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三天以后。
马士英拿着一份新线报,又开始一个县一个县的杀人了,这次还好,只杀了十几名心存侥幸的巡检。
再次提拔上来的巡检,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挖祖坟,凡是偷偷埋进祖坟里面的尸体,全部扒出来烧掉。
处理完这些,崇祯本来以为能够放心了,谁曾想范文程在撤退以前,就派人偷偷埋了十几个巨大的尸坑。
幸运的是在清明节过去没多久,埋藏在辽东内部极深的一名大谍子,及时发现了范文程的阴毒谋划,拼死把线报传递了出去。
大半夜还在家里睡觉的马士英,衣服都没穿,临时抽调了一批亲卫,安排他们去那些尸坑把尸体给烧了。
马士英不知道的是,范文程早就知道了那名大谍子的身份,故意透露了这条消息,目的就是为了让马士英把尸体挖出来。
天气已经回暖了,那些尸坑又经过几个月的**,早就形成了瘟疫,故意让马士英挖出来尸体,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地下的瘟疫散播到地上。
果然就在几天以后,发现了第一例瘟疫病状,刚刚轻松没有几天的马士英,立即带人围住了那处出现瘟疫的宅子。
马士英来到宅子的门口,五城兵马司的人全部站在门口,没有一个人敢进去把人抓出来。
马士英皱着眉头,认真问道:“怎会回事!”
带人过来的旗校,苦笑一声说道:“马大使,这是二十四衙门一位大太监的宅子。”
马士英挑了挑眉毛,没有说话,推开门走了进去。
一名穿着百花蟒袍的太监,大模大样的坐在道路中间的太师椅上,慢悠悠的品茶。
大太监看也没看马士英,只是坐在道路中间,慢悠悠的品茶。
马士英走到大太监面前,认真的说道:“把那个和你对食的菜户交出来。”
大太监发下茶杯,在两人之间淋了一条线。
马士英盯着大太监,认真的看了半柱香时间,突然笑了:“哈哈”
还没笑完,突然拔出了尚方宝剑,一剑刺死了这名穿着百花蟒袍的大太监。
尚方宝剑是一种象征,没有谁真的把尚方宝剑当成一把剑来看,更不会把尚方宝剑当做剑来使用。
马士英不仅使用了,还一剑刺死了一名二十四衙门的大太监。
而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大使。
马士英收回滴答着鲜血的尚方宝剑,认真的说道:“去把那名菜户给烧了。”
大步离开。
第八十三章 准备扩张
这一例瘟疫的发现,引起了崇祯和朝中权贵们的高度重视,消停了没有多长时间的疫防局又开始行动了。
一直在朱氏纺纱厂和京师大学堂转悠的朱舜,没有那个闲工夫去关心疫防局的事情,处理完王恭局的一些事,骑着那头小毛驴赶往了宋家的纺织作坊。
宋家的纺织作坊距离王恭局可不近,现在又快到中午了,北直隶各地一片萧条,再也没了十里一家酒铺五里一间茶肆的繁荣场面。
路上没有卖吃的酒铺茶肆,朱舜拿着一张古楼子坐在小毛驴背上解决中午饭,时不时的喝一口水壶里的凉白开:“纺纱厂现在有七台珍妮纺纱机。”
“其中五台负责给宋家的作坊提供纱线,剩下的两台负责给吕员外的作坊提供纱线。”
“再增加珍妮纺纱机的话,生产出来的纱线也没人要,毕竟宋家作坊和吕家作坊已经吃不下了。”
“所以说想要扩张纺纱厂,最关键的就是让下游的两家作坊,可以吃下更多的纱线。”
朱氏纺纱厂的规模越大,赚的钱越多,朱舜就能越快的研究出蒸汽机,所以今年的主要计划就是扩大朱氏纺纱厂。
一个近代化实业要想扩张,取决于市场的大小,朱氏纺纱厂生产的纱线,价格远远低于市面上的价格,基本上就拥有了近乎无限的市场潜力。
可惜朱舜把晋商折磨的欲仙欲死,明朝这股最有权势的商人当然不会放过朱舜了,一句话就把朱舜的市场缩小到只有两家纺织作坊。
要想扩大朱氏纺纱厂的规模,需要先把下游两家织布作坊的规模扩大。
二弟子宋士意正在研究水力织布机,最多两年,就能让那些自以为操控了布匹市场的晋商,见识见识什么叫做工业革命的力量。
只用这两家织布作坊,就能撬动北方庞大的棉布、麻布、葛布甚至是丝绸市场,给大明的棉纺织业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巨震。
