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长生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海鶄落
杨开面无表情,声音阴冷,“我是坏人,我下地狱,你们都是好人,现在能打了吗?”
僧人焉能听不出杨开言语之中的嘲讽和鄙夷,但大敌当前,他们也顾不得多想,各执兵器与倭寇混战厮杀。
倭寇此番孤军深入,为的是偷袭粮草,并不与僧众多做纠缠,虽然衣不蔽体,狼狈非常,却仍想建功再退,为首的二人一声令下,一干倭寇立刻撇下对手,分头冲向粮队。
“拦住他们。”领头的僧人高喊下令。
听得僧人言语,长生怒气上头,险些背过气去,本想彻底袖手旁观,让和尚自作自受,却又心疼那些来之不易的粮草,深深呼吸之后冲一旁的杨开低声说道,“让他们将火把灭了。”
杨开提气发声,“他们没带火种,快灭掉火把。”
杨开喊过之后,为首僧人方才回过神来,高喊下令,命粮队各处灭掉火把和油灯。
没了火种,倭寇便不得纵火烧粮,加上僧兵紧随追赶,眼见不得完成任务,为首的倭寇一声令下,率众撤退。
倭寇的底裤与中土的底裤不太一样,并不是宽大的四角平边,而是用布带裹住了私处,比中土的底裤要小很多,加上外衣尽去,急撤之时漫山遍野全是白条儿。
虽然黑夜之中光线不明,但白条儿却很是显眼,为僧兵的追赶提供了很大便利。
但是令二人没想到的是一众僧兵刚刚追出没多远,为首的僧人便高喊下令,“穷寇莫追,别中了他们的调虎离山之计。”
杨开只是话少,不表示他没有火气,见这些僧人又要错失良机,不由得气急高喊,“倭寇孤军深入,何来援兵?我们已经在他们的坐骑上动了手脚,快快追杀,以绝后患。”
“南无阿弥陀佛,”为首的和尚合十唱佛,“施主稍安勿躁,贫僧等人奉命押运军粮,不宜节外生枝。”
杨开气急发笑,“哈哈,你让我稍安勿躁?”
“这十万兵马放在和尚手里算是彻底废了,”长生高声说道,“就这种软趴趴,黏糊糊,慢悠悠的德行,除了糟蹋朝廷的粮食,什么事儿也做不成。”
听得长生言语,杨开火气大减,因为长生所说正是他心中所想,而且字字中的,句句解气。
山下的僧人也听到了长生的话,先前还对他们通风报信多有感激,而今见他言语尖锐,对他的感激之情瞬时消弭殆尽。
“我终于知道释玄明为什么被他们逐出山门了,”杨开正色说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啊。”
长生没有接话,转身朝着不远处的黑公子走去。
杨开跟了上来,手指那些正在狂奔撤退的倭寇,“王爷?”
“算了,算了,他们又不是冲咱们来的,放了吧……”





长生 第四百零六章 再入江淮
对于长生的决定,杨开并未反对,对和尚多有失望只是次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他旧伤未愈,元气未复,而倭寇虽然已无斗志,却有上百人之多,其中还有紫气高手,一旦动起手来,二人凶多吉少。
长生放走倭寇也是实属无奈,他很清楚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但他没办法,此时想要留下这些倭寇,只能说服这些僧人一起动手,但人家明显不愿动手,自己总不能再拿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
山下的僧人此时也是尴尬非常,实则他们很清楚如果没有二人的提前告警,没有二人的坐镇震慑,倭寇不可能善罢甘休,粮队也很可能保不住,但长生先前的那番话实在是太过刺耳,搞的他们威风扫地,颜面全无。
就在山下僧人迟疑要不要冲二人道谢之时,长生和杨开已经翻身上马,疾驰离去。
疾行东去之时长生转头回望,此时那些倭寇已经回到拴马的树林,他们先前之所以毫不迟疑的脱衣避毒,乃是有恃无恐,知道树林里还有衣物可供更换,但跑回树林发现衣服全没了,寻之不得只能翻身上马,试图策马离开,而那些马匹都被长生动过手脚,结果可想而至,人仰马翻,乱成一团。
长生转头回望之时,杨开也做着相同的事情,见倭寇光着屁股乱成一团,免不得惋惜叹气,多好的杀敌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这一刻长生心中除了窝火还有无尽的失望,还是那句话,和尚可能是好和尚,但他们却不是好士兵,临阵对敌哪能慈悲为怀,同尘先前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围而不攻,试图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遭到了敌人的偷袭,损兵折将,粮草尽毁,搞的狼狈非常。而今押粮的僧人还是这样,心慈手软,瞻前顾后。
他先前之所以将话说的那么重,固然是为了发泄心中不满,同时也是希望能激起这些僧人的血性,没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之心,怎能扶正纠偏,除魔卫道?
