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小李相国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52章 齐国求救于燕国
齐国田詹只得派遣田横去把守昌城,否则整个齐国可能全部沦陷,齐国殿内,田詹有些坐立不安,旁边的田荣亦是眉头紧皱。
沉吟良久,田荣才缓缓说道:“启禀大王,事已至此,还需增兵啊,丞相把守昌城若是有失,齐国不保矣。况微臣听闻,项羽并非等闲之辈,且当初一举攻下泗水郡,至今无人敢随意侵犯,万望大王思量清楚。”
“汝所言极是,然无解决之法啊。”田詹端坐殿内,语气略显忧愁。
“非也,微臣愿前往燕国,请求燕王发兵,殊不知齐燕赵三国譬如邻里,今齐成国日久,燕国若是坐视不理,往日之事复现矣,不过秦为楚尔。”田荣颇为认真地说道。
现如今项羽发兵,势如破竹,连下齐国十几座城池,若是田横失守,齐王田詹只能迁到辽东地区,到时候只能看中原纷乱,谁强服谁。
田詹此刻也别无他法,只能听从田荣之计,出使燕国,希望燕国能够出兵相助,燕王广和藏荼性情相似,都是草莽武夫。
趁着田横死守昌城,田荣不敢有任何怠慢,仅仅带领两个侍卫和田詹的诏书,向着燕国赶去,田氏建国刚起步,田詹还不想栽在自己的手上。
而韩信这时已经在井陉外备好兵马,只要燕国出兵,韩信立即攻打赵国,若是情况稳定,拿下燕国也不是什么问题。
燕国都蓟,燕王广每日悠闲,藏荼和自己的儿子藏衍则是没事训练兵马,今听闻齐国使者前来,不免有些惊讶。
燕国自立国以来,从未以外界联合亲善过,唯一一次便是项羽发动七王之兵,攻打秦国的时候,藏荼也只是象征性地走下形式。
今田荣前来,藏荼便知道事情不简单,何有一国之公前来请和会盟的,藏荼不敢担待,随即带领田荣来到都城蓟,面见燕王。
燕王广随即设宴宽带,齐国田詹等人以田横最为出色,同时也是各国最为尊重的一人,田荣身为贵族,颇为知礼仪,故而燕王也不敢怠慢。
王侯礼毕,燕王广有些疑惑地问道:“公从齐国而来,却仅有两卒,莫不是齐国内乱,以田横之力,未必如此耶?”
田荣闻言,当即起身,面带忧愁地回道:“启禀大王,齐国国难,万望大王发兵,荣感激不尽!”
“大王有所不知,自七王兵马分散之后,秦楚讲和,项羽本在彭城作福享乐,却不知为何突然发兵攻打我齐国,致使得齐国八城十三县全部被占,若非丞相田横一己之力,此刻楚已灭齐矣!”
话音刚落,燕国群臣大惊,燕王广当即起身,略显仓促地说道:“不知齐王可有来信,本王欲观之。”
田荣哪里敢踌躇,随即从袖中拿出帛书,由宫人呈上去,其言颇为凄怆。
书曰:“齐王詹拜燕王,今国虽有国,然天下终究一家,齐国将成,百官共奋,故而有民,百姓乐业,诸公与会,可谓盛世如此,尚有何求?”
“今楚占三郡,齐之国土,近半而失,霸王不言,穷兵黩武,霸王不欢,屠我子民,齐燕两国,视如唇齿,唇亡齿寒,燕王不知耶?今齐百官同心,抗力暴楚,时不我待,乞求燕王助齐退敌!”
