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振南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袖乾坤

    高桂英曾经执掌过老营,别说骑马了便是领兵打仗也不在话下。

    更难能可贵的是,高桂英会无条件的听从李自成的安排。

    田见秀点了点头道:如此就好。

    李自成一声令下,顺军士兵们纷纷舍弃了辎重粮秣,只留下了七日的口粮,驼在马背上。

    他们排着队列依次从一线天通过,骑马的将领则纷纷翻身下马以节省战马的体力。

    连李自成也不例外。

    让李自成稍感欣慰的是顺军还是基本保持着心气的。那些墙头草基本早都跑掉了,剩下的都是甘愿跟着李自成的老兵。

    只要有这些老兄弟在,李自成坚信一定会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

    也不知道过儿一功他们怎么样了。

    李自成忽然想到了李过高一功,长长叹了一口气。

    从陕西撤离时李自成根本没有时间通知坚守陕北榆林的李过高一功。后来一路溃逃更是无法取得联系。

    李过高一功部有足足十几万兵马,若是能和李自成汇合对于如今已经是残部的顺军主力会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等撤离了九宫山稍稍安顿下来,便叫人试着去与过儿一功取得联系。

    李自成暗暗下定决心。




第二百零八章 揣摩圣意(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武昌,湖广巡抚衙门。

    堵胤锡在中堂之中来回踱步,眉宇间满是愁云。

    几日前他接到来自南京的密旨,天子命他时刻关注湖广局势,必要时可招降顺军余部。

    这道圣旨并非是经由内阁六科的正式渠道发布的明旨,而是一道中旨。

    如果换做其他文官大可以直接拒绝接旨,以标榜自己的气节与不畏皇权。

    但堵胤锡不会。他十分清楚天子发这道密旨给他是什么意思。

    如今湖广的局势可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前有左良玉兵变,后有李闯建虏相继入寇。

    堵胤锡使出了一记釜底抽薪,策反了金声桓马进忠,又配合袁继咸黄德功这才平定了左军叛乱。

    天子皇恩浩荡,命堵胤锡出任湖广巡抚。

    这些天堵胤锡满脑子都是如何整编各营,整饬防务。毕竟阿济格的十几万大军还在湖广通山县附近追击李自成。一旦清军解决掉李闯这个麻烦,很可能会掉过头来攻打湖广诸府。

    而在这个时候天子下密旨令堵胤锡寻找机会招降顺军余部,这道圣旨很耐人寻味啊。

    对于大明朝廷来说李自成毫无疑问就是乱臣贼子。不管他找出多少理由,兴兵作乱都是不容饶恕的。

    何况李自成还率领大军攻打神京,逼死了烈皇

    应该说没有人比当今天子更痛恨李自成了。若不是李闯作乱,建虏又怎么可能有机会拿下山海关,进而染指北地山河?

    所以对天子来说,李自成是必须死的,他不可能接受李自成任何形式的投降。

    再联系到天子降下的那道密旨,堵胤锡心中一时了悟。

    明眼人都能看出李自成如今是丧家之犬,被清军一路追赶到了九宫山,失败身死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天子在圣旨中所说的关注湖广局势是不是指的就是关注九宫山战局呢?

    或者说天子让堵胤锡时刻盯着的就是李自成什么时候死。一旦李自成身死,便是堵胤锡出手招降顺军余部之时?

    堵胤锡越想越觉得天子就是这个意思。

    对天子来说,李自成毫无疑问就是杀父弑君的仇人,只要李自成活着一天,天子就不可能招降顺军。不然即便满朝文武不说什么,天子自己心中的那个坎就过不去。

    而如果李自成死了,就可以把兴兵作乱逼死烈皇的罪名全都推到李自成身上。其余顺军将领最多只是盲从,罪责小了很多。

    天子真正看重的是顺军的兵马,毕竟相较于湖广大部分官军,顺军残部的战斗力明显高出了一个档次。

    李自成一旦身死,顺军内部必定会四分五裂,朝廷这时候若是招降,他们归附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四川的张献忠姑且先不论,这场逐鹿天下的争夺多半会在大明和建虏之间展开。

