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朱玉站在凉棚里,拿着一个缺口白瓷碗,喝着井水,望向远处平整成一个个方块的田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笑容里还有几分沉痛。
崇祯七年。
朱玉轻车简行骑着大伯硬塞到他手里的小毛驴,老爹偷偷塞给他的五百两银子,娘亲装了一大包袱的蜜饯糕点,还有二伯临走以前亲手锻造的一口雁翎刀。
要不是朱玉强烈的拒绝,兄长朱金还会塞给他几名美貌伎人,当做使唤丫鬟。
带着一家人满满关心,前往了北方密云县。
朱玉家里以前也很穷苦,但勉强还过的去,仗着老爹在京师做牙人日子还能吃饱饭。
抵达了密云县,朱玉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穷苦。
县内只有一条东市街,勉强称得上街道,店铺破败不堪,有几处店铺还是随时都会倒的样子,用几根木桩撑着屋梁。
密云县因为有着抵御北方蒙古鞑子和满腔八旗兵的重任,城池修筑的还算挺大,但除了这条街道以外,其他大片的地方全是荒地。
朱玉骑着小毛驴前往县衙,土路两边随处可见骨瘦如柴的贫苦百姓,其中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女孩,让他感到了极大的震撼。
小女孩都不能说是骨瘦如柴了,全身上下没有一两肉,活脱脱就像是一个披着人皮的骷髅,肚子很大。
朱玉知道她这不是怀孕了,而是吃观音土吃的肚子发胀,看起来就像是怀孕了。
朱玉实在是有些看不下去了,从包袱里拿出了几个蜜饯给了小女孩,可是她却连咬动蜜饯的力气都没了。
双手捧着吃的,却活活给饿死了。
朱玉给过蜜饯便赶着去县衙递交公文了,没看到这一幕。
给过小女孩蜜饯以后,立即就围上来一大批骨瘦如柴的女人,年纪有大有小甚至还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
也不是讨要蜜饯,询问朱玉要不要快活一把,只要半个面饼。
要不是朱玉身边有大哥塞给他的一个班的步枪兵,手持斗米式步枪在四周护卫,这些骨瘦如柴的女人当场都能强行与朱玉发生一些勾当。
朱玉的脸色当即有些难看,自己治下的老百姓怎么这么的风气败坏,厉声喝道:“本堂尊是本县的知县,快快闪开。”
骨瘦如柴的女人们听闻是本县知县,一个个吓的赶紧给朱玉磕头,希望堂尊老爷饶了她们。
朱玉只是一时心生怒气,没想到密云县的贫寒百姓对于官吏这么畏惧,要知道在京师有些贫寒老妇人见了五品大官都敢不避让。
只能尽快离开这里,加快速度前往了县衙。
密云县的县衙也让朱玉失望了,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没有半点衙门该有的威仪。
衙门大门上的牌匾挂着蜘蛛网,里面也是破破烂烂,还不如一些小太监偷偷修筑的寿藏处寺庙。
朱玉走下小毛驴,这匹皇上御赐预示着大兄开始崛起的小毛驴,走进了衙门大堂。
里面只剩下一个为民请命的牌匾,其他水火棍等木制衙具全都没了,整个衙门大堂内空落落的。
几根柱子上还有刀斧劈砍的痕迹,应该是被人砍了当柴烧了。
听到有动静,一名六房掌案模样的白发文吏穿着一件带着补丁的皂隶服,从大堂后面走了出来,有气无力的说道:“这里没什么可砍的柴禾了,你还是回去吧。”
朱玉拿出任命文书和知县大印交给了白发文吏,客气的说道:“这位老先生,本堂尊是本县的新任知县。”
白发文吏也没接过来任命文书和知县大印,看向朱玉的眼神很奇怪,居然带着一丝怜悯,叹了一口气说道:“堂尊想必是在官场得罪了什么人吧。”
“既然来了,就慢慢熬上几年,总有机会离开这里的。”
朱玉跟着白发文吏走向后面的公廨,两名步枪兵跟在身边,剩下的八名步枪兵自发的开始打扫破败县衙。
后面的公廨也是破破烂烂,朱玉为了能尽快融入这里,闲聊了两句。
突然僵在原地,久久没能挪开脚步。
刚才被他呵斥的骨瘦如柴女人们,全是北方两个卫所漕河所、密云后卫的军户家眷,日子实在活不下去了才出来做些暗门子生意。
朱玉不敢相信,那些为大明驻守国门的军士们,家眷竟然沦落到要去当娼妓,这对大明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想到朝堂上那些东林党人整天就知道吵架弹劾,为自身争取利益,根本不会理睬这等‘小事’,不免有些心灰意冷。
