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这是很多宗祠努力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也做不到的高度,在他郑员外手里只用了一代人就做到了。

    父亲脸上必定极为有光,老一辈叔伯们肯定会说出一连串的夸赞。

    就在郑员外放下手里的茶杯,准备享受老爹的赞许和叔伯们的夸赞,看到的却是一张阴沉老脸,还有一根藤条。

    郑老爷子拿起执行家法的藤条,用力抽在了郑员外身上,大怒道:“逆子!”

    “你要是敢私通建奴老夫就把你从族谱上除名,还想光宗耀祖?你个混账东西这是要把握郑家的声誉败坏的干干净净。”

    几名叔伯赶紧拦住了郑老爷子,免得把振兴郑家的希望给打坏了。

    郑员外的脸色比他老爹还要难看,心里满怀期待,反而遭到了老爹的殴打:“家里种了一辈子的土地,应该很清楚亩产千斤根本是不可能的。”

    “整饬密云兵备道已经胜券在握了,只要咱们答应下来这件事,用不了几年永平府就是咱家的囊中之物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有了永平知府这把钥匙,郑家就有了成为本州大乡绅的可能,代价不过是郑家的声誉。”

    一句不过是郑家的声誉,正在气头上的郑老爷子差点一口气没倒上来,当场给气死了。

    这是郑家多少代人的心血!

    也是郑家最是珍视的传家之宝,别说换一个知府了,就是给一个巡抚都不换。

    何况现在永平知府的官位还没到手,就要用郑家多少代人的心血,去换一个虚无缥缈的承诺,莫不是疯了。

    一亩稻田亩产千斤是不可能,再不可能,也不能为了一个知府毁了郑家多少代人的心血,

    郑老爷子看着长子还在那冥顽不灵的辩解,又是拿出藤条狠狠砸在了郑员外身上:“你这个逆子给老夫滚!”

    郑员外看着正在气头上的老爹,知道自己现在是劝不了老爹了,只能脸色难看的离开了祠堂。

    一直在老家待到大暑时节,只要是提到有损郑家声誉的那件事,郑老爷子气的都要用藤条抽郑员外。

    郑员外和郑老爷子僵持了这么长时间,还是没能把老爹给说服,只能放弃了。

    他只是放弃了说服老爹,以郑家的名义成立马帮的事情还是要做的,不仅要做,还要把这件事做的毫无回旋余地。

    大暑时节的第二天,十几名同宗兄弟和侄儿经过一番商议,一起去祠堂找郑员外。

    郑员外被老爹赶出来家门,只能住在祠堂的厢房内,如今的夏天一天比一天凉快了,大暑时节还是有些热。

    郑员外坐在祠堂门口的一棵榆钱树下乘凉,本县知县送来的几名丫鬟,正在旁边煮茶。

    这些住在乡野的同宗兄弟和侄儿,家境一般,瞧见那几名身段曼妙的美貌丫鬟,都是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郑员外要想做的没有回旋余地,就要落在这些同宗兄弟侄儿头上,只要他们跟自己一条心,不管老爹同不同意这件事就成了。

    郑员外瞧见同宗兄弟和侄儿们的色眯眯表情,笑了笑说道:“只要那件事成了,京城的花案榜上的女进士也任由你们摆弄。”

    同宗兄弟侄儿们的想法基本上和郑员外是一致的,什么声誉,什么卖国,只要能挣来银子他们才不在乎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听到郑员外说了一句女进士,这些整天面对黄脸婆的同宗兄弟侄儿们,当场就信誓旦旦的开始表忠心了。

    “只要大哥不嫌弃,以后就跟着大哥干了。”

    “大伯放心,侄儿我别的本事没有就是有胆子,以后给大清国送货物的事情就交给侄儿了。”

    “大哥,别让京城里的大官们等急了,咱们赶紧去京城。”

    郑员外看着这群同宗兄弟侄儿们在那面红耳赤的表忠心,心底明白,这件事成了。

    不过要想让这些同宗兄弟侄儿死心塌地,还要给他们一些甜头,指着那几名美貌丫鬟说道:“她们是你们的了。”




第三百七十章 实业家的气节
    十几名同宗兄弟侄儿碍于面子不敢真的过去白日宣淫,只是用目光饥渴的盯着那几名肤白貌美的丫鬟,恨不得当场吃了她们。

    郑员外说出这句话,一来是为了给他们一些甜头,更重要的还是打烂这群同宗兄弟侄儿的羞耻心,使得他们成为一群没有道德底线的人。

    没了道德底线就好控制了,给满清运送大宗硝石硫磺也没有负担了,毕竟这些东西是用来攻打大明杀害大明子民。

    十几名同宗兄弟侄儿只敢用眼睛吃人,不敢真的冲过去扒下美貌丫鬟的褶裙,郑员外决定加一把火。

    郑员外很是平淡的说了一句:“你们三人去厢房内脱光衣服等着,谁敢不从,明天本官就把她卖到青楼。”

