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小李相国
哪知道这会儿项庄却从外面仓促进来,颇有些无礼地说道:“时至今日,还有和可言耶?前日才将曲遇占领,今日欲要请和,当真是以小换大啊。”
蒯彻自是一眼认出项庄,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未免有些惊讶,只得故作镇定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不知大王以为如何?”
项羽只是对项庄摆摆手,“贤弟莫要多事,方才秦使所言颇为有理,故而本王以为应该讲和,正好趁此机会拿下九江与会稽诸地。”
“大哥,秦三番两次未出兵马轻而易举占领楚地,秦人心怀叵测,不可与之共事啊!况大哥灭秦,声明必能远播四海!”项庄恨铁不成钢道。
旁边的王陵见状只是笑笑,略有深意地答道:“今日若不共事,日后两败俱伤,大王真以为会讨得好处,并非在下海口,能够与楚抗衡者秦也,能与秦抗衡者楚也,何不共同谋事,如此天下谁可与之争锋,待到诸国寂灭,在与大王平分天下,未尝不可也。”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45章 秦楚两国鸿沟和
听到王陵这番二国并存,欲灭诸国的理论之后,项羽最终定下决心与秦讲和,纵有项庄反对,也无济于事。
蒯彻心中最为明白,乱世之德即为妇人之仁,此番项羽在外心中早就顾忌会稽之事,今日秦使二人也算明面道破,言明利弊,故而项羽胸中摇摆,同意讲和。
当日蒯彻二人与项羽商议完毕大体事宜之后,便仓促离开陈留,议和的事情安排在半月之后,那时候正值换公元前二百零八年秋,列国交战年余,逐渐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守着各自的国土,若不是楚国也不会有人妄动干戈。
胡亥听闻楚国同意议和,心中大为高兴,李斯与叔孙通行动颇为迅速,将所有的事宜安排完毕,十五日后胡亥亲自赶往鸿沟边界。
而陈留楚军营帐内,钟离眛与龙且并没有什么看法,反倒是项庄一直提醒项羽不要轻易言和,停战就停战,言和的话谁先开战谁就失信于天下。
项羽在殿内,沉迷于酒肉,丝毫不在乎项庄再说什么,偏座上的项庄眼神凌厉,端起酒杯叹息一声又缓缓放下。
“启禀大王,莫不是心中大志已消,故而这般流连忘返于富贵之中,此乃富家子弟所求也,此等小志,大王心满意足耶?”话语中多少有些嘲讽。
谁知项羽直接放下手中的酒杯,似笑非笑道:“汝以为此等生活不如意耶?富贵人家亦或是王侯将相,普天之下知我霸王无双则矣。”
“今天下四方诸侯并起,难道兄长忘记年少志也!”
听到这里,项羽忽然愣了一下,心中似乎想起了什么,当初他在楚地的时候,曾经有幸目睹过始皇帝迅游四海。
黄河之内,舟舸遍布,秦卒意气风发站立在左右,始皇帝坐在中间大船之中,透过船上的窗户,扫视四周,不时有官员解说当地风情,甚是惹人羡慕。
此等生活,纵使神仙尚且不及也,项羽见状更是按奈不住心中情绪,竟对着船中的始皇帝,默默低声道:“彼可取而代之!”
项梁在旁听得清清楚楚,着实被项羽的话吓了一跳,但心中也暗自觉得项羽是个可塑之才,自此过去了五年左右,项羽虽未称帝,但也算是王侯,王侯与皇帝差的可不是一步之遥,而是天地之别。
项羽被项庄的话惊了一下,有些动容,最后沉吟片刻道:“事已至此,也该休养生息了,当初本王带八千子弟兵,能够从会计一路攻打过来,很是不易,当适可而止,日后再战!”