难怪大兄说过一句大明气数已尽,当时他还很奇怪京师这么繁华,大明怎么就气数已尽了。
直到现在朱玉还不是不相信,却有了一丝动摇。
朱玉没有继续寒暄,放下手里的包袱便离开了县衙,带上四名步枪兵去乡野体察民情了。
因为没穿官服,各个村庄的里长只是以为他是富家少爷,没去低三下四的伺候,只是安排一名亲随去盯着这名富家少爷在作甚。
第三百五十五章 农学院的情况
朱玉离开县城以后,顺着官道绕过一座小丘陵,看见了一座小村庄。
带着四名步枪兵走了过去,田地里随处可见面黄肌瘦的贫寒百姓,种植的也不是土豆,还是像过去一样,水田种麦子旱地种些豆子棉花。
这些田地都是依傍着汤河,收成应该不错,出身于乡野的朱玉不像其他八股文知县不识五谷,只是看了一眼附近的情况,大致就估计出一季的收成。
应该可以达到正常水准,两石多一亩。
按理说这么好的收成,这些贫寒百姓的日子应该还能过的去,不至于这么的面黄肌瘦。
想来只有一个可能了,这些贫寒百姓只是佃户或者长工,负责给本县乡绅们种植田地。
顺着田间小路继续走去,走了好几天,路过很多村庄,走的路越多朱玉心里越是沉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改变。
改变密云县军户家眷们穷苦日子,不敢说碗里有油,最起码能让这些军户家眷们吃饱饭。
朱玉过去做过几年的胥吏,深知吏道二字对于官场,尤其是对地方的影响力。
新科进士们除了有幸入选庶吉士的进士,其余进士正常都会按照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下放到地方磨砺一段时间。
但这些八股文出身的进士们说起经史子集头头是道,各种朱子曰二程曰背的倒背如流,面对地上治理只能抓瞎了。
记录着一县人口、土地多少、课税、秀士举人多少的鱼鳞册子,在这些八股文进士眼里只是鬼画符,胥吏却能轻易找到知县想要的任何一项数目。
知县们为了不在吏部考核中出问题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只能把这些繁琐细碎的地方政务交给六房胥吏去处理,这也就造成了胥吏把控地方政务的景象。
胥吏们一般都是世袭,仰仗着手里的权利成了拥有不少田地的大户,还与本县的乡绅们勾结在一起欺压贫寒百姓。
密云县军户们的军田,正是被县衙胥吏和本地乡绅大户所侵吞,以至于军户家眷们只能逼良为娼了。
县衙里也就那名白发文吏还有良心,没去干那些勾当,还守在县衙里等着新任知县。
现在不是征收课税的时间,其他胥吏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来点卯了,在家过着自己的富足日子。
朱玉很清楚吏道的沉疴,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进行兄长教授他一些道理时,说的土改。
但这些乡绅大户们又与府衙勾结,甚至是与东林党京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他一个小小的知县所能进行的。
首先要有绝对的威望,并且掌握一支强大的暴力机关。
这个人只能是太子,大兄给了太子三本书,伟人生平传记、毛概、陆军训练手册。
据说太子对那本充满传奇色彩的伟人生平传记尤其的喜爱,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文人雅士对于昆剧的追捧,常常手不释卷的看到深夜。
土改是不可能了,朱玉只能另想办法,冥思苦想了很久也没能想出来个好法子,只好离开了密云县几天,去请一位高人过来。
朱玉骑着小毛驴来到了京师大学堂,这一次要请的高人,正是大兄朱舜七名弟子中的一位。
朱舜的七名弟子各有各的风采,二弟子宋士意在工厂主里的声望最高,发明的宋氏织布机、宋氏梳棉机、改进的朱氏纺纱机等等工业化机械,造就了一位位实业家。
工厂主们每到逢年过节的都要先去看望宋应星,说是看望宋应星,谁心里不和明镜一样是去巴结宋士意,希望他以后发明了新式纺织机械可以先给他们使用。
三弟子焦勖如今是最得皇上看重的弟子,每个月总会被皇上叫入宫中几次,比起六部侍郎还要频繁,这份简在帝心让很多中枢重臣都心生羡慕。
四弟子赵斗米则是大明王爷们都要巴结的人物,赵斗米的母亲过大寿,老家县衙的一名六房掌案嫉妒赵斗米当了官,酸溜溜的说了一句不就是个九品芝麻官,有什么值得重新祠堂的。
