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歌荀令[三国]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yana洛川
自己得到消息时的反应也是如此,因此对荀的震惊荀攸并没有多想,只是现在到底不是震惊的时候。
不给荀留缓冲事件,荀攸直接拉着人快步走了出去,脸上的担忧显而易见。
圣上如今正值壮年却忽然离世,膝下皇子年幼无知如何为皇,怕是要大权旁落任外戚与宦官争夺了。
皇帝年幼,掌权的只能是外人而不可能是他自己。
既然灵帝驾崩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他们这儿,此时京师定然已经戒严了,就算灵帝在位时再荒唐,这时候皇家也占据绝对的权威。
匆忙让仆从摆了路祭,荀荀攸在门前站了一会儿便去了书房,丧钟已经开始响了,不出一日,灵帝驾崩的消息便会传遍天下。
到那时才是真正的天下大乱!
虽然灵帝平时荒唐至极,但是只要他活着,外戚和宦官就不敢真正翻天,毕竟顶上真正的天还好好的在龙椅上坐着。
但是灵帝一死,宦官和外戚之间的争斗就变得无所顾忌了,外戚仗着和皇帝有亲戚自觉高人一等,宦官仗着宫中贵人宠信不将其他人放在眼中,如此针尖对麦芒的局势,没了皇帝在上面压制后果可想而知。
荀攸担忧的是京中即将出现的宦官外戚之争,而荀所担忧的却和他完全不同。
少帝刘辨即位,大将军何进为了彻底解决宦官而召董卓进京,而后才算是真正拉开了三国乱世的序幕。
荀一直以为距离董卓进京还有几年的时间,现在何进和蹇硕斗的正欢,刘辨能不能顺利登基还是问题,而那只有六七岁的刘协更是不知道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
董太后与何太后关系不好,如今何进权大,何太后的地位跟着水涨船高,这时刘协这个可能和她儿子抢皇位的皇子在他眼中可不就是眼中钉肉中刺。
叹了一口气,看着空中飘着的雨丝以及耳边传来的声声丧钟,荀心中尚且有一丝庆幸,这时的董卓正在外面打仗,尚且没有积攒当如史上那般名声,所以无论如何何进也不会和他扯上关系。
没了董卓,曹操便不会这么早离开洛阳,袁绍那边尚有余地,洛阳城还有机会不如史上那般变成废墟一片。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这不只是玩笑而已。
荀攸站在荀身旁感叹了许久,直到旁边的人家都开始了守国丧,他才长叹一声便和荀一同回去了。
跪坐于席子之上,荀给自己倒了杯清水稳定心神,是了,先前在灵帝封董卓为并州牧的时候就该有所察觉,那时就已经有了些许变天的征兆了
清歌荀令[三国] 分卷阅读11
。
眸光微沉,荀忽然觉得自己先前的那一丝庆幸很傻。
不久前,灵帝“废史立牧”任命了三个州牧,益州牧刘焉、豫州牧黄琬、幽州牧刘虞,若无意外,董卓在不久后便会成为第四个州牧。
这天下第四个州牧本不该这时候送出去,但是偏偏灵帝在死之前将董卓封为并州牧,若不是因为下命令的是灵帝,荀几乎要以为这是在为董卓进京制造条件。
“如今圣上盛年而亡,皇子又年幼无知,朝中形势危急,攸只怕祸起萧墙京中先乱。”
于荀对面坐下,荀攸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开口,“先前帝欲废长立幼,如今皇子辩有大将军站在身后,宫中怕是不安稳。”
皇宫里当然不会安稳,灵帝死前特意让蹇硕看护刘协,明明白白的表示出对小儿子的偏爱,这让如今占据优势的何进一脉如何甘心?
皇子外甥和皇帝外甥,傻子都知道哪个好。
何进打的好算盘,有灵帝嘱托的蹇硕自然不会轻易让他得逞,宦官和外戚水火不容,总要有一个下台。
心不在焉的接了几句,荀攸二人分析了一下如今朝中情形,看荀的心思实在不在这上面,他也不多说了,只是了话题沉声问道,“叔父可要回颍川?”
如今洛阳着实不是什么好地方,他虽是小辈却比叔父年长五岁,万一出了什么事情也足以应付。
所以,荀攸现在的打算就是和荀商量一下,过几日直接启程回颍川,当然,回去的只有荀一人。
洛阳乃京都,百官无事不离京,他还不能轻易便离去。
“不急,再等等。”抿了口已经发凉的茶水,荀摇头表示现在还不是回去的时候。
不知为何,他总感觉灵帝驾崩提前这么久其中另有玄机,只是不知道在其中捣鬼的究竟是谁了。
野心越来越大的十常侍?
