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逆水行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米糕羊

    怎么?黑着脸,莫非怕寡人招待不周,把人家给气走了?

    瞥了一眼宇文温,杨济问道:大王,可记得刘炫生平?

    他用的是‘记得’一词,若是外人听了会一头雾水,但两位是‘不正常人类’,所以私下里说起这个时代的人物,两人都是用‘记得’一词。

    听得杨济这么问,宇文温本能觉得对方在给他下套,不过说实话他真是不记得刘炫生平,所以疑惑道:寡人不记得,有何不妥?

    杨济干咳一声,简要的将自己所知一一道来:刘炫和刘焯,年少时便相善,一起求学,一起成名,两人的经历同样坎坷。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二刘成名靠的是出色的学问,而也是因为出色的学问,导致两人仕途不顺,毕竟妒贤嫉能的庸人太多,而这两位年轻气盛不会做人,处事不够圆滑,得罪人而不自知。

    杨坚以隋代周建立隋国,招纳天下文士,二刘学问出众,却虽然入朝为官却始终未得重用,而刘炫甚至还弄出一桩丑闻,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原本的历史里,杨坚只用了数月就平定尉迟迥之乱,随后建立的隋国已是中原霸主,杨坚有感于数百年来战乱不断,许多书籍都散落民间不知所踪,为了重振文风便下令广收书籍,献书者有赏。

    刘炫献《连山易《鲁史记共一百多卷,因为他是经学名家,故而朝廷不疑有他,照常放赏钱,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出,揭刘炫所献书籍均为伪作。

    也就是说,刘炫为了骗钱故意造假,此事一出朝野哗然,刘炫勉强保住性命,丢了官职灰溜溜回老家喝西北风去了。

    造造假?宇文温闻言一愣,差点把自己本来就没多少的小胡须扯下来,这种行为可是道德污点,说难听些,可以此认为刘炫道德败坏。

    杨济继续说着刘炫生平,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就作假,事之后丢了官,若干年之后朝廷再度启用,却是将他安排给出镇益州的蜀王杨秀做小官。

    那时的刘炫岁数不小,生怕去了蜀地就客死他乡所以不愿意去,杨秀得知后大怒,派人到长安把刘炫枷了抓去成都当看门小吏。

    仕途不顺,刘炫只能如同好友刘焯般辞官回家乡,办学授业靠着学生的束脩养家糊口,到了隋末乱世,如同飘萍般随波逐流,最后于饥寒交迫中死去。

    说到这里,杨济提问:大王,可知二刘除了学问出众之外,有何相同之处?

    都是仕途失意,命途多舛。宇文温淡淡的说道,不复方才喜形于色的样子,如同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看上去有些无精打采。

    他儿子的老师,学问可以稍差,但人品绝对不能有问题,一个道德败坏的老师,只会把他的宝贝儿子们带歪!

    大王,除此之外呢?

    嗯?宇文温闻言眉头紧锁,片刻后说道:莫非是贪财?

    见着杨济点点头,宇文温似乎想到了什么,他邀请刘焯来西阳时,已经‘记起’这位的生平,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死要钱’。

    刘焯学问是很好,但是不交束脩(学费)的话,你别想从他那里学到有用的知识,而刘焯有什么见解,也不会免费与人分享。

    然后是刘炫,按杨济所说,这位为了些许赏钱,居然敢伪造古籍,为了钱连道德底线都没了,虽然这个时代的隋国在灭亡前未必有心情悬赏收书,刘炫未必就如原先的历史里那样造假骗钱,但毕竟是‘有前科’的。

    二刘贪财,算是各自的一大缺点。

    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意兴阑珊,他能理解刘焯出售知识的做法,毕竟按照后世的观点,这种做法也没什么,但他不能认同刘炫造假骗钱的行为。

    好消息?狗屁!

    学问好有何用,道德底线都没有,请回来做家教什么的,老子不考虑了!

    见着宇文温臭着脸,杨济却还有话说:大王,关于刘炫造假之事,大王的看法?

    道德败坏!

    然则依下官之见,其中必有蹊跷。




第九十八章 你不要骗我
    其中必有蹊跷?宇文温回味着这句话,第一反应是后世某梗,不过他很快进入状态开始琢磨起来,杨济和他不同,按照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确实是‘读书人’。『

    明代,书生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考科举,每日都在钻研如何将八股文做出花样文章来,按说明代读书人应该只对八股文感兴趣,可杨济似乎是个例外。

    成日里看史书,你想干什么?吸取经验教训然后造反?

    当然不是造反,明末江山风雨飘摇,许多人醉生梦死,但也有许多人想为国分忧,杨济便是其一,所以宇文温能理解这位苦读史书试图在故纸堆里找出救国方法的心情。

    说说,你的看法是什么?

    大王,这只是下官的一己之见,对与不对,还得大王细细想过。

    绕,你就绕,再绕免谈!

    咳咳,大王可记得狄武襄之事?