“中原若乱,燕以北方之地,外有暴楚之忧,内有匈奴之患,进退维谷,不知王可察否?且若齐在,暴楚乱秦不敢有所作为,匈奴蛮族不敢有所妄动,今王若观以成败,今日之齐未必非明日之燕也。”
“昌城失守,齐弱而退辽东,项羽用兵如神,定知远交近攻之计,待时攻燕,齐以今日之责不来相助,齐燕共亡矣。”
帛书甚多,燕王看罢,连连点头,“齐王所言,句句在理,虽有所偏差,但事实如此,今若齐国有失,燕国亦损伤。”
“况今赵秦对峙,齐楚相立,多事之秋也,张耳陈余乃是良才,韩信未可知也,量秦赵之胜负难决,而今齐有田横、楚有项羽,非本王贬低丞相,明理而言,田横治国乃人才,若治军,不如项羽远矣。”
听罢燕王的感叹,田荣便觉得事情能够成功,立即上前哭诉道:“大王乃明君,颇为知晓成败之理,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乃战不和也,今齐孤立无援,日后齐灭,燕以一己之力可敌楚也?”
“万望大王速速发兵救援,微臣感激不尽!”
田荣说罢,又是一阵大哭,殿上群臣无不为之感慨,田荣真有古之申包胥秦庭哭楚的气势啊。
燕王广虽然庸人一个,亦是知晓道理,当即命令藏荼率领五万士卒截杀楚军,而项羽先派钟离眛赶往昌城,自己引四万大军从后缓缓而来。
田横与钟离眛交战数日,损伤惨重,好在田横身为丞相,颇得民心,军民同仇敌忾,钟离眛一时也难以攻下。
藏荼乃是武夫,其实力和英布颇为相似,接到燕王的命令,让自己的儿子藏衍做先锋,自己率军在后。
钟离眛驻扎在昌城外三十里的大道上,藏衍先行赶到,丝毫不敢打草惊蛇,待靠近楚军,见其势力不多,立即派兵攻打过去。
楚营之中,钟离眛尚在思索如何攻打昌城,谁知外面已经乱作一团,随即持枪出营,与燕国士卒厮杀起来。
钟离眛根本认不出来这等军队,立即策马冲向敌人主将,向着藏衍喊道:“汝等何人,报上名来!”
“吾乃燕将藏衍是也!小将拿命来!”
两人瞬间你来我往,战上三十回合,不分胜负,钟离眛用枪入神,犹如神龙下海,翻江倒腾,枪枪刺向藏衍要害。
藏衍双锤,亦是犹如两只猛虎,一攻一守,似初入山林,以声震慑山林,向着神龙咬去,虽是铜锤,却使得凌厉如风。
双方各损兵折将,缠斗两个时辰,方才遁去,藏衍则是直接入城,与田横等人回合,而藏荼和项羽正在向着昌城赶来。
钟离眛与藏衍知道形势,交战之后互相通禀主帅,防有敌军,当谨慎而行,免得遭遇埋伏,影响士卒志气。
项羽藏荼各自得到消息,缓慢而行,致使得齐燕与楚相持,难分胜负,毕竟主力军还未赶到主战场。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53章 秦井陉设计攻赵
韩信听说楚国发兵心中暗喜,又听说李左车被疏远,张耳被陈余杀害,立即发兵逼近赵国边境井陉口,此地易守难攻,两边尽是山岭,仅有一条道路可入赵,所以赵国听说秦国进军,只是有惊无险,看似平常。
赵王宫内,仅有陈余在赵王一侧,张耳身亡,剩下的家小全部遣往常山,李左车托病在府内,基本谢绝宾客,也是怕得罪陈耳。
“爱卿可知,秦国发兵多日,蠢蠢欲动,似要攻赵啊。”赵王歇面带忧愁地说道。
“大王放心,此等小事何足费劳,况韩信不过是一介武夫,有何作为,此事交由微臣,定能一举擒拿此贼。”陈余略显骄傲地说道。
“这恐怕不妥吧,本王觉得还是固守城池的好,况且现如今齐楚交战,燕国前往支援,吾等与秦相战,若无援军,胜负难分啊。”赵王歇担忧道。
陈余闻言,只是稍微抿口温茶,随即胸有成竹地说道:“大王放心,微臣定能解决此事,只需一万兵马,便可让秦军有来无回!”
