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振南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袖乾坤

    糟了!一定是在逃跑的时候把钱袋落下了。

    见李自成一副茫然无措的样子,程九伯冷笑道:拿不出钱吧?老子看你就像个贼!

    他身旁一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也道:九叔,你看那厮胳膊腿上都插着箭呢,我看他不像好人!

    一帮村民纷纷附和。

    也难怪他们生疑,李自成现在的样子也太容易惹人怀疑了。

    李自成已经觉察出了危险,下意识的向后退了一步。

    诸位且听某解释

    不要听他蛊惑人心,打死他!

    程九伯却是发出一声暴喝,当先轮起铲子就朝李自成挥去。

    李自成虽然负了伤,但还是躲开了这一击。

    可随之而来的是一众愤怒村民的围攻。

    打死这个小蟊贼!

    拿了他的尸首去报官!

    锄奸除害,保护乡里!

    锄头粪叉轮番袭来,李自成避无可避将双手挡在身前,可没过多久他就被愤怒的村民砸成了肉泥。

    确认眼前之人已经死透,程九伯得意洋洋的说道:我听说一个土匪的脑袋值不少银子。我们便这么报上去,换来了赏银我请大伙喝酒!

    九叔英明!九叔威武!




第二百一十二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高杰在河谷伏击勒克德浑麾下大将后并没有撤军,而是向北行军。

    这回轮到勒克德浑发虚了。

    照说他麾下有两黄旗精锐,又有数万绿营兵辅佐,不应该这么怂。可勒克德浑觉得高杰敢这么肆无忌惮的率军北上一定是有后手。

    说不准明军是兵分两路,还有一支兵马由另一人统领,与高杰遥相呼应互为犄角。

    对勒克德浑的判断,范文程并没有多说什么。

    在他看来明军分兵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北直隶其余各府县并没有报告说遭到明军袭扰。如果明军真的分兵,怎么可能过城池而不心动。

    但小心一些总归是没错的,尤其是这个判断还是贝勒爷做出的。

    奴才不能置疑主子,这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但范文程却可以给勒克德浑出谋划策。

    他的建议就是拖。

    拖到多铎率领大军班师回朝,高杰自己就会撤走。

    在这期间勒克德浑只要退守真定府,背靠坚城严守就足够了。

    听到这个建议勒克德浑是很沮丧的。

    他这次获得统兵权很不容易,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多尔衮无人可用。

    阿济格和多铎都统领大军在外,多尔衮又不敢用豪格,总不能自己披挂上阵吧?

    除了启用勒克德浑多尔衮别无选择。

    但勒克德浑也十分清楚,如果他不能在这次统兵征战中发挥出色,给多尔衮留下深刻印象,兵权迟早还得被多尔衮收回。

    毕竟阿济格和多铎是多尔衮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多尔衮没有理由信任一个外人胜过亲兄弟。

    所以勒克德浑必须利用这个机会尽可能的表现自己,消极防守当然不会出大错,但也意味着不会有出彩的地方。

    可让勒克德浑这个时候主动率军袭击高杰部明军他又没有那个胆色。

    好在高杰似乎没有长驱直入攻取神京的打算。

    要真是那样,勒克德浑就必须在真定府和高杰进行一次野战了。

    无论如何,不能让他威胁到京畿安全。

    大帅,我们发这些小册子有用吗?

