法。”胡亥说着便踉跄向着外面走去,张良从来没有想过,秦国的二世竟然像顽童一般,和诛杀赵高的人一点也不像啊。
想到这里,张良脸色似笑非笑的走了出去。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31章韩信隐道诡兵法
韩信还未走到院内,胡亥便小跑追了过来,“韩老兄,吾欲学习兵法,还望教授一二,此等恩情,日后必涌泉相报。”
“兵者凶器也,吾不得已学之,贤弟还是跟随先生学习论法更好,岂不是比兵法更好。”韩信头也不回地答道。
胡亥稍微一愣,颇为快速地答道:“兵可制人,谋可御人,不制人何以御人,兄言可否也?”这话同时被韩信张良听到,一人微笑,一人肃穆。
前方的韩信随即将旁边的木棍丢了过去,“看来你论法懂得也不少啊,先热身,再与我对战,之后方可读兵书。”
胡亥有些无奈,只得随便拿起木棍来到韩信面前,“韩兄,还请多多赐教,某年幼,希望下手的时候轻点,在下感激不尽。”
“刀剑无眼,敌人无情,莫要抱有侥幸心理。”韩信说着便抓起旁边的断戟冲了过来,胡亥连忙格挡,怎么说也是上过战场的,基本打斗技巧,胡亥还算得心应手。
两人虽不在马背之上,你来我往之间胡亥显得有些吃力,韩信却只是面带微笑,“汝为帝王,何以这般无助耶?”
“非吾弱,乃敌强,卿所言之事,正是吾所想之行。”胡亥有些吃力地说道,巳时末胡亥方才与韩信学完基本兵法和一些格挡招式,
有些兵法胡亥也看过,碍于自己帝王至尊,他虽然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但并无人敢反对,倒是韩信能够在恰当的地方指点一二。
屋舍内,韩信放下手中的茶杯,有些欣慰地看向胡亥,“如何,兵法可还有趣,与其他繁书礼节相比如何?”
“确实比那些东西有趣多了,毕竟纷乱之时,读的懂兵书便掌握其中利器,繁文缛节不过是和平之日的规范罢了。”胡亥倒是颇为苟同地说道。
韩信闻言稍微颔首,“那你可从这兵书中看出来什么没有?”
“待时而动,顺势而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书中所言皆是虚妄,若是真的动起兵戈,还需依地而行。”胡亥若有所思地说道。
“然也。”韩信并未多言,在他看来,胡亥的确是个可塑之才,若非生在帝王之家,恐成为秦国肱骨,亦或是他国栋梁啊。
沉默之余,韩信似乎又想到了什么,有些隐晦地说道:“贤弟,兵法乃是将军建功立业之法,非治国安邦之法,虽先安邦,而后治国,不过兄有一言,还请贤弟静听。”
“而今天下虽乱,终有定数,各地有战,终有定方,边疆数国战,则兵将为重,内平安定,则智略为重,所谓智,乃任用贤能之人,所谓略,乃制定方略,以土地为重,以百姓为本,吾觉先生可以。”
胡亥闻言,若有所思,稍微抿口温茶,方才缓缓地说道:“先生确有大才,然有灭国之痛,岂肯轻易为秦效力,当真难啊。”
“况我离开秦国之日,便告诫蒙文等人,若多日不回,可让其与李斯等人商量,立扶苏为主,只是怕日后委屈了先生。”
没想到旁边的韩信却拍了拍胡亥的肩膀,似笑非笑地说道:“这些事情说来未免尚早,为今之计让先生效力才是。”
“只是灭国之痛,非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啊。”胡亥有些无奈地说道。
这些事情韩信何曾没有想到,既然打算让胡亥拜张良为官,肯定有应对之法,不过最为严重的是,韩国新建,依旧是被秦所灭,这样说来张良没有痛下杀手,让人解决胡亥已经是极大的容忍了。
不过让张良听胡亥的话肯定很难,所以需要先从张芸儿下手,况且韩信也看得出胡亥确实对张芸儿有点意思,君子成人之美,想必张良也不会反对.