    狄武襄?宇文温原以为杨济说的是唐代狄仁杰,不过一想‘武襄’二字似乎是谥号,既然有‘武’,那么应该是个武臣,姓狄的武臣,还能有谥号的,那就是

    你是说狄武襄受人诋毁,忧惧而死的事么?

    正是。

    杨济点头称是,开始说起北宋年间的事情来。

    狄青,字汉臣,面有刺字,号为面涅将军,是北宋初年著名将领,因为朝廷防武将如同防贼,狄青备受猜忌,后来又卷入政治斗争漩涡,得罪了惹不起的人。

    各种诬陷纷至沓来,什么狄青家中看门狗头上长角什么狄青住宅忽然光等等,众口铄金之下,狄青被贬,没多久便忧惧而死。

    宇文温当然知道狄青的遭遇,所以大概听出了杨济的言下之意:你是说,刘炫伪造书籍之事,有可能是被诬陷的?

    大王,可知刘炫所献《连山易为何书?

    不知,不过既然有‘易’字,想来是与周易有关?

    然,此书有些来头

    杨济对于刘炫伪造书籍的事情,他有自己的一些‘浅见’,难得遇到极其合适的倾诉对象,自然要高谈阔论一番。

    史书所载,刘炫献《连山易《鲁史记有一百余卷,若按每卷字数幅度估算,足足有九十余万字,这是什么概念呢?

    《论语,不过万余字而已,刘炫献的书,以字数来计抵得上九十本论语,这种规模的书籍,不要说为了骗赏钱临时起意现编,就是东拼西凑抄别的书凑在一起,都要花上不短的时间。

    更别说东拼西凑的同时,还得‘润色’,将不同文风的内容‘融合’,不然别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

    先是《连山易,所谓‘易’,即卜筮之书,这种书光靠临时胡编可不行,卜筮之术须得体系严整,文字古奥,从头到尾要能够自圆其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凭空捏造出来。

    所谓连山,在南北朝时已有《连山一书,北朝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就引用过《连山的内容,郦道元的年代,大概迄今五六十年。

    而三十多年前身亡的梁元帝萧绎,其手上就有《连山数十卷,这说明在南北朝末期初隋时期,应该是有《连山或者《连山易流行于世。

    而刘炫自称对于《周易不是很擅长,那他为何敢伪造易学之书?刘炫是经学名家,即便要作假,也该在其擅长的领域作假,这样才比较拿手,为何独独选了自己不擅长的易学?

    其二,刘炫所献《鲁史记,看书名应该是鲁国史书,而《春秋《左传这些读书人耳熟能详的名著,正是根据鲁国国史而编,刘炫怎么敢明目张胆凭空作伪?

    朝廷负责‘验收’书籍的官员自当是饱学之士,刘炫所献之书是否伪作,只需要拿《春秋《左传与之对照便能知晓,又何须事后经人告才‘恍然大悟’?

    其三,刘炫年轻时曾在收藏有许多古籍的刘智海家求学,极有可能是见过未曾流传于世的上古书籍,与当世所传史料有些不同。

    所以刘炫所献《连山易和《鲁史记很可能不是伪造,而是根据他自己所看典籍和史料,在众人所知版本的基础上做了增补。

    大王开办求学社,出版书籍无数,当知古籍尤其是先秦古籍,若能流传至今,必然会有许多版本对吧?

    宇文温闻言点点头,这个时代的古籍,确实存在多种版本的问题,尤其是先秦古籍,都是竹书,时间一长就容易腐朽散乱,需要靠人工誊抄。

    错漏在所难免,而不同的人誊抄,错误之处又有不同,这样历经几百年,到底谁手上的书是原装正版,就很难说了。

    更别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先秦古籍从民间消失,官藏书倒是有,奈何楚霸王一把火烧了秦宫,许多书籍葬身火海,只有民间收藏家手里残存些许。

    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原版先秦古籍没了,若有民间传世的书籍,而每个藏家手里的书相互间内容有出入,那么谁的才是正版?

    只能靠经学名家们考证,每个时代的考证结论又会有不同,可能某卷先秦古籍在汉代被考证为真书,到了魏晋时又被考证为伪书。

    宇文温想到这里,心中隐约有了结论:所以你的意思?

    大王,也许刘炫所献《连山易或《鲁史记,与公认版本的内容有些出入,但他并不是作伪,而是根据自己看过的古籍史料做出了增补。

    不同版本的书籍内容有出入,大家可以坐下来引经据典细细考证,以理服人,这原本只是学术问题,却被人小题大做,硬是泼了污水,说刘炫作伪书骗取赏钱!

    担心宇文温脑子没转过弯,杨济继续解释:二刘会做学问但不会做人,他们书生意气太重,学术争论时得罪人却不自知,又出身寒门,为世家子弟嫉妒实属寻常,二刘恃才傲物,已经犯众怒了。

    所谓众口铄金,狄武襄为谏官群起污蔑百口莫辩,宋帝即便有心回护也无可奈何,而隋帝杨坚不是经学名家,不知道古籍中的弯弯绕绕,见着大儒们群起而攻之,自然三人成虎认为刘炫道德败坏。

    大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二刘才华横溢却不会为人处世,所以仕途坎坷,命途多舛。

    下官以为,刘炫献《连山易《鲁史记,当无骗赏钱之意,当然,这是下官浅见,对错与否,还请大王明鉴。

    宇文温没上钩,强忍着箕坐放嘲讽的冲动,开口说道:明鉴?话还没说完吧,继续。

    咳咳,大王还记得孔颖达故事?