急着让外甥登基的何进?
似乎灵帝身边的人都有可能,不过现在荀也无法确定究竟是真的有人捣鬼还是因为灵帝提前驾崩带来的错觉。
看荀脸色不怎么好,荀攸劝了几句也不多说了,交代了婢女之后便匆匆离去,只留荀一人在府邸之中。
新旧帝交接之际正是繁忙的时候,他能抽出来时间回家一趟已经很不容易了。
灵帝头七未过,如荀所料,何进和蹇硕便掐起来了,到底没了皇帝在身后撑腰,何进的手段更胜一筹,在蹇硕准备让刘协登基之前他便先被何进所杀。
不过,这时何太后正宠幸十常侍,虽然蹇硕死了,十常侍在宫中依旧权利巨大。
宦官掌权不是一朝一夕便形成的,只要宫中贵人信他们,这权利就不会从他们手中分出去。
随后再没有出现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荀也只当之前的感觉只是他太紧张导致,又因为这些天事务繁多之下,所以他很快便将之前的怀疑抛之脑后。
荀攸如今和袁绍走的比较近,每天更是忙的脚不沾地,即便是同住一个屋檐下这些天叔侄俩也极少有碰面的机会。
在书房中翻阅着书籍,荀沉思良久,觉得到了离开的时候了。
何进和袁绍合作想灭了十常侍,但是何太后就是拖着不下召,沉不住气的何进一急便直接下召出去找外援去了。
据袁本初所言,何进此次只派人去了并州刺史丁原那儿,董卓虽为并州牧,但是至今尚且没能征丁原手底下的兵。
丁原好歹干了那么多年的刺史,董卓虽然名为州牧,但是州郡中还是丁原的威信更大一些,若是轻而易举便被这空降的顶头上司夺了实权,他也当不了那么多年的刺史了。
将东西拾的差不多了,一些家中没有的古籍全部打包带走,至于钱财什么足够他们回到颍川就足够了。
这些年低调行事在朝中名声不显,荀自以为要离开洛阳回颍川不是什么大事,然而,就在这时,荀攸再次给他带来了一个无异于惊雷的消息。
何进死了!
拳头不由自主的攥紧,荀死死的皱着眉头,昨日公达尚言袁本初欲向何进提议诛杀十常侍,怎么今日就死了?
在何进没有将诛杀十常侍的意思透露给何太后之时,以张让等人的作风定然不会主动同何进过不去,他们靠着宫中贵人生活,没人撑腰根本什么都不是。
现在何太后对他们正当宠信,如果何进不针对他们,只凭在何太后耳边吹吹风他们就能接着风光,怎么可能会先杀了何进?
第10章
皇宫中,宦官没了最大的对头正各自庆祝着,而何太后那儿则完全没人敢露出任何高兴的表情,不说高兴,就是动一下也要小心翼翼。
太后心情不好,他们这些下人就是抬一下眼都有性命之忧。
而何太后现在已经不只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了,从尊贵的太后到现在战战兢兢生怕丢了性命的情形,也不过仅仅过了一天而已。
宦官们在何太后尚且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忽然暴起杀了何进,没了依仗的何太后只能面色惨白的抱着刚登基的小皇帝瑟瑟发抖。
她在宫中能肆无忌惮靠的就是何进这个哥哥,虽说还有一个同母兄长车骑将军何苗,但是何苗是个什么德行她非常清楚,一旦出事根本就靠不住。
而且,因为她的关系,何苗和十常侍走的非常近,再一想以往何苗和何进不合,何太后心中就一阵发寒。
他们可是亲兄弟啊!
如果说这件事情和何苗没有关系何太后是说什么也不肯相信的,前些天何苗暗地里和张让几人联系她不是不知道,但是无论如何她也没想到商议的是这么一件事。
再怎么说也是兄弟,他怎么能如此狠心?
到底是女人,何太后虽然已经是太后,但是到底对朝中争斗想的太天真,灵帝认为天下太平便安心享乐,后宫在他的影响之下大都也是这么天真的想法。
刘辨被何太后抱在怀中想哭却不敢掉眼泪,只能紧紧攥着衣服咬着嘴唇不说话。
当皇帝的感觉一点儿都不好,高高在上坐在那里看着底下臣子们勾心斗角一点儿意思都没有,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算了,可是,他不喜欢那些人逼着他发布各种诏令,父皇在世的时候不是从来不管这些事情吗?
