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说是那魏朝到凤yan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已被人发现饿si在臭水g0u子一旁,衣裳破破烂烂的,想是生前没少受人折磨。
不用问,肯定是魏忠贤的报复。
令人意外的是,王安回家这么久了,魏忠贤却并没有找他的麻烦,不知是顾虑自己与他的旧情,还是单纯的下不去手。
“臣虽削籍,旧属大臣,大臣不可辱。辱大臣则辱国矣。谨北面稽首以效屈平之遗。君恩未报,愿结来生,臣高攀龙垂绝书。望使者特此以复皇上。”
这天,穿戴完毕的朱由校坐在西暖阁里,低头看着手中这份绝命疏,声音中带有九分冷笑,半分可悲。
“高攀龙,你能有如今这个下场,这都是自己作的啊…”
摇摇头,朱由校放下手中绝命疏,唤了一个御马监小太监,打算去南海子策马奔腾一下,放松放松沉闷的心情。
四月里朝廷里的事儿太多,让人喘不上气。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书友群问题
一觉起来,发现普通书友群没了。现新建了一个普通书友群,群号:1057092116。
另外还有群,任一本书粉丝值满2000的,进群后找管理验证进群。
当然,现在管理可能都还没进群…崛起的石头于2020319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书友群问题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内容更新后,请重新刷新页面,即可获取最新更新!
《b我真不是木匠皇帝b》全文字更新,牢记网址: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六十七章:凭本事上位
这天,魏忠贤蹑手蹑脚的进了懋勤殿,发现皇帝正望着满桌的本子发呆。
他躬身上前,轻声唤了句:“皇帝爷爷。”
闻言,朱由校抬起头看了一眼,皱眉道:“这么r0u麻,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求朕?”
此时,魏忠贤的心里既庆幸又激动。
早些时候掌了东厂,他就已经在搜集东林党人的罪证,可那王安对自己处处掣肘,导致很多计划都不能如期进行。
到底还是他圣贤书读的太多,文官略一鼓噪,就走上了那条杜门乞身的路。
现下轮到自己做这个掌印,断然不会如此软弱。
听见皇帝的话,魏忠贤挨上前来,道:“孙先生他们已回去了,经筵日讲完了,皇爷怎么不回西暖阁?”
“奴婢从库里寻了几个蹴鞠,又找了几个孩儿,等着给您解闷。”
朱由校倾着身子,问:“忠贤,你说说,那经筵日讲有用么?”
魏忠贤想了想,道:“没用,皇爷,依奴婢看,您还是下道圣谕,免了吧,奴婢也好把内市再开了,那里边可有不少新奇古怪的玩意儿。”
“内市,那是啥?”
朱由校探头追问,无意中衣袖拂到御案上的本子,顷刻间便哗啦啦地覆了满地。
听见这个声音,朱由校脸上的兴趣消散下去,闷声道:“本子一份没看呢,等会儿再说。”
魏忠贤忙道:“奴婢替您看了?现下朝中也没什么大事儿…”
朱由校抬头看了他一会,令魏忠贤有些紧张。
倏地,朱由校嗤笑几声,解了他的惶然。
“你自己的名儿现在会写了?”
闻言,魏忠贤松口气,也讪笑几声道:“奴婢不会,奴婢给皇爷找那会看的。”
说着,他向后示意,早已等在殿外的一名司礼监太监走了进来,伏跪道:
“奴婢司苑局管事牌子王朝辅,参见皇上。”
王朝辅垂头看着地上,紧张地等待着皇帝的反应。
回想起来,自己从进g0ng以后直到如今,遭遇了各种卑贱之事,被人欺负过,也曾被b着读书识字。
现在魏氏得皇帝重用,而自己依附了魏氏,总算得见皇帝一面,飞h腾达,就在今日。
然而,朱由校的下一句话,却将他激动的心情,瞬间打入万丈深渊。
“这个老太监朕不太喜欢,长得太丑了…”
魏忠贤回首望了望,也是一时语塞。
王朝辅抬起头来,看向魏忠贤,对他满目的哀求。
魏忠贤有些尴尬,毕竟他长得确实不好看,皇帝说他丑看着膈应,自己总不能强塞进去。
他脑筋转了转,谄媚笑道:“皇爷,丑一点儿…倒也无妨。”
“奴婢选这个人来,是为皇爷阅览本子,聪明最要紧。”
朱由校这才附身仔细看了一眼王朝辅,问:“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怪好听的。”
魏忠贤道:“这牌子原唤做王进忠,太想为皇爷办事,自作主张改做王朝辅,应该…是要辅助皇爷办朝廷的事儿。”
“聪明吗?”朱由校又问。
魏忠贤发觉有戏,忙道:“聪明,在各g0ng各院的管事牌子里,除了现下提督南海子的李朝庆和去辽左的王t乾,就他最机灵。”
“朕没问你。”朱由校轻笑一声,附身道:“你、机灵吗?”