    李成栋对高杰率部进驻真定府后的举动十分不解。

    明军并没有像之前那样攻城略地,而是将一份份手抄的小册子分发出去。

    这些小册子当然不是给普通百姓看的,而是给当地的缙绅。

    这些人虽不说饱读诗书,但识文断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阅览这些小册子不在话下。

    小册子里的内容也十分简单,便是号召大伙儿隐忍蛰伏,等到朝廷大举北伐时积极响应。

    可以说高杰选择的切入时间十分毒辣,正是北直隶人心思变的时候。

    原本满洲八旗征服北直隶后,当地缙绅已经准备做清廷的顺民。可谁知多尔衮一道剃发令直接弄的人心浮动。

    越来越多的人往南边逃,为了应对这种现象多尔衮又颁布了逃人法。

    一系列举措勉强稳住了局势,但北直隶百姓对清廷离心离德却已是板上钉钉。

    这种时候只需要点一把火就能烧起百姓心中对清廷的仇恨。

    而高杰要做的就是这件事。

    成栋啊,你还记得李闯当年编出的那首歌谣吗?

    高杰意味深长的说道。

    当然记得!李成栋也是陕西农民军出身,当即念了起来。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等李成栋念完了,高杰微微颔首道:那你觉得,这首打油诗作的怎么样?

    这个嘛

    李成栋显得有些犹豫。

    其实他本想说这首打油诗很巧妙,把明廷的横征暴敛表现的淋漓尽致,极大的争取了老百姓的同情。

    可鉴于他们目前明臣的身份,又不好把这些话说出口。

    仅就这首诗而言是极为讨巧的,这也是闯逆打到哪儿,哪儿的百姓便打开城门迎接的原因啊。

    高杰却没有那么多的顾忌,自顾自的说道。

    大帅的意思是,这次分发册子给缙绅是想要起到当初闯逆争取人心的作用?

    李成栋眼前一亮道。

    算你不笨。

    高杰微微笑道:出征前陛下就对我说这次北伐不在于一城一池得失,而在于争取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如此。北直隶的百姓大多是念及大明朝的,李闯败退之后东虏一道剃发令更是让他们没有选择。

    高杰这么一说李成栋就全明白了。

    怪不得一路打下来这么多城池,高杰都没有分兵去驻守,原来他根本就没有想去守。

    毕竟高杰北伐的军队人数一共只有五六万人,若是打下一地就分兵去守,手中的兵力就太单薄了。

    正确的做法是把所有军队牢牢捏在手心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对清廷造成威慑。

    高杰从一开始就明白这次北伐很难直捣黄龙光复神京,便取了个极为讨巧的法子,多攻城掠地造成清廷统治不稳的现象。

    而攻城掠地够了,又靠伏击在野外大胜了一场八旗军,使得麾下将士有了战胜真虏的经历。

    这些都做完了还不够,高杰要把这次北伐的影响力发挥到最大,这便到了分发小册子的时候了。

    拿北直隶来说,农户人数远远多于城中百姓。

    去向农户宣传朝廷光复北直隶的决心远远比打下一座城再去宣传划算。

    唯一的问题是普通农户不识字。

    所以高杰将目标瞄准了当地的缙绅。

    缙绅都是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人,甚至比清廷派出的流官影响力还要大。

    在这个皇权不下县的时代,县官也得依靠这些缙绅来统治。

    只要打通了这一层关系,再由缙绅向普通农户宣贯,便可以最大程度的完成高杰想做的事。

    当然,高杰给缙绅的承诺和普通农户的承诺完全不同,这样有助于缙绅们卖力去宣贯。反正都是画一张大饼,还不如画的更大一些。



第二百一十三章 朝廷利益高于一切(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南京紫禁城内,朱慈烺在和一班内阁辅臣商议税收事宜。

    在治世充足的税收尚且是维持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何况乱世乎。

    在乱世朝廷要想保持威信就必须养着规模足够庞大的军队,每年光是军费开支就是一大笔钱。这笔钱当然也得从税收里抽。

    朱慈烺内帑中虽然还有近千万两,但也就够军队消耗个两三年,未雨绸缪总是对的。

    大明现有的税收体系基本可以划分为几大块。

    一大块是农业税,基本也是明朝税收的主要来源。

    不过农税的征税模式很不合理,官绅藩王免税,税全被升斗小民承担了。高额的赋税再加上旱灾蝗灾等很容易引起自耕农破产,进而会汇聚成大片流民。被有心人稍加利用,便会拉出一支李闯那样的队伍。

