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逆水行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米糕羊




第三百九十六章 白色粘稠
    临近除夕,西阳城里家家户户忙着置办年货,许多邸店生意兴隆,掌柜和伙计们为年前的最后一次销售旺季而忙碌,工场、作坊的生产也渐渐停止,工人们即将领取工钱,置办年货回家过年。

    但西阳城外某造纸场,依旧全力开工,随着各地对纸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造纸场也越来越忙碌,即便到了年底,也忙得不停。

    然而回家过年是所有人的执念,所以即便市场需求旺盛,各造纸场东主也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年底突击生产,以便新年假期里有足够的纸张供应市场。

    而现在,这家造纸场的一个车间里,工人和技术员们却不是在全力生产。

    一个庞大的蒸煮釜正在运行,所有人都在安全防护墙后紧张的看着这个庞然大物,其中就包括几个道士,还有观察使李三九。

    这个蒸煮釜加装了几个关键装置,正是有了这几个装置,才能保证蒸煮釜能够将木材(已切片)蒸煮成木浆,木浆经过漂白等一系列工艺后,就能制作成纸张。

    为了这几个装置,技术员们琢磨了许久,一直未能成功,而五庄观的梁道长也和技术员们一道研究了数年,前不久终于实验成功。

    这个成功,是伴随着反应釜的大爆炸出现的。

    现在,就是见证突破的时候,在场的人们都翘首以盼,唯有李三九一头雾水。

    他作为观察使,自然要观察各地发生的事情,然后上报天子,如今身处西阳,正好有一个技术突破,所以必须现场观察,以便尽快将好消息上报。

    当然,若成功了,西阳的造纸业行会也会将这消息上报、

    见着时间还早,李三九认真看起资料,又有造纸场的技术员在一旁讲解。

    他对造纸不熟,需要人点拨。

    简单来说,造纸是一门技术活,尤其大规模造纸,其技术难度可不是小作坊造纸能比的。

    大规模生产,讲的是低成本、高良品率,而之前,黄州的造纸工场,其产品基本上都是以竹纸为主,因为竹子“蒸煮”制浆相对容易,竹子的生长速度也快、量大。

    但随着用纸需求的暴涨,光靠种竹子已经赶不上旺盛的市场需求,于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老问题重新浮现:能不能大规模用木头造纸

    虽说滥砍滥伐不对,但郁郁葱葱的大别山脉,以及江南的绵延大山,那么多的树木若可以适当砍伐,以其为原材料造纸,可以让造纸业的产能出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如何高效、低成本蒸煮木材制浆,一直是个大难题。

    正如用高压锅煮骨头汤能将骨头煮得发软那样,各造纸场的技术人员不是没想过用高压锅来蒸煮木材,但这样的尝试做了很多次,全都以失败告终。

    但每一次失败,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数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随着时光流逝,终于到了最关键的一步:一个能耐高压高温(相对而言)的高压锅。

    也就是需要一个高效、耐用的蒸煮釜(反应釜,让木材被蒸煮为木浆)。

    其他的工艺都已攻破,就是这个蒸煮釜成了最后的拦路石。

    要么蒸煮出来的木浆不合适,要么蒸煮釜不稳定容易爆炸,反正就是无法研制出耐用的蒸煮釜。

    现在,这块拦路石就要搬开了。

    梁道长解决了蒸煮釜上几个关键装置的设计问题,不仅实验成功,还为了确认这几个装置的绝对有效性,不惜以牺牲一个反应釜为代价进行验证。

    听到这里,李三九不由得看了看那头发花白的梁道长,心中暗道“实验狂人”果然无法以常理度之:五庄观的一个常见试验用反应釜可是造价不下五万贯啊!

    但为了造纸,这样的实验代价必须承受。

    &n



第三百九十七章 擦手纸
    春暖花开,阴山山脉北麓,大草原南沿,武川城外,此起彼伏的帐篷遮盖大地,旌旗如林,兵马如潮,周国皇帝巡边至此,于武川故宅祭拜先人。

    随行文武百官,也有在武川故宅祭拜先人者,那就是唐国公李渊。

    将近九十年前,魏国北部边境六镇:怀荒、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的戍卒叛乱,动摇了王朝根基,史称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直接导致元魏衰落,而武川镇的豪强、镇民、将卒,形成了一个军事团体,李渊的祖父李虎,当年就是这个军事团体中的成员。

    武川的武人集团入关中后,和关陇当地豪强联合,建立西魏,即后来的周国。

    西魏年间,武川-关陇集团的几个头面人物得封柱国,是为八柱国,唐国公李虎便是八柱国之一,所以作为第三代唐国公的李渊,伴驾来到武川后,自然要带着儿子们到故宅祭拜先人。

    李渊如今有四子,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三郎李玄霸道,四郎李元吉,如今都在武川,他们看着眼前这不起眼的小院落,一个个欲言又止。

