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小李相国
新郑茶馆内,胡亥稍微隆袖擦汗,面色有些劳累,依旧为韩信奉上一杯温茶,“没想到鸿沟竟然有那么多的楚军,当真难以置信啊。”
“这般看来,曲遇理应没有多少兵马驻扎才是啊。”
这一路走来,胡亥假装难民,与韩信前往新郑,虽说乱世,但鲜有军队会对难民动手,除非迫不得已实在缺兵少粮,才会强征壮丁。
故而胡亥在鸿沟看到许多楚军,便与韩信匆匆来到此处,为防止被楚军询问而已,听到胡亥心中的疑惑,韩信略作思考。
“贤弟有所不知,项羽乃是楚国大将之后,论用兵作战,楚国自是无二,加上其对范增等人颇为信任,故而才敢如此排兵布阵。”
“秦之战者三人,武侯、李由、英布,武侯牵制两国,李由驻守荥阳,英布长驱直入,故而项羽所患者英布也,今曲遇兵少,项羽自认为李由仍旧不敌,况将楚兵驻扎鸿沟,可防止彭城被袭,亦可快速支援曲遇,此乃一举两得之法,李由见曲遇兵少,妄加揣度,不时出兵,则荥阳危矣。”
胡亥听罢韩信的言论,不觉敬佩三分,“兄长为何见鸿沟楚兵便可推测如此之多,真奇才也。”
“贤弟谬奖,吾曾也在楚国任职,对于楚之战略知晓一二罢了。”韩信笑道。
“原来如此,不知兄长以为项羽范增二人如何?”胡亥紧接着问道。
韩信脸色迟疑,沉吟片刻,继而缓缓道:“范增用兵稳重,一步决三步,未尝有失,普天之下谋略用兵,范老先生为一,何人敢言不字耶?”
“至于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兵法可行,谋略如庸人尔,不过贤弟不用担心,范老先生年事已高,恐不能久矣,待时除去项羽,易如反掌,况楚帝尚在,项羽安敢有所野心?”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38章 张芸儿先至咸阳
胡亥坐在旁边,听到韩信说了这么多,都是从来没有听过的言语,心中暗自窃喜,若韩信不和他来秦,恐守全秦域都是问题,当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为今之计,先回咸阳,也不知兄长能否将事情处理好,项羽欲要长久,吾偏要速决。”胡亥若有所思地说道。
而这会儿蒙文冯正已经安全抵达咸阳,自从胡亥没了消息之后,咸阳可谓是暗流涌动,毕竟是陛下不在,这个事情怎么可能瞒得久。
好在扶苏仁德,对于别人的妄议和猜测都没有放在心上,反倒是时刻提醒自己,为国为民,无愧于心即可,况且胡亥临走之前也说三个月的时间,如今才过去月余的时间,根本无需着急,蒙毅和扶苏两人足以威慑众官。
咸阳相国府中,扶苏面色又显苍老几分,案牍上的文书甚多,扶苏眉头微皱,现在百姓虽然稳定,但战事却又急促起来。
苏角、涉间把守边疆倒还好,武侯控制燕赵,但是这些都是小事,唯一担心的自然是李由的荥阳,扶苏也曾想过让武侯去和项羽周旋,如果这般行事的话,燕赵恐怕又是一个大的缺口。
“当为之奈何?也不知蒙文和冯正是否有下落。”扶苏有些自顾自地说道。
就在此时,门外侍从突然来报,扶苏的脸色先惊后忧,毕竟最近似乎并没有什么好事情,但也希望是胡亥的消息。
“何事来报,难不成是战事吃紧?”扶苏有些无奈地说道。
侍从脸色欣喜,当即躬身行礼道:“启禀相国,陛下找到了,冯正蒙文正在府外面候命。”不等侍从说完,扶苏当即摆手,示意其赶紧宣进来。
片刻,冯正和蒙文便同时来到客厅,而张芸儿就跟在他们身后,扶苏未见到胡亥,眼神略显失望,“这位是?”