宫外荀氏府邸,荀看着手中被仆从加急送过来的信件,心中那一丝丝不祥的预感迅速扩大,灵帝之死果然不是那么简单。
从颍川送过来的信件不只一封,戏志才和荀从来没有断过联络,因此最开始他只以为这信和往常一样,但是其中还有一封出自大兄荀悦之手。
将两封信看了一遍,荀深吸了一口气,终于知道是哪儿出问题了。
戏志才信上难得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只说了一
清歌荀令[三国] 分卷阅读12
句速归,而荀悦信中就详细的多了,董仲颖带兵五千驻扎在河东郡,其想趁机进入进入洛阳的意图已经显而易见。
董卓现在出现在河东郡,而洛阳城中却没有得到任何消息,若非董卓行踪隐匿,那就是他已经和朝中人勾结在一起,刻意将消息瞒了起来。
而灵帝的死极有可能就是董卓的手笔,而之后合谋杀了何进也定然是董卓身边人的主意。
将信件好放起来,荀脸色有些发白,如果变故真的出现在董卓身边的人甚至是董卓身上,对现在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曹操袁绍他们来说无疑是个灾难。
西园校尉和手下带着几万凉州兵马的董卓相比,即便这个几万只是一个虚数,孰强孰弱也是显而易见。
直到晚上荀攸回来,荀依旧站在书房窗前沉思,还不等将身上的外衣换下,刚忙了一天的荀攸便被婢女挡住了前进的路。
早上拿到信件之后,他们家郎君到现在也没有走出书房,甚至连饭也没有用,虽然将郎君当成拯救他们的仙人,但是这个仙人现在到底只是个普通人,一整天不用饭不出门怎么可以?
忧心忡忡的看着荀攸,婢女现在只能寄托希望于这个比他们家郎君大五岁的侄子身上,好歹把饭用了。
想到今天刚从袁本初那儿得到的消息,刚好有事情要和荀商量的荀攸一听这话二话不说直接朝着书房而去,难不成叔父已经提前知道了?
眉头一皱忽然觉得事情不太简单,荀攸站在书房门口敲了敲,“叔父?”
听到门外传来的声音,荀猛的回过神来,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现在已经到了晚上,揉了揉脑袋清醒一下,荀朗声回道,“进来吧。”
荀攸推门进来之后,荀已经回到席子上做好了,看到桌子上拾整齐的竹简,荀攸犹豫了一下,还是直接将事情说了出来,“叔父,十常侍与并州牧董卓私下联络,董仲颖如今已经带兵欲前往洛阳。”
心脏跳的有些快,荀挑了挑眉,更加确定了他的猜想,只是不知道现在董卓究竟想做什么,和宦官达成交易之后,刘辨还可能被废吗?
虽然杀了何进,但是宦官一派表面上还是站在何太后那一边,也就是说他们是维护刘辨的帝位,刘协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大兄来信已经将原委说明,董仲颖前些日子已经在河东徘徊,只是我们的消息被遮掩了罢了。”将荀悦的信件翻出来递给荀攸,荀示意大侄子先将信看完。
如果他猜的没有错的话,大侄子得到的故事版本和大哥寄过来的故事版本会有很大的出入,至少在董卓的立场之上会是这样。
大哥信中写的董卓虽然没有达到历史上那种残暴程度但是也绝对好不到哪儿去,要不然以他们家大哥的性子不会这么匆忙让他们回颍川。
而大侄子这边的消息是刚从袁本初那儿得来的,而袁本初的消息来源于宫中的钉子,这么一来,董卓很可能就是个救星的形象了,虽然大侄子不会蠢到将钉子的话当真。
将锦帛上的字看了一遍,荀攸脸上的表情更加不善,信上只说了让他们赶紧回去,就算他不会去叔父也一定要回去,虽然只是含糊说了一下理由,但是以他今天得来的消息并不难猜出。
据说......董仲颖对他们家清隽高雅的叔父很是有些想法,现在更是到了在属下谋士跟前毫不掩饰的大加赞美,所以连宫中都已经得到了些许消息。
天知道他们家叔父这么些年过的多么低调,如果不是别有用心怎么可能这么夸,当年的何何先生也不过是见过叔父之后才盛赞出口,一个根本就没有见过的人怎么可能会这么说。
就算是他董仲颖想招揽世家,也不可能将注意力放在行事低调与人为善的叔父身上,朝中为官的世家子很多,辞官隐居的也不在少数,多大的几率才会直接盯上一个刚为官没有几年的小小士子。
更何况,他董仲颖手底下是没有谋士还是怎么着,这么在属下面前大肆宣扬岂不是将他们家叔父变成众矢之的吗?