“大王,所谓以战养兵,战休则兵怠,兵怠则国衰,国衰当亡矣!此刻秦无故请和,必定是后院失火,倒不如在请和盟会上,将胡亥斩杀,如此秦国不战自败,岂不是一举两得,省的日后大动干戈。”项庄眼神冰冷道。
项羽当即摆手,“不可,秦虽有事,但决不至于一战而亡,今诚恳求和,且吾等已然答应,若是做出无耻之事,恐天下人耻笑。”
“哎!若是为王者,有人耻笑此事,臣愿意剿灭,让史官于此处稍加绘色即可,大王何必担忧!”项庄叹息道。
两人讨论多次,项羽总觉得答应过的事情,没有必要反悔,况且秦后院有没有事情他不知道,但楚后院确实也该整理一番了,若不是项梁与他的功劳,此刻的楚帝还不知在何处苟且偷生,今稍微掌权,欲要统御楚国,未免有些异想天开了。
于是乎,公元前二百零八年秋,秦楚两军在鸿沟处设立设坛立约,秦君二世亲自亲来,另外李斯等人也跟随而来,至于楚国,主要出席人物就是项羽和项庄,另外还有龙且、钟离眛两人,剩下的部将分列左右。
当日辰时,胡亥在前,陈平、蒯彻各在左右,王陵、栾步等人在后,冯正蒙文自是管理秦军士卒,以防出现意外。
不等胡亥来到片刻,霸王项羽也从对面走来,两人隔数十米先行礼,而后走近叙礼,项羽倒也和气,只是项庄脸色略显不善。
“霸王身在楚地,依旧为国操劳,实在不易啊,今日请和,不过是想让霸王好好会彭城休息,还望成全。”胡亥的言语把自己的姿态摆的很低。
项羽稍微颔首,谁知旁边的项庄却缓缓向前一步,似乎要对胡亥不利,蒯彻见状欲要去拉一把胡亥,还好项羽在前,右手将项庄拦下。
“不得无礼!今日两国之幸事!”
随即又对着胡亥说道:“家弟无礼,还望见谅,秦君能够为某着想,实在有幸,不知定陶叔父安息之地当如何处置?”
胡亥早就意料到项羽会问及此事,便颇为和气地说道:“上次荥阳之围,也是万不得已而行事也,纵使王不撤军,朕亦是不会侮辱先人,若是王不放心,可派人将叔父坟墓迁到会稽,那里是他老人家的故地,也算是好事一桩,朕绝对不会阻拦。”
“本王也有此意。”项羽点头道,随即行叩拜礼仪,祭祀天地。
诸礼仪完毕后,叔孙通宣读诰书,“秦三年与楚约,天下纷争有止,保博宣明,大有上天之意。今燕王广荼毒北地,齐王詹趁乱北海,赵王歇祸起中原,为人所不耻也!是以为承天命,自立乱贼也,乱祸已至,黎民水火,王侯可息干戈也。”
“昔成汤伐桀,称夏有罪,武王伐纣,殷商可罚,古之往事,非今可提,今乃乱党,诸国而起,非秦之罪,故而请和,以德改之,天子之贵,四海之富,谁不欲焉,一时不得,保国安民,乃是良策,况战事起,势义有违,西南称孤,岂不美哉!”
“况乱世纷纷而起,以至于前圣典训遗失,百家法律废弛,无礼无法,乱中生乱,止不可止,淫秽污浊,邪俗杂书丛生,费笔墨脏圣贤也!”
“三年八月,秦楚立誓约鸿沟,各自罢兵,休养生息,若有国乱者,秦楚共勤,沐浴圣化,止戈养民,复为春秋,若有违道义,孤注一掷而用兵者,群起而攻之!”
叔孙通读毕,胡亥与项羽同时上前盖上印绶,各自再行礼,退回军列,然后回军营,各自商议之后军事。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46章 秦之大计复定也
项羽完成盟约刚回到账内,项庄便慌忙闯了进来,不待项羽责罚,谁知项庄率先开口道:“大王何至于如此耶,今日手足相近,斩杀胡亥轻而易举,百年时机,竟毁于一旦,日后若要接近胡亥,难于九天揽月啊!”
