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走出强迫症 找回美丽的日子》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东振明
换一个角度来计算:公交车座位上有针头的概率 1/100 这个概率就意味着每三辆大巴上就会有一个位置上有针头,或者每七辆小巴士上就会有一个位置上有针头,显然不会有这么高的概率。我们姑且认为有这么高的概率,而针头上有血的概率我们认为是一半一半,就是50%,血又是艾滋病人的血的概率是1/1000(这个概率按全国有130万的艾滋病人及艾滋病感染者计算,事实上大概只有不到80万) ,这样算来你被感染的概率只有1/100x50%x1/1000=5/1000000,这个概率的话,也需要你连续每天乘坐公共汽车,持续548年才有可能被感染一次。
事实上根据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来看,这些方式被感染的概率都是0,根本没有必要担心的。
“我担心走路的时候钱包丢了,别人拿着我的身份证去办张手机卡,然后疯狂地打长途电话,欠费好几十万,最后电信公司找我来要钱。”
首先你走路丢钱包的概率我们按1%计算(这个概率意味着你一年将丢3次钱包,同样你并不会比别人更容易丢钱包,看看你周围的人是不是他们平均每年丢3次钱包,所以这个1%的概率已经是很大的了.)其次,根据常识和相关报道来推断,捡到或者偷钱包的人一般只拿里面的现钞,然后把钱包和其他东西一起扔掉。不难理解因为这样做他们自己的风险最小。就算有10%的人会拿我们的身份证去办手机卡,但是,这种人每个月的手机话费不会很多。想想我们自己,就算我们毫无顾忌的使用手机,一个月又能用多少话费呢?最后,如果一个人的话费能达到几万元,那这个人的地位或者经济实力肯定非同一般。这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不会用你的身份证去办什么手机卡了。所以,这些人一个月话费能超过万元的概率不会超过1/1000。如此算来你这个担心最终真的能发生的可能性最多只有1%x10%x1/1000=1/1000000。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从科学的概率论角度来讲,概率等于小于万分之五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其统计学意义是小概率事件在一次随机试验中不可能发生。
可能遇到的问题一:
我要是那个“万一”怎么办?
几乎所有的朋友仅仅通过这样的概率分析还是很难释怀,因为强迫症这个犯罪嫌疑人总是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向极端。没关系,只要我们足够平静,足够耐心,戳穿强迫症的本来面目并不困难。就算这么分析了,最终也发现真的发生最严重后果的可能性是一百万分之一,那如果我正好就是那一百万里的那一个怎么办?只要发生了对我来讲那不就是百分之百了吗?是的,这个逻辑也并没有错。但是这种百分之百仍然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不是肯定会发生的。这种可能性的发生需要前面满足一系列的“万一”,也就是说你要成为这个“万一”需要一系列前提,就是之前一系列的“万一”都真的发生了。根据前面的基本概率分析这个“万一”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会发生一次,而有些是根本不会发生的。也就是说你需要几千年才有机会成为一次那个“万一”,而且很多情况下你永远都不可能成为那个“万一”。
我们和其他人是一样的,如果这个“万一”真的存在,那么对我们和对其他人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没有理由我们比别人更容易发生“万一”。看看其他人是否发生过我们“担心”的这个“万一”呢?有人因为用公共厕所、住宾馆、踩到红色的液体而感染上艾滋病了吗?所以这个“万一”完全是我们自己主观虚构的。要学会把“万一”当成是强迫症的一个信号,我们之所以会经常被这个“万一”所困扰,就是因为我们有强迫症。下次再出现“万一”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正是因为我有强迫症才想到这个“万一”,这是强迫症的症状,是虚假空的。
对于这个万一的百分之百是否需要如此的去担心,可以参考下面的审判二:成本效益分析。
可能遇到的问题二:
