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袖乾坤
哦?
尹仲年闻言直是一喜。
他没有听错吧?
芫化村的村民真的愿意尝试种植土豆?
你说的可都是真的?
小人岂敢在县尊大老爷面前妄言,小人所说句句属实。
好,好啊!
尹仲年脸上终于露出了喜色,连声赞叹道:你做的很好,本县果然没有用错人!
第三百三十五章 郑成功初出茅庐(第二更!)
尹仲年满心欢喜,在书房踱了数步才抑制住内心的狂喜。
你做的很好,本县没有看错人,没有看错人啊。
他一边捋着胡须一边道:你且把事情经过与本县细细说来。
韩平连忙道:小人遵命。
他将自己如何苦口婆心劝说村民种植土豆添油加醋的了一番说与尹县令听。
尹仲年听罢更是感慨万千。
想不到本县还有如此用心做事的人,真是难得啊。
治水宜疏不宜堵,这理政又何尝不是呢?本县一心要在昌乐县做出政绩来,造福一方百姓。可是许多百姓不明白本县的苦心啊。你做的很好,如果其他村的里长都能像你这般,何愁大事不成矣。
韩平连忙拍马屁道:县尊一心为民,小人钦佩不已。相信百姓们总归是能够明白县尊苦心的。
尹仲年微微颔首道: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呐。你们芫化村有这份心替官府分忧实属难得。本县自然也不会亏待你们。只要你们将土豆推广种植成功,本县一定会亲自向朝廷上奏,请求朝廷褒奖你们。
官字两张口,怎么说都在理。
韩平心道明明是你想向朝廷邀功,却说成心系百姓一心为民,这脸皮真是比城墙还厚。
多谢县尊大人,多谢县尊大人!
韩平阿谀了两句,继而话锋一转道:不过这土豆得加紧种植了吧?再晚一些,恐怕就来不及了。
尹仲年清了清嗓子道:不错,事不宜迟,你速速去衙门里领用,将其分发下去。这件事本县便交给你了。办的好了,本县重重有赏。
韩平等得就是尹仲年这句话,连忙谢道:小人一定将事情办妥,请县尊放心!
近来登莱水师的训练进入了瓶颈期。
一些基本的训练自然没有什么问题,可登莱水师的官兵缺乏实战经验,使得一些具体的战术没有办法得到演练。
这让登莱巡抚张肯堂忧心不已。
普通官军和水师有很大不同。
普通官军即便不能直接和鞑子献贼等强敌作战,也能通过剿匪积累经验。
新兵们见了血就能获得迅速的成长,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老兵。
这些老兵经过系统的训练,又经过实战的锻炼,将来再对上鞑子献贼等强敌也不会吓得腿软。
可水师要想实战可太难了。
且不说这汪洋一片茫茫大海上难以寻到目标,便是真的寻到目标了也很难追上。
海上不像陆地,很难围追堵截。如果船速没有绝对的优势是不可能追的上的。
若是嘉靖年间闹倭患的时候倒是不用担心没人打,因为那时候整个东南沿海都受到倭寇的肆虐。官兵们疲于应付,却收效甚微。
可是后来戚继光戚将军编练了戚家军,将倭寇打了个落花流水,一举平定了肆虐东南几十年的倭患。
自此之后,东南沿海只能见到零星的倭寇,想要靠杀倭寇来练水师是不可能了。
但无论如何不能继续拖下去了。
时间拖得越久水师官兵便会越疲。等到了最后就是一批只懂理论不会实战的酒囊饭袋。
这可不是陛下训练登莱水师的初衷啊。
张肯堂深知陛下把训练登莱水师的任务交给他是充分信任他,也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十分深重。
如果他办事不利,很可能孙元化就是他的下场。
所以登莱水师必须训练成一支海上强军。
他和登州知府袁惟泰一起商议合计了一番,决定去询问郑成功的意见。
此时的郑成功虽然只是一个在登州观摩的皇明军校学生,但因为背景因素被认为是最精通海战之人。
张肯堂和袁惟泰一齐找到郑成功,开门见山的表明了来意。
如今登莱水师不缺技术,不缺船只,缺的就是实战。
张肯堂明确的表示,希望郑成功从专业的角度帮着想想办法。
巡抚大人和知府大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郑成功身上,以至于一旁的张煌言有些尴尬。
不过张煌言的心态还是很不错的。
毕竟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而郑家水师又是全大明最犀利的存在。
郑成功这方面的先天优势实在太大了,巡抚大人和知府大人倾向于向郑成功问策也是很正常的。
张煌言一直十分认真的听着,想要从中学习些东西。
郑成功憋了这么良久,总算得到机会自然是侃侃而谈。
他的核心观点就是水师是打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
所以登莱水师必须以战代练,攻伐对象嘛可以是附近的海寇。
张肯堂皱眉道:大海茫茫,汪洋恣恣,要想找到海寇谈何容易。而且即便找到了他们的踪迹,他们也可以跑啊。难道我们要一直追着打?
郑成功先是一愣,随即笑道:巡抚大人误会了。学生的意思是攻伐这些海寇的老巢。
张肯堂咦了一声道:这些海寇难道还有老巢吗?
郑成功听了直是要背过气去。
这位巡抚大人也太没有经验了吧?
海寇自然是有老巢的,不然他们的船只停靠在哪里?又从何处获得补给?总不可能一艘船一直在海上飘着吧?
张肯堂听罢微微颔首,催问道:也就是说登莱沿海有人私通海寇,为海寇提供方便?本抚这便命人去彻查!
巡抚大人且慢!
郑成功真是要无语了。
学生的意思是这海寇一定有老巢,可却没说他们的巢穴一定在沿海沿岸啊。
什么意思?