魏忠贤哑然,然后疯狂向底下打眼se。
王朝辅紧张异常,片刻后回道:“皇爷可以让我试试。”
“行。”
朱由校向身后一靠,挥手道:“桌子底下这些本子,你挑紧要事儿给朕念。”
机会朕给了,能不能把握住,那就看你自己有没有那个能耐了。
听这话,王朝辅鬓边渗出汗来,眉心紧紧拧成了一个“川”字,心中开始对时下情况一顿分析。
东厂刚逮捕了周顺昌等五名朝廷大员,不少士子也被番子一并捉拿,估计科道官的揭帖要么是弹劾厂臣,要么就是犯颜批鳞,定不能念。
至于六部的题本。
王在晋挂吏部尚书衔,出身东林,却深得皇帝重用,他的本子说不定有大事,可以念。
兵部尚书是张鸣鹤,他的本子要么是为高攀龙鸣冤叫屈,要么就是继续追劾熊廷弼,也不能念。
“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只要稍一b较,就能知道什么才是皇帝话中的“紧要事”。
有些奏疏,你不念,不代表皇帝就不看。
想了半晌,王朝辅汗水落下,方才小心翼翼地寻了一份本子,道:
“恭喜皇爷,镇江参将陈继盛,已将京内拨给的粮饷、军需,都带回了皮岛。”
朱由校听见后眉头轻挑,一句话没说,就这样静静看着。
王朝辅知道自己想对了,既紧张又兴奋,铺展开来,高声念起了毛文龙所呈的奏疏。
在这份奏疏里,毛文龙说是多亏了皇帝这些粮饷和物资,才让皮岛军民转危为安,得以与建虏大军继续作战。
这是个好消息,朱由校果然龙颜大悦。
“继续念。”
王t乾挥汗如雨,将本子呈到皇帝手边,然后再寻出一份本子,高声念了起来。
这第二份奏疏,是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王在晋所呈。
说是有一名来自福建,唤做陈经纶的海商,上供了一样自吕宋国引入,名为“番薯”的块根作物。
“此物块根大如拳,皮se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极高,广种耐瘠,可推直隶行种。”
尚未待他念完,朱由校猛然起身一把将王在晋的这份奏疏夺了过来。
越看越像,这特么,这特么不就是红薯吗?
这玩意,就是后世糠钱盛世的主要功臣之一,用来抵抗饥荒简直是神器。
王在晋,真不愧朕把你一手提拔起来,报了这东西上来,你立了一大功啊!
朱由校心情顿好,当下便要拟圣谕,负手道:
“着王在晋就番薯一事,与海商陈经纶细谈,推广番薯种植,朕要他拿一个详细的章程出来!”