胡亥见韩信神色恍惚,有些无奈地问道:“韩兄,你这是怎么了,难道有什么事情不对吗?”
“不是,贤弟不是喜欢芸儿吗?那就先从芸儿下手啊,正好一举两得,且看张良是何等感受,岂不正好。”韩信若有所思地说道。
听闻此言,胡亥倒是有些发愣,“贤弟还有其他顾忌?”
“这个倒不是,此行算不算利用?”胡亥最终有些不知所措地说道。
听到胡亥原来是在为这个事情担心,韩信只是付之一笑,“此情真即可,何须去管他事,吾所想并非可成,然情况就是如此。”
这些事情就算不说,胡亥也是会去照做的,韩信只是把事情挑明了而已,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诸多事情商议完毕,韩信见胡亥愁眉不展,心中倒是觉得好笑,身为帝王,如何能够如此扭扭捏捏,太不成体统了。
旁边的韩信也是无奈,只得低声安慰道:“往者商周,因女成事者大有人在,因女败事者亦是不少,贤弟欲成大事,自是要特立独行,此乃常事也。另外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行甚艰,成者则威震四方,商鞅变法,贵族不满,唯秦君扶持,其行甚难,成者则雄霸华夏,一统八方,可谓成大事者不计后果也,况今贤弟所行之事,与二君相比,犹如蝼蚁泰山,沧海一粟,非贬低贤弟,实则此等小事无须捉摸不定也。”
“果真如此?”胡亥闻言稍微开窍道。
“的确如此,贤弟每日只需向先生请教问题,向其妹嘘寒问暖即可,我见贤弟对之有情,不如顺水推舟,不计后果,抱得美人归,岂不美哉?”韩信循循善诱道。
胡亥心中亦是觉得有理,毕竟自己是真感情,至于张良愿不愿意效力于秦国,都是他自己的事情,虽说张芸儿是他妹妹,但是在感情和国家方面,他相信张良会有自己的主张,前提是不干预其妹感情的前提下。
所有的疑惑解开之后,胡亥倒也释然不少,“韩兄聪慧啊。”
“哎,聪慧便不谈,然付诸实践还需贤弟亲自努力,至于效果还要取决于先生,毕竟张芸儿对你的感情颇为扑朔迷离,先生可自作主张,毕竟长兄如父,若张芸儿用情颇深,那先生自是也无办法了。”
“事情还早,某去田内了,诸事自己斟酌。”说罢,韩信便悠然离去。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32章 书房内透彻心扉
胡亥看着韩信离开的背影,心中颇为佩服,古人常言,韩信用兵如神,可见兵法熟练,平时谋略自然也不会太差。
收拾好茶具,胡亥脸色欣喜,嘴里不断地低吟“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不对,应该是幸甚佳人兮,恰在门旁。”
就在其沉浸在自己世界的时候,老仆缓缓从门外进来,脸色颇为和善地说道:“启禀公子,我家先生有请。”
“先生不是在客房读书吗?为何这会儿有请,不知可否告知?”胡亥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块碎金,颇为期待地看着老仆。
那老仆自是喜出望外,兵荒马乱的年代能有铜钱就不错了,未曾想这个时候还有碎金子,随即恭敬地答道:“今日先生气色不错,应该不会有什么大事,公子放心便是。”
胡亥稍微颔首,想来张子房谋略高深,岂能让他人窥面则知心事,“嗯,我知道了,这就去,汝且去忙吧。”
而这时的张良正在读综卷,他和韩信不同,韩信好动,而张良好静,除了读书便在无其他爱好,宛若大家闺秀一般,颇符合君子风范。
片刻之间,胡亥已经立在门首处,见张良认真,便不忍心打扰,客厅一侧的张芸儿起身斟茶,刚好看到对面的胡亥,霎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被目光注视,胡亥亦是立刻察觉,转身看去,只是依稀看到一个身影,张芸儿便仓促回到座位上,脸色微红。
“想不到芸儿对吾亦是有情,不过有些隐晦而已,古人应皆如此。”胡亥心中揣摩着,不觉面带微笑,如沐春风。
哪知道张良正好看向门外,只见胡亥颇为欣喜地看着张芸儿房间,脸色顿时严肃,有些不善地皱了皱眉。
“胡亥!平时如此耶?”张良直接开口叫道。
被张良怒喝一声,胡亥眼神微微摆正,有些无奈地看着张良,“启禀先生,我不过是心中有意罢了,先生当真这般反感乎?”