“卿言可信乎?”
“大王若不信,待微臣出城之后,大王可紧闭城门,以待微臣凯旋,不知大王意下如何?”陈余异常认真道。
想来赵国能够托付的人也只有陈余了,赵王略微颔首,“卿多用心,本王派遣两万兵马与你,势必剿灭秦军,稳我赵国根基。”
“微臣愿效犬马之劳,以保赵国宗室!”陈余当即叩首道。
这时韩信依旧在井陉关外,已经安排好两千名士卒在井陉关两侧,只要赵军出了井陉,立即把秦国气旗帜插在山上,扰乱敌方军心。
未到三日,陈余已经带领两万本部人马驻扎井陉,仗着井陉地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情况,先派人送信给韩信。
其言曰:“自赵立国,保百姓,修制度,未曾有过,公能为将,亦是大才,岂不知天命所归不可逆也,秦暴虐致使得百姓之恨高于泰山,流离之苦深于东海,今以暴兵伐战德军,不可谓不逆天时而背人情也!”
“公为三军主帅,日理万机,然不知胜负,实乃意乱也,井陉乃赵之关隘,一兵入关,可挡千军,其窄如此,何以出兵耶?”
“本相又有所知,陈平盗嫂之辈,将军胯下而生,二人无德无耻,相依出兵,殊可知秦君之庸俗,秦将之凋零也,今日罢兵回城,姑且免去罪责,保全性命,可谓无虞也,望将军三思,莫要一错再错!”
账内的韩信看罢诏书,心中多少有些愤懑,但是他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况陈平也在左右,他亦是看过帛书,并未有难堪之处,也使得韩信心情稍微好些。
陈平似乎首先注意到韩信,随即试探性地问道:“将军心烦乎?”
“欲要一灭快之!”韩信握紧拳头说道。
“将军勿急,待某写封帛书还于赵相,其必然出兵,待时赵国井陉可得矣!”陈平似笑非笑道。
韩信略微颔首,“此竖子须大说也!”
陈韩两人商议完毕,次日陈平便写封帛书送到了赵营内,陈余听闻秦国有帛书,心中大喜,以为是降书,甚是兴奋地拆开帛书。
熟不知乃是一封骂书,其言曰:“陈余竖子拜观,幼时无权,仗岳父逢缘,落得千金,后虽成相,张公厚待矣。”
“据所听闻,竖子与张公同魏宗也,相识至今,可谓忘年之交也,今日之权势,张公助力甚多,未曾想却遭逢惨遇,呜呼哀哉!”
“张公得知,其心何其痛哉!竖子小人,为权位如此,上不可知赵王可苟全乎,时势造英雄,所言张公也,时势出小人,所言陈生也。”
“今小生带兵寥寥,口出狂言,训秦军暴虐,吾君以为黄毛小儿嗷嗷狂吠也,仗井陉之地,妄自高大,真乃千古笑话!”
“若真有量,可敢出井陉一战!我军甚是久等矣。”
陈余看罢帛书,心中大怒,“一个盗嫂之辈,一个胯下之辈,安敢如此,随我前往山高处观望!”
然而陈平早就派人查探陈余等人动向,见一队人马出营,立即站在军前高声喊道:“陈余竖子,祸乱赵宫,今日出兵,亡国煞星!”
陈余刚刚上山,便听到这等骂喊,气的浑身发颤,不听左右阻拦,直接调遣两万兵马,出营与秦军相战。
韩信调遣一万兵马,与陈余交战,佯装失败,带兵向着江边赶去,陈余以为韩信乃是懦弱小人,不堪一击,欲要趁势斩早除根,没有多想,竟带着所有兵马出了井陉口。
陈平在山陵中观察到这种局势,立即摆手示意,秦军两千士卒从左右丘陵进入井陉口,将剩下的赵卒全部斩杀,顺便换上秦国旗帜。
而陈余对局势一无所知,只是紧紧追着诈败的韩信,殊不知韩信早就在江边埋伏一万人马,待到陈余靠近之时,直接反打。
本来局势是秦败退,赵紧追,江边的士卒出现时,秦赵两军势均力敌,但是秦军体力上稍微占点优势。
秦军刚刚出来,韩信便着急喊道:“事已至此,必须死战,前有江水,后有赵军,须背水一战!方可活命!”