另外有些朋友会说:“你让我忽略“万一”的发生,生活在那“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里。那买彩票中奖也是“万一”,也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呢?你为什么不让他们放弃对“万一”的追求,生活在那“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里,而从此不再买彩票呢?”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似乎也难以反驳。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关注这个万一对我们本身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因为买彩票,每天无法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上班的时候无法集中精力工作,脑子里一直想着今天买的彩票会不会中五百万,以致于工作效率下降,吃饭也不知道滋味了,脑子里整天充斥着中奖的事情。很显然,如果是这样,这个人也同样需要心理咨询了。关键的是那些买彩票的人,虽然也在关注小概率的事情,但他们的这种关注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而我们强迫症朋友关注的小概率事情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我们也像买彩票的人们一样,并没有因此而有什么影响的话,那么也不需要咨询了。
附:序列事件概率分析表(把每一个概率事件写在左面,然后在右面估计出此事件发生的概率。然后算出我们担心的最可怕的后果真正发生的概率。)
序列事件发生的概率
p1=
p2=
p3=
p4=
p5=
p6=
最终的概率= p1 xp2 xp3 xp4 xp5 xp6x……=
审判工具二、成本-效益分析
对于一些想法我们需要学着“实用主义”一点,或者“功利主义”一点。就是说一个想法有可能是对的,但这样的想法只会带给我们坏处,或者说带给我们的坏处远远大于带给我们的好处,对于这样的想法是需要放弃的,而去选择那些能带给我们更多好处的想法。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对我们的想法或担心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通俗地说,我们选择想法就要像做生意一样,我们应该去选择那些能挣钱的生意去做,而不是选择那些赔钱的生意去做。首先把我们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分别写出这样想的好处与坏处。
比如





《走出强迫症 找回美丽的日子》 分节阅读_7

如果我使用了公共厕所,我会是那个“万一”
效益(好处):
成本(坏处):
我不使用公共厕所 ,我就不会感染艾滋病
效益(好处)占10﹪我焦虑
我不能和别人一样在外面使用公共厕所
我自尊降低,因为我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
我孤独,因为我不能和朋友在一起吃饭或者唱歌之类的,因为我不敢用那些地方的厕所,朋友联系的越来越少
不能正常的生活
成本(坏处)占90﹪
如果好处和坏处加起来总共是一百的话,那么这个想法的好处占百分之多少,坏处占百分之多少呢?好处可能只占10%,坏处却占了90%。很显然,这是一个赔本的生意,不能再继续做下去了。
可能遇到的问题三:
当然,很多朋友会这样认为,和我的健康以及死亡相比,焦虑、孤独、自尊都算不了什么。所以,这个想法的好处是95%,坏处是5%。这样看来,这是一个挣钱的买卖,我应该继续做下去。是的,一点都没错,和我们的健康及死亡相比,焦虑、孤独和自尊都算不了什么。可问题在于,这么想的好处是一个不确定的收益,而坏处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的着的付出。也就是说,我们在不断地付出,以为会有收益,但实际上我们一直看不到收益,但付出却在不断地进行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周围的人有着和我们相同的收益,但却没有付出我们这样的成本。其他的人也在正常的使用公共厕所,也没有因此而得上艾滋病。这样看来他们和我们所得到的收益是一样的。但他们并没有付出焦虑、孤独和低自尊的成本。如果我们担心大家现在虽然都没被感染,但是不代表以后不被感染啊,那就请看看现在七八十的老人,他们一辈子都在这样活,到现在不也没有感染艾滋病吗?这样看来他们和我们所得到的收益是一样的,但他们并没有付出焦虑、孤独和低自尊和无法正常生活的成本。就好像大家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一万元的收入,别人都是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付出就得到了这一万元钱,而我们却付出了很多很多的成本才得到这一万元钱。这样看来,我们仍然是在做一个赔本的生意,还是不能继续做下去的,还是应该放弃这个想法的。
可能遇到的问题四:
有些朋友还会反驳我,说:“我的收益不是不确定的,也许正是因为我一直不用公共厕所,所以现在才没有得病的;如果我以前用了,可能我现在就不这么健康了,早就得病了呢?这样看来我的收益是非常确定的啊,我所付出的成本也是非常值得的啊。”这看起来又是非常得有道理,似乎又不可反驳了,强迫症总是这样会从各个角度来折磨我们,让我们永远都觉得它是真的,它是真的为我们好才这样的,所以,我们才一直无法摆脱的。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看看我们的父辈或者祖父辈,看看那些七八十岁仍然健在的老人们,他们一辈子也没有怕过公共厕所,也没有怕这怕那,至今不仍然健康地活着吗?他们也没有因此而得什么病啊!数以万计,数以亿计的人们都是这样生活的,不都没有因此而生病吗?所以,我们这种收益是确定的想法还是站不住脚的。