张肯堂眉毛一挑问道。
不在沿海沿岸还能在哪里?
据学生所知,一般这些海寇都会占据一些小岛,然后把这些小岛当做巢穴。每每抢到金银财宝粮食等等都会先运送到小岛上,再寻找机会去销赃。一些比较出名的小岛甚至会被充为私港,与其他海寇海商直接进行交易,十分隐蔽不宜被发现。巡抚大人现在要做的便是命人出海勘察,将这些被海寇当做窝点巢穴的小岛全部‘挖’出来,然后再发兵攻打!
请记住本书域名:。手机版网址:
第三百三十六章 搜海(第一更!)
张肯堂听罢却是一惊,心道还有这种操作。 小 说
不过细细一想郑成功是什么人啊,他老子郑芝龙可是做海寇发迹起家的啊。郑成功肯定对海寇里面的门门道道十分清楚。至少要比他这个门外汉清楚的多。
稍顿了一顿,张肯堂沉吟道:照这么说,那登莱沿海就有不少海寇吗?
郑成功真的要气晕过去了。
这巡抚大人是在说笑呢吧?
一般而言海寇都是隐匿在小岛之上,登州附近海域有不少小岛,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抚堂大人,下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这时候袁惟泰突然发声了。
但说无妨。
张肯堂淡淡道。
方才郑小侯爷所说句句在理,不过要想找到海寇的老巢却也不容易。如果要是一个个岛屿搜过去,耗费的人力物力实在太过巨大。如果能够主动诱使海寇出来再顺藤摸瓜找到他们的老巢就再好不过了。
袁惟泰的建议并非是靠拍脑袋的。
事实上当年戚继光就是这么对付倭寇的。
倭寇来了就抢,抢了就跑,行迹十分诡异。
往往官军赶到时倭寇早就跑掉了。
后来戚继光主动调整了策略,决定派兵在倭寇经常出没肆虐的地方等候。
等到倭寇出现再突然杀出。
一些倭寇当场就被戚家军杀死。还有一些侥幸上船出逃。
这正好给了戚继光追击的机会。
他命令士兵们乘船追击倭寇,最终追到了倭寇的老巢将其一锅端掉。
但是这个办法恐怕不太适合眼下的情况啊。
倭寇之所以敢那么肆无忌惮,是因为他们有张狂的资本。
毕竟在戚继光训练出新军之前,明朝的卫所兵实在是不堪一击。
往往是几十名倭寇追着几百名卫所官兵跑,端是把大明官军的脸面都丢光了。
这种情况下当然不用再指望卫所兵对倭寇造成什么威慑。
倭寇们也把东南沿海当成了自家后院,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他们高兴了就在沿岸多奸淫劫掠一番,不高兴了就索性放一把火烧个干干净净。
当然,他们最终遇到了戚继光率领的新军,为自己的狂傲付出了代价。
戚继光也靠着手中的这支新军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彻底清除了倭患。
可现在这些海寇不是倭寇啊。
他们的实力分散,各自为战,战斗力也并不算太强。
故而海寇们很少劫掠沿岸,更多的是打劫过往海船。
这也是为何巡抚张肯堂会认为登莱附近海寇很少。
其实只是人家低调而已。
郑成功却是不打算给袁惟泰面子,他沉声道:府尊此言差矣。海寇是不可能主动肆虐沿海的,必须四散人手去打探,摸出他们的老巢。
说罢之后郑成功见袁惟泰面色有些难看,颇是有些后悔。是不是他方才说的太过强势了一些?
毕竟袁惟泰再怎么说也是堂堂的登州知府。
而郑成功除了一个小侯爷的身份却是再无什么了。
本抚觉得贤生说的有道理。
张肯堂最终还是站在了郑成功这一边。
他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幽幽说道:照这么说的话,本抚便要命人细细搜海了。贤生啊,你可愿意一同前往?
郑成功闻言直是大喜,连忙抱拳道:敢不从命!
这搜海的主意是他出的,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参与进来。
何况郑成功本人也十分希望在登莱做出点成绩。
若是能够荡平一些海寇自然是不错的。
好!本抚会制定一个详细的章程,之后便遣水师搜海!
张肯堂和袁惟泰一走,张煌言便兴奋的说道:好事,这真是天大的好事啊。想不到吾等竟然有如此建功立业的好机会,真是天助我也。
郑成功倒是不像张煌言那么激动。
他咳嗽了两声道:咳咳,抚尊要搜海,我们也不能闲着。要不这样吧,我把海图拿出来,我们先看看哪些地方容易被海寇作为窝点老巢。
张煌言连连点头:如此甚好。
此时大明朝廷官方的海图还停留在几十年前隆庆开海时的状态,许多细节早已不是很准确。
而郑成功拿出的这幅海图却是精准了不少。
由于郑家常年和日本有商贸往来,肯定会经过登莱,故而登莱附近的海域还是被摸得很清楚的。
只见一个个大小岛屿点在大海之中,看起来一目了然。
此处,此处,还有此处都十分适合做避风港。我觉得海寇很可能把它们选做老巢。
郑成功给出十分专业化的分析,听的张煌言频频点头。
嘶,照这么说登莱附近的海域海寇还真是不少啊。看来这次有的打了。
打了好啊。水师不打仗怎么可能成长?我还没听说哪个水师光靠操练就能练出来的。
郑成功笑道:许久没有出海了,这次便要来杀个痛快!
南京乾清宫,暖阁。
朱慈面沉如水。
从福建传回消息,朝廷派去的钦使遭遇意外被活活烧死。而郑芝龙也十分赶巧的染了重病。
用他在奏疏中的原话就是臣突染恶疾,身弱体虚不能下地。
这么一来郑芝龙自然是无法入京述职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郑芝龙是在装病,可又能如何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