扶苏看着后面的少女说道,冯正连忙上前解释道:“这位是陛下的心爱之人,另外陛下确实找到了,不久将回咸阳。”
听到这里,扶苏也不去关心眼前的少女,有些激动地问道:“果真如此,不知还有几日能够到达?”
“启禀相国,陛下比吾等晚一日路程,明日中午便可到达,不知是否安排百官上朝?”冯正有些试探地说道。
扶苏脸色欣喜,“必须上朝,另外前朝老臣也要来,他们一直不信陛下尚且安全,多日来的隐匿总算可以光明正大的解决了。”
诸事解决完毕,这才想起身边的张芸儿,扶苏似乎也是感到有些失礼,略有些歉意地问道:“汝何方人士,吾乃陛下兄长,诸事但说无妨。”
张芸儿虽然没有来过咸阳,但是扶苏的名气他还是略微知晓的,如今虽位高权重,却给人一种非常和气的感觉,大权掌握在嬴氏子孙手中倒也没有什么隐患,现如今秦国骑兵都是武侯负责,士卒和刑徒则是诸位将军负责,况总兵权需要咸阳的虎符才能调动,总的来说如果不是敌军攻破咸阳,整个嬴氏帝国体系还是非常稳定的。
两人叙礼毕,芸儿先低声道:“吾韩国之人,名张芸儿,兄长张良字子房,自韩灭,便一直跟随兄长,自遇陛下,便心有所念,追随而来。”
扶苏略微颔首,心中想道:“张子房可是韩国相国之后?吾记得父王当年遇刺一事,似乎与他有关,难道陛下并未说起?”但现在张芸儿已经来到秦国,想必陛下也不再介意这个事情,扶苏只好避而不谈。
反而笑道:“原来如此,芸儿乃是世家大族,能够让陛下遇见,自是陛下之福气,在下这就安排住宿,还望芸儿不要着急,只是为何张子房未来?此疑惑还望解之。”
芸儿未经历世事,竟脱口而出道:“兄长自有打算,欲往他国。”
霎时间,府内寂静无声,芸儿似乎也是察觉到了自己的话语有些问题,可是为时已晚,谁知扶苏却没有在意,只是笑笑而已。
“人嘛,终有大志,现如今正值乱世,有志气当如此,今秦已不是六国之前,实力大不如从前,汝兄长择有志之君倒也不是什么坏事,放心,日后若有机会相见,吾等皆是朋友,除非灭国尔。”言语间虽然有些不舒服,但也是扶苏的心里话。
“多谢相国宽慰。”芸儿立即赔礼道。
几人说了几句,便被扶苏安排出去,次日清晨,扶苏也是穿上了久违的相服,旭日初升,便先站在咸阳大殿的中间。
蒙毅等众位大臣陆续入殿内,陈平本来是要跟着胡亥一起的,因为朝中之事便先回了,之后便再无胡亥的消息。
过去月余,今日的扶苏竟然开始召集大臣,陈平喜欢占小便宜,个人的生活作风不是很好,但也算是有底线的人。
陈平本来要与众人一同位列大殿,但看到扶苏得意洋洋的姿态,不免有些疑惑,因为此刻已经有大臣开始劝扶苏自立,只是胡亥生性秉承,并未如此。
站在一旁的陈平,心中很是惆怅,想来就算脾气性格再好的人,也挡不住别人的撺掇,时间久了,很有可能生有二心。
想到这,陈平快步走到扶苏的跟前,先躬身行礼,见扶苏照常还礼,便有些胆气地问道:“相国多日不临朝,为何偏偏今日前来,且衣着华贵,似有好事。”
“正如卿所言。”扶苏很是高兴地说道。
陈平眉头微皱,疑惑地问道:“不知是前方战事告捷,亦或是陛下归来?或是他国有人去世?”