    三名美貌丫鬟明显对青楼两个字很畏惧,再是不怎么情愿,也只能去厢房里脱光衣服等着了。

    郑员外继续加了一把火:“这三个年芳二八的丫鬟还是个雏儿。”

    十几名同宗兄弟侄儿的呼吸瞬间粗重了,一名到了三十而立年纪还没娶妻的光棍侄儿,也不说话,闷着头冲进了一间厢房。

    瞧见有人冲进去了,其他同宗兄弟侄儿们彻底放开了,冲进了厢房。

    第二天,清晨。

    天边还有一线红色朝霞。

    漫延而去的官道上。

    郑员外带着十几名同宗兄弟侄儿离开了,知县和乡绅大户们亲自把郑员外送出了十里,但他的心情明显不如来的时候。

    郑员外站在官道土路的马车旁,刻意等了一盏茶功夫,老爹和叔伯们还是没有来送他。

    又过去一盏茶功夫,郑员外走进了马车,学着几位尚书闭目养神的样子闭上了眼睛:“赶车。”

    马夫立即扬起了鞭子,驱赶马车消失在官道上。

    就在马车要离开县界的那一刻,郑员外突然睁开了眼睛,目光极其的坚定。

    “你们不懂。”

    几天后,郑员外回到了京城。

    京城东郊的潮河沿岸,也有一个人回来了。

    本应该在家为爷爷守孝三年的徐积薪,还不到三年的期限就离开了坟前的草庐,回到了煤炭实验室和钢铁实验室。

    水泥围墙大门口,准备去一趟密云县的朱舜,碰到了穿戴一身缟素徐积薪,腰间还是别着那柄鎏金八面汉剑。

    在这个以孝道评判一个人的大明,不给恩师守孝三年都会遭到世人的唾弃,在官场和商场都无法立足了,何况是爷爷。

    加上徐积薪作为长房长子,身份更是敏感,有一点做的不对都会被宣扬的很大。

    散落着不少煤炭的大门口水泥路上,朱舜扶起了郑重下拜的徐积薪:“积薪你这是”

    徐积薪没有回答,拿出爷爷写的一封遗书交给了恩师。

    朱舜接过来仔细看完,当读到最后一行字,几乎落泪。

    忧国忧民了一辈子的徐光启,到死还不忘为老百姓考虑,嘱咐孙儿不能因为他耽搁了煤炭和钢铁的工业化。

    守孝三年不过是虚名罢了,每耽误一年,就会有很多老百姓在越来越寒冷的冬天,因为买不起柴薪而冻死。

    嘱咐孙儿徐积薪一定要对得起爷爷给他取的名字,不求闻达于诸侯,多为大明的老百姓做些实事。

    至于孙儿的名声,以及徐家的名声,徐光启只是说了一句话。

    百姓的一条人命,胜过徐家百年清誉。

    还在悲痛里的徐积薪不怎么想说话,再次给恩师郑重行了一礼,匆匆走进了煤炭实验室,拿来一堆报表翻看洗煤研究的进度。

    朱舜把信封折起来的纸角轻轻抚平,轻轻放进自己的怀里,笑着离开了煤炭实验室。

    他一直在致力于培养实业家,一群实业兴邦、实业救国的工厂主。

    却忘了一件事。

    古代祖宗们的家国情怀远远不是受到金钱和利益腐蚀的现代人,所能理解的。

    为了气节,为了国亡了华夏还有人站着死的文天祥。

    一生致力于抗击金国,却一直不得重用,病死在床榻上还不忘‘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一家四十余口在国破以后殉国的孙承宗。

    徐光启当是其中一员!