朱舜今天前往宋家作坊就是为了扩大下游的规模,虽说现在还没有水力织布机,不过还有别的办法让宋家作坊吃下更多的纱线。
骑着毛驴在官道上走了大半天,过去每隔几里路就会看见一袅袅炊烟,现在连个鬼影子都看不见。
从雕刻着小狮子的卢沟桥上骑过去,没过多久就来到了宋家作坊,宋家管事正坐在门口敲打算盘。
宋家管事看见朱舜过来了,放下手里的账本和算盘主动应了过去:“朱大使是来找三老爷,还是找四老爷。”
朱舜过来是为了卖出去更多的纱线,当然是要找宋家四老爷宋应晶:“我来找四哥。”
宋士慧宋士意这两个世界级天才拜了朱舜为师,朱舜和宋家的几位老爷便是平辈了,虽然大了二十几岁,纵是大了五十岁,按照辈分也是平辈。
关系相比较以前也更加亲近了,喊上一句四哥,倒也合情合理。
宋家管事指了一个方向,笑着说道:“朱大使那就来错地方,我家三老爷和四老爷都在那边的粥棚里。”
第八十四章 施粥
顺着宋家管事指的方向,朱舜骑着毛驴继续赶了七八里的路程,在几堆稻草垛旁边找到了宋应晶,没看见宋家管事说的三老爷宋应星。
稻草垛旁边撑着三四个棚子,每个棚子里支着一口大锅,里面煮着热气腾腾的谷糠和糙米,散发出一股股诱人的香气。
北直隶所有的上等水浇田和中田失去了肥力,种不出任何东西,就连生命力极其顽强的野草都长不出来。
现在已经是仲春了,田野上应该一片绿油油的才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片。
为了赈济北直隶的几百万老百姓,崇祯早就一个多月以前就下达了诏书,命令北直隶的官僚乡绅开设粥棚,给老百姓们一口饭吃。
可惜响应的乡绅寥寥无几,一直以来都有开设粥棚习惯的宋家,反倒成了乡绅里的异类。
大明天子还没有下达诏书,就在这里开设了粥棚,一开就是一个多月,救活了大量没有饭吃的老百姓。
宋应晶把身上那件丝绸大团右衽衣的宽大袖口,用两根绳子绑在了手臂上,拿着一个大勺子亲自给活不下去的灾民施粥。
朱舜本来想要过去找他,架不住灾民实在是太多了,真的让朱舜见识了什么叫做人山人海,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人头攒动的灾民,哪里挤的过去。
宋家刚开始施粥的时候,人数倒也不多,只有固定的几百人,宋家施粥的消息经过一两个月的传播,传遍了顺天府。
整个顺天府就只有宋家在施粥,顺天府的灾民们为了能够活下去,一波接着一波的赶往宋家粥棚,这里少说也聚集了十万男女老幼。
朱舜骑在毛驴上想办法怎么过去的时候,押送粮食的大管家刚好从这里路过,就像是见到了救兵。
大管家从马车上跳下来,火急火燎的走到朱舜身边:“朱大使你可来了,赶紧劝劝我家四老爷吧。”
朱舜从毛驴背部下来,平静的看着他,听他说这个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大管家看着漫山遍野的灾民,叹了一口气说道:“朱大使你也知道,现在的粮食价格奇高,谷糠都已经涨到了一两银子一石,糙米更是高达二两二钱银子一石。”
“到今天为止,这里已经聚集了十来万灾民,每人每天就按一斤粮食算,一天就要消耗上千两白银。”
“施了这么长时间的粥,早就把宋家在京城的家底给掏空了,宋家作坊每个月纺出的棉布,还不够施粥的。”
“三老爷四老爷已经准备变卖京城的家产了,再这样下去,宋家的织布作坊都得卖给别人。”
大管家还准备继续说些什么,宋应晶从家丁那里得知朱舜来了,放下手里的大勺子,擦了一把汗从人群里走了过来。
灾民们自动让开一条道路。
宋应晶热络的给朱舜打起了招呼:“朱先生来了,吃饭了吗,要是没吃就在这里对付两口。”
朱舜注视满头大汗的宋应晶,忍不住劝了一句:“四哥,差不多就行了,要是因为这件事把家产都给卖了,会被人说成崽卖爷田的。”
宋应晶没有说话,只是转过身子看着蹲在地上大口喝粥的男人、女人、小孩、老人。
渐渐的,脸上出现了温醇笑意:“我的力量有限,杀不了女真人,开不了粮仓,能做的就只有施粥了。”
“多拿出一碗粥,就是一条人命。”
第八十五章 好清新的纺纱厂
一直这样光出不进也不是办法,迟早会像大管家说的那样卖了织布作坊。
朱舜提出了一个暂时缓解缺钱这个燃眉之急的办法:“四哥,你有没有想过扩张宋家的作坊?”