“陛下今日回来,卿可要谢罪?”扶苏颇为打趣地回道。
“相国所言如真?”陈平似乎还有些不信,扶苏却不在言语,示意其先进殿内,免得失了大秦风范。
辰时过后,扶苏亦是缓缓入殿,此刻的王绾、冯劫、李斯皆是手持木杖,看来年纪确实大了,腿脚有些不利索。
李斯作为资历最老的重臣,略微沙哑地问道:“相国召集吾等,不知所谓何事?”
扶苏心情大好道:“不必着急,且等便是,诸事今日便盖棺定论。”听到这里,众人似乎也明白了扶苏的意思,所有事情的根源就是胡亥不在,看这样子应该是陛下回来了,于是乎众人也不再多问,只是静立在殿内等候。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39章 咸阳城韩信入殿
咸阳城外,胡亥与韩信策马而来,蒙文正在城门楼处候着,不敢有半点差池,见到胡亥靠近,慌忙下楼迎接。
胡亥见蒙文前来,遂与韩信下马,有些好奇地走上前去,“蒙文,为何汝独自在此?我兄长何在?莫不是今日未曾与他说明?”
“启禀陛下,百官皆在朝中,相国扶苏有所安排,望陛下洗漱完毕,先往咸阳殿诉说安危,整理诸事。”蒙文颇为恭谨地说道。
胡亥似乎有所明白,肯定是这么多天没有音讯,大臣着急,扶苏这么做不过是急于解释罢了,既然如此,胡亥也不好让自己的兄长继续背锅。
“也好,现在过去吧,另外韩老兄,你也换身衣服过去吧,也好让诸位相识。”胡亥缓缓说道,同时向着寝宫走去,面见群臣,还是稍微整理仪容比较好,免得失了体统。
蒙文自是带着韩信到宫外换身衣服,眼看还有一个时辰就到午时,群臣自是有些焦躁,这时胡亥与韩信已经前往咸阳殿来。
咸阳殿总共分为三宫,即为前中后,前宫百官整理仪容,后由舍人引导前往中宫行礼,至于后宫就不用说了,皇帝寝居之地。
此刻的咸阳前宫要比以往煊赫了许多,更有一副小篆刻写的楹联,“震九州统八荒威加海内,扫六合清五方御与中原。”胡亥看着眼前的对联心中不觉有几分感慨,看着一旁的韩信说道:“此话先帝做到了,却又没落了,不知今人如何?”
韩信当即躬身道:“陛下所指,乃臣之所至,天下当复归秦矣。”
“哈哈,甚好,甚好,且随我进殿,群臣尚在,不可耽搁。”胡亥言罢当即与韩信向着殿内走去。
而这时的殿内一片喧哗,李斯等人心中疑惑,但身为重臣也不好当面说扶苏什么坏话,倒是九卿都怀疑扶苏有二心,故而对其嗤之以鼻,当然也有希望扶苏登基主持大秦事宜的。
就在众人喋喋不休的同时,胡亥却从正门走了进来,扶苏站在高处,最先看到胡亥,当即高声道:“陛下临朝,诸公行礼!”
百官条件反射地看向了门首,胡亥一身黑色秦服,表情淡然,见到诸公行礼,有些茫然地摆手道:“众位爱卿莫要如此,起身说话。”
叔孙通见状,最先上前说道:“陛下经历磨难,竟毫发无伤,此乃天子之意也,凡人不可伤害,大秦一统,时日不久也!”
在其说话的同时,胡亥也已经走到了大殿的首位,有些感谢地看着扶苏,“兄长多日不见,甚是辛苦,朕在此谢过了。”
扶苏只是颔首,群臣相聚甚欢,然过了片刻,殿内也慢慢恢复平静,众人这才注意到一旁的韩信,除了舍人和蒙文之外,他好像是唯一和胡亥进殿的人而这会儿站在殿中央,有些抵触,但神情肃穆。
李斯乃是殿内老臣,最先发现韩信,稍微扯了一下冯劫的衣袖,有些好奇地问道:“今陛下回来之时,身后青年眼神倒也平静,不知老太尉可知?”