如此居心叵测的做法,真当他颍川荀氏无人?
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荀攸今日回来就想和荀商量回颍川的事情,看了信件之后更是忍不了了,“叔父,明日便启程回颍川。”
荀攸从来没有用这种语气和荀说过话,但是现在这情况,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看着荀攸眼中显而易见的焦灼,荀挑了挑眉,他还没怎么说,大侄子怎么忽然那么着急,他想表达的只是董卓要来该做准备了而已啊。
这边荀努力跟上大侄子的思维方式,洛阳城外二十里处,一支大概五千人的部队已经开始安营扎寨。
中帐之中,撑着脸坐在那儿的董卓眸中闪烁着志在必得的光芒,他可是知道历史的人,既然有那么好的牌,只要避开那些愚蠢的错误,大汉江山姓什么不还是他说了算。
这时候的洛阳可还有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汉灵帝被他提前弄死了,他现在过去接手不是正好吗?
曹操、袁绍、吕布、丁原、荀攸、荀......
三国那些主公暂且不说,谋士们可都是水灵灵的大白菜等着他去接呢!
那个因为阻止曹操称魏公却被一个空食盒逼的自杀的荀,这时候应该还没有投奔曹操,如今他董卓手下兵强马壮,怎么看都比他曹操更值得投奔。
留香荀令啊,不知道这人是不是真的和演义上那般让人挪不开眼睛。
作者有话要说:危机感爆棚的大侄子上线~
ps.董卓是个穿来的,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更惊喜的是,他只知道演义中的剧情哈哈哈哈哈~
第11章
自大将军何进死后,洛阳城中的气氛便显而易见的紧张了起来,守在城门口的士兵们盯着来往的行人,一个一个盘查的仔细。
城门处,一辆毫不起眼的马车停在那儿,只是旁边两位风采不凡的青年男子让人忍不住将注意力放在那儿。
两人正是荀和荀攸,不知道大侄子究竟想了些什么,竟是一天也不肯让他多待一大早就准备好了马车。
荀原本的打算就是这个时候回颍川,曹操过两天回老家陈留,正好趁这个时候回颍川和见见那几个天天闲的没事儿干的好友。
荀攸能得到的消息曹操袁绍都能得到,显然,他们对这不打招呼就直接带兵过来的并州牧没有任何好感。
因为董卓那边出了问题,所以袁绍并没有提出引进外援逼何太后除掉宦官的建议,自然也就对董卓没什么感觉。
比起袁绍的家世,曹操现在只是跟在他身边而已,二人虽是儿时好友,但是如今的实力确实是没的比。
身边聚集
清歌荀令[三国] 分卷阅读13
了一众谋士将领,现在又没了何进,袁本初迫不及待的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现在看来,直接对宦官下手再好不过了。
派人给京中的几个好友传了信,荀直接便被塞上了回颍川的马车,荀攸越想越觉得一定是大叔父知道了什么,所以才如此紧急让叔父回去。
知道这个董卓有问题,荀也没打算直接宣扬的人尽皆知,那样的后果就是搭上他自己还动不了董卓,但是也不代表他什么都不会做。
董仲颖明面上带了几万兵马直逼洛阳,但是实际上只有五千人,而洛阳城中军队上万,只要提前做好准备董卓就没那么容易进京。
早知道荀攸不会在这个时候离开洛阳,荀也不强求,让他仔细留意董卓的兵马顺便提醒袁绍长点心,万一董卓真的进京也一定要沉住气,千万不能干蠢事。
史书之上大侄子在刺杀董卓之后被扔进牢里最后好歹出来了,但是现在可就不一定了,万一那边也有和自己一般带着记忆之人,他们家大侄子估计真的没命回家了。
大侄子的能力毋庸置疑,那性子也是犟的可以,要是没有把握让他诚心相待,没人敢留这么个人在身边待着。
谁知道接下来这人会不会跑到对头那边?