    虽然徐光启没有站着死,也没有殉国。

    面对晋商、面对东林党、面对大明整个官僚乡绅阶层的朱舜,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老子不仅要搞第一次工业革命,还要在大明搞出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给大明老百姓按上电灯。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一定能赢’的东林党和‘必输无疑’的朱舜都在等,等着秋收的到来。

    不同的是。

    东林党是在纸醉金迷的等,满身脂粉气。

    朱舜则是和弟子宋士慧站在稻秧水田里等,满身泥点。

    杂交水田里。

    天上挂着炽热的太阳。

    朱舜戴着斗笠,卷起裤脚,站在水田里望着看不到边际的稻田。

    身边站着宋士慧,完成了一件足以媲美孔圣人的功绩,却没有一点张扬,只是一口一口的抽着旱烟。

    夏风吹来。

    带来了一股子夹杂着稻秧的青草香,吹到朱舜的鼻尖,沁人心脾。

    比起任何脂粉气都要清香。

    陈圆圆、柳如是这些明末绝色站在朱舜身边,也比不上这股青草香的一成。

    朱舜回头看了一眼戴着斗笠的黑瘦弟子,拨掉斗笠,揉了揉他的脑袋笑道:“士慧,你是为师最得意的门生。”

    宋士慧突然低下了脑袋,身体微颤。



第三百七十一章 杂交水稻的亩产
    大暑过后便是立秋了,一个多月以后到了秋分时节。

    秋分一到开始割稻了,要赶在霜降以前割完,种上麦、豆,栽桑筑场。

    秋分时节也到了见分晓的时候。

    崇祯为了亲眼见证亩产千斤,决定亲自去一趟密云县,当即引来了东林党的反对。

    不过崇祯懒的理睬这些整天就知道耍嘴皮的东林党人,带上周遇吉和已经增长到三千人的火器营,前往了密云县官田。

    方格稻田旁边的谷场。

    崇祯还是一切从简的安置了銮驾。

    只是用木头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木台子,没有汉白玉石阶,也没有丝绸铺地,简陋的还不如一个山大王。

    简陋的銮驾又是引来了东林党的直谏,一个个大义凛然的说这样有损皇室威仪,就算是没有修筑行宫,也要搭建一座汉白玉石台铺上锦绣丝绸等等。

    崇祯实在是被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东林党烦透了,就在忍不住要发作的时候,王承恩慢悠悠的说了一句:“谁觉的有损皇室威仪就由谁掏银子。”

    大义凛然的东林党人立刻哑巴了,老老实实的站在谷场里,谁也不敢多说半句话。

    等到谷场内安静下来,从恩师坟墓那里赶过来的孙元化,一身缟素的走了出来:“皇上,是否开始收割稻谷了。”

    崇祯坐在简陋高台上,看向了不远处的一块稻田,稻田旁边的田埂上站着二十几名年轻人,手里拿着镰刀,等着收割这亩稻田。

    崇祯在来的路上也算是体察了民情,知晓稻田都是什么样子,为了能够多占一分是一分,稻田的形状大多都是奇形怪状。

    这里凸出一块,那里凹进去一块,看起来十分的别扭。

    崇祯坐上谷场的高台没多久,就被这里整齐划一的方格稻田所吸引了。

    放眼望去。

    四周全是黄灿灿的稻穗,在凉爽秋风的吹拂下,翻起了一层层金色稻浪。

    形成稻浪的稻田,在横平竖直的田埂划分下,变成了一块块整齐的方格。

    如一块块方形黄玉,嵌在大地上。

    看起来很顺眼,又让人有一种很舒服的圭臬美。

    在秋风的吹拂下,鼻尖传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谷香。

    在宫内没日没夜批阅奏章的崇祯,忍不住伸了一个懒腰,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心底出现了一个念头。

    心旷神怡。

    东厂督公王承恩也是被这副稻浪画卷所吸引了,不再是低眉顺眼的看着脚尖,抬眼看向了欺负翻滚的稻浪。

    心里也有一个念头。

    等以后告老还乡了,修筑一座草庐,住在这里也不错。

    东林党同样是被眼前整整齐齐的方格稻田所吸引,只不过他们嘴里没什么好话,酸味十足的念叨着花架子。

    崇祯还在欣赏心旷神怡的稻田,正要回答孙元化,郑员外站了出来:“皇上,为了避免小出大收,臣建议由马士英带人去收割。”

    崇祯不明白什么是小出大收,旁边的王承恩低声解释起来:“虽然早在秦始皇时期便统一了度量衡,但官吏奸商们为了牟取利益,基本上都是使用私斗。”

    “从佃户那里收取租子时用大斗,卖给老百姓粮食时用小斗。”

    崇祯听到官僚乡绅们居然用这种手段堂而皇之的搜刮老百姓,脸色很难看,但他也知道吏治的沉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这一次的亩产千斤关乎着高产水稻和土豆在北方五州府的推广,为了避免东林党使用这些阴险手段,崇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马爱卿,就由你去收割稻谷。”
1...168169170171172...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