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朱舜知道三叔嘴上叫苦,其实心里还是认同这件事的,要不然就不是苦瓜脸,早就去搬救兵了:“三叔,我也知道花销很大,估计一个月最少十两银子。”
“但是你想想鼠疫的危害,别说是十两银子了,就是一个月花上十五两银子也是值得的。”
工厂主朱寿在心里估算了一下差不多也就是十两银子,听到十五两也值得,苦瓜脸更苦了,这得买多少酒肉啊。
朱舜拿出了一张绘制好的图纸,交给了工厂主朱寿:“三叔,这是经过改良的湢,三叔安排人尽快把湢给建造出来。”
湢是一种从唐代就已经出现的浴室,预防疫病在哪个朝代都是头等大事,唐代关陇贵族和山东世阀集团的府邸里面,湢是必不可少的建筑物。
湢一般都是建造在灶房旁边,利用做饭的大火加热水源,挖出一条专用的排水道,一直延伸到浴斛。
浴斛的旁边放置挂衣服的桁,还有比较大的浴床,坐在浴床上面舒舒服服的洗澡。
朱舜设计的这个湢,其实已经和唐代的湢完全不一样,新式湢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个部分是水塔,先用青砖搭建一个全国大炼钢铁时的高炉,大概三米多高,超过湢的屋顶就够了。
高炉的上面放着一个储水的铁制水柜,铁制水柜的底部侧面有数根铁水管,一直延伸到湢的房顶。
接下来就是湢的第二部分,也是湢的主体,这个就简单多了。
建造一间专门用来洗澡的湢室,湢室的屋顶是一个个的铁制花洒,每个花洒上设置一个手动的阀门。
女工们在洗澡的时候,只需要打开阀门,花洒里面就会有热水喷出来,毕竟储存热水的水柜是高于湢室屋顶的,有着强大的天然水压。
建造湢花费的银子,估计五十两银子就够了,这个钱还是出的起的,最让工厂主朱寿心里不情愿的是每天烧水的花销。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排在第一位,比起每天要吃的米还要靠前,可见柴的重要性。
朱舜知道三叔在烦心什么,在设计这个新式湢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好了燃料问题:“三叔,咱们纺纱厂的西面大概有七十家左右的无烟煤窑。”
“无烟煤的价格是比较贵,一钱银子一斤,但是无烟煤的伴生矿烟煤,可不怎么值钱。”
“咱们又不是在室内烧火用不了会产生毒气的烟煤,这座烧水的高炉是在室外,再怎么烧火也不会毒死人。”
工厂主朱寿习惯性的拍了一下大腿,笑嘿嘿的说道:“你看三叔这记性,怎么把烟煤给忘了。”
“那些没人要的烟煤,都在京西堆成一座座小山了,拿过来烧水最好不过了。”
想到一座座烟煤小山没人要,喜欢捡漏的工厂主朱寿坐不住了,今天就准备把烟煤的价格给谈下来。
最近的一家无烟煤煤窑,距离这里也就三四十里的路程,还是在朱氏纺纱厂的上游。
借助湍急的永定河运送烟煤,烟煤花钱最多的运费几乎花不了什么钱了。
撒石灰、公厕、湢这三步解决了,就剩下最后一步了,朱舜又拿出了一张图纸,上面绘制着一套衣服。
衣服的款式就是明朝最普通的女式对襟,只不过在胸口上要用染料印上朱氏纺纱厂和编号。
朱舜把图纸交给工厂主朱寿,继续说道:“如果洗过澡以后,还穿身上那件多少天也不见得洗一回的衣服,还是会滋生跳蚤这些害虫。”
“三叔你回头去宋家买来一批棉布,按照这个样子裁剪一批工作服,一个女工发两套。”
“每天上工的时候,要先洗澡,然后换上新的工作服,旧的工作服需要马上清洗,洗过以后放在外面晾晒。”
“反正上面都有编号,三叔安排人每天检查一遍,防止有人偷懒不洗澡。”
又是建造湢,又是发放工作服,肉疼的工厂主朱寿都快喘不上气了,病怏怏的回答了一句:“三叔心里有数。”
撒石灰和建造公厕,彻底杜绝了滋生害虫的外在条件,湢和工作服,彻底杜绝了女工携带害虫的内在条件。
疫病问题算是彻底解决了。
处理完预防疫病的最后一件事,朱舜放心的离开了朱氏纺纱厂,好久天没去王恭局,今天过去看看情况。
第八十一章 机械匠
女真人撤离京城以后,崇祯第二天在朝会上论功行赏,执意要把朱舜提拔为军器局大使。
朱舜的心思都在研究蒸汽机上,哪里还有闲工夫管理军器局,当初发明燧发枪和线膛燧发枪,只是借助王恭厂掌厂作为跳板,获得当时所需要的权势和地位。
朱舜如果只是平头老百姓一个,以当时的情形就连棉花都买不来,更不要说一步步的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了。
