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米糕羊
他在两京之间走动,不仅家眷跟着,文武百官也得跟着,这本身就会产生大量费用,但比起关东物资输入关中的巨额运输成本,这就算不上什么了。
虽然如今有了火轮船,有了水陆转运避开砥柱之险的轨道,海量物资西运的“物流成本”依旧不小,这就是现实。
当宇文温带着文武百官在洛阳暂居时,自关东汇集的海量物资,只需要运抵洛阳即可,省去了不少运输成本,所以,他时不时到洛阳居住,是个省钱的办法。
当然,这和历史上唐朝皇帝因为关中人口超负荷导致粮食短缺、不得不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就食”不一样。
宇文温专心致志操作着那装置,宛若孩童把玩一件宝贝玩具,爱不释手,一旁帮着整理书籍、奏章的萧九娘和尉迟明月见状觉得奇怪。
她们觉得宇文温成日摆弄的这些装置,大多稀奇古怪,好像从来没见实用过,所以都不知道意义何在。
不过宇文温如今拿在手中的装置,大有来头,名为“手摇式机械加减计算器”,可以进行加减法的计算,计算时需要使用者摇动摇把。
此刻,宇文温就时不时摇那摇把,盒子正面上的小窗口不停有数字出现。
这些数字,是“西阳数学”的0、1、2、3、4、5、6、7、8、9,共十个。尉迟明月在一旁看了看,发现这计算器果然有些实用价值。
如果,在频繁进行大量累加、累减的计算作时,用这种计算器计算,比用算盘算数省力。
因为累加、累减实际上是重复计算,计算规则不变,仿佛打铁一般,只要不停的锻打就行。
既然锻打铁器可以用机械替代人力,那么累加、累减有机械装置帮忙,人就不需要反复的拨算盘珠子。
对于尉迟明月的看法,宇文温很认同:“没错,税吏们在收税时,需要进行大量繁杂却重复的累加或者累减,虽然用算筹和算盘也行,但有了计算器,能够提高效率。”
“打算盘,噼里啪啦的十分爽快,可大量繁杂又重复的加减计算,其计算量依旧会让人疲惫,有了加减计算器,替代手指拨算盘,计算速度就上来了。”
“当然,这种计算器的适用场合,目前主要就是税收计税,其他大部分行业,目前来说算盘足矣。”
萧九娘对这种神奇的计算器十分感兴趣,问起其中奥妙,宇文温便让两人坐在身边,开始进行“科普”:“这计算器的运作原理,其实和钟表差不多,靠着旋转的齿轮来实现。”
“一个十齿齿轮,代表着十个数字,齿轮转一圈,拨动另一个齿轮进一位,即为十进制。”
“第一个齿轮代表着个位,第二个齿轮代表着十位,第三个齿轮代表百位,以此类推。”
听到这里,萧九娘问:“可是,齿轮转起来,如何实现转一圈,拨动另一个齿轮动一下”
“道理很简单,却又不简单。”宇文温提笔在纸上画起来,“一开始,谁也想不出如何实现这个转动、进位,后来嘛,你们看看这个齿轮。”
纸上,宇文温画了一个十齿齿轮,这个齿轮有一个齿略长,旋转一圈后,凸出的长齿刚好拨动相邻的另一个齿轮。
这就代表着“进一位”,萧九娘和尉迟明月看了恍然大悟。
宇文温继续说:“正转累加,反转累减,结构就是这么简单,还有另外一种组合,那就是同轴单齿,原理是一样的,当然,实际应用时会复杂一些。”
“如今,车床、镗床、明轮等旋转加工机械用的转速测量器,靠的就是这个原理来计数,当然,计算行驶里程的里程表,也是靠着记录车轮的转动圈数来实现的。”
“同理,风速表,各种流量计,也是这个结构。”
&nb
第四百一十章 打孔的艺术
阳光明媚的清晨,寝宫里卧榻上,张丽华好不容易才和宇文温分开,见着这位呼呼大睡,没有打扰,她轻轻掀开被褥,光着身子挪到榻边。
捡起落在地毯上的睡袍穿上,转身将被褥扯起,给宇文温盖好,随后开始梳洗。
因为今日不用上朝,有没有什么事情,所以昨晚宇文温肆无忌惮,和侍寝的张丽华“鏖战”许久才消停,现在双腿发软的张丽华因为有事偷不得懒,不得不早起。
她在外间正对镜梳妆时,有宫女在一旁低声询问该放什么曲子,张丽华想了想,说了个曲名,宫女应诺,走到一旁的音乐柜旁,拿出一卷纸带,放音乐柜的“进带口”塞。
与此同时,转动音乐柜顶部的水平旋转摇把,开始上发条。
不一会,清脆悦耳的声音从音乐柜里传出,张丽华让宫女为自己梳头,全神贯注听着这悦耳的音乐。
听听哪里音调不对,及时进行调整。
这是她亲自谱写的曲谱,今日就要交稿,因为求学社的新一期期刊《知音》,会刊载她的成果,为天下间无数纸带音乐盒/音乐柜送去新的“程序”。