长生的脸色不好看,杨开的脸色更难看,他的心情比长生还要复杂,俗话说没有比较就分不出优劣,与这些含混不清,无端纠结的僧人一比,己方的队伍杀伐果断,配合默契。他之所以愿意跟着长生,除了身受长生大恩,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跟着长生很是爽利,长生恩怨分明,从不做无谓的纠结。
长生发现杨开脸色难看,猜到他正在为之前杀掉了那几个婴孩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沉吟过后出言说道,“你没有做错什么,那些婴儿的父母已经遇害了,即便你不杀他们,他们也很难活命。”
“僧人可以收养他们。”杨开情绪低落。
见杨开接话毫不迟疑,长生知道自己猜对了,杨开的确在纠结此事。
长生知道此事的严重性,若是不能打开杨开的心结,此事将会成为他的心魔并一直困扰他,急切思虑之后出言说道,“打仗总会死人,我不认为你做错了什么。”
不等杨开接话,长生再度说道,“你知不知道同尘和尚被烧掉的那些粮草能救活多少灾民?你知不知道为了给同尘和尚增补粮草,大唐要饿死多少人?你的确杀了那几个婴孩,但你也在无形之中救下了许多人,这可不是自欺欺人,你也知道我说的确是实情,日后每当你想起自己杀了那几个婴孩的时候,也要想想如果不杀他们,倭寇万一趁机焚掉了粮队,同尘统领的十万兵马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多谢王爷开导,我没事的。”杨开心头略轻。
唯恐心魔消的不够彻底,长生再度说道,“你今日之举,势必遭到喜欢以道德圣人自居民众的诋毁和诟病,不用管他们,那些人只会诋毁污蔑,真让他们来处理这种情况,直接束手无策,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指的就是这群人,屁大的事儿干不成,挑毛病一个顶俩。”
杨开虽然平日里沉默寡言,却是心细如发,感动长生的宽慰劝解,便出言笑道,“王爷,您放心,我真的没事儿。”
“没事儿就好,”长生说道,“正所谓无惧千夫所指,但求无愧于心,你看看我,主政御史台和户部几乎得罪了全天下的官员,此后又蒙受皇恩,异姓封王,更是招致无数人的嫉妒,我现在已经不是千夫所指了,而是万夫所指,人人记恨。”
“王爷放心,两害相衡择其轻的道理我还是懂的。”杨开说道。
“你能这么想我就放心了,”长生手指北方正在重新燃点火把的粮队,“我先前说的也不全是气话,这十万兵马放在同尘手里迟早会全军覆没,三十万新军是朝廷最后的家底儿,龙颢天的那十万已经指望不上了,如果同尘的十万大军再出问题,张真人就算有天大的能耐也无力回天,因为他手上的兵力严重不足。”
“可不可以将今日之事上奏皇……”
不等杨开说完,长生便打断了他的话,“不成,我与龙虎山关系密切,即便说的确是实情,皇上也会怀疑我夹带私情,只能等皇上自己醒悟。”
“希望皇上能早些醒悟,”杨开说道,“就他们这般腐仁愚善的心性,兵败是迟早的事情。”
长生叹了口气,没有再接话,对于皇上兵分三路一事他始终搞不懂皇上究竟是怎么想的,虽然他和皇上接触不多,对皇上的心性却也有所了解,皇上的确多疑,担心这三十万大军由一人掌控会尾大不掉,成为另外一个拥兵自重的藩镇,但皇上也应该想到龙颢天和同尘不适合带兵,既然如此,皇上为什么还要将二十万大军分给他们?