“荒唐!”
旁边的项庄不敢言语,霸王则是紧接着说道:“如今秦楚两国盟约尚且定好,天下不久将知,此番礼仪丧失之事,贤弟欲要天下尽皆知晓乎?”
“况某见秦君知书达理,并无庸才之相,此次前来虽说合盟,必然有所防范,岂是数千兵马能够解决的,一旦失利,日后有损我大楚威严,今日之事暂且如此,明日班师回彭城,楚帝的事情也该解决一下了。”
项庄知道霸王很难听从自己的意见,便不再多言,反正彭城还有范老先生,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他应该会安排好的。
且说当日盟约之事完毕,胡亥便立即回到咸阳,整体来说楚国的事情可以放一放了,现在要解决的就是后方的赵国了,当初三晋阻断秦国与齐燕的地界,使得秦之统一的注意先放在三晋。
时至今日,亦是如此,三晋中韩魏已经不复存在,如今将赵国搞垮,中原之地可复为秦国,再取齐燕,轻而易举也。
赵国之地井陉易守难攻,因此可先智取,而后在强攻,背水一战方可制胜,咸阳太史院内,诸多儒生皆在此处,教育平民百姓中好学者。
胡亥无事,便邀请陈平韩信扶苏三人于院内饮茶品酒,秦学宫乃是管家子弟学习之所,胡亥素来不喜,所以才会来太史院这种清静之地。
四人饮茶毕,扶苏有些坐立不安道:“启禀陛下,太史院乃是博士著书立说之地,吾等在此闲饮清茶,未免惹人非议啊。”
“他们著书立说,吾等饮茶议事,两不相干,有何非议,况此等学院甚大,这等小地方,不会有人察觉,故而来此商议。”胡亥若有所思地说道。
韩信和陈平对视一眼,似乎明白了胡亥的意思,此番楚国平定,秦国兵力强盛,自然不会这般休战养民,况且有些地方应当早做安排。
于是乎,陈平首先开口道:“启禀陛下,现如今楚贼讲和,吾等坐以待毙,未免有些不合时宜,虽盟约议定,诸事还需慎重,虽霸王不发兵,若是逼迫楚帝退位,吾等将为之奈何,此番楚可元气大伤,然三家归一,更难处理啊!”
“楚国不可能三家归一,况南有刘邦,吴苪妥协霸王,则刘邦危矣,故而其必会从中作梗,趁此机会,陛下应拿下赵地,再图齐燕!”韩信颇为认真地说道。
胡亥在旁,脸色大喜道:“卿深得我心!深得我心矣!”
“如今楚国盟约既定,一时半会儿可相安无事,所以赵王歇、汉王邦可徐徐图之。”
话音落下,院内寂静无声,这话说得虽好,终究是大计,若是细作来,恐怕有些难处,因此也没人敢接下话茬。
良久,陈平才开口道:“启禀陛下,刘邦可不用管,毕竟他乃偏隅之地,此番楚王退兵,他若没有打算,岂能继续立足,故而依微臣之见,先解决赵国才是,陛下以为如何?”
不待胡亥开口,扶苏却抢先说道:“赵国武侯尚在,两境相安无事,可先缓之,微臣以为,今天下无兵,休养生息倒也不失为一条良策也。”
“秦国有兄长,犹如古之周公,耕战可两不误矣,重言兄初来乍到,需一些军工,方能稳住军心,故而朕择日将武侯召回,另做安排。”胡亥胸有成竹地说道。
扶苏微微发愣,“那赵国交给何人?”
“朕以为重言、陈平可定,两位爱卿以为如何?”胡亥转而对着两人说道。
韩陈两人反应极快,立即行礼道:“微臣愿效犬马之劳!”