所谓“程序”,就是打孔纸带,确切的说是纸带上的“孔谱”,天下间的纸带音乐盒/音乐柜,只要接入打有同样“孔谱”的纸带,就能奏响同样的音乐。
音乐盒/音乐柜,如今广受欢迎,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食肆、乐坊,人们用餐、聚会、游戏娱乐时,用音乐盒/音乐柜放音乐的做法都十分流行。
正是因为如此,一个好的纸带音乐盒曲谱(孔谱),会很快流行起来,而制作这样的曲谱,工具很简单:打孔器,纸带(特定尺寸)。
只要自己有音乐盒/音乐柜和相应工具,自己在家给纸带打孔“谱曲”,不仅能自娱自乐,还能和亲友分享美妙的音乐。
所以,如今的文人雅士,流行消遣之一就是自己在家给纸带打孔,谱写美妙动听的曲谱。
大家又以《知音》为交流平台,和天下各地的爱好者一起,分享自己精心“编写”的曲谱,以及自作音乐盒/音乐柜的心得。
张丽华能成为求学社《知音》期刊的“特约撰稿人”,不是因为身份,而是因为实力:张丽华通晓音律,很快便掌握了“打孔的艺术”。
她精心“编写”的打孔纸带曲谱,有三首已经成为入选《知音》评比的“年度热门金曲”,而现在这一首曲谱发表之后,她有信心能获得好评如潮。
身处禁中的张丽华,是天子禁脔,不可以轻易出宫、与人交往,却可以通过期刊《知音》,与天下间的音乐爱好者进行“学术交流”。
这样的交流很精彩,丰富了张丽华的精神生活,所以她一有空就给纸带打孔制作曲谱,并定期向求学社投稿。
笔名“逍遥子”的张丽华,好不容易在《知音》这个交流平台上有了一大群“知音”,所以她很珍惜自己的“声誉”,每一曲要投稿的曲谱都不容有任何闪失。
虽然现在“演奏”的这首曲子她之前已经试听过几次,但今日不再次确认,心不安。
不知不觉,音乐结束,忽然有掌声响起,张丽华循声望去,却见是宇文温在鼓掌。
“不错,这音乐真的不错,今年的年度热门金曲,一定会有一席之地!”
宇文温由衷赞叹着,在梳妆台旁坐下,张丽华赶紧起身,亲自为宇文温梳头:“妾打扰陛下休息,真是...”
“无妨,也该起来了。”宇文温
第四百一十一章 打孔的艺术(续)
洛阳城内某纺织场,宇文温带着张丽华现场参观,他要参观的机器,自然不会是“泛泛之辈”,是最新式的提花机,由蒸汽机驱动。
提花机作为一种纺织工具,古来有之,作用是在织布(或者丝绸)的时候,就连带着将图案也一起织出来,这和向织物上印图案的“印花”不一样。
因为提花工艺原理的要求,提花机运行时需要织工和提花工进行协作。
在无数人的努力和改进下,提花机在两汉之际有了突破性进展,出现了“花本式提花机”,又称花楼。
花本式提花机,用线制花本“贮存”提花过程,再用衢线牵引经丝开口,在织物上织出对应图案,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花本”,若对应后世的名词,花本就是“程序”。
没错,程序。
东汉时,中原的提花机,就已经有了“程序”的概念,织物上的图案,在还没织出来时,就已经“存储”在花本里。
其制作方法,是根据产品尺寸规格,和经纬刻度比例用经、纬线将图纸上设计的纹样,运用“挑花结本”的工艺技法手段,把它编结为“花本”。
然后运用花本上机,与机上牵线、经丝的作用关系提经织纬来完成图案的编织。
宇文温所熟知的程序,是用“0”和“1”编写的,在他最初的概念里,只有近、现代机械才会用到程序。
而在东汉时,纺织技术的发展成果之一,就是纺织工已经用经线、纬线来编写程序(花本)。
在这样的奇思妙想面前,他被震撼得目瞪口呆。
随着水力纺织机械的出现,花本式提花机(花楼)也有了水力驱动,当蒸汽机出现,自然就用上了机器动力,生产能力大幅增加。
但即便如此,依旧需要工人来进行“提花”操作:
提花机运行时,需要有提花工站在“楼”上,费力地将丝线一根一根提起、放下,如此才能织出精细复杂的图案,整个过程,就好像演员在操纵牵线木偶。
人的体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在高强度且声音嘈杂甚至湿热的工作环境下,提花工在提花机上操作,速度有限,轮流换人也无法有效提速。
很显然,阻挡提花机进一步提升产能的技术瓶颈就在这里,那么,这个瓶颈能否突破呢
对于宇文温的问题,张丽华当然不知道答案,但她很聪明,大概能猜到一点:她不管纺织产业,但宇文温却带她来这里参观,还卖了个关子...