古代行军打仗,背水靠山最为劣势,未曾想韩信今日却利用背水之兵来战赵军,秦军闻言,军心大振,加上陈余追了二三十里,早已略显疲惫。
秦赵两军厮杀半个时辰,双方优劣一看便知,陈余见情况有些不对,立即下令前军变后军,撤向井陉口。
陈余还未回到井陉口,便有逃出来的赵军禀告,言是井陉口已经被秦军占领,陈余心如死灰,只得与韩信死战,想要冲出包围圈。
井陉口易守难攻,丢了若是去夺,也只是徒劳无功,陈余故而放弃这种打算,只想从前方冲破缺口,欲要过江投奔项羽。
但是韩信人多势众,陈余还未过江便被韩信擒住,至于剩下的赵军,淹死一半,投降一半,秦军大获全胜,顺势占领井陉口。
陈余被秦军擒住,半跪在江边,韩信站在一旁,脸色欣喜,很是高声地嘲讽道:“吾受胯下之辱可再忍一时之气,赵相未曾受辱,竟咽不下一口气,致使得井陉有失,当真可笑,公可自裁,某会命人厚葬!”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54章 赵王无奈唯投降
陈余虽说是权利小人,但也有些骨气,听到韩信这般羞辱,心中愤懑,直接自杀,韩信见状,颇为感慨,只得将陈余厚葬在江水一侧。
赵王听闻井陉被占,大为惊讶,他没有想到的是赵军竟然输的这么彻底,陈余被斩杀,如此这般,致使得赵国除了李左车再无能人。
邯郸城中,百官担忧,反观韩信已经和陈平汇合,将井陉口占领,赵军全部投降,后又连下城,直接逼向赵王都城。
胡亥听闻此事,心中大喜,当即命蒯彻星夜兼程赶往邯郸,告知韩信,邯郸城乃是赵国都城,不可强攻,只能智取,免得留下暴秦之名声。
赵邯郸城外二十里,秦军两万五千士卒驻扎在附近,至于伤员全部遣回咸阳,不过数日,蒯彻便已经赶到,而陈平和韩信此刻正在商议围剿邯郸,继而攻打燕国,毕竟燕国臧氏不在,燕王广不成威胁。
正在两人商议间,蒯彻缓缓进营,韩信见状,不免有些惊讶,当即起身问道:“蒯公不在咸阳料理诸事,何故来此,莫不是陛下有何吩咐?”