再言彭城,项羽突然班师回朝,使得众将士大惊,最为恼火的当属范增,本来平定荥阳,大功可成矣。
就算退兵陈留也无妨,找好时机也可再战,后方会稽兵精粮足,秦国未必能敌,可现在却回到了彭城,而且还立下盟约,使得范增有些来气!
殿内,霸王执酒高歌,楚女起舞翩翩,君臣不亦乐乎,唯独范增在旁有意无意地饮酒,面色极为不快。
项羽见状,颇为好奇地问道:“亚父为何这般,自此天下祥和岂不美哉,锦衣玉食,夫复何求耶?”
范增冷哼一声,“锦衣玉食虽好,然犹如吾等在舍内,院外群狼环顾,纵使山珍海味,亦是实难下咽,大王如此镇定,不知是否有御狼之计,况群狼岂会与之共舞,不早做打算,残羹剩饭日后亦难图得!”
“亚父勿忧,一虎震山林,何来群狼,在本王看来,不过是中原之鹿耳,早晚必图之,士卒劳累,休息半载也无妨。”项羽说罢又开始饮酒作乐。
范增沉默不语,虽口口声声称自己为亚父,但是意见几乎不听,战事虽立于不败之地,诸多小胜,便忘乎所以,自楚相去世之后,霸王愈加骄横,不知天高地厚,故而忧虑。
季布在旁,高举酒杯缓缓走向范增,“老先生,今不与秦战,攻齐也可,何必忧愁,大王有英雄志气,无非时间长短而已。”
“某年过古稀,时间长短对汝等无妨,殊不知,吾等这般岁数,惜日如金,焉能不急也。”言罢独饮一杯。
“老先生多虑了,明日宴会结束,吾等便劝谏陛下攻打齐国,虽不为上策,但也不失为良策也。”季布继续劝慰道。
范增长叹一声,“明日事明日再言,老夫累了,大王意气风发,却不思安危,吾所忧也,大王治军,首屈一指,然行事,未免儿戏,今观大王所言,不求御与中原,只求保全一方,然天下诸侯并起,守者欲守一方,攻者未必只在一地,故而攻欲为帝,守欲为王,如此悖论,大王岂不知耶!”
季布闻言,若有所思,向着范增行礼之后,便讪讪退下,只觉得老先生执念太深,不宜深谈,免得惹祸上身。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47章 平阳秦营武侯去
现如今赵国边境乃是武侯把守,约莫半载有余,赵人对蒙恬的声名颇有几分忌惮,故而秦军打,赵军就投,秦军送还城池,赵军就接受,如此而已,便再无任何战争。
蒙恬驻军平阳,早就有些时日,忽然听说朝中有使者前来,多少有些疑惑,而使者乃是韩信和陈平两人。
平阳秦军营内,蒙恬四十有余,端坐在账内,而韩信和陈平自从和胡亥商议之后,便带着兵符来与蒙恬相见。
胡亥并没有什么安排,主要就是先用离间计,至于攻打赵国与否,且看楚国行动,陈平本以为此次出来胡亥会大摆宴席,但是想想韩信还未立功,若是设宴,着实有些盛宠,对群臣也不好交代,仓促出行也算良策。
蒙恬见两人,也觉察出一文一武,颇为知礼地问道:“两位从咸阳远道而来,不知道有何见教?”