旁边的冯劫眼神不好,哪里知道这人是谁,稍微打趣地说道:“吾等老辈,如何得知现在俊杰,他们或许可知。”冯劫说话间指向了王陵等人。
说来这殿内还真有人认识韩信,那便是栾步,他曾经前往楚国,略有一面之缘,胡亥也是最先反应过来,似乎冷落了韩信,当即摆手道:“诸位爱卿,可知这殿上的年轻俊杰为何人?”
栾步率先开口道:“启禀陛下,次日昔日在霸王账下,不过是执戟郎中尔。”
话音未落,众人一片嘘唏,纵使扶苏也有些怀疑地看向胡亥,虽说用人不应该有所偏见,但是楚国的执戟郎中却能出入大秦宫殿,未免有些不成体统了。
叔孙通在旁,抢先一步道:“启禀陛下,古来尊者只所以为尊,乃出身名门,世家贵族,当世之楷模,如今韩信何德何能竟立于秦殿之上未免有些失礼,况且还是楚国执戟郎中,不该不该也,臣这就命人将其轰出殿内!”
韩信有些冷笑道:“公为尊乎?何至于立于此殿?”
“据我所知,公乃随秦,只因秦将灭亡,故而南下归楚,项梁重用阁下乎?继而逃回旧地,名为著书立说,实则贪生怕死,今见秦亡而又立,反复无常,孰与小人比,小人当不如耶!今立于殿上,有何话说!”
叔孙通脸色阴晴不定,有些怒气道:“方才不知,阁下想必就是韩信吧,曾经乞食漂母,从人胯下而过,吾与此比,小巫见大巫也。”
众人闻言,不觉有些惊讶,这种事情未免有些太过耸人听闻,若说乞食漂母这种事情还有可能,然胯下之辱未免有些难堪。
韩信见叔孙通把话说得那么绝,心中先有些紧张,最后却是坦然一笑,却不再看向叔孙通,而是看向了胡亥。
“启禀陛下,微臣卑微,还请明说,若不成则往他国,若成则高于此人!”韩信很有力度地说道。
不待胡亥言语,一旁的叔孙通脸色微怒道:“岂有此理!某师从大家,岂能汝所比耶!秦之礼仪,皆是微臣出力,汝从楚来,有何功劳,竟敢高于鄙人!”
韩信只是再等胡亥回答,这个时候也该出来解围才是,最终胡亥只得缓解双方道:“事情至此,朕心甚是痛惜,然两位皆是俊杰,各司其职即可。”
“韩信乃朕所荐,掌管三军即可,与大秦礼仪并无任何瓜葛,另外从今天起,诸位何职位便做何种事情,不可相互诋毁,朕若发现,严惩不贷,另外韩信来此,朕亲自赐字重言,不可直呼其名!”胡亥越说越有力度,众官根本不敢说什么。
“重言以为如何?”胡亥脸色微笑道。
“当遵守陛下之言!”韩信当即躬身行礼道。
“那叔孙通以为如何?”
“为陛下效力,不敢有违!”亦是认真道。
韩信的往事全部被说出来,众人皆是嗤之以鼻,胡亥颇为严肃道:“今日之事不可多说,日后爵位,建功行赏,重言过往与英布相似,然英布所做,众人何以做得?”
