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逆水行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米糕羊

    所以,方才我做的梦是什么来着

    宇文温命人备好纸、笔,开始奋笔疾书,将自己的梦记下。

    他做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在梦里,人们都身着“古装”,但陆上交通工具却是火车,而且是时速近百里的火车,疾驰在中原大地上。

    列车的起点是广州番禹,大量身着“古装”的男女,提着行李箱登车,乘坐列车一路北上,

    列车翻山越岭,在夏口长江大桥过江,进入汉沔地区,又翻越桐柏山,进入河南地区,于荧州黄河大桥过河,进入河北地区。

    又过榆关,走辽西傍海道抵达辽东。

    他作为乘客,一路上目睹了沿途各地光怪陆离的场景,沿途各大城市,都是常住人口数十万的大都会,街道上的霓虹灯彻夜闪烁,又有大量冒着浓烟的高大烟囱,如林耸立。

    原野里,是蒸汽拖拉机在耕地,大江大河上,是无数蒸汽船在航行,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个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时代,但人们的服装依旧是“古装”。

    中央官制依旧是三省六部,没有君主立宪,没有什么议会,皇帝依旧是实权皇帝,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天朝上国的国土及殖民地,已经遍布全球,每一刻都有国土沐浴在阳光之下,号称“日不落帝国”,因为无线电报的出现,中枢对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了若指掌。

    装备着蒸汽坦克、后膛枪的王师,乘坐蒸汽船纵横四海,所向披靡。

    那么皇帝是谁呢

    下了车的宇文温,随着人流走出火车站,忽然听到头顶传来巨大的轰鸣声,抬头一看,却是架庞大的蒸汽螺旋桨飞机呼啸而过。

    这是一架飞翼形的飞机,八个蒸汽螺旋桨发动机轰鸣着,后部释放出大量蒸汽,使得机身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宛若遨游九天的鲲鹏,即将降落在大地。

    视线里,有一块巨大的宣传画,正好在站前广场边上立着,他定睛一看,目瞪口呆。

    如今是明德一百七十年,那宣传画是皇帝的肖像画,这位执政了一百七十年的皇帝,竟然是海绵宝宝。

    想到这




第四百四十一章 代价
    上午,洛阳城内某酒肆,雅座内宇文温正与杨济交谈,谈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变法”,房中除了他两个,再无别人。

    君臣之所以要跑到这地方来谈公务,是因为宇文温要避开起居郎,特地微服出宫,在这鱼龙混杂之地和杨济密谈。

    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然后有司便会根据起居郎的记录编写《起居注》,所以,起居郎如同人形录音机,如影随形跟着皇帝,将皇帝日常的言行记录下来。

    当然,听墙脚不属于起居郎的职责范围。

    宇文温和杨济是“不正常人类”,许多谈话内容不能让第三者知道,虽然在宫里谈话也可以支开起居郎,但次数多了也不好,所以宇文温今日才会出宫,和杨济谈变法。

    谈“行政区划改革”。

    周国如今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总管府、州、郡、县四级制,实行多年,各级长官是文武双秩,文职、武职合二为一,州刺史、郡守均有将军号,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地方是这样,中枢也是如此,出将入相是这个时代的官场常态,三高官官平日里在政事堂开会处理国家大事,次日挂个军职就可以带兵出征,实际上文武之分主要体现在官职上。

    这个时代的“文武分途”虽然有了雏形,却也只是雏形。

    对此,宇文温觉得需要适当改革,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出现变化,上层建筑也要跟着变。

    以刺史为例,刺史军政一把抓,好处是效率高,无论是对付治下豪强、镇压叛乱还是抵抗外敌入侵,地方长官手握兵权、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是必须的。

    坏处就是一旦刺史有问题,危害性不小。

    对此,需要有人来掣肘,那就是州长史(管政)、州司马(管军)等,而州长史、州司马必须由朝廷任命,刺史不能自行征辟。

    这样的体制,实行了数百年,为什么宇文温觉得需要改革呢

    首先是大环境:中原统一,而官军的实力强劲,装备着火炮、火铳、猛炸药,又有火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意味着只要中枢不出问题,天下就不会大乱。

    既然天下承平,地方官的精力,可以更多投入到民政方面,没必要兼任武职,分心管军。

    其次是选官制度出现变化,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科举官员到地方任职,若让这些官员上马管军,难度不小。