“启禀武侯,陛下有要事商议,还请见谅。”陈平环顾左右道。
主座上的蒙恬当即摆手,屏退左右,“但说无妨。”这时陈平方才从袖中拿出诏书,乃是写给蒙恬的密信。
其言曰:“武侯亲启,自先帝崩阻,承蒙蒙氏,以至于四海虽乱,秦却无事,正所谓德盛者礼崇,功高者赏重,公伐赵以来,未曾回朝,朕心忧虑,夙夜不安,赵临边境,易遭歹事,故而遣韩、陈至也。”
“赵建国未久,君臣不齐,以公之力,弹丸小国,焉能久而费心,朕思量多日,方知先帝曾派兵数万前往南越,赵佗任嚣之辈是也。”
“南越临江,巴蜀自危,此乃秦后院也,朕以先帝发兵,恐其自立,故望武侯率骑兵回朝,剩余秦卒安排各处,交由韩信,其身怀兵符,莫要怀疑,陈平为其左右,少则半载,多则一年,可得赵国也,况今秦楚讲和,诸事妥当,宜速回朝。”
蒙恬看罢,心中略作思量,他最近也得到消息,说是楚军撤出荥阳,以鸿沟为界限,如此秦国便不再以楚国为隐患,转移战略目标倒也有些道理。
韩信见势也拿出来胸中的兵符,随即躬身行礼道:“启禀武侯,陛下召见似乎有要事商议,莫要怀疑才是。”
“吾蒙氏三代为秦,岂有怀疑之理,如此也好,今日兵权归汝,吾率领骑兵回咸阳便是。”蒙恬很是爽快地说道。
次日清晨,蒙恬不再耽搁,迅速离开平阳,数日便赶到咸阳,胡亥哪里敢怠慢,自以王侯礼仪接待,蒙恬见状也是受宠若惊。
君臣礼毕,胡亥与蒙恬一同前往咸阳殿,扶苏蒙毅各在左右,蒙恬身高八尺有余,容貌儒雅,大有秦人武将风范。
“公可知朕为何行此事?”胡亥挽手说道。
蒙恬有些发愣,慌忙行礼道:“陛下行事,末将不敢妄加猜度,还请陛下明示。”
听闻此言,胡亥有些无奈地笑笑,武侯当真谨慎,胡亥也就不再卖关子,立即认真地说道:“先帝在世之时,曾派数万秦军攻打南越诸国,如今多日未曾有消息,朕恐其自立,武侯可自取士卒,从巴蜀之地,前往南越,正好也可牵制刘邦等人与赵佗为伍,此外南地多瘴气,将军可任乎?”
“陛下安排,末将不敢不从,只是赵国派遣数万,今若攻打南越,万一楚国贸然出兵,荥阳难以把守啊,陛下可有万全之策?”蒙恬有些担忧地问道。
谁知不待胡亥开口,蒙毅便抢先说道:“陛下前些时日刚从鸿沟回来,乃是与楚国讲和,此事如今天下皆知,若是楚国先出兵,便是违背天下大义,师出无名,况楚军不比从前,二有蒯彻、英布等人可快速支援,兄长无忧矣。”
“原来如此,微臣在所不辞!”武侯这才爽快答应。
胡亥略微颔首,“此等事情也不必急于一时,另外蓝田大营兵卒充备,将军若是怕大秦有危,可去巴蜀招兵,也可了解南越诸事,公之子蒙文甚是勇武,然未经大事,公此行可让其跟随,若是公担心瘴气毒虫,可另择人选。”
“末将不敢,蒙文整日在太史院、学宫各处游玩,着实难以成器,今日带其前往,也让其知晓行军不易,打仗艰辛,何尝不是好事耶。”蒙恬当即认真道。
“嗯,公有此心,大秦有望,另外丞相可摆好盛宴,朕与诸公同饮,聊表往日之盛景,岂不美哉。”胡亥说罢率先走上前去。
秦楚讲和,使得胡亥心中少了许多顾忌,所以才会安排这么多的事情,但对于找赵齐燕是否出兵,还要看楚军作何动向。
若是楚按兵不动,想要解决会稽之事,那秦军便不出兵,只有等到楚攻打齐国的时候,秦军便出兵攻打赵,如此赵齐燕便自顾不暇,难以照料他国。
平阳军营中,韩信受令掌管三万秦卒,陈平处理粮食军需,分工算得上明确,是日韩信正在思索如何御敌离间,却听闻外面纷乱不堪。
不待韩信出去,陈平先匆促跑了进来,“将军,外面乱了!”