千叮咛万嘱咐让荀攸别意气用事,万一董卓进京的话就直接回颍川,荀没有说为什么,也没办法解释,但是他必须让大侄子心里有点警惕。
不明白自家叔父为何对他如此不放心,但是到底是将荀的话放心上了,将人送走之后,荀攸转头直接去了袁绍府上。
原本以为此时袁绍会在府上,但是到底是晚了一步,荀攸眸色深沉站在那里,大门前守着的士兵面容严肃的告诉他校尉大人已经带兵进了宫。
袁本初这时候进宫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铲除十常侍。
袁绍和何进关系谈不上好,但是也绝对不坏,更何况他们先前就已经有除掉十常侍的想法,只是还没来得及说出来就先让宦官们得手了。
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即便是在京城袁绍也绝对不是肯吃亏的人,现在的情况也容不得他低头。
之前的党锢之乱,现在的十常侍乱朝,这些事情让袁绍认为只有杀了所有的宦官才能除后患,何大将军的意思是只杀几个罪恶昭彰的宦官以儆效尤,结果呢,蹇硕死了,他也紧跟着被宦官们了性命。
如果早早的将所有的宦官都杀了还会有这些事情吗?
怒气冲冲只想杀了所有的宦官以除后患,满怀豪情壮志的袁绍带兵进了皇宫之后才发现,太后皇帝陈留王还有十常侍全部不在皇宫之中。
下令关闭宫门然后捕杀宫里没来得及离开的宦官,袁绍咬牙盯着城外的方向,张让老儿胆大包天,竟然挟持皇上太后出逃,等抓到这些不要命的家伙,他定要这些人知晓凌迟的滋味。
一边屠戮着宫里的宦官一边派人出去寻人,袁绍心中烦闷更甚,只死在他手中的宦官就不知几何。
此时,洛阳西郊北邙阪下,战战兢兢看着兵强马壮面容不善的兵马,何太后和刘辨刘协躲在马车里不敢出声。
和马车里的人反应完全不同,张让段等人看到董卓的兵马脸上喜意遮都遮不住,袁绍荀攸得到的消息都不准确,董卓并没有在前往洛阳的路上,而是一日前便已经到了洛阳西郊。
兴奋的骑着马绕着马车转了几圈,董卓看着旁边一脸谄媚的张让段,挥了挥手示意士兵将人带下去。
既然现在皇帝已经到了他的手上,那这些宦官们留着也没什么用了,正好杀了他们带着皇帝名正言顺的进洛阳城。
董卓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原本还留着几分庆幸的宦官们瞬间乱了手脚,张让更是直接大喊了出来,“将军,我们可是说好......”
话还没有说完,刀光一闪地上就只剩下了一具尸体,眼见董卓神情不耐,士兵们迅速将想要逃跑的宦官堵上嘴拖到后面杀掉。
将沾了血的刀扔到地上,董卓冷笑一声转而看着马车,本来就是要死的人,死在水里还是死在他的刀下没什么区别。
尽量让自己脸上的表情柔和一些,董卓也知道他长的比较凶,但是再一想自己的身份面貌上的那点儿问题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只要有权有势,书上的董卓胖成那个熊样儿依旧美人不断,现在他正当壮年孔武有力怎么看都比一个胖的走不动路的人顺眼。
自以为很和善的挑开马车帘子,董卓像模像样的后退一步拱手道,“臣乃并州牧董仲颖,听闻宫中巨变特来护驾。”
哆哆嗦嗦双腿发抖的刘辨看到董卓这凶神恶煞的样子,愣了一下竟然直接抱着头哭了出来,而旁边惨白着一张脸的何太后看上去也没比他强到哪儿去。
他们就是再傻也能从张让之前没说完的话中听出些什么,那阉人敢如此大胆将他们挟持出宫,分明就是和这凶残的家伙商量好的。
眼睁睁的看着张让死在董卓刀下,虽然尸体被拖走了但是血迹还留在原地,刘辨和何太后抱成一团,说什么也不肯下去。
外面那些兵马虎视眈眈,在马车上好歹心里有些安慰,出去岂不是连全尸都没有了。
张让他们是听从这人的命令才将他们从宫中掳到这儿,就算这样也没能保得住性命,他们现在手无寸铁,出去岂不是必死无疑?
小小的马车上挤着三个人,看上去最镇静的反而是年龄最小被排挤在外面的刘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