朱氏纺纱厂已经走上了正轨,京师大学堂也建立了,别人巴不得升官发财,朱舜却是巴不得辞官,把所有的精力用在研究蒸汽机和培养人才。
崇祯哪里会放过这么一个大才,见他实在不愿意接手军器局大使的位置,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要辞官。
玩了一招帝王心术,攫升军器局大使张焘为工部都水司主事,张焘过去不过是九品大使,都水司主事可是正六品,可谓是一步登天了。
张焘作为一手提拔朱舜为匠头的老恩主,又给他取了表字,这手帝王心术落下,朱舜就必须承皇帝的人情。
军器局大使不接受也得接受了。
崇祯考虑到朱舜在火器方面的天赋,就把王恭厂单独拎了出来,王恭厂提升为王恭局,下面设立火枪厂和火炮厂。
单单一个王恭局的设立,其实还暗藏了崇祯的两个谋划。
一是把王恭厂的火药作收回来,亲眼目睹了新王恭厂的爆炸,崇祯哪里还敢把火药作交给别人,当然要收回来交给二十四衙门管理。
二是继续让朱舜发挥火器方面的天赋,研究出来新式火炮,最好是能研究出来射程超过十里的国之重器。
朱舜在一帮子东林党咬牙切齿的表情下,勉勉强强答应了升官的要求,只不过提了一个条件,自己可以自由决定点卯的时间。
官员点卯,早在太祖年间就有严格规定,别说是旷工了,就是迟到了,轻了都要打板子,重了可是要发配充军的。
朱舜可倒好,别人求之不得的升官,不想升,还要自由决定点卯时间。
东林党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内阁的几位宰辅也是言辞激烈的弹劾朱舜,御史言官们更是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
这个口子一开,可就破坏了一个制度,只要是读过书的人,都明白蚁穴溃堤的道理。
眼看朱舜又要面临腥风血雨的弹劾,崇祯耍了一个小手段就解决了这件事,在王恭局大使前面加了权知两个字。
朱舜骑着毛驴来到王恭局,重新建造的王恭局已经建造好了,耗费了整整六千两白银。
王恭局的衙门和外墙,全部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绿瓦,大门檐顶用的还是琉璃大瓦,檐角坐落着一对脊兽。
王恭局的大门口,仍旧没有放置镇宅的石狮子,放置了两门很唬人的红夷大炮。
朱舜顺着三层石阶走到大门前,守在门口的小旗和军士们,立即给朱舜行了一个军礼。
王恭局的军士全都是从辽东边军退下来了的桀骜不逊之辈,在他们心里袁督师第一,老子第二,想让他们行军礼,边军第一猛将曹文诏都不够资格。
朱舜能够得到这个待遇,不是因为了别的,就是因为他给了军士们活路,养活全家的活路。
迈过门槛,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道路,走到一半的位置,一座五蝠云纹仪门立在中间。
走过这个仪门,前面就是王恭局的公廨衙门了,朱舜没有走进公廨,去了一趟火枪厂的军工线,象征性的巡视了一圈。
火枪厂的掌厂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暂时由朱舜兼任,原来的贴厂和佥书全部调走了。
只是替换几个小吏,崇祯居然是亲自过问这件事,询问朱舜想要换成谁。
朱舜建议崇祯换成在东厂立过大功的番子,让这些已经暴露的番子,继续为国效力,也让崇祯安心。
这些在权贵府邸少说也潜伏了十几年的番子,处理日常的事务不一定有小吏们熟练,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贪污,更不会被东林党所收买。
巡视完军工线,朱舜走进了王恭局驻军的驻地,百户朱忠义带着一队军士出去巡逻了,留下总旗胡瞎子和总旗杨秃子操练不熟悉燧发枪的老兄弟。
这两位在边疆亲手砍下过八旗兵脑袋的骄兵悍将,在新来的中年汉子惊愕的目光下,一溜烟跑到朱舜身边,主动给朱舜打招呼。
整天板着一张脸杀性又重的杨秃子,堆着笑脸说道:“朱大使过来巡视啊,来来来,这边请,看看我这一旗的军士怎么样。”
站在校场操练燧发枪的军士,有几个过去是杨秃子手底下的老兵了,很清楚杨秃子是个什么桀骜脾气。
当年见了总兵祖大寿都敢鼻孔朝天从他面前走过去,现在怎么见了一个文官,服服帖帖到了这个地步,难不成这个文官是袁督师的私生子。
就算是私生子,杨秃子看在袁督师的面子上,顶多不摆出鼻孔朝天的样子,却不会主动打招呼,更不会谄媚的像个堂倌。
见了鬼了。