    要想改革农税,就必须革除官绅名下田亩免税的陋规,不然再怎么改都是换汤不换药。

    除了农税最大的一块是商税。

    商税很复杂,种类很多,但抽成比例并不高,加上官商勾结,最终大部分银子都进了官员的腰包,朝廷并没有得到多少。

    当然商税之中有一个分类很特殊,那就是海税。

    本质上海税也是商税的一种,但因为征收对象主要是大小海商,所以可以单独列出来。

    海税之丰润恐怕只有朱慈烺和郑家人清楚。

    朱慈烺自不必说,他灵魂来自于后世对其中门道一清二楚。

    至于郑家恐怕是海税征收最大的受益者。

    据后世文献记载,崇祯末年时郑芝龙一年光是靠抽取海税就能进项一千万两白银。

    而大明朝廷各种征饷加派都算上一年也收不到那么多税。

    用富可敌国来形容郑家一点也不为过。

    以至于到了后期郑芝龙都不屑于自己出海做生意,而是坐镇福建靠收税养活庞大水师。

    对于如今的大明来说,海税绝对是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不过从之前朱慈烺和郑芝龙合意开办皇明贸易商会的情况来看,并不很乐观。

    从五月到十一月,半年的时间内郑芝龙先后将一百万两银子的分红解送到南京。

    如果按照郑芝龙一年赚取一千万两来计算,他一年应该给朝廷分润五百万两,半年的话也应该是两百五十万两。

    可郑芝龙仅仅将一百万两的银子送来,说明郑芝龙只拿出了两成的利润给朝廷而不是双方约定好的五成。

    这简直是打发叫花子呢!

    朱慈烺内心当然是无比愤怒的。

    征税本来就是朝廷的特权,朱慈烺现在等于在跟郑家分享这个权力。想不到郑芝龙这厮却是阳奉阴违,把朝廷当傻子哄骗。

    也就是那些没有见识过海贸利润之丰的内阁辅臣在看到郑芝龙派人解送的一百万两时才会大为惊讶。

    但以朱慈烺现在的实力又不能跟郑芝龙翻脸,湖广山东随时可能爆发大战,这个时候后方绝不能乱。

    朱慈烺只能先考虑从其他沿海各省抽税。毕竟大明又不仅仅只有福建一处靠海。

    朱慈烺将海贸分为南北两种。

    南面的肯定就是去南洋诸国,可以从广东出发,绕开福建。

    至于北面的可选择余地就更多了。

    浙江山东甚至天津都可以。

    北面的海贸除了各省彼此之间贸易,最多的就是和日本通商。

    之前这一部分海贸主要是被郑家垄断,朱慈烺决定插上一脚,以朝廷的名义跟日本方面进行交涉。

    此举也是给郑芝龙提个醒,没有郑家朝廷也能够收取海税。

    当然,就是把这些全加在一起,一年恐怕也收不到两三百万两。

    毕竟朝廷在这方面刚刚起步,比不得从事这一行业十几年的郑家。

    海贸比的就是渠道,朝廷除了在大义上占有优势,并没有太多拿的出手的东西。

    但这件事必须尝试去做。因为你不做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就像水师一样,如果朱慈烺不命令龙江船厂倾尽全力赶造战船,登莱水师的班底又怎么搭的起来?

    收海税见效快,但要达到巅峰郑家的水准恐怕没有个几年时间是很难的。

    最让朱慈烺头疼的是矿税。

    万历时曾经在各地设矿监,专门负责征收矿税的事宜。

    由于矿监都是宫中走出来的内臣,对朝廷和皇帝十分忠心,朝廷每年还是能够收到一笔不菲的税银的。

    但这妨碍了士大夫东林党的利益,一直遭到文官阶层的口诛笔伐。
1...103104105106107...2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