“既然做不得,便看重言以后,休得再说从前!”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40章 送帛书于楚军中
随着胡亥的话音落下,殿内沉寂良久,蒙文则是示意韩信站到自己队列之中,此事才算圆满解决,众人这才谈起秦国局势。
扶苏一直待在咸阳,对于外面的诸事全部了解,现如今最为严重的事情自然是荥阳之危,当初胡亥未回,陛下安危自然属于第一,现如今陛下回来,诸事还需从长计议。
“启禀陛下,如今各地安好,唯独荥阳外楚军不肯退去,李由尚在拼死坚守,不知陛下以为如何?”扶苏颇为认真地说道。
胡亥闻言,脸色微笑,饶有兴致地看向了一旁的蒙文,“想来秦国也只有此事略显重要,朕有一计,已向说明侍郎,既然如此,不妨代朕解释一番。”
下方的蒙文有些茫然,细细想来,胡亥确实在楚国说过对付项羽的办法,原本以为胡亥已经打消疑虑,未曾想还在琢磨此事。
百官听闻有法,皆是看向一旁的蒙文,扶苏亦是在旁催促道:“蒙文,既然有退楚之法,但说无妨,何必扭扭捏捏。”
蒙文有些无奈,缓缓出列道:“诸位同僚,陛下所用方法未免有失礼仪,微臣以为不妥。陛下之法乃是挖掘项梁坟墓,威逼项羽撤军。”
其话音落下,殿内甚是安静,各自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开口,就是扶苏与蒙毅也都微微皱眉,诸子百家各有其道,然秦国虽地处蛮夷,尚且守法,行军打仗可偷袭可用诡计,毁坏先人遗冢,着实欠妥。
李斯站在首位,也算是重臣,听闻此言,不觉有些吃惊,当即反驳道:“春秋之法,孝义为大,法不加于尊,战不伤于民,今项梁已经是墓中枯骨,大王岂可学伍子胥鞭尸楚王,甚是有违伦常,况且与楚相并无任何恩怨,多加利用,横遭世人唾骂。”
胡亥早就想到众人会反驳,毕竟秦国名声不好,咸阳学宫、太史院都是为了修饰秦国名气,此事若做,实乃前功尽弃。
殿内百官依旧在喋喋不休,胡亥脸色微变,当即摆手道:“事情我岂能不知,毕竟定陶在我军手中,稍加利用倒也无妨。”
“况且朕只是说说,并未施行,如今国家不太平,就算不顾礼义廉耻也无妨,只要能退敌,朕心快慰即可。”
叔孙通最精通儒家礼仪,且最怕的就是有些人破坏礼仪,当即老泪纵横地上前解释道:“启禀陛下,人死本是无欢,今寻古人尸体摧残,岂不是道不尽人伦险恶,望陛下三思而后行,正所谓失民心易,得民心难啊!”
“今荥阳虽然被围,但并无兵戈相向,可见楚王心中有所顾忌,何必行不义之事,而破将撤之军,此乃舍小取大,倒行逆施啊!”
众人闻言皆是颔首,唯独韩信不屑一顾,有些鄙夷地看向一旁的叔孙通,随即两步并做一步走上前来,先躬身行礼。
胡亥见韩信上前,当即示意叔孙通暂且退让,“重言兄长,有事直说无妨。莫要有所顾忌。”
韩信颔首,“启禀陛下,叔孙通自称通儒,知之甚多,然不知国若无,礼何存,今荥阳乃是函谷关门户,若是被楚军占领,秦便不战自败,何谈礼仪繁缛。臣以为可以定陶项梁之墓激楚王退兵,在此之前,还望陛下告知英布,让其先固守定陶与大梁,此两城固若金汤,那事情便可成,只是不知陛下真欲败坏项梁之墓?”