随后很长一段时间二人没有再交谈,清冷的夜风逐渐吹散了二人心中的憋闷和火气,四更时分二人进入江淮地界,长生辨明路径之后再度离开官道,拐进了小道儿。
当日他和大头以及释玄明曾经去过江淮,一来一回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此番他走的是当日回返时的那条路径,之所以走这条路有两个原因,一是这条路不是官道,路人较少,不容易暴露行踪。二是他想顺路确认一下当日埋下的骨灰坛是不是还在原处。
此前他已经将骨灰坛埋藏的具体位置写了下来,交给武田真弓并让其转交给了丰田勇一,只要武田真弓照做了,就足以抵消当日将龙脉衍续图谱偷着交给他的罪过,自此之后,武田真弓再不亏欠本国同胞,同样,他也不再亏欠武田真弓。
为了隐藏行踪,二人只能夜里赶路,日出之后便寻找僻静之处歇脚休息,有些事情不是不去想就不会发生的,放走了试图偷袭粮队的那些倭寇,他们二人出现在附近的消息就会走漏,作为倭寇一方,一定会怀疑他出现在这附近的动机,说白了就是会疑惑他跑到这里做什么?
此前他和大头释玄明曾经夜袭麒麟镇,那一仗倭寇是吃了大亏的,有了前车之鉴,倭寇肯定会率先想到他们是不是又想故技重施,在这种情况下倭寇极有可能自麒麟镇设伏,等待他们自投罗网。
两日之后的凌晨,前方出现了一处干涸的河床,上次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条小河,而今之所以干涸断流乃是因为倭寇自上游掘开河道,令得河流改道,而倭寇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乃是因为当日他就是自这条河流佯装遗落骨灰坛的。
埋藏骨灰坛的地方位于河流的东岸,到得附近,长生并没有直接过去察看,而是自距埋藏地点数里之外的山坡上停了下来,一边歇脚休息,一边居高临下的观察那片区域的动静。
一整天,埋藏骨灰坛的那片区域都并无异常,夜幕降临之后,二人再度动身上路,途经埋藏骨灰坛的那片区域时长生也只是随意瞥了一眼,不曾下马,更不曾挖掘。
虽然只是一瞥,却已经可以确定骨灰坛没有被人挖走,一是那片区域没有挖掘的痕迹,二是那片区域的杂草相对稀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地下埋有铁器,铁器阻隔了地气,令得生气不旺。
武田真弓已经离开多日,但骨灰坛仍在,这便说明武田真弓并未将骨灰坛埋藏的地点告知倭寇。
这一发现令长生心头很是沉重,武田真弓是他的师姐,他不希望看到武田真弓被倭寇视为叛徒,漂泊异乡,有家难归。
在距麒麟镇不足两百里时,长生打消了去麒麟镇探查的念头,因为倭寇已经知道他和杨开出现在附近,势必会做出相应部署,二人此时冒险前往麒麟镇,看到的不一定是倭寇真实的情况。
二人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确认倭寇渡海所乘坐的大船停靠在哪里,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二人便绕过麒麟镇,直接赶往海边,令长生没想到的是三艘巨大的木船就停靠在江淮的近海码头,倭寇并未刻意隐藏。
船只周围虽有官兵驻扎,数量却不是很多,自远处观察良久,也不见有倭寇出没。
确定了船只所在以及周边的情况,二人便不再耽搁,悄然退走,赶往江州与大头等人会合……




长生 第四百零七章 抢夺船只
江州位于江淮的东北方向,离江淮不过四五百里,二人初更动身,三更不到便赶到了江州地界。
大唐共分十五道,十五道下辖三百五十多个州,根据所处位置以及人口数量,州又分为上州,中州和下州三类,下州人数较少,而且地势相对偏远,位于海边的江州就是下州。
二人之前与大头等人约定的是自江州码头会合,虽然二人从未来过江州,但江州总共就那么大,而且既然是码头,自然是建在海边的,故此寻找起来并不困难。
二人来到码头时码头上已经堆积了大量米粮杂物,虽是半夜时分,码头上仍然灯火通明,一部分人正忙着自马车上往下搬运粮草,而另外一些人则忙着将码头往深水处扩修,江州的码头太小了,太大的船只根本无法靠岸,想要往船上装载给养,只能将码头往深处延伸。
大头此时正在吆三喝四的指挥民夫卸车,见长生和杨开来到,立刻放下手头活计,快步迎了上来,“王爷,此行可还顺利?”
“尚可,”长生四顾打量,“你们准备的怎么样了?”
码头上人多眼杂,大头没有立刻接话,而是带着二人来到僻静之处,“您清单上写下的东西都备齐了,船工和船老大也请到了,码头再有个把时辰也能完工,随时可以动手。”
长生点头过后随口问道,“我之前跟礼部索要的东海海事图,朝廷有没有发过来?”