这句话说了没有几天,赵斗米家门口来了一顶顶绸缎蝠纹轿子,走下来的居然是一位位王爷府管家,过去给赵斗米母亲拜寿。
吓的那名六房掌案当天晚上去了一趟赵家,以给赵斗米母亲拜寿的名义磕了一个响头,但是赵家宗族子弟心里都清楚,这位过去需要赵家仰望的大人物是在给赵斗米赔罪。
五弟子薄珏更不要说了,早在朱舜收下他以前就是名动京师的第一美男子,这些年京师大学堂天文学院的墙头,差点没被京城官宦小姐和富家小姐们给扒烂了。
那可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墙头。
六弟子毕明珪自从发明了四大工业母机之一的蒸汽锤,隐隐被当做工业伯朱舜的接班人,在工业派学子们心里是毫无疑问的‘大师兄’。
七弟子徐积薪拜师最晚,凭借他凡事都要争胜第一的脾性,反而掌握了最多的天才学子。
六弟子毕明珪是心里的大师兄,招揽一半以上天才学子的七弟子徐积薪,却是实际上的‘大师兄’。
真正实际上的大师兄宋士慧,这些年来,一直是沉默寡言,几乎被人忘记了他的存在,忘记了京师大学堂还有这么的大师兄。
唯一一点改变。
宋士慧身边多了二三十名同样黑瘦,同样喜欢蹲在树荫下抽旱烟的农业学子。
望着一亩亩欣欣向荣的稻秧。
笑容敦厚。
灯笔
第三百五十六章 稻种基因库
朱玉就站在不远处,看着一群京师大学堂的天才学子蹲在槐树下,一口一口的抽着旱烟。
敦厚笑着。
朱玉也去过被戏谑为秃顶实验室的硫酸实验室,里面的天才学子们朝夕必争的做着实验,就连上茅房都觉的浪费时间。
农业学子们慢,化工学子们是快。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朱玉觉的这一慢一快。
才是大明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朱玉走过去找到沉默抽旱烟的宋士慧,略微阐述了密云县的一些情况。
宋士慧放下烟袋在旁边的石磨上磕了磕,磕干净烟袋锅子里的烟灰,插在腰间走向了田亩中间的一座水泥房屋。
那是宋士慧这些年的心血成果。
基因库。
杂交出来的良种杂交水稻,需要足够的稻种进行培育。
里面单是稻种就有十五种,籼、糯、粳等品种都有,甚至已经培育出了一样耐旱的杂交水稻。
还有麦、豆、番麦等种子,那一座小小的水泥房屋,承载着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
宋士慧已经培育出了高产水稻宋米7号。
亩产六百斤。
配合科学种植,以及优质肥料,亩产可以达到一个神仙也做不到的产量。
亩产一千斤。
宋士慧从里面拿出了两个小口袋,交给了旁边的农业学子们,走到朱玉旁边也不说话,沉默的看着种植了各种作物的杂交田。
北直隶的耕作习俗是冬麦夏稻,这两个小口袋里分别装着亩产千斤宋米7号和亩产八百斤的宋麦7号。
本来是想给恩师的一个惊喜,幺叔朱玉说了那便先去密云县推广。
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很让宋士慧困扰,良种退化问题。
亩产六百斤的杂交水稻产量虽然很高,但高产水稻会因为个体遗传、后代分离等问题出现退化。
最多二三年又会退化成过去的低产水稻,每年的夏季播种都要重新换上一批高产杂交水稻。
换稻种倒也无妨,很多老百姓每年都要以拆借的方式买稻种麦种,只要建立一家种子公司便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拆借稻种麦种也是官僚乡绅们坑害老百姓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了种子公司一来防止了良种的外泄,二来还能让老百姓免遭官僚乡绅的坑害。
朱玉过来是想找宋士慧帮忙推广土豆,听到他说这种水稻亩产六百斤,当场瞪大了眼睛。
也让朱玉彻底松了一口气。
一句推广,说来简单,却是千难万难。
密云县的老百姓们种了不知多少辈子的五谷,又没读过书,很难接受外来事物,尤其是关系着一家老小能否活命的粮食种植。
就算是有人想去种植,首先不会种植土豆,就会让动了心思的老百姓退缩。
产量再高,不会伺候的话,同样是种不出粮食。
老百姓不是乡绅大户有吃不完的粮食,勤勤恳恳的一年忙到头,种出来的粮食都不够吃,哪里还会专门开辟出一块田地去种植不会种的土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