屋内的张良闻言并未搭话,而是示意胡亥进屋说话,胡亥有些畏惧,只得踉踉跄跄的走进屋内,有些难堪地说道:“还请先生吩咐。”
“汝且坐下,说来话长。”张良言罢,随即叹了一口气,有些不情愿地为胡亥斟满一杯清茶。
胡亥看着张良的脸色,不知是喜是忧,但是可以知道他心中确实有很多的事情,似乎要和胡亥诉说,一旁的胡亥稍微抿口温茶,当即摆正身子。
“还请先生细讲。”胡亥端正道。
张良颔首,“其实我心中深恨西秦,西秦的人,西秦的王,大秦的一切,我们韩国本是无忧之地,因为西秦不愿意偏安一隅,便拿六国的人为祭品,若是投降能够生存倒也没有什么,可是为什么我韩国最先灭亡,最先投降,还要拿百姓祭天,当真是嗜杀成性!”
“吾心不安,为的就是蓄势待发,能够有朝一日灭掉西秦,哪怕是西秦的王,可是却败了,只能各地辗转,好不容易盼到了天下大乱,吾便迎立韩王,奈何贵族颇多,王朝复杂,半载不到,便又被西秦灭之。”
“至此,吾便想着著书立说,安顿一生,却不知汝又从西秦赶来,偏偏还是西秦的王,西秦人人爱戴的王,正所谓害人不可使人伤,故而吾并未有加害之心,吾只想与妹妹安稳一生,许她一个安稳的家,汝来便乱之。”
“今芸儿对汝确实有意,但秦乃诸国之敌,而今燕赵齐为弱,楚为强,楚帝汉王隐而不发,衡山王又在其间,当若何?始皇帝虽一统六国,然无非是六国混乱,韩亦是如此,皆为过去之事,吾便不提。”
“在此之后,各国势力蜂拥而起,吾虽隐在山间,其中诸事亦是祥知,若是开战,秦国未必是天下的对手,否则也不至于秦君丢盔弃甲,流落于荒野之内。”
“总而言之,吾知你对吾妹之情,怕的是你无护吾妹之周全啊。”张良缓缓地说道,总算是把心中的事情说了出来。
他也知道胡亥和芸儿是真心相爱,他怕的是秦国是众矢之的,胡亥难以护她周全,待时总算真心相爱,却沦为共赴黄泉,有何用也。
胡亥听了张良的话迟迟没有开口,他自己也有些茫然,或许真的难以护她周全吧,但是他秦国还不至于这么弱吧。
“汝无话可说耶?”张良有些无奈地反问道。
哪知道胡亥当即摆手,“非也,吾觉得秦并非先生所言如此之差,先帝在世之时,任用赵高,追求长生,以至于秦制废弛,百姓离乱,天下犹如水火,以至于今日之事。”
“但事尚有转机,秦荥阳尚在,函谷关未破,燕赵齐三国内政不和,武侯独当一面,霸王与楚帝两人只能存其一,秦若久攻不下,项羽定会废楚帝,待时人心难以聚合,楚难成大事,汉王在九江,中间有衡山、临江,暂时不可担忧,况巴蜀之地有章邯、王离之辈,汉王怎敢掉以轻心,楚汉外和内乱,久必显于外,此等隐患诸多之地,足以让秦争取时间,秦相扶苏任慧爱民,蒙毅严军法,倒也与扶苏兄长相得益彰,此等诸多,秦何患之有,当初灭六国者六国,今亦如此。”胡亥也不知怎么竟然长篇大论许久。
而旁边的张良听罢竟也不觉颔首,有些好奇地看向胡亥,“此言皆是你心中所想,亦或是你有所察?”