听得长生言语,大头立刻探手入怀,取出一张反复折叠的地图双手递向长生,“今天傍晚刚到的。”
“你先收着,”长生摆了摆手,转而出言问道,“他们两个呢?”
大头收起海事图,转而伸手指向码头西北方向的树林,“在远处盯着呢。”
“把他们叫过来,事不宜迟,咱们今晚就动手。”长生说道。
大头点头过后冲远处招了招手,不多时,余一和释玄明牵马来到。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之前已经详细计划,但真正动手之前还是要再仔细梳理一遍。
这次动手需要兵分两路,大头独自一人骑乘金雕,携带十坛混合了大戟的桐油,大戟乃剧毒之物,焚烧所发出的烟雾也含有剧毒,而桐油黏稠易燃,两者混合之后会剧烈燃烧并散发毒雾,大头比众人晚一个时辰出发,携带这十坛桐油赶去麒麟镇。
大头先前曾经去过麒麟镇,知道具体位置,大头赶到麒麟镇上空之后将桐油引燃并自高处投掷下去,能烧掉倭寇的老窝自然最好,便是不能,也要搞对方个手忙脚乱。
大头扔下桐油之后立刻调头回返,赶回江州码头,催促民夫将未完之事尽数收尾,然后等待众人乘船靠岸之后指挥船工水手往船上搬运给养米粮。
大头前去偷袭旨在声东击西,分散倭寇的注意力,如若不然,倭寇在发现海边发生意外之后,很可能会倾巢出动,前往增援。
长生四人直接赶往江淮码头,由于四人都不会开船,此行还必须带上船老大和二把式。
单有船老大和二把式还不够,还得有船工,似那种可以漂洋过海的大船,单是划桨摇橹的船工就有数十人,船工己方已经请好了,但这些人无法与四人一同赶往江淮。
故此想要将大船开回来,还必须自码头抓些士兵充当船工,这些士兵可能没有船工那般娴熟,但是有船老大和二把式指挥,划出个几百里应该没什么问题。
动手之后,杨开,余一,释玄明三人负责擒拿士兵,开走大船。而长生则负责烧毁另外两艘大船,除此之外还得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方高手。
安排妥当,长生四人先行动身,同行的还有一对父子,父亲是船老大,儿子是二把式,所谓二把式实则就是船老大的副手,万一船老大发生意外,二把式也可以代行其职。
大头心思缜密,虑事周详,这件事情就做的很漂亮,找一对父子是最为稳妥的作法,正所谓父子连心,二人都在船上,当爹的肯定不会让儿子以身涉险,而当儿子的也肯定不会允许老爹有去无回。
释玄明与船老大同骑,长生则载着那个弱冠少年,众人连夜动身,直奔江淮海边。
由于先前已经探过路,此番便轻车熟路,一行人暗夜策马,疾驰狂奔,终于赶在五更之前来到海边码头。
世人多以为二更和三更是人睡的最沉的时候,实则不然,黎明时分人睡的最沉,而且天色渐亮,人也会疏于防范。
麒麟镇离海边不过二三百里,自海边可以清楚的看到麒麟镇方向出现的火光,火光一起,众人立刻动手,余一三人带着船老大和二把式登上了他们选定的那艘大船。
发现有人抢船,负责看守船只的士兵立刻冲上来阻击拦截,余一等人来者不拒,擒而不杀,片刻工夫便拿下了数十人。
虽然己方只有杨开,余一,释玄明三人,而被俘的士兵足有三四十,但这些士兵却并未尝试群起反抗,而是老老实实的钻进船舱,在船老大的指挥之下划桨开船。
实则这些士兵完全有能力进行反抗,至少可以分头逃走,而杨开三人也不可能将他们全部杀掉,但他们都不愿做那出头鸟,贪生怕死只是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愿别人占便宜,内心深处的想法惊人的相似,凭什么老子出头倒霉,而你们却闷声受益?