要是杨秃子一个人这样还好理解,在边军最精锐的夜不收里都能排进前十的胡瞎子,那脸上的表情,比鼻孔朝天的杨秃子还谄媚。
杨秃子在朱舜面前要是堂倌的话,胡瞎子就是龟公。
胡瞎子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这些杀人不眨眼的边军们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换了自己也会这样,甚至还感觉两位总旗谄媚的有些轻了。
胡瞎子弓着腰,给朱舜拍了怕身上不存在的尘土,谄媚笑道:“朱大使,你看我儿子什么时候去纺纱厂。”
杨秃子正在懊恼自己怎么没给朱舜拍打尘土,听到这话,赶紧抬起脑袋,紧张的看着朱舜。
水力珍妮纺纱机已经七台了,朱舜不可能还像以前那样,亲自去维修纺纱机,就想着培养两个机械匠,以后负责维修水力珍妮纺纱机。
年轻人学东西比较快,朱舜又有收买人心的想法,就问了问两位总旗愿不愿意把儿子交给他。
第八十二章 疫防局
胡瞎子和杨秃子那是一万个愿意,先不说机械匠的月钱高达五钱银子,有了这门手艺就有了一个铁饭碗。
更重要的是,胡瞎子和杨秃子正在发愁怎么让儿子脱了军籍,毕竟要是没有关系,脱籍可就太难了。
军籍是卫所制度的根本,想要脱离军籍只有一个法子,找大明天子特批。
总兵都不一定能够求来一个特批,胡瞎子和杨秃子这两个小小的总旗,这辈子是别想了。
不过却有一个取巧的法子,朱舜可以把这两个少年转换成匠籍,跟着匠头维修火枪厂的水力钻床和朱氏膛线机。
明朝晚期的工匠多数是以雇佣的方式,进入官窑和各局的匠作间,换了匠籍以后两个少年想走随时可以走。
胡瞎子的儿子胡长命和杨秃子的儿子杨百岁,已经从卫所赶过来了,就等着朱舜一句话进入王恭局了。
朱氏纺纱厂现在也急需机械匠,维护那七台水力珍妮纺纱机,朱舜就点头答应了这件事:“两位放心,今天我就让朱玉去把这件事给办了。”
说完这句话,朱舜转身去了公廨,找到了埋头处理一堆公文的朱玉:“老七,你等下去把胡总旗儿子和杨总旗儿子的军籍,转到王恭局的匠籍。”
“另外这几张图纸你拿着,按照图纸的要求把湢打造出来,烧的烟煤直接找工部的人申报。”
朱舜今天过来实际上有两件事,一是给朱氏纺纱厂招来两名机械匠学徒,二是把疫病的预防开展到人数多达六七百的王恭局。
大战之后,必有大疫。
女真人奇袭北平的几个月里,死亡的人数多达三十几万人,整个北直隶到处都是尸体。
如果不把这些尸体处理好,做好疫防的准备,等到大地回春天气逐渐炎热了,必然会爆发一场空前绝后的瘟疫。
那些记载在书本里的血淋淋文字,将会变成惨绝人寰的现实。
瘟疫横行,十户九死。
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
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就在战争结束当天,崇祯连夜召集了内阁大臣们,商讨怎么面对接下来的一场大疫。
第二天早朝结束,火速成立了疫防局。
由京城第一酷吏马士英担任大使,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担任副使,东厂提督曹化淳担任副使。
五成兵马司、十二亲卫、三大营随时接受调遣,北直隶所有的巡检司直接由马士英统领,就连地方卫所也有权利调动。
走马上任的第一天,马士英下达了第一道命令,三天以内,各地巡检司烧光各个州县的尸体。
人死了以后都讲究个入土为安,那些家丁和流民的尸体烧了也就烧了,如果把本地乡亲的尸体烧了,可就说不过去了。
巡检司的弓兵大多都是本县人,见了亲朋好友的尸体,偷偷的藏了起来,送到各自的宗族。
要是十几二十具尸体埋进祖坟,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这可是三十多万具尸体。
如果不焚烧干净的话,等到天气热了以后,尸体必定会在棺材里腐烂,到时候整个北直隶都会变成一片鬼蜮。
马士英不愧是京城第一酷吏,三天以后,拿着锦衣卫和东厂提供的线报,一个县一个县的开始杀巡检司巡检。
北直隶一百一十六个县,无一幸免。
杀的满朝文武哗然,杀的天下震动,杀的御史言官们都不敢弹劾了。
马士英抱着尚方宝剑斩杀巡检的同时,当场提拔副巡检为巡检,继续焚烧各个州县的尸体。
这一次,巡检们可不敢拿自己的小命不当回事了,把那些放在灵堂里的尸体全部给烧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