    利用一切机会吸纳兵员良将提升自己的实力,对大明来说十分重要。湖广作为产粮大省,建虏势必垂涎,将来在此地爆发大战的可能性很大。堵胤锡更是要早作准备。

    当然这一切都是堵胤锡的推断,天子在圣旨中并没有明说。如果堵胤锡把事情办砸了,天子也不会有任何名节上的损伤。一切都是堵胤锡妄自忖度上意。

    这让堵胤锡想到了当年的陈新甲。

    陈新甲作为兵部尚书时暗中派人和东虏商谈行款议和之事,后来其家仆不慎把议和密函当做塘报交由各衙门传抄。

    此事顿时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众朝臣纷纷上疏弹劾,请求崇祯皇帝处死陈新甲。

    崇祯皇帝一开始还想把此事压下去,弹劾陈新甲的奏疏一概留中不发。

    可后来,弹劾陈新甲的朝臣实在是太多了,连崇祯皇帝也有些顶不住压力了,最终下旨将陈新甲处死。

    罪名嘛除了暗通东虏行款议和外还有一条,那就是失陷亲藩。

    当时一共有七位亲王在被农民军攻克城池后处死,崇祯皇帝把这个罪名也安在了陈新甲的头上。

    严格来说这也没有什么毛病,毕竟陈新甲此时的官职是兵部尚书,要对全国兵事负责。

    但崇祯皇帝要杀陈新甲,真正的原因却是他需要一个替死鬼来顶缸。

    毕竟对东虏议和行款不能是天子的主意。

    陈新甲于崇祯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被斩于市,朝中除了周延儒等少数人,几乎没有人同情他。

    为天子办事就是如此,必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一步走错便有可能被推出来当替死鬼。

    堵胤锡如今的处境其实和当年的陈新甲很相似。

    虽然皇帝命他们做的事情性质完全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不可公之于众,秘而不宣的。

    皇帝陛下总不可能对天下人说,不是朕不想招降顺军余部,是因为李自成没死,朕的杀父之仇没有报,不可能招降他们。只要等到李自成被杀,朕便会命人招降其残部吧?

    要是那样,君威何在?

    所以必须得有人心甘情愿的替天子去做这件事,还不能走漏任何的风声。

    天子最终选中了堵胤锡。

    对此堵胤锡是又忧又喜。

    他喜的是天子对他信任有加,把如此重要隐秘的事交给他去做。证明堵胤锡已经做到了简在帝心,成了在天子心中排的上号的重臣。

    他忧的是万一把事情办砸了,后果不堪设想。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若是一般的庸碌之臣,天子自然不会让他们去办如此紧要之事,但同样的他们就不会有性命之虞。

    这也是崇祯年间庸碌之臣比比皆是的原因。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混一天是一天,当一天官捞一天银子,等到致仕时便回乡过起逍遥小日子。

    家国天下事,关他们屁事?

    不过堵胤锡却无法容忍自己也成为这些庸碌之臣中的一员。

    如今国事艰难,需要更多的忠臣良将站出来,而不是遇事推诿能躲就躲。

    堵胤锡十分清楚这件事要是办砸了,陈新甲就是他的下场。

    但他还是决定尽力尝试,促成招降顺军一事。

    毕竟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他竭力去做了百年之后也可不留遗憾。



第二百零九章 骑兵对冲(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大军转移是艰难的,尤其是在山区。

    过一线天后,顺军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了几十里,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

    别看他们走了几十里,实则都是九曲十八弯的山路,距离下山还远的很。

    李自成下令就地扎营。他们扎营的地方在一处矮原,相对来说地势比较平坦,足够大军驻扎。

    但因为舍弃了绝大部分的粮草辎重,大部分顺军士兵是没有营帐去搭的。

    他们只能生起篝火凑在旁边取暖。

    漫漫长夜,天气又这么冷。若是再不生火,真有可能冻死人。

    顺军士兵们都很疲惫,相互靠在一起,闭上眼睛没多久就都睡着了。

    对他们来说休息的是时间是极为难得的,能多休息一刻是一刻。

    翌日一早,还得继续赶路。

    夜晚是静谧的,除了火焰烧的干树枝噼噼啪啪的声响再听不到什么。

    李自成合上了眼睛,准备小憩一觉。

    这些日子来他没有一天睡的超过两个时辰,眼睛早已熬的通红布满血丝。

    可他闭上眼睛刚没多久,便听到震耳欲聋的马蹄声。

    李自成下意识的睁开眼睛弹身而起,借着火光定睛去瞧,只见一只骑兵朝营地气势汹汹冲杀而来。

    那只骑兵每人手中都攥着一只火把,远远看去犹如一条火龙。

    李自成大骇,他当然明白在这种时候杀出的骑兵只可能是清军。

    可是清军是怎么寻到他的踪迹的?