王朝辅放下奏疏,忙不迭地记上。
一旁,看见这副样子的魏忠贤暗暗松了口气,也道:“皇爷,奴婢没有骗您吧。”
朱由校闭上眼睛,靠在椅中,没有直接回话,只是静静道:“升王朝辅为乾清g0ng管事,仍掌司苑局印。”
下一刻,王朝辅满面cha0红,放下笔伏跪在地,高声道:“奴婢谢皇上恩典!”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六十八章:红薯是个好东西
落日余晖映入懋勤殿,朱由校再度睁开双眼,面无表情地起身走回了西暖阁。
王朝辅心悦诚服,匍匐谢恩。
他心中知道,从此以后,自己将名正言顺地留在乾清g0ng。
他也在心中嗟叹,自己宦海沉浮多年,走到如今这一步,怕已是用光了几辈子的运气。
王朝辅没有那么大的野心,能有今日,他已是千恩万谢,只想着能一直这样下去,做皇帝身后诸多影子的一个。
因魏忠贤ga0出来的动静,朱由校得以ch0u身,将目光放在番薯种植这一块。
就历史上的经验看来,小冰河时期无论西方还是鞑清,全都靠红薯、马铃薯渡过难关,保存了大量人口。
鞑清那所谓的康乾盛世,主要是靠摊丁入亩和红薯、马铃薯这两样早在晚明就引入的作物大量普及。
摊丁入亩,导致民间的大量隐藏人口被发现,直接让鞑清人口爆炸式增长。
人口上去这么快,乍看起来好像真有那么回事儿。
那问题来了,这么多人口,鞑清是怎么养活的?
答案还是红薯和马铃薯。
红薯和马铃薯,都是高淀粉食物,好不好吃尚且不论,反正特别适合饥荒的时候拿来救人。
无论之前你有多饿,吃上一个烤红薯你就饱了,一个不行,那就两个,反正产量高!
朱由校早和王在晋谈过开源节流的问题,奈何京畿等处早特么要钱没钱要粮没粮了。
生产力想要上去,首先你人口就得上去。
大明人口不少,但生产力为啥上不来?因为大家连吃饱饭都费劲,谁还有那闲心给你ga0生产。
朱由校明白一点,无论东林怎么黑自己,只要能让饥民吃饱饭,圣明之君的名头是跑不了的。
话句话说,眼下只要将红薯推广开来,先解决了灾区人民吃饭难、难吃饭问题,其他事儿都不算个事儿!
而且红薯产量上来了,一样可以酌量发给边疆,缓解连年战争造成的糜饷问题。
这么好的玩意儿在大明不推广出来,却让后世鞑清捡了便宜,朱由校只要一想起来,就觉得心痛。
王在晋接了皇帝的圣谕,也是欣喜不已。
他本以为,此前皇帝并没有听说过这种国外传来的新型作物,想要劝他接受需要花费一番功夫。
却没想到,事情这样顺利。
皇帝谕命自己与海商陈经纶详谈番薯之事,这是莫大的信任,要知道,朝廷的官员与商人相联系,很容易产生中间利益。
对很多人来说,这次与海商细谈合作的事儿,代表着能大肆赚取中间利益的机会。
自古民不与官都,如果这个海商陈经纶真心想让朝廷推广番薯,前来的官员他就要好好的“孝敬”。
不然,谁会鸟你这个从国外传进来的作物?
在王在晋看来,这不是他自己本身的利益,这是功在本朝,利往千秋的百年大计!
海商陈经纶,时下福建海商第一家。
说起来,这还要感谢他那在后世大名鼎鼎的父亲——陈振龙。
陈家的上任家主陈振龙,自幼y读诗书,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在常人看来,这又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可是后来,看透官场利益的陈振龙厌倦科举,弃儒经商,移家于闽县,随众海商赴吕宋经商。
在吕宋,陈振龙见当地朱薯遍野,并了解到此作物耐旱、高产、适应x强,生熟皆可食,遂主动向当地人学习种植法,出资购买薯种。
万历二十一年五月,陈振龙密携薯藤,避过吕宋国出境检查,历七昼夜,航行回到福州,开始在住宅附近试种。
是年,闽中大旱,五谷少收。
陈振龙促其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朱薯可以救荒。
当年,番薯试种成功,百姓之间一传十、十传百,于次年遍植福建各处。
陈振龙引入的番薯,有效解决了时年闽人饥荒之灾,陈家自此崛起,在福建当地享有很高声望。
至于眼下番薯这个名字,还要从福建巡抚金学曾说起。
当年,陈振龙为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yu将朱薯改称金薯,但遭后者拒绝。
金学曾以其由吕宋国引进,将之称做番薯。
名字什么的不重要,王在晋看重的是它易大量种植的特点,万历年福建那次饥荒已经证明,番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陈经纶承袭父亲衣钵,打算将番薯推广到全国更多地方,但是如当年福建巡抚金学曾那样的人已经很少。
饥荒,对百姓来说是足以令他们家破人亡的灾难,可对当地文官来说,这代表着可以再大捞一笔。
一旦某地发生饥荒,朝廷议来议去,总要赈灾。
赈灾,掏空了朝廷的太仓存粮与内库存银,地方上官员层层盘剥,最后发下去多少,消失多少。
饥荒问题没解决,反倒变本加厉,引起民乱。
此刻,京师内一座酒楼二层的雅间之中,就坐着一个穿着灰se长衫的年轻男人。
其相貌,大概还不到三十岁,却已经一副老成深沉的样子,见他静静坐在椅子上,动也未动。
“哎呀!”须臾,一身便服的王在晋走进来,拱手笑道:“让陈兄久等了,实在失礼!”