    道理很简单,当科举选拔成为常态,大量寒门子弟入仕,到地方做官,这些人也许养得起几个幕僚(后世所称师爷),却未必养得起善战部曲。

    新官上任,没有部曲(类似后世家丁)跟着帮忙管军,没有部曲跟着上战场玩命,不要说打胜仗,不被兵痞坑死都算不错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刺史自带数百甚至上千部曲(甚至还人人有马)上任是常态,这些出身大族、豪强的刺史上任后,绝对能牢牢控制州政和军队。

    而现在,一个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带着几个青衣小仆上任,且不说会不会被老吏坑死,光凭这几个细皮嫩肉的仆人就想让军队如臂使指

    兵痞或者老兵油子可不好对付。

    更别说就几个青衣小仆随行,搞不好在上任途中被人杀了然后冒名顶替。

    所以,宇文温一开始的设想是推动文武分途,地方官(总管且不论)偏向文职事务,最多管管治安,重大治安事件由军府负责处理。

    那么,刺史头衔里的“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就该取消。

    这样好么

    不好。

    治安事件,可大可小,但如何界定,很难分清楚,宇文温当过州官,能想象得出一旦剥离刺史、郡守的军权,会有什么状况发生。

    譬如,各宗族、村落为了水源地或者田地划分发生械斗,

    这种治安事件算大算小

    说大,人家又不是要造反、抗税、对抗官府,不能当叛乱处置,而且宗族械斗自古以来司空见惯;说小,“参战”人员搞不好数千,死人也可能死许多,到时候地方官吃不了兜着走。

    然而没有兵的刺史、郡守又如何去制止械斗

    如果让军府负责解决,首先府兵是亦农亦兵,平日里要种地,农闲训练,遇到战事应征出战,万一农忙时军府征集府兵去调解械斗,误了农时该怎么办

    械斗每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地府



第四百四十二章 代价(续)
    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这是宇文温说过的话,前提是钱足够多,然而钱不好赚,并且不经花,所以牛皮有时候可以吹,但牛皮迟早要破,故而现在他可不认自己说过的话。

    反正没有起居郎在旁边“录音”,老子出尔反尔,你能奈我何

    宇文温如是想,杨济却已经习惯了宇文温的“厚脸皮”,所以知道如何“对症下药”:“陛下何以食言,微臣对陛下所说十分钦佩,如今朝廷酝酿变法,陛下财力雄厚,变法遇到的种种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

    “没钱就找朕要你为何会产生如此念头”

    “陛下理财之术已近半步巅峰,微臣佩服得五体投地....”

    “呐,说世务就说世务,什么半步巅峰,这是评书里的修仙么”宇文温眉毛一挑、促狭的说:“不知道友有何神通若有宝贝,不如露两手”

    “至尊!贫道所谓神通不过雕虫小技,哪里比得上至尊的神器——擎天摇钱树!”

    “好了好了!言归正传!”宇文温摆摆手,将话题转回来:“民政、军政外加监察,这架构真要搭建起来,你可知官吏数量会翻几倍”

    杨济做“掐指一算”状:“陛下,微臣觉得,怎么都要翻个三倍。”

    “那你可知如今大周流内官总数有多少”

    “似乎近九千人。”

    “翻三倍,翻三倍!”宇文温开始敲食案,“人数翻三倍!多出来的俸禄,莫非是凭空变出来的如今财政吃紧,朕拼了命经营还紧巴巴的,你觉得俸禄开支翻三倍很好玩么”

    “陛下,不是还有国债么”

    “欠债不用还的”

    “然则....”杨济看着宇文温,一脸严肃的回答:“陛下总是要开边的,大周幅员辽阔,边疆和中枢距离遥远,迟早要给边疆大吏授权,总不能...效节度使故事吧”

    宇文温听到这里,也看着杨济:“你是在劝谏么”

    “陛下,是的。”

    “朕看起来很蠢么”

    “微臣不敢,微臣不是这个意思。”杨济一脸诚恳,“然则...陛下知道节度使之祸,但...子孙可不知道。”

    见宇文温沉吟着,杨济趁热打铁:“开边或者抵御外敌,须得边疆大吏总揽军政、民政,还得抓财权,方能高效应对诸多变化,那么,朝廷迟早要差遣使职,节度边疆州郡。”

    “此职一开始必然只是临时设置,然则开边或边患不止,节度不停,久而久之,势必常设。”

    “为防节度使做大,一开始,节度使会经常调动,定期回朝任职,也不得兼任,但久而久之...必然走上李唐旧路....”