蒯彻亦是躬身行礼道:“正如将军所言,陛下确实有令,望将军莫要强攻邯郸,此城乃为赵繁华所在,况且有李左车在内,若是相逼,恐有祸患,依照陛下的意思,希望将军全城而下,莫要以兵相攻。”
“公所言,正是吾二人所想,邯郸李左车尚在,定能成事矣。”陈平亦是认真道。
蒯彻略微颔首,“陛下有诏书与我,令我入城,如此李左车定然投降,并与赵王肉袒负荆出城。”
“莫不是陛下知晓李左车之事。”韩信脸色狐疑的问道。
旁边的蒯彻则是抚须大笑道:“陛下早知井陉口不可力敌,需缓兵离间,故而派韩将军前来,算好时日,正值今日围邯郸,微臣按照吩咐,日夜兼程而至,诚如陛下所断矣。”
“两位在此好生休息,蒯彻先去赚城。”说罢洒脱出营,韩陈两人甚是钦佩胡亥,未曾想陛下竟这般料事如神。
次日清晨,赵国邯郸城门紧闭,赵王歇正在左右为难,忽然有侍卫来报,说有秦使来说和,请求大王相见。
赵王正惆怅不知如何是好,今见秦国故意给出台阶,自然不胜欣喜,当即命人设宴,款待来使,蒯彻与赵王礼毕,酒过三巡,方才说起正事。
使得蒯彻诧异的是,李左车竟然也在宴列之中,然神情自若,似乎并不为赵国的事情担忧,反而就像是意料到结果一般。
蒯彻先是客套地说道:“微臣奉陛下之命,前来说王,今有诏书一封,还请大王读之,望好生思量,以保全宗庙社稷。”
说罢直接取出帛书,由宫人呈给赵王,亲自启封,其言曰:“秦君胡亥觐赵王歇,今离乱之时,家国难保,非草寇为王,即盗贼为侯,使得天下凋零,百姓荼毒,尔来数年矣。”
“朕听闻赵王仁厚爱民,宽而有度,如古之侯相,前有李良祸国,后由陈张乱政,以至于社稷立丘墟之内,群僚居火炉之间,敢怒而不敢言,广武君乃国之栋梁,赵之肱骨,王不宜用,是为可惜矣。”
“陈余祸国日久,井陉之战,妄自尊大,以至于赵军非死即伤,若非我秦国爱民,长平之景今又复现矣,韩将筑城在外,吾知其攻城心切,故而派使臣前来,保全百姓社稷,今王若早降,功名虽不在,利禄优厚,望三思而后行,今若不降,韩魏彰显,韩王听信谗言,身首异处,虽爱而无名,魏王识之时务,保全咸阳,虽狠而有终,言不多载,赵王承起,拜而再拜。”
赵王看罢帛书,心中思绪万千,赵国自立国两载,事故多发,内政失和,方有今日之患,实属命数如此啊。
蒯彻还未开口,赵王便问向一旁的李左车,“公为国无私,本王不识也,竟至于这般田地,公可有良谋也?”
这些天的事情李左车历历在目,韩信陈平之徒尚且能够被秦所用,可见秦君爱才不择出身,今若投降必被厚待,况邯郸城多是平民,一旦开战,殃及池鱼,非己所愿也。
想到这里,李左车缓缓说道:“启禀大王,今赵国不过孤城一座,且燕齐被楚所缠,一时不能脱身,且秦君英明,韩国乃前车之鉴,古之秦统六国,齐王虽被唾弃,却能保全国民,乃大智若愚也,望大王三思。”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主张投降啊,要说以前李左车也是意气勃发,谁料想今日竟然劝降赵王,可谓是人情冷暖谁可知,唯有心中暗自明啊。
蒯彻在旁,亦是紧接着说道:“广武君所言甚是有理,还望大王早做打算,何必一辱再辱,今秦君屈身来请,大王若是执拗,恐身家难以保全是也。”
宴会结束,赵王终究有些动容,拿着手中的酒杯,有些怅然地说道:“本王无能,以至于今日,实乃自取也,怨天尤人诚不该也。”
“下令开城投降!”
随着赵王的声音落下,赵都邯郸城归秦所有,赵王由陈平蒯彻护送离开邯郸前往咸阳,又命李左车跟随韩信,继续北上伐燕,欲要以楚国之事,从后方占领燕国。
咸阳城中,胡亥正在太史院临观诸生讲学,今听闻赵王来咸阳,心情大好,立即命人设宴,特别邀请魏王魏豹前来。
秦王宫前殿,扶苏等人皆在,陈平蒯彻身为功臣亦未曾缺席,赵王魏王一身秦服坐在左右,脸色似乎有些惭愧。
陈平先敬酒秦帝,很是恭敬地说道:“陛下料事如神,吾等佩服,今赵魏来贺,实乃盛世也。”
胡亥稍微摆手,“赵魏二王,起于微末,虽未有国,能有今日之俸禄,也算功成名就,正所谓出身卑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两位乃识时务之俊杰也。”
“承蒙陛下厚爱,吾等心服口服。”赵魏两人齐声说道,使得胡亥愈加高兴。
“来人,置酒高歌,不醉不归!”