陈经纶大笑几声,忙起身将来人迎进来,还端了摆正了一把椅子,道:
“王先生哪里的话,能结交您这样的人物,这是我陈家沾光了啊!”
王在晋心中没什么变化,顺着陈经纶的手坐下来。
其实,他心中也知道。
商人嘛,无利不起早,有这么一个可以大赚特赚,又于民间积累名声的机会,谁不会上赶着来。
当年这陈经纶父亲陈振龙自吕宋引入番薯,都说是为了闽地饥荒。
可但凡是有些眼见的,谁不知道陈家从里面名利双收,如今也有了不小的家业。
天下间,有些事儿,看破不说破罢了。
王在晋满面笑容,也道:“陈振龙为国为民,当为我大明番薯第一人啊!”
“我看,要让今上那位,给你们陈家立个牌坊才是。”
王在晋这话,让陈经纶听得暗暗皱眉,却也是大笑几声,待上菜的人退出去后,才又是道:
“哪里哪里,只是家父见闽地饥民遍野,实在不忍罢了。”
两人各有各的心思,都是互相扯皮。
王在晋静静抿了一小口桌上的茶,等着陈经纶给自己交底,陈经纶则在猜测朝廷到底是不是真的想推广番薯。
朝廷在此事上的认真程度,几乎决定了他陈家的朝夕存亡。
要知道,番薯这个东西,又好种又管饱,对饥民来说自然有如天眷,可是相对的,却也挡了某些人的财路。
现在的陈家,因这事儿被有些官员和商人联手打压,就快要不行了。
自己想要闯出条路来,就得找一个靠山。
这天底下最大的靠山是谁,不就是紫禁城里边那位……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六十九章:皇庄试薯
酒过三巡,还是陈经纶先开了腔。
他起身近上前去,替王在晋满了一杯酒,问道:“先生此来,是不是上回托您问的事情,g0ng里有回复了。”
受了这杯酒,王在晋方才满意地捋起胡须。
“你也不是不知道,g0ng里已将心思,放在了家大业大的豪商身上。”
“先是锦衣卫负责督办司,再又是让那选秀nv回来的司礼监太监李实去管织造局…”
陈经纶还不止第二件事,闻言吃了一惊。
“苏州织造也换人了?”
“你还不知道?”
王在晋点点头,冷哼道:“在诸多商人中,你还算知道晚的。其他人各处都有消息来源,g0ng里消息一出,他们就全都一清二楚了。”
“眼下还仅是苏州织造,杭州织造、江宁织造,迟早都要换。”
“我接了g0ng里的意思,主持这番薯一事。你说,是不是需要个听话的如臂指使?”
越听,陈经纶心中越是震惊。
“先生想要如何推行番薯?”
“g0ng里才只是对番薯b较感兴趣,这份兴趣到底能不能转变成决定,这还要看你们陈家有没有诚意。”
言之于此,王在晋微微一笑,不再多说。
陈经纶眼珠乱转,起身来回踱步,想了半晌,才是决定和盘托出,成败在此一举。
“一夫耕田,亩产番薯,能在三十石以上!”