可能遇到的问题五:
有些朋友又会说:“他们是他们,别人是别人,我是我,我和他们不一样,所以我不能用公共厕所”。是的,你是你,你是一个独立唯一的个体,你有着和别人不同的经历和思想。但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人,你和其他的称为人的动物有着无法否定的共性。你和其他人有着相同的躯体结构,有着相同的免疫系统,你并不比别人的免疫能力差,你也并不比别人抵抗能力差,你也并不比别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差,你所处的外界环境也并不比别人的危险,你用的公共厕所并不比别人用的更脏,你摸的钱并不比别人摸的钱更危险,等等等等。这些方面你和别人都是一样的。那么别人都没有问题,你也不会有问题的。别人可以这样正常地生活,那么你也可以这样正常地生活。
再看看如果我们换一个想法,我们的成本和效益又各是多少了呢?
如:如果我使用公共厕所,我可能不会感染艾滋病
效益(好处):
成本(坏处):
自尊增加,因为可以正常的生活
不再孤独,因为可以和朋友正常的交往
能做更多的事情,生活更有意义
慢慢的我会开心快乐起来
效益(好处)占80﹪1、使用公共厕所时我会很焦虑
成本(坏处)占20﹪
还是所有的好处和坏处加起来是一百,那么这个想法的好处和坏处各占多少呢?很显然好处远远多于坏处。而且只要我们坚持这个想法,并且这样去做,慢慢的这个坏处就会消失,而好处会越来越多。
有些朋友会说:“我根本不需要做这样的成本效益分析,我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不合理的,没有任何收益,但我就是控制不住地会这样想,这样回避。”这看起来确实是一个事实,但仍然经不起推敲,我们不会真正去做赔本的生意的。仔细想想肯定会发现这些想法和行为是有好处的。最有可能的收益就是这样想或者这样做,可以使我们不那么焦虑。但这些收益都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它会使我们的焦虑越来越严重的。
附:成本-效益分析表(首先把我们的一个想法或行为写在表格的最上面。然后分析这个想法或行为的成本和效益,然后评估一下成本占多少,效益占多少。)
想法或行为:
效益(好处):
成本(坏处):
1、
2、
3、
效益(好处)占:1、
2、
3、
成本(坏处)占:
3、2、2强迫症第二宗罪:追求完美罪
追求完美也许是每一个强迫症朋友都熟悉的性格因素了。我们相信任何事情都会有完美的解决之道,做到尽善尽美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因此,除非我把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否则我就会很难受,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好像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追求完美还表现在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做决定。总觉得这么做也不够完美,那么做也不够完美,左思右想之后很可能就放弃了。
声音强迫、余光强迫、回读(反复阅读一句或者一段文字)等强迫最开始发病时能看到明显的追求完美在作怪。声音强迫一般是无意中出现的,某种声音之前也一直存在的,只是我们从来没有注意过,突然有一天我们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注意到了这种声音,然后我们就感觉自己受到了声音的干扰而不能专心做事情了,于是我们就想方设法的去让自己听不到这种声音,事实我们越是这样去做,声音对我们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这里声音不是导致我们强迫的真正因素,声音只是外界偶然的因素。还记得我曾说过的春来草自青吗,因为这时我们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这里追求完美起的作用很大,因为我们追求一种完美的做事状态,不允许自己被任何其他东西所打扰,所以一旦有声音干扰了我们的专心状态,我们就心烦意乱了。然后我们又害怕这种状态,又极力的避免这种状态,所以我们最终发展成为了声音强迫。
余光强迫也是一样,相当一部分的余光强迫出现在中学时代,在中考或者高考前的一两年内出现。因为我们追求上课要百分之百的集中注意力,不想被其他任何东西影响,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但我们不懂这个道理。这时看到同桌在转笔,腿在不断的抖动或者看到旁边桌子上有片废纸之类的,这时我们觉得自己的视线被他们吸引了,不能完全认真的看黑板了,于是我们开始控制自己的眼神,结果就是越控制越严重。然后不断的泛化。