    宇文温冷笑道:刘士元的学生孔颖达,初唐大儒,隋朝时年纪轻轻便崭露头角,驳得一众前辈面目无光,甚至有人数次派刺客暗杀他,亏得杨素庇护才没有出事。

    说到这里,他开始把玩防身匕:呵呵,这些人什么事情做不出?玩学问玩不过,所以就用阴招,构陷刘炫作伪书骗赏钱,污蔑对方道德有问题,这是最恶毒的做法!

    大王,刘光伯已经来到黄州,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啊!杨济激动起来,他的看法得到了宇文温的认同,所以积极性也瞬间爆。

    咬文嚼字,寡人不擅长,你怎么样?

    敢不从命!

    宇文温看着满脸喜色的杨济,心中直嘀咕:真的假的,我书读得少,你不要骗我!



第九十九章 功名利禄
    中午,西阳王府前院书房,西阳王宇文温正在醒酒,府里大摆筵席宴客,其中就包括有二刘之称的刘焯刘炫,心情愉悦之际不知不觉喝上头。

    要不是王府长史李纲当机立断劝宇文温更衣,他再喝上几杯估计就要酒疯了,届时酒后失态,那可会让好事变坏事。

    刘焯刘炫,是当世经学名家,如今二刘在西阳聚,算得上是山南文坛盛事,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的目光,如果宇文温在酒宴上出丑,那可是如同在大庭广众之下裸奔,瞬间恶名满天下。

    啊,啊啊啊,啊哦啊哦宇文温躺在榻上哼哼着,也不知是在唱歌还是说话,萧九娘无奈的笑笑,从铜盆里拿出热毛巾给夫君敷脸。

    二郎,一会还要出席么?

    去,当然要去,酒宴还没结束,为夫还未吟诗三百,如何能不去!

    在府里,宇文温可从来没吟过诗,萧九娘也不记得夫君在外时有吟过诗,只当是酒后胡言乱语,正擦着脸,手却被对方抓住。

    啊

    现在是午后,萧九娘担心被宇文温‘就地正法’之后,王府长史李纲又要进谏,劝宇文温莫要白日宣那什么。

    结果是她多想了,宇文温握着她的手,一边摩挲一边喜滋滋:

    哎呀,这名师有了,那几个小家伙以后可就能有好老师,到时候为夫亲自教他们弓马,又有二刘教他们学问,真是文武双全,将来个个都是好样的!

    天下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萧九娘知道二刘的名号,一听宇文温这般说,也有些憧憬起来,她为宇文温生的老三如今年纪还小,要读书还得等上几年,而老大老二也还没到那个年纪。

    二郎,两位刘博士会在西阳住很久么?

    谁知道呢,毕竟人家若是要走,寡人总不能强留吧,不过九娘放心,人既然来了,那就不会轻易走的。

    宇文温哼哼着,心情依旧不错的样子,刘炫是应好友兼同窗的刘焯邀请,来西阳‘看一看’,但他有信心让这位留下来。

    刘焯事前给他交了底,刘炫此来西阳,绝不会蜻蜓点水般小住几日便走,宇文温虽然没有以入仕为诱饵,让刘焯去‘钓’刘炫,但另外的诱饵却是很给力的。

    西阳出版业愈兴旺,书商们为了开辟市场,现在已经到处求购各种书籍,即便不能买下也要花钱借,从各地藏书家手中花钱借书回来誊抄,然后印刷出版。

    这里面就涉及一个教书勘误的问题,毕竟这年头流传下来的书籍大多历经数百年,都是些手抄书,有错漏在所难免,所以要有‘专家’来帮书商把把关。

    既然是把关,那么谢礼总是要有的,说什么‘工钱’太俗,而校书的难度有高有低,涉及到各种典籍,那谢礼可不会少。

    对于商家来说,书籍校对无误之后,只要完成制版那就是钱财滚滚来,所以给校书者的谢礼很丰厚,若以刘焯的校书‘业绩’来说,每月数十贯不成问题。

    这还是刘焯百忙之余抽空校书的结果,若是‘全职’,收入至少翻倍,所以刘焯邀请刘炫来西阳的缘由,就是哎呀,我在西阳校书实在忙不过来,你来帮个忙呗!

    校书的收入很高,但前提是校书者的学问得好,各种典籍里的内容,多有错漏之处,甚至一种书有几种不同版本,所以得弄清楚其中的弯弯绕绕,免得出版之后被有识之士质疑,进而贻笑大方。

    而名声满天下的刘炫,如果愿意来西阳帮忙校书,那么书商们可是求之不得,因为这可是金字招幌。
1...476477478479480...1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