听了这话,王在晋神情一动,变得有些激动起来,须臾,他又平复心情,喝了口茶,静静问:
“此话可当真?”
“我陈家于闽地推行番薯十数载,岂能有假?”陈经纶下意识的道。
为什么王在晋忽然变得有些激动,因为他看见了彻底解决各地饥荒的机遇!
要知道,眼下亩产稻麦的确不是很可观。
据《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此时南方稻麦两熟田的稻谷亩产,如吴江、昆山等地,亩收稻谷应两石,那么折合成后世就是亩产约三百斤。
《补农书》也载:“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
其上所说上熟之田,是稻谷“三石”、“春花一石半”。
那么,常田的稻谷产量就大概是亩产两石,春花亩产一石,合起来亩产三石。
这是南方,现下的北方,因小冰河期影响,荒地成片,百姓无地,被迫到处逃难,产量更少。
根据方志记载,明朝自番外引入番薯的人,不只福建的陈振龙一个。
除了他,还有吴川人林怀兰、东莞人陈益,自安南境内引入,但一直都是地方区域x,没能达到大规模推广。
万历末年起,陕西、河南、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开始出现引入番薯的情况。
只不过,从引入到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王在晋需要做的,就是劝说皇帝重视番薯,以朝廷政令的形式,开始试种,然后在大明两京十三省推广。
那么难点在哪儿?
既然番薯早已出现,却至今没有普及,肯定是有原因的,上疏给皇帝之前,王在晋下过一番苦工。
推行番薯解决饥荒,挡了某些人财路,但更大的原因,还是大部分的底层百姓根本不知道番薯的优点。
推广番薯,在地方上未接到朝廷明确政令时,对地方官员来说,都是一个损人不利已的做法。
大部分地方官都只是暂时种一下,缓解本地饥荒问题后为了避嫌,便鲜少再种。
毕竟,金学曾那样直接下令全省推广的人太少了。
王在晋明白,没有看到番薯真正的产量,还有皇帝明确的圣旨下达之前,番薯都只能在某地小规模的推行,达不到眼下缓解饥荒的需求量。
王在晋与陈经纶,为推行番薯的国策谈了许久。
说是为了国策的推行,可两个人心里都和明镜一样,他们各自都有利益,只不过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已。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大公无私、为国为民。
几日后,王在晋以阁臣的身份,向朱由校进呈“奏番薯推行疏”,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时间,科道官劾王在晋中旨入阁,不合礼法的题本,也是雪片般飞到西暖阁。
西暖阁,新任的乾清g0ng管事王朝辅,正为皇帝清理奏疏,挑那些“紧要事”念。
他翻了翻,发现科道官的揭帖仍千篇一律,不是犯颜批鳞,就是弹劾熊廷弼、王在晋,实在没什么好念。
须臾,他将一份奏疏从中ch0u出,喜道:“皇上,东阁大学士王在晋奏请推行番薯。”
宽袍大袖,玉带金裎,一身的华服此时都成了累赘。
朱由校嘴边头一次danyan着如此灿烂的笑容,他一把将这份奏疏拿到手上,越看,越是感叹。
“好,好啊!”
这份奏疏,朱由校看得格外认真。
这份《奏番薯推行疏》,通俗易懂,想来,王在晋在上疏之前,也在地方上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王在晋将陈经纶分享给自己的种植经验,与其走在京畿等处时的农事经验相结合,得出了番薯易种植,且亩产高于稻麦的结论。
疏中云:“推行番薯,为本朝所必须之国策。”
朱由校也知道,这个时候,番薯就已在华南地区广为种植,并逐渐向北推广。
不仅要推行番薯,马铃薯日辉也要推广,先填饱了肚子,才能去谈开源节流的问题。
有些事儿,底下也就闹不起来了。
历史上,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等影响,番薯虽然进入大明较早,但栽培技术传播一直很慢。
到了鞑清康熙时期,番薯栽培技术才普及开来,刚好让鞑子捡了个漏。
其实话说回来,鞑子们捡的漏还少了?
1...2223242526...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