诸公甚是高兴,酒过三巡,陈平才凑过身来,向着胡亥低声说道:“启禀陛下,今下赵国,全赖韩信之力,陛下当厚赏矣。”
胡亥略微颔首,“当封侯矣。”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55章 楚王仓促退兵还
陈平听闻胡亥要封韩信为侯,不免有些担忧,当即提醒道:“今韩信不过下一弱国,以此封侯,日后有功,当以何赏?望陛下三思啊。”
说话间,胡亥酒气醒了几分,遂谨慎道:“爱卿言之有理,是朕疏忽了,汝可带诏书前往邯郸,朕拜韩信为平北大将军,位同三公,以示嘉奖。”
“微臣谨遵陛下旨意,不过眼前的事情该如何处理?”
端着酒杯的胡亥颇为认真地看着赵魏两位,甚是低声地说道:“此时尚不可,待时机成熟,子虚乌有将之处死,以绝后患,乱我秦者,命当亡矣。”
宴会结束,魏赵两亡安排在了一起,至此胡亥再也没有过问两人的消息,毕竟囚禁在咸阳,应该搞不起来什么大乱子。
且说齐国昌城内,藏衍与田横守城多日,钟离眛见燕国来援,更是不敢轻易出兵,而藏荼与项羽的军队却陆续赶来。
两军以昌城为界限,相持日久,项羽连下齐国那么多城池,未曾想被卡在昌城,心中异常烦闷,仅率领两千士卒便去叫战。
当真越是莽夫越讲道理,藏荼见项羽仅带领两千士卒来战,自己亦是带领两千士卒迎战,丝毫不耍花招。
燕楚两军阵前,藏荼一人策马上前,甚是客气道:“大王不远千里而来,竟只为攻打齐国,如今占地甚广,何不就此罢手,使百姓安居耶?”
项羽冷笑一声,颇为不屑地说道:“藏荼匹夫,若非汝不求上进,一意孤行,秦早灭矣,今日安敢在此胡言乱语,扰乱军心,实乃罪恶不赦!”
“汝黄毛小儿!穷兵黩武,我今日就杀你祭祀上天,宽慰苍生!”藏荼说着便冲了上去,两人的关系本来就不和,三言两语便成怒气,项羽自是不惧,当即上前应敌。
“汝坏我大计!还敢如此!”项羽举枪去战,藏荼手持两根铜鞭,直接向着项羽的腹部敲去,项羽侧身躲闪,长枪横扫,勉强躲过。
藏荼还未反应过来,项羽已经一手抓住藏荼的铜鞭,欲要将其拽下马来,藏荼见状不妙,双手靠拢,猛地向一侧用力,项羽这才松开铜鞭,用枪驻地,两人终究都是匹夫,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藏荼身为燕人,气力更是不弱于项羽。
项羽挑起长枪向前冲去,转身又是一个回合,藏荼双鞭本来还有架势,时间久了完全就是拼蛮力,然藏荼年岁不低,体力与项羽相比,多少有些差距,百十回合,勉强平手,藏荼有些气虚地说道:“战马疲惫,改日再战!”
“老匹夫休走!”项羽酣战之际,怎容他说走就走,当即策马上前追赶,此刻城门楼上的藏衍见情况危急,飞速出城迎战。
好在燕国盛产宝马,藏荼所乘之马快速进城,转而接战的乃是藏荼之子藏衍,项羽见状,勒紧马缰,有些不屑地看着藏衍。
“汝是何人,速速退开,吾饶你不死!”
藏衍手握双锤,略显精神,立即高声回道:“吾乃藏荼之子藏衍,汝身为霸王,竟欺老至此!当真可恶矣!今日我便取你小命!”
1...4243444546...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