想要救济更多的灾民,唯一的办法就是挣来更多的银子,宋家的主要产业是以贩卖棉布为主,只要扩大了宋家作坊的生产,赚来的银子当然就会更多。
至于销路问题,宋家在棉布这一行扎根了这么多年,有的是办法把棉布卖出去。
宋应晶何尝不想扩张宋氏作坊,要想扩张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大明各行各业所有作坊都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疫病。
宋应晶不知道朱舜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想到朱舜祖上没有很大的产业,对于疫病方面没有经验,好心告诫道:“朱先生现在也有自己的作坊了。”
“有一个问题怕是不知道,以后千万要记住一点,雇佣的人手不能超过五百人。”
“雇佣的人手达到一百以后,每增加一百人,爆发疫病的可能就增加一成。”
“只要达到了五百人,疫病的爆发可就超过了五成,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随时可能出现疫病。”
作坊里爆发了疫病,单是那些死人的买命钱,都能让作坊主人赔的血本无归,宋应晶这是在用宋家血淋淋的经验,无偿的告诫朱舜。
朱舜知道五百人是农业社会手工作坊的关口,没有疫苗,没有杀虫剂,柴禾又贵,老百姓经常不洗澡身上携带着大量的病菌。
朱舜给他解释也解释不通,不如让他直接去朱氏纺纱厂参观,只要看过了朱氏纺纱厂,宋应晶绝对敢把宋家的作坊扩张到一千人:“四哥,你明天要是有时间,叫上吕员外一起去一趟我那里。”
宋应晶虽然不知道朱舜喊他过去做什么,还要叫上吕员外,但还是答应了下来:“明天辰时,我和吕员外准时到。”
第二天,辰时。
家里的条件改善的不错了,一个月可以吃上一两次肉了,朱舜早上就恢复了吃早饭的习惯。
吃过早饭,朱舜带着一大清早就过来的胡长命和杨百岁去了水力厂房,里面有一台刚刚打造好的水力珍妮纺纱机。
教给他们怎么把水力珍妮纺纱机拆成一个个的零件,然后再组装起来,就这样不停的拆拆装装,熟悉一个月的时间,差不多可以维修水力珍妮纺纱机了。
拆下来只用了一炷香时间,装起来就费劲多了,够他们俩忙活一天的。
朱舜刚教了一遍怎么组装水力珍妮纺纱机,宋应晶和吕员外已经走进了朱氏纺纱厂,走进纺纱厂的一瞬间,两人全部愣住了。
朱舜走到大门口迎接两人,看见两人楞在大门口也不往前走,淡淡笑道:“四哥,吕员外,你们俩怎么在那干站着。”
宋应晶看着平平无奇就是一处普通作坊的纺纱厂,自言自语道:“我怎么感觉朱家的纺纱厂和别的作坊不一样,有一种清新清爽的感觉。”
手里拎着两包六芳斋糕点的吕员外,重重点头:“不只是和别的作坊不一样,我感觉进了这堵土墙,就比外面要清新清爽多了。”
农业社会又没有污染,北直隶所有的地方空气都一样,哪里什么清新不清新一说。
这其实就是一种氛围,是朱氏纺纱厂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他们俩觉的清新清爽。
工厂主朱寿跑去周员外那里买棉花了,就得朱舜亲自接待这两人,本来也是朱舜主动邀请他们俩过来的:“四哥吕员外,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宋应晶在泥土地上走了一半,很快就被高炉水塔给吸引了,心不在焉的回答道:“为何?”
朱舜看着注意力都被高炉水塔吸引的宋应晶和吕员外,平静的说道:“我解决了疫病问题,可以让作坊的人数超过五百,就算是增加到一千人也没问题。”
“你超过了五百”吕员外比较会做人,去别人家拜访从来都不空手,刚把六芳斋的糕点递给朱舜,喉咙就像是被人锁住了一样,说不出话了。
瞪大了老眼,实在不敢相信的说道:“老夫不会是耳朵出问题了吧,朱先生说可以让作坊超过”
话还没说完,吕员外自己都觉的自己说这话有些可笑,不继续往下说了,这个五百的数字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那么简单。
那是用无数经验教训,得出来的一个血淋淋教训,谁敢冒这个险,谁就是乡里的罪人。
宋应晶猛的把脑袋转了过来,看向了朱舜。
朱舜没在这件事上浪费口舌,准备用事实证明,带着两人走进了水力厂房,从撒石灰开始一点一点的介绍怎么预防疫病。
说到高炉水塔的时候,有一件事倒是让朱舜感到意外了,宋应晶注视着高炉水塔,若有所思的说道:“这应该就是三哥说的压强吧。”
从一位穿着绸缎右衽衣的古人嘴里,蹦出来一个压强,朱舜没能忍住,笑道:“四哥说的一点没错,就是压强。”
两人还没开始讨论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吕员外拉着朱舜的衣服,迫不及待的就要往外走:“什么压强抬强的,朱大使咱们现在就赶紧去吧。”
“帮我家的那个作坊也制作一个高炉水塔,有了这玩意,别说一千人了,就是两千人也有胆子招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