也有很多余光朋友不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而是出现在一个偶然的社交场合。当我们和别人说话时,不经意间看到了对方的某个“缺陷”,如对方脸上有颗很明显的痣、对方秃顶、对方肚子太大,对方穿的衣服领口太低,或者注意到了对方的隐私部位。这里有两种主要因素在作怪,一个是追求完美,一个是过度的道德感(参看下面的过度道德罪)。追求完美表现在我们认为谈话的时候眼神应该是自然的,应该和对方有自然的眼神交流,不应该有任何不自然的表现。
回读表现为反复的阅读一句或者几句甚至是一段文字,有的朋友还表现为边看这些文字边在心理默写这些文字,还有的朋友表现为看文字的时候要一笔一划的看,比如看“人”字,会看一撇一捺。这一般在学生中比较常见,而且会经常伴有反复的检查作业,担心自己忘交作业了等等。
还有的朋友表现为非常在意自己说话的发音是否标准、口型是否好看;有的朋友关注自己的发型,头发怎么弄都不满意;有的过分关注自己的衣着;等等。
审判工具三:差不多就行
烦恼来源于错误地追求。要知道完美只是观念的产物,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真正的完美。去追求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当然会烦恼了。
记得前些天偶尔看《西游记》,好像是最后一集吧。说的是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回来时,由于唐僧忘了帮老龟问他的年龄问题,老龟就把他们弄翻在河里。经书都湿了,放在石头上晒。晒好了整理经书的时候,猪八戒不小心一页经书的一角被粘到石头上了,致使这部经书不完整了。当时唐僧非常得伤心和惋惜,不知该如何是好。这么多年历经这么多磨难才取到的真经竟然不完整了,想想是多么的难以承受。这时孙悟空劝师父说:“天地本不全,经文残缺也应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为也!”。这是一句禅机很深的话。要知道天地本不全,又何况我们个人的选择、说话、长相、发型和衣着呢。也许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而且我们所追求的完美一般都表现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面,这样看来就更没有必要花费如此大的精力来追求完美了。而且我们会发现对于我们来说所谓的完美都是暂时的。比如说衣服的问题,我们反复弄了几次之后感觉心理舒服了,这时应该是完美了。但过不了多久我们又会发现刚才的完美还是不完美,还是需要再弄弄,就这样我们一次次的找到完美又一次次的否定完美,搞的自己筋疲力尽。还有那些整齐、精确、对称类的朋友,会反复的摆放一些东西,也是一样的,现在感觉摆好了,过一会又觉得不满意,还是需要反复的摆放。穷思竭虑的朋友也是一样,想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满足不了多久,又觉得不满意,还是要继续思考。这也充分的告诉我们,根本不存在一个终极的完美,存在的只是我们主观暂时认为的完美而已。为了这个主观暂时的完美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是不值得的。凡事都需要有一个度,差不多就行,尽力即可。
可能遇到的问题六:
追求完美有什么不对?差不多就行,那岂不是让我变得不负责任,不思进取,浑浑噩噩了吗?差不多就行,并不是让我们放弃追求,也并不是让我们变得不负责任,不思进取。而是一种更加适用的态度。首先看看,我们所追求的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吗?简单的来说事情可以分为四类:紧急而重要的,紧急而不重要的,不紧急而重要的,不紧急也不重要的。稍微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我们所强迫的事情是属于哪一类的呢?大多数都是属于无关紧要的小事吧。另外,就算我们追求完美没有什么不对,但要明白我们追求完美的目的是使自己的生活或者事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事实上我们得到的是什么?追求完美是不是真的让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更好了呢?事实恰恰相反,追求完美非但没有使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得更好,反而越来越糟糕,这完全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既然是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那么是不是该不要再抱着这个使我们越来越糟糕的信念不放了呢?