“皆是吾心中所想,况吾为一国之君,自然是要知己知彼,吾何尝不想恢复先帝之疆域,每日夙夜忧心,不过是希望早成大器罢了。”胡亥怅然若失地说道。
张良并未言语,他曾经也听说胡亥的为人,赵高为师,本以为是个昏庸之君,这几日见他倒也和气,今日又听他高谈阔论一番,更加改变了他心中的看法。
许久方才沉吟道:“汝真望统御四海?”
“先生欲相助耶?”胡亥颇为好奇地看着张良。
然而旁边的张良只是稍微抿口温茶,随即又将目光移到了竹简之上。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33章 左右不定疑心事
胡亥见到张良这个反应,就知道没有任何的机会,只得低头不再言语,气氛也是愈加尴尬,“先生,没事的话我就先回去了啊。”
随着胡亥开口,张良稍微叹息一声,“汝欲强秦,而吾欲灭秦,当何为?”话音落下,胡亥眼神最为惊讶,一时间竟不知道如何回答。
“先生此讲受教了,强秦需秦,而灭秦则需他国,先生莫非欲往他国耶?只是待时芸儿该怎么办?”胡亥也明白张良是不会帮助自己的,只是带走张芸儿未免对于胡亥来说未免有些不近人情了,旁人不知他们有情,兄长带走妹妹很正常,现如今他和芸儿有些情谊,若是强行分开,不符合君子成人之美的典范。
张良脸色微笑,可以看出其中有些惋惜,见胡亥还是抓着不放,张良颇为认真地说道:“汝和芸儿注定为难,虽今日吾著书立说,他日或许辅佐君王,然非秦也,天下大势,分分合合,若百年分离,倒也无碍,怕是数十年的时间,天下复归一统,吾不为罪臣,便为功臣,汝不为亡国之君,便是中兴之主,可惜汝为中兴,吾便为罪臣,吾为功臣,汝便为亡君,其中道理不过如此。”
胡亥倒是没有反对,颇为赞同地点了点头,随即若有所思地说道:“吾不是亡国之君,汝也不是罪臣,吾得天下,汝归山林,岂不美哉。”
“若想封侯拜相,有何不可,吾待时全部满足,先生觉得这样如何?”胡亥说的很有气势,张良脸色微微抽动。
转而卷起竹书,看了一眼胡亥,“汝真有治国平天下之才耶?”
“天下不可平,家国亦可守,总而言之,不会让芸儿收到太大的威胁,还请先生信我。”胡亥颇为动情地说道。
随着胡亥话音落下,张良有些茫然,他所做的打算全部是最坏的打算,而胡亥却恰恰和他相反,做的打算都是最好的,似乎大秦永远不会灭亡一样。
“汝言吾听之,且先回去吧,有些事情不是你我所能定夺的。”张良最终无奈地说道,胡亥缓缓点头。
正待胡亥出门的时候,似乎又想到了什么,随即转身似笑非笑道:“先生,不知芸儿交给我放心否?”