    李自成顾不得去想这些,连忙吩咐麾下大将准备应战。

    田见秀等人反应也足够快,须臾的工夫便完成了动员工作。

    顺军士兵们都明白事到如今他们已经没了退路,只有杀出重围才能活命。

    由于实在天色太黑,李自成看不清来人属于清军的那一部分,但下意识的感觉应该不是八旗主力。

    八旗骑兵不太喜欢夜袭,最喜欢玩这一套的还是汉人。

    李自成翻身上马,亲自拔刀指挥作战。

    这一行为很大程度起到了安稳军心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顺军士兵翻身上马,在李自成身边结阵。

    他们都是三堵墙的老兵。

    所谓三堵墙是李自成从顺军老兵中挑选的精锐。能够入选三堵墙的不但资历要老,还必须拥有极为精湛的骑术。

    在几次与明军的对决中,三堵墙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支骑兵的战法和普通骑兵很不相同,并不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反复袭扰,而是把骑兵集中起来一次性冲锋。

    说白了这就是一锤子买卖,冲阵成功那么敌军势必会大败,顺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收割人头。如果冲阵失败,顺军也会损失军中最犀利的骑兵,肯定会元气大伤。

    难能可贵的是,三堵墙自组建以来,屡次冲锋陷阵从来没有失败过。

    其是李自成手中的一个杀手锏,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轻易拿出来。

    李自成命三堵墙结阵,证明他认为如今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到了不得不舍命一搏的时候。

    三堵墙的骑兵彼此之间十分熟悉,他们马头贴马尾,彼此之间的距离留的十分狭短。

    李自成深吸了一口气下令三堵墙开始冲锋。

    骑兵对冲速度是关键,清军骑兵有备而来已经把速度提了起来,三堵墙也不能示弱。

    随着马匹的速度越来越快,三堵墙骑兵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越收越紧,远远看去就像一柄长矛一样。

    而李自成就是那个矛头。

    一百步五十步三十步。

    就在双方骑兵撞阵前的一瞬,一只冷箭猛然射来,直朝李自成面门而去。

    李自成连忙侧开身子。只是因为在马背上动作无法完全舒展开,他虽然避开了那只冷箭,却被射掉了盔帽。

    这多多少少影响了三堵墙的冲击速度。好在李自成及时调整,没有酿成大乱。

    两军骑兵正式搅在了一起,竖耳一听就能听到长矛破甲入肉的声响。

    李自成发现这只清军骑兵甲胄精良,训练有素,完全不比他的三堵墙差。

    可他草草扫了一眼发现这只骑兵明显不属于八旗军,那么便只有一个可能了,这只骑兵是关宁军!

    所谓的关宁军,是指当初袁承宗主辽镇事时训练的一只军队。这只军队不但有步兵炮兵,还有全大明最缺的骑兵。

    崇祯皇帝为了对抗东虏每年专门征收几百万两辽饷,好吃好喝的供养着这只关宁军。

    可关宁军在让人失望这件事上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蓟辽总督换了不知多少任,可关宁军在对八旗军野战几乎没赢过,基本见到八旗军杀来掉头就跑,也就是敢凭借坚城龟缩防守。

    这样的关宁军不知道坑死了多少人,崇祯皇帝却仍然捧在手心里怕化了。

    李自成对关宁军本是极为不屑的。但今日关宁军却改变了他的这一看法。

    从方才的对决来看,关宁军在气势上并没有输给三堵墙多少,反而在狠辣上更胜一筹。

    这是怎么回事?

    李自成却不知道吴三桂统领的关宁铁骑在降清后一直被驱作先锋攻城略地,即便是怂包一群这么多场胜仗打下来也打出来信心了。
1...101102103104105...2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