审判工具四:求不可得 愈求愈不可得
求不可得,愈求愈不可得,是说有些事情我们刻意地去追求反而得不到,越是去追求就越得不到。关于注意力、状态、呼吸、口水、余光、声音等等都是这类的情况。人的注意力是不可能长时间集中在一点的,那些在中学时代开始出现声音强迫和余光强迫的都是这样。因为当时想要百分之百地集中注意力




《走出强迫症 找回美丽的日子》 分节阅读_8
听课和学习,所以不想让其他任何事情打扰自己的学习。所以当听到什么正常的声音或者看到旁边很常见的东西,就认为这影响了自己的状态,从而拼命地去控制想保持百分之百的集中注意力,结果就是越控制越糟糕。打个比方来说,比如说我们所有的精神能量加起来是100,如果我们不受干扰地在听课,那么我们这100个精神能量就都用在听课上了。这时,我们看到了同桌在转笔,这占去了我们10个精神能量,如果我们不去理会这些,那么我们还有90个精神能量用在听课上,效果也是不错的。但,我们不能接受这样,我们就想方设法的花精力去让自己看不到这些,这样我们就用了10个精神能量来控制让自己看不到这些,这样我们用在听课上的精神能量就只有80了。如果游戏就此打住那我们也是幸运的,还有80个能量在听课。问题是,我们不会就此打住的。我们马上意识到了现在的状态还不如刚才呢,刚才还有90个精神能量在听课呢,现在只有80了。于是我们烦躁了,烦躁又占去了我们5个精神能量,我们就又拼命的想找回刚才的好的状态,我们又去控制自己不要看到这些,这种控制又占去了我们15个精神能量。这一轮下来我们就只剩60个精神能量在听课了。如此下去,我们能用来听课的能量就越来越少,结果一堂课我们就真的没有听到什么了,精力都用来控制余光问题了。之后,下次还没上课就开始担心我会不会又注意到这些东西啊,出现了可怎么办啊,千万别出现了。就这样我们陷入了强迫的泥潭。甚至有些朋友因此而休学。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我们能做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第一次注意到同桌转笔的时候不要去控制,而是顺其自然的接受,不要去追求那种百分之百的好状态,这样我们听课的注意力就能保持在90左右,以后也不会形成恶性循环。
再比如和别人说话的时候,由于余光的问题我们可能会注意对方的某个“缺陷”部位或者对方的隐私部位,或者注意到旁边的东西。如果我们不追求说话时的状态,不要求留给对方一个完美的印象,而是接受自己的眼神,那么我们可能只有20个精神能量注意别的东西,还有80个精神能量用在谈话上。但由于我们的不接受,我们极力地去控制自己的眼神,而眼神又是很难控制的,这种控制就又占去了我们30个精神能量,这样我们就只有50个精神能量用在谈话上了。这时,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状态这么糟糕,就开始紧张和慌乱了,结果紧张和慌乱又占去了我们20个精神能量,我们用在谈话上的只剩30了。这样你就发现,有些时候听不到或者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自己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导致说话很难流畅地进行。以后还没开始和人谈话就先害怕了,我们认为都是这该死的眼神才使自己这样的,于是更加用力地去控制。殊不知,真正让我们情况这么糟糕的并不是眼神的问题,而是我们太追求一种完美的状态了,太想去控制眼神了,从而才使我们的情况越来越糟糕的。
关于声音的问题也是一样,一般来说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是我们人类可以听到的,我们已经听到了的声音想让自己听不到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们是否去注意的问题。我们越是让自己听不见这些声音,就是越在注意这些声音,也就越能听到这些声音了。
123456...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