    他们觉得曾祖当年住过的地方有些破旧,远不及自家府邸那么气派,最关键的是,时间隔了那么久,会不会找错地方了

    大家折腾了许久拜错地方,传出去那可是很丢脸的。

    李建成已经二十来岁,有见识,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解,但沉得住气,十岁出头的李世民很聪明,虽然有疑问,但见着兄长不吭声,他也不吭声。

    岁数更小一些的李玄霸和李元吉,东张西望了片刻,见着父亲也在打量四周,便低声问:“阿耶,这地方真的没错莫”

    “嗯,没错的。”

    李渊点点头,面上镇定,但心里也有些犯嘀咕,然而拜都拜了,不是也得是。

    他年幼丧父,母亲没去过武川故宅,几位长辈也是如此,所以李渊本人对于武川故宅的位置不甚明了,眼下这地方,是有司根据资料推定的。

    故宅位置得靠外人来推定,李渊觉得有些无奈,但相关资料颇多,可以相互印证,想来不差。

    最重要的是,武川城里宇文家、独孤家、杨家的故宅地址没错,那么由此推断出李家的故宅位置,肯定错不了。

    虽然武川城所在地区长期为突厥控制,但武川故宅位置对于武川勋贵的后代来说,不算太陌生,有司仔细考据,所得结论应该不会错。

    现如今,元魏六镇故地重新纳入中原朝廷的控制之下,昔年破败的武川城,如今已变成繁荣的边疆大城,城池规模扩大数倍,不仅有驻军及其家属,还有大量百姓定居。

    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李渊作为后代重新游历,别有一番感慨。

    那就是若没有黄河航运的支撑,这破地方还真是苦寒之地,不要说比不上关中,连朔州都比不上。

    难怪当年会出事。

    李渊带着儿子们在武川街头漫步,看着鳞次栉比的邸店,看着来去匆匆的行人,完全无法想象九十多年前,六镇军民那困苦的生活情况。

    六镇的存在意义,是作为最北部的边防线,防御当年的草原霸主柔然(蠕蠕),而六镇军民在为国戍边的同时,却要承受沉重的赋税、盘剥,而且地位低下,所以不满与日俱增,直到怒火被点燃。

    如今,六镇故地重新变成了朝廷的北部边防线,同样有大量军民戍边,却因为成了几个主要的边贸商埠,变得异常繁荣,李渊知道这都全靠黄河航运的支撑,使得大量人员、物资流通十分便利。

    产自中原的茶、瓷器、丝绸、蔗糖、铁锅还有各种手工业制品,经由黄河北上,翻过阴山山脉,销往草原,而草原各部蓄养的马、羊、奶酪制品、羊毛,大规模南下,销往关中。

    边贸的快速发展,让位于商路必经之处的武川繁荣起来,与此同时,朝廷对河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如今终于有了成效,逐年增长的粮食产量,能够支撑起更多的



第三百九十九章 大问题
    夜,大帐,一身酒气的宇文温和儿子们交谈,除了太子外,皇子宇文维屏和宇文维行亦在座,虽然一身酒气有些不体面,但时间紧迫,宇文温顾不得那么多,他要利用好每一天,容不得虚度光阴。

    今年一开春,宇文温就很忙,科举的会试、殿试在长安举办,待得殿试结束点出新科状元、黄河解冻,他便马不停蹄赶往河套,巡视边疆、慰问戍边将士。

    顺便到武川接见始毕可汗。

    忙完这件事后,将近二十岁的宇文维屏和宇文维行会出镇地方,一个任益州总管,一个任相州总管。

    出镇地方,意味着离开长安,儿子不能再在身边接受教诲,于是宇文温要抓紧时间给儿子们上课,讲一讲时事。

    如今突厥可汗到武川朝见,所以父子谈话内容是突厥相关,包括其习俗,宇文温要让儿子们熟悉这个汗国,不要有什么误解和偏见。

    他要让儿子们知道,游牧民族构成的文明,和农耕民族的文明不一样,无论是生活习俗、文化、宗教信仰还有社会形态都是如此,这一切都取决于生活方式,很难调和。

    “大家都注意到了吧,始毕可汗及其几个弟弟,脸上带着淡淡刀疤,还不止一道,这当然不是意外,而是一种习俗,名为剺面....”