“何乱之有?”韩信闻言,有些皱眉地问道。
陈平叹息一声,“这里的士卒原本都是武侯部下,突然跟在将军账下,自然心中不服,有几人在滋事生非,将军还是早些解决吧。”
“有几人闹事,汝随我出营观看!”韩信说吧,便提剑而出,陈平紧随其后。
两人刚出营,便有名士卒凑上跟前,有些嘲讽地说道:“汝便为淮阴韩信?吾等皆知晓将军大事,乞食而活,胯下而生,真乃豪杰也!”
前方众多士卒听闻,皆是俯首大笑,韩信却是面色不改道:“汝知晓军令乎?”
“在下跟随武侯,不曾知晓军令。”那士卒依旧趾高气扬地说道。
韩信冷笑一声,“汝不知,吾便告之,军营内,肆意挑拨是非,侮辱上将者,斩立决!”
“尔敢!”那士卒声音很大,然而明显有些惧怕。
韩信见状,直接拔出手中长剑,“吾当初受胯下之辱,量他乃是屠夫,不与之计较,尔等身为秦军,若是这般,休怪我无情!”
“来人,将此士卒拖下去斩了!”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48章 赵国因韩轻秦军
韩信话音刚落,旁边的陈平有些慌了,急忙阻止道:“将军如此行事不好,此人虽有过错,活罪难逃,死罪可免,未有寸功,而斩吾卒,更难行事啊!”
“宁可败,不可有乱我军心者!”韩信依旧认真道。
那士卒彻底崩溃了,有些仓促地说道:“启禀将军,末将一时过错,还望恕罪,日后必然尽心尽力,为将军分忧!”
然而韩信并不领情,左右侍卫齐齐上前,那士卒根本容不得反抗,便被斩首示众,使得一干人等不在言语,静听吩咐。
回到账内,陈平被韩信的行为吓了一跳,有些劝慰地说道:“将军此举,离心离德,日后万不可为之,况且人心难聚,需从长计议。”
“吾心中知晓,此乃杀鸡儆猴也,将岂能惧士卒,否则焉能成大事耶?”韩信颇为认真地说道,陈平闻言,稍微颔首,便不再言语。
韩信要着力攻打赵国,必须了解其中情况,派到赵国打听的秦人倒也能带回来一些消息,现如今赵王歇不问世事,主要政事由陈余张耳负责。
另外广武君虽然在赵国,陈余张耳有事情会去请教,但不怎么尊重,况且赵能够立国,广武君有计谋不假,更重要的是陈余张耳用兵取胜,故而左右尊卑分的清清楚楚。
陈余张耳两人也是草寇而已,当初见始皇帝驾崩,二世根基不稳,各地民生哀怨,随着陈胜吴广起义后,两人顺势在赵地起兵。
陈胜吴广事大,故而陈余张耳并没有引起秦国的注意,数月之间,竟然能够自立成国,并将赵国王室请出来,就是当今赵王歇,从此便有了赵国。
张耳当初乃是魏国名士,六国之前,乃是外黄令,后国灭出游,遇见陈余,两人皆好儒术,相谈甚欢,遂成为忘年交,张耳年龄要比陈余大二三十岁,陈余向来尊重张耳,乃以父礼侍奉张耳。
自从两人成为赵国股肱,地位平起平坐,当初两人都是魏国名士,陈余以礼待张耳,乃是尊敬,现如今两人地位相等,陈余敬重张耳,本希望其能回敬,而张耳却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晚辈尊敬长辈应该的,故而有些隔阂,只是没有导火索而已。
其实两人也曾患难,当初前期赵王乃是武臣,自立而已,李良为佐助,最后还是陈余张耳解决了内乱,迎立的赵王歇。
享福日久,共患难的时间忘得差不多了,两人却开始觊觎权利的高低了,加上张耳年纪五十有余,更是对名利趋之若鹜,毕竟百年之后也想名垂青史。
1...4041424344...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