在杨开等人抢船拿人的时候,长生掠上了另外两艘大船,催动纯阳灵气四处放火,看似是在随意放火,实则却是深思熟虑,他放火烧船并不是怕倭寇乘船追赶,而是要做出不希望对方乘船追赶的假象,实则内心深处是希望倭寇乘船追赶的,如果此番将倭寇的船只尽数烧毁,即便倭寇想要回兵救援,也没有船只可用了。
火必须放,但放火的同时还不能让倭寇看出自己手下留情,既要表现自己的决然,又不真正的伤及大船的根本是很难拿捏的,不过长生却想到了一个极为巧妙的办法,这三艘大船样式和大小都差不多,除了己方抢走的一艘,另外两艘一个放火烧船头,一个放火烧船尾,烧桅杆的就不烧船舱,烧船舱的就不烧桅杆,如此一来倭寇就可以在扑灭大火之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两艘破船合二为一。
眼见己方众人已经将马匹牵上甲板并开船离岸,长生便停止放火,凌空跃起,落到了抢来的那艘大船上。
船老大掌舵高喊,被俘的士兵摇橹发力,大船横舷转向,破浪北上……




长生 第四百零八章 扬帆出海
众人抢夺的这艘大船形体甚是巨大,长达二十多丈,宽五丈有余,单是甲板之上就有三层。
大船的船桨位于甲板以下的船舱里,余一下到船舱逼迫被俘士兵划桨开船,杨开和释玄明分头搜查大船的各个房间,而长生则自留甲板,眺望码头,观察情况。
负责看守船只的士兵足有二三百人,他们只虏走了四十几个,余下的那些士兵虽然在众人抢船时畏缩不前,但是在众人离开之后上船救火却很积极,而这也正是长生希望看到的,自己先前自两艘大船上多处纵火,如果扑救不及时,大火一旦蔓延开来,两艘大船很快就会化为灰烬,到得那时即便倭寇想要回援本土也无船可用了。
被俘的士兵为求活命无不奋力划桨,大船很快远离海岸,进入深水区域。
除了船舷两侧的大量船桨,船上还有多处船帆,年轻的二把式来到甲板确认过风向,随后跑回船舱喊来了几个被俘士兵,几人合力拉拽绳索,利用高处的辘轳将沉重的船帆缓慢拉起。
长生当年曾经自渝州乘船沿江而下,当时搭乘的官船上也有船帆,故此他对船帆的作用也有些许了解,船帆的作用是借助风力,除了逆风时船帆没什么用处,顺风或偏风时都可以利用船帆借风加速,今晚刮的是西风,西风往东刮,并不向北,但是只需调整船帆的受风方位,也可以借风北上。
众人抢到的这艘大船足有七面船帆,二把式带人拉起了其中三面,船帆受风借力,航速大增。
不多时,杨开和释玄明一前一后的押着十几个船工自船舱里走了出来,这些船工并不是中土人氏,全是身材矮小的倭人。
来到甲板之后,不等杨开和释玄明说话,这些倭人便主动跪了下来,眼神之中满是惊恐,全无倭寇的穷凶极恶。
“都试过了,这些人没有灵气修为,看穿戴应该是船工。”释玄明说道。
长生点头过后逐一打量这些倭人,视线所及,诸人尽皆胆怯低头,不敢与之对视。
“你们是什么人?”长生问道。
听得长生发问,一干船工越发惊恐,但这些人貌似都不会汉语,虽然紧张惊恐,却也只能支吾比划。
“你们是什么人?”长生改换日语再度发问。
眼见长生竟然会日语,一干船工大喜过望,争先开口,表明身份。
这些人的确是船工,但他们没有任何官方背景,都是被招募而来的,每艘船都有六十多名船工,大船靠岸之后其他船工都下船游玩去了,他们几个不舍得花钱,便一直住在船上。
听罢众人讲说,长生再度环视众人,与此同时用汉话征求杨开和释玄明的意见,“如何处置他们?”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不伤平民,历朝历代都是这个规矩,”释玄明说道,“我看他们都是苦力劳工,也没必要为难他们,要不都放了吧?”
不等长生接话,杨开便抢先开口,“不能放。”
“留着干嘛?”释玄明不明所以,疑惑转头。
“咱们临时招募的那些船工都没有出海经验,”杨开正色说道,“这些倭国船工漂洋过海,多经风浪,而且他们熟悉路径,咱们此去倭国很可能用得着。”
杨开言罢,长生和释玄明都没有立刻接话,杨开自然知道己方这次只是虚晃一枪,并不是真要杀去对方老窝儿,但他却故意当着这些船工的面放出假消息,杨开是最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之所以有此一举,极有可能是发现这些船工之中有人能听懂汉话却在假装听不懂。
短暂的沉默过后,长生点了点头,转而用日语冲这些船工说道,“不用害怕,老实待在甲板上,我们不会伤害你们。”
1...156157158159160...2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