“自然是放、、、吾何言将芸儿交给你了?休得胡言。”先生有些微怒的说道。
“看来先生是放心了,那胡亥就照办了,另外先生不愿意帮助秦国,但为了秦国更好的发展,亦或是在列国之间撑得久一点,吾希望先生教我一些重要的策略才是。”胡亥很是随意地说道,转而向着外面走了过去。
屋内的张良有些茫然,这胡亥看上去人畜无害,可心中却有吞并列国之心,况蒙毅蒙恬、王离章邯尚在,且诸多有识之士皆入秦,一时剿灭恐难啊,列祖列宗皆是辅佐韩国,张良离开韩国的时候,虽然知道韩国不可救,却从没想过帮助敌人。
“蒯通、陈平、王陵、栾步、叔孙通、英布、彭越、、、。”张良嘴上默念着,这些都是各地传来的消息,辅佐秦朝的人才,哪一个都有翻天覆地之能,胡亥倒是来者不拒,蒯通为人不甘居于下,却聪明有谋略,陈平贪财,却善拿捏人心,王陵就不用说了,听说秦强,自是甘愿投奔,和刘邦不合也有一定的原因。
想了这么多,张良右手扶额,“秦国不去,楚国暴虐,燕赵齐庸庸之辈,楚帝犹如傀儡,衡山王四面皆是敌人,守之难,况攻他乎,唯有汉王偏安一隅,招兵买马,心中有大志,那可攻临江、巴蜀等地,况楚帝有难,汉王可去迎接楚帝,此正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最起码日后出兵也算是师出有名。”
张良早就在寻找机会了,而汉王正是他选择的君主,只是现在衡山不稳定,这也是张良没有吃吃动身的原因,况七军都在攻秦,也不好意思在九江搞什么小动作。
“且行一步看一步吧。”张良颇为多愁善感地说道。
而胡亥得到张良允许之后,心中颇为高兴,看来人皆有情,况兄妹之间,也不好意思阻断妹妹的幸福。
回到房中,韩信正在把玩着手中的利剑,没想到这会儿胡亥正好回来,面色很是高兴,虽先开口问道:“贤弟事情成否?先生愿相助否?”
“哎先生并不愿意出山相助,但却周全芸儿的幸福。”胡亥欣喜道。
“如此甚好,芸儿愿意跟随贤弟,不怕先生有二心,贤弟若是回到咸阳,大秦再次复兴有望啊。”韩信高声地说道,但内容有些别扭。
胡亥有些好奇地看着韩信,“兄长不是楚国人吗?为何却一心相助秦国?其中缘由可否说明一二?”
旁边的韩信也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如今和胡亥认识的也有一段时间了,他心中也就不再隐瞒,反而脸色颇为认真。
“贤弟有所不知,非我抛弃楚国,实乃楚国无可救药也,今吾眼中并无强弱之国,只有强弱之君,君强便随,君弱便弃,毕竟中原相争,皆有王侯之可能,若匈奴来犯自是一致对外,今匈奴大伤,故而择君自然重要。”
“莫要言吾善变,世道如此,正所谓有志者不谋而合,无能者谋而不合,自古之理也,魏范雎张仪皆是如此也,哪一位不是功成名就,千古留名。”
韩信见胡亥有些发愣,紧接着笑道:“此语不对吗?”
“对,当然对,我只是在想何日能够将芸儿带回咸阳,如今在此也有些时日了,荥阳那边的战事也不知道怎么样了,不免使人有些担忧。”胡亥故意撇开话题道。
“原来如此,那不如和芸儿明言,吾带你回去,只是不知贤弟可有信物?免得回了咸阳士卒不认。”韩信颇为沉稳地说道。
胡亥则是当即摆手道:“不急,蒙文和冯正估计不久就要前来,再等些时日吧,而且吾自有办法让芸儿吐露心声,事情急不得。”
“另外还请兄长多在外面观察,秦人多为勇武之人,很好分辨,吾解决好芸儿的事情,自会出去和兄长谈论兵法,等秦人来寻,不知兄长以为如何?”胡亥征求着问道。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34章 颂美人兮明心声
韩信闻言,稍微颔首,“贤弟当真是钟情之人,丝毫也不敢马虎啊,情嘛,至深也好,外面似乎有来往之人,我出去走走。”言罢略有深意的一笑,着实让胡亥有些不适应。
“哎,吾非汝心中所想!切莫深思!”胡亥当即喊道。
“吾已知汝意,何须多言辞。”韩信头也不回,直接摆手道。
胡亥见状,便知道没有解释的必要了,随即在桌上摊开一卷布帛,先给芸儿写首辞,表示下自己的心意才是当务之急。
1...3637383940...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