    “陛下知道节度使之祸,但,子孙们不知道,如今陛下酝酿变法,若不从制度上堵住边疆大吏做大的可能,那么....”

    杨济先顿了顿,见宇文温喝了一口茶并点头示意,便继续说下去。

    历朝历代,会根据当时的形势来制定国策,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亦是如此。

    以唐为例,御史台分左右,左御史监察中央,是为“分察”,右御史监察地方,是为“分巡”,因为王朝幅员辽阔,所以监察分巡的区域分为十道。

    派去监察的御史,称为“监察使”,后改“巡察使”、“按察使”,最后称“观察使”,意思就是作为中枢使者,观察地方行政。

    然后中枢为了更好地“观察”(监督)地方官,任命的监察使便常驻地方,由监督者变成地方官的上一级长官。

    所以,唐代的监察使,从一开始的监察,演变成后来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但这种架构并不是正常官制,仅仅是因为朝廷需要监督、控制地方所以应运而生。

    在歌舞升平的内地,监察使统领地方行政,在边疆,监察使必须在边防重地驻留,中央朝廷需要监察使对地方事务进行随宜应付,临机决断。

    于是,强化版的监察使就变成了节度使。

    监察官演变为方镇大员,军民合一,这样的演变,其实已有先例,那就是刺史。

    刺史,就字面意义来说就是监察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刺史一职,出现在秦,设立本意就是监察官,到了西汉,有十三刺史部,刺史作为皇帝的鹰犬,监察地方行政。

    但经过数百年演变,刺史由监察官变成了地方官,同样,唐代的监察使也经历了这一过程,变成了第一级的地方官:节度使。

    监察者变成原来的监察对象,这是历史的循环,意味着这一现象是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而唐代的节度使出现后,慢慢集权,治军、治民、收税、人事都渐渐集中在节度使手中。

    后果,杨济不用说,宇文温也知道。

    那么,为什么李唐的节度使会做大呢



第四百四十三章 军区和政区
    “陛下所问,其实陛下应该有了答案,微臣不敢班门弄斧。”

    “你为什么会有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念头”

    “呃..微臣惶恐,那就班门弄斧了。”

    “讲。”

    杨济闻言喝杯茶润喉,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首先,因为时代不一样,所以,周国没必要‘照抄’李唐的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制度,文武分途可以提前实现。

    一如他先前建议,将全国的总管府合并、裁撤,争取降到二十个以下,然后这个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分制都、布、按三司,分别管理治安、民政和监察职能。

    总管府本身的军政职能,由十六卫大将军府管辖的各地驻军承担,一旦出现大规模叛乱,军府自然会集结府兵迎头痛击,如果还不行,中枢就调兵来平叛。

    如此一来,总管府之“总管”就名不副实,所以总管府这个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要更名,至于更名为行台、道、路、省,其实都无所谓。

    每个一级行政区划的都指挥使司负责处理较为严重的治安事件,譬如剿匪、镇压小规模民变等,还承担地方官弹压辖境内豪强大户、强宗著姓的职能。

    都指挥使司直辖的武装力量是武装警察。

    武装警察的人员,可以抽调辖境军府的府兵组成,这也可以算是府兵的“番上”,因为军府和府兵是现有的,所以不存在扩编、大幅增加开支的问题。

    府兵本来就要定期到京城或者总管府治所“番上”,现在无非是“番上”后的服役方式不同。

    反正如今天下无事,这些府兵在治所驻扎也是无所事事,那么承担武装警察的责任,也同样是在发挥作用。

    布政使司负责处理民政,但在行使职能时,必须有普通警察(刑警、治安警、户籍警等)协助,负责一般的治安工作以及“执法”。

    普通警察队伍不归都指挥使司官,其组建需要新招募人手,所以会产生不小的开支,但为了确保布政使司顺利开展工作,这是必须的。

    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地方官,因为有“提刑”二字,所以还负责对地方官的案件审理结果进行“复核”(对司法进行监察),然后将复核意见同地方官的审判结果一起上交刑部。

    所以,提刑按察使司有“提刑”(司法监察)和“按察”(行政监察)职能,刑部和御史台都是其上级,那么主官为“按察”(由御史台任命),副官为“提刑”(由刑部任命),可以解决这个主次问题。

    提刑按察使司在行使职能时,也需要警察协助,那么问题来了:普通警察的直属上级是谁
1...11481149115011511152...1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