    “剺面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以刀划面...大家觉得以刀划面好玩么”

    面对父亲的问题,皇子们一个两个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般:以刀划面,这不是自残么

    宇文温见状继续说下去:“我们认为剺面行为难以接受,但对于草原的游牧部族而言,这就是风俗,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从汉时匈奴起就有了。”

    剺面,即以刀划面,自匈奴以来为草原习俗,常见于丧葬,如今突厥的丧葬习俗就有剺面。

    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亲属男女各杀羊马、陈列于帐前祭奠,之后,亲属们都骑马绕帐走7圈,其中一人或数人至帐门,以刀剺面,且哭,血泪交流,如此七次方止,以示对死者的哀悼和祭奠。

    另外,如果要送别亲人或者表明决心,也会有剺面的行为。

    启民可汗去世,始毕可汗及弟弟们作为始毕可汗的儿子,当然要隆重祭奠亡父,那么以刀划面是很正常的举动。

    然而个人体质不同,有人脸上刀口愈合后可能看不出,也有人脸上会留下淡淡的疤痕。

    实际上,这种习俗已经影响了中原,尤其在北地、并朔以及陇右、关中地区,常有百姓伸冤时为了表明决心,会在官府诉讼时剺面,地方官对此见怪不怪。

    太子宇文维城巡抚陇右,知道这一习俗,燕王、魏王镇守幽燕、并朔,当然也知道,但如今在座的宇文维屏和宇文维行却不知道。

    这两位也不太清楚朝廷要采取何种办法,来有效解决草原的巨大威胁问题。

    草原的威胁,必须解决,但想要根治很难,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草原地区的经济基础与中原截然不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无法农耕的地区,生活方式只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中原朝廷用管理农耕地区的方式来管理草原,只会事倍功半,无法持久。

    自汉以来,草原上的霸主一个接一个出现,永远也打不完,中原朝廷国力强盛时,还能主动出击,待得国力衰退,就只能退守。

    若中原内乱,那就会被人趁虚而入。

    远的不说,就说当年周齐相争,突厥成了两国竞相拉拢的对象,于是坐地起价,左右逢源。

    以至于当时的佗钵可汗十分得意:“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耶。”

    时过境迁,现在是周国处于强势地位,但想要解决突厥(东、西突厥),却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更别说灭了突厥,朝廷也无法实控草原太久。

    草原上必然会有新的霸主出现,这是一定的。

    宇文温采取的策略,一如后世沙皇俄国吞并中亚故事,打算以堡垒推进战术来蚕食草原,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漫长的时间。

    沙皇俄国吞并中亚,花了百年时间,宇文温本人不可能活那么久,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将来儿子继位后,能继续他的事业。

    然而人死如灯灭,现在满口答应的儿子,将来即位后会不会把“老头子”的嘱托当一回事,届时已经变成“遗像”的宇文温管不了。

     



第三百九十九章 大问题
    夜,大帐,一身酒气的宇文温和儿子们交谈,除了太子外,皇子宇文维屏和宇文维行亦在座,虽然一身酒气有些不体面,但时间紧迫,宇文温顾不得那么多,他要利用好每一天,容不得虚度光阴。

    今年一开春,宇文温就很忙,科举的会试、殿试在长安举办,待得殿试结束点出新科状元、黄河解冻,他便马不停蹄赶往河套,巡视边疆、慰问戍边将士。

    顺便到武川接见始毕可汗。

    忙完这件事后,将近二十岁的宇文维屏和宇文维行会出镇地方,一个任益州总管,一个任相州总管。

    出镇地方,意味着离开长安,儿子不能再在身边接受教诲,于是宇文温要抓紧时间给儿子们上课,讲一讲时事。

    如今突厥可汗到武川朝见,所以父子谈话内容是突厥相关,包括其习俗,宇文温要让儿子们熟悉这个汗国,不要有什么误解和偏见。

    他要让儿子们知道,游牧民族构成的文明,和农耕民族的文明不一样,无论是生活习俗、文化、宗教信仰还有社会形态都是如此,这一切都取决于生活方式,很难调和。

    “大家都注意到了吧,始毕可汗及其几个弟弟,脸上带着淡淡刀疤,还不止一道,这当然不是意外,而是一种习俗,名为剺面....”

    “剺面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以刀划面...大家觉得以刀划面好玩么”

    面对父亲的问题,皇子们一个两个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般:以刀划面,这不是自残么

    宇文温见状继续说下去:“我们认为剺面行为难以接受,但对于草原的游牧部族而言,这就是风俗,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从汉时匈奴起就有了。”

    剺面,即以刀划面,自匈奴以来为草原习俗,常见于丧葬,如今突厥的丧葬习俗就有剺面。

    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亲属男女各杀羊马、陈列于帐前祭奠,之后,亲属们都骑马绕帐走7圈,其中一人或数人至帐门,以刀剺面,且哭,血泪交流,如此七次方止,以示对死者的哀悼和祭奠。

    另外,如果要送别亲人或者表明决心,也会有剺面的行为。

    启民可汗去世,始毕可汗及弟弟们作为始毕可汗的儿子,当然要隆重祭奠亡父,那么以刀划面是很正常的举动。

    然而个人体质不同,有人脸上刀口愈合后可能看不出,也有人脸上会留下淡淡的疤痕。
1...11361137113811391140...1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