“非也,不过以此要挟,楚王若不退兵,自有其他方法,此等虽为诡计,但不用刀枪,甚为便利,故而为之。”胡亥当即解释道。
“既然如此,还请陛下行事。”韩信也不再多说,叔孙通站在一旁,脸色颇为难看,但陛下都已经把话摊开,自然也不再反驳。
诸公闻言,仅仅威胁而已,便不再多讲,计策定下,随即派人通知英布,让其莫要在打流水战,先稳住定陶才是。
至于给项羽的书信,别人也待劳不得,自然由叔孙通撰写,此刻的曲遇城中,项羽等人每日操练士卒,异常认真。
且前方由钟离眛等人驻扎,毕竟不必彭城,距离秦国较远,而且项羽现在将部分的士卒转移到鸿沟,更不敢掉以轻心,秦军若是主动进攻,项羽自认为可转为攻势,一举拿下荥阳,待时诸事可定。
三川郡守李由乃是李斯之子,虽说军事才能不强,但行事谨慎,与其父亲性格相似,如今能够守住就行,怎么敢蓦然出兵,故而两军僵持,不见战事。
此次出使楚王账下的乃是陈平,胡亥也素知其为人知晓变通,所以用之,从咸阳出发,一路快马加鞭,在荥阳将事情与理由说清楚之后,带着两名仆人向着楚王营内赶去。
龙且在外把守,见到陈平赶来,颇为不悦,但陈平言明有要事启禀项羽,使得龙且也不敢耽搁,直接带进项羽账内。
而项羽每日无事,便熟读兵书,今见陈平前来,不觉有些惊讶,先赐座摆茶,随后颇有些打趣地问道:“先生周转各地,以至于魏国破灭,当真厉害,本王略微知晓汝平日作风轻佻,未曾想竟能成就这番伟业,汝嫂知乎?”
陈平闻言略微笑笑,紧接着正色道:“往日之事,提之无用,某今日前来,不过是传话而已。”
“况平着实无能,故而不敢效力于楚,西去蛮夷,苟全性命而已,楚之英才无数,臣来此当真有辱楚风,大王且收取帛书,某这就告退。”
项羽见陈平此番如此谦卑,又送来诸多礼物,心中略微开怀,结果陈平袖中的帛书直接放在案牍之上,随即认真道:“先生委屈了,是否多留些时日?”
“大王日理万机,微臣在此不过是添麻烦,就此告辞也无妨,况诸事皆写于帛书之内,不敢有违,还望大王应允。”陈平甚是谦卑地说道。
霸王缓缓颔首,随即命钟离眛将陈平送走,而陈平出了楚营,与两名侍卫飞快赶往荥阳,幸好楚王没有当初看帛书,否则的话,陈平的脑袋直接祭旗了。
毕竟当着人家的面,说要拆人家叔父的坟墓,能活着回去吗,所以陈平表现的很谦卑,而且不敢有半分停留。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41章 楚霸王有心无力
项羽送走陈平之后,稍微检查过礼物,这才注意到案牍上的帛书,随即坐下审阅,帛书出自叔孙通只手,千字有余,内容繁多。
其言曰:“秦君书楚王,昔在洪荒,朦睐肇初,三皇应箓,五帝承符,爰暨夏商,前典攸书,姬衰道缺,战国春秋,时至今日,亦是纷乱,礼仪丧缺,民亡国破。”
“嗟道义之沈塞,愍生民之颠沛,春秋大义,战不扰民,今王出兵,占曲遇,驻鸿沟,穷兵以求自快,攻城以求自娱,为人所不齿也,虽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然今武夫各守,咸民不知所归也。”
“今秦千里,休养生息,王自不惜,哆哆而逼,自谓惩处暴秦,保全天下,然秦暴以往兮,楚兵以今兮,联军知大义故而撤军,各将知大仁故而养民,秦不与战,故而来和,殊不知天下民为重,中原战乃伤,此人之常情,楚何必如此耶?况楚帝仁义爱民,霸王背其道而行之,百官同流皆自耻笑,王不自知耶?”
“秦驻大义而养生民,然各国匹夫称雄,皆为初立,上下劳心,夫忧责在身,何故以一人之意,而反万人之心,使鬼神见而退之,王不自愧耶?”
“今英布撤军而回,固守定陶、大梁,将军位尊权重,宜应知礼,前楚相梁尚在定陶安息,若王不撤军,先人则不安也、、、。”
通篇先讲大义,后说项羽穷兵黩武,最后直言要扒开项梁的坟墓,项羽读罢心中大怒,手中的杯子怒摔于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