联想到上午,宇文温对音乐盒的打孔纸带的一番感慨,张丽华想到了一个可能。
但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也不会说破,装作毫无头绪。
果不其然,她这一头雾水的模样,使得宇文温的讲解**极大爆发:“嘿嘿,突破瓶颈的办法,一开始大家想破头都想不出来,可当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后,原来...你看!”
两人所处的这台新式提花机前,几名工人忙碌着,将一条特殊的带子展开。
这条带子,是由许多打着密密麻麻孔眼的板子并联而成,工人如同给音乐盒“喂”打孔纸带一般,将这带子“喂”给提花机。
机器轰鸣声中,提花机不停运转,一副带着精美图案的布匹渐渐成形,在这过程中,不需要提花工站在提花机上,不停“操纵”经纬线。
目睹这一“奇迹”的张丽华,心中无比震惊,不由自主抬手捂住嘴:这是真的!
提花机,她以前见过,虽然没有亲自操作,却见过提花机运作时,织工和提花工忙碌的模样,现在,在没有提花工协助的前提下,提花机真的“提花”了。
张丽华惊讶不已,而宇文温看着这台投产才一个月的机器,心中激动万分,挥舞着右手,高声说道:“这是无数人心血凝结的成果!从花本式提花,变成打孔板式提花!”
“这项关键技术的改进者,同时
第四百一十二章 宫锁孔眼
清晨,皇宫沐浴在晨曦之中,公共食堂里人声鼎沸,即将‘上班’的宫女和杂务们,正在抓紧时间吃早餐,当然,男女食堂是分开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但对于“三班倒”的宫女和杂务而言,只有上班和下班,眼见着时间差不多了,许多人匆匆吃完馒头、热粥,走出食堂,往“打卡处”赶去。
“打卡处”为考勤处的别称,宫女和杂务们“上班”、“下班”都要进行考情,也就是“打卡”,如此才能计算工钱,实行奖惩。
上班迟到、下班早退的当然要扣钱,而“全勤”的人会有奖励。
距离上班时间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打卡处”的闸口,渐渐排起队伍,不过因为闸口很多,足以容纳短时间内聚集的大量人群通过,所以队伍不是很长。
身着统一服装的宫女和杂务(男女服装不同),分男女在不同的闸口进行“打卡”,他(她)们来到“打卡机”前,将手中的一张带孔金属片按照正确方向插入“打卡机”内。
考勤人员摇动打卡机的摇把,人力驱动机内滚筒状的墨刷旋转,墨刷刷过金属片,墨水透过孔眼,留在另一侧的纸带上。
于是,一个带着员工工号及孔眼“图谱”的印记就留在了纸带上,若时间到,纸带会变成红底。
带孔金属片抽出来时会有墨迹,完成打卡的宫女和杂务用旁边挂着的抹布一抹,便能将卡片收好,继续向前走。
这样的“打卡”方式速度很快,比提笔记录工号、班组、性别要快很多,所以一会儿工夫下来,打卡处便门可罗雀,宫女和杂务们开始“上班”。
自明德元年以来,无论是长安皇宫、洛阳皇宫,还是同州行宫、西阳行宫等,禁中(皇宫)的用工(仆役)制度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用“劳务派遣”部分取代了旧有的用工制度。
皇宫(包括行宫)需要大量宫女、杂务来维持运转、服侍贵人,实行了新制度后,大部分的宫女和杂务,全都成了“劳务派遣人员”。
禁中会向某商社发布用工(用人)需求,于是某商社就招募人手,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将自己的雇工派到皇宫,提供各种服务。
这种制度,和旧制度完全不一样,导致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这些劳务派遣人员不是“奴”而是雇工,身份是良民,所以不会入贱籍,也正是因为如此,不会有“阉人”这一“工种”。
当劳务派遣人员占了皇宫用人员额的多数时,皇宫对宦官的需求自然就大幅下降。
其次,作为雇工,无论男女都是签有用工契约的,一般是实习期三个月,然后签订正式契约,务工四年,到期后是否续约,要看个人及商社双方的意见。
第三,基于劳务派遣人员的情况,这些“合同工”基本上不会接触到皇宫核心区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帝、后以及各妃主、皇子。
第四,因为是“契约工”,每四年一换,所以是“铁打的商社流水的雇工”,某商社每年都会招工,而签了约的女雇工成为宫女后,不会终老皇宫,不会影响终身大事。
无论男女,至少都不会一辈子就被变相软禁在宫里了。
对于良家女子而言,即便在十六、七岁的年纪,到某商社做“劳务派遣”,在皇宫当“契约宫女”四年,出来后也就二十岁出头,年纪虽然大些,也不会耽误自己嫁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