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妖娆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子江山
可若是直接带到朱元璋面前去,却也好像不太对。毕竟人家皇帝陛下真可谓是日理万机,这点儿小事确实不值得他亲自来处理。再说了,俞家的势力也不小,尤其是在水师领域,万一贸贸然把事情捅上去,难免不会引起误会。
总之先把这些人先安顿下来。
徐钦大致表明了身份,至于他们懂不懂那也没关系了,之后又好生安慰了他们一番,说是准备帮他们上禀天子,然后就跑出来紧急处理手尾。
首先是写了封信给巢湖俞氏,派家将快马送过去,先知会一下俞家这件事,并大致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以及会在陛下面前代为斡旋,以免因为这种事平白得罪了俞家。毕竟在徐钦的长期计划中,水师的作用并不亚于帝国现在的核心武装帝国陆军,若是因为这种小事结下梁子那可真是极不划算。
之后又马上派人通知了应天府大致情况,让他们安排这些人的食宿和回程问题,否则真沦为乞丐也是桩麻烦事。之后再派人去十卫里面打听,到底是哪个卫的人将他们拒之门外的,否则到时候如果事情捅出来,没个说辞也会惹上麻烦。
“少爷!少爷!”
正当徐大少在家窝着为这刁民告御状的事情发愁,并且火力全开紧急为各方擦屁股的时候,采莲小丫头风风火火的咋呼声伴随着红蓝色花蝴蝶一般的身影,飞一般地来到了徐钦案前。
“慢点!小心摔个大花脸!有事慢慢说。”看着她胀得红扑扑的俏脸,徐钦实在是没办法真的板起脸,连教训都显得软噗噗的。
“嘿嘿嘿,少爷,国公老爷叫您过去呢!”
“哦我爹叫我说什么事了么”
“不知道,带话的珂兰姐姐就告诉我,让您穿正式一些。”
这倒是奇了怪了。
徐钦看看天色,现在最多也就是刚到酉时,往常这个时候徐辉祖可一定还是在中军都督府办公的。
作为执掌天下兵权的五军都督府,在这个时代可是远凌驾于兵部之上的实权机构。不但是名义上的最高统兵机关,更主导了所属卫所的训练、生产等事宜,至于军事计划行动,此时更是完全没兵部那群文官半毛钱的事。
其中徐辉祖统领的中军都督府又是最为核心的部门。虽然名义上五军地位相同,可中军都督府不仅其断事官兼五军断事官,也就是最高军事法庭,更关键的是中军都督府保留了半块调兵虎符。哪怕这半块实际上也只是个象征意义,朱元璋手里的半块才是最核心的,但每次调兵的手续都要从中军都督府过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这样一来,徐辉祖的实际权力和地位非常高,近乎后世参谋总长兼大战区司令员的身份。再加上其严谨的性格,若是有条件的话,徐钦估计他能经常通宵加班。平日里能这么早在家里看见他,简直就是个奇迹。
而且还专门叮嘱换衣服,那徐钦去见他也不可能真穿个睡衣就去了呀用得着专门提一下么
虽有些诧异,可老爹的命令不可不从,徐钦赶忙在采莲的配合下,换了一身月白淡竹纹长衫,系了金玉腰带,连包头巾都换了一副带金丝的,这才去了徐辉祖夫妇的住处。
“孩儿拜见父亲大人,母亲大人!”
“嗯。”
“钦儿来啦,快坐快坐!”
“坐什么走,跟为父一起去武定侯府上贺寿。”
“急什么急孩子气都没喘匀,也不事先准备准备!还是国公大都督呢!你就这么办事的”
“这等小事,用得着准备么再说…”徐辉祖被夫人这一顿数落,纵然还在狡辩,但气势已经落了下乘。不过最终的结果毫无疑问就只是再次证明了,重度直男癌患者在女人面前顶嘴的下场唯有令人不忍直视。
徐钦在一旁看着心里好笑,仔细想想这个徐老爹还有挺萌的一面,自己这个娘也真是非常了得。
另一边,这正事原来是武定侯郭英的寿辰,这也难怪徐辉祖会提前回府了。徐辉祖性格虽有点死板,但也不是石头脑袋,这种重要的应酬肯定还是不会不给同僚面子的。
尤其是这武定侯郭英,虽然按理比徐辉祖这个魏国公爵位低了一级,职位也略有不如,可人家毕竟资格要老半轮,而且又是朱元璋的舅子,实质上的当朝国舅。再加上从郭老三三天两头往中山王府跑的情况来看,两家的关系应当是相当不错的。
不过徐辉祖今天特意叫上自己,极有可能也是临时起意。这都几十年的同僚了,寿诞这种事根本无需通知才是,哪会来不及准备唯一的解释就是之前徐辉祖根本没想到要带徐钦去而已。
&nb
第四十一章 功勋武将大集会
武定侯府就在上下浮桥之间的内秦淮河西岸,本就距中山王府不远,待父子二人就告御状一事交流一番后,便已然来到了目的地。递拜帖、礼单,搬运礼物之类自有随从去办,父子二人则径直步入了这座豪华壮美的侯府。
虽从规制和规模上来讲,武定侯府远不及中山王府,但也是占地极广的豪宅,几与不远处的宋国公府等不匡多让,称之为京师第一侯府都不为过。郭家自然也知道自家的事,门房处的迎宾安排得甚为妥当,倒是不怕有人迷了路。
而负责迎接徐家父子的,正是郭家三公子,徐钦的狐朋狗友之一,郭镛。
“见过魏国公,家父不知魏国公大驾光临,正在前厅等候,请勿怪罪!”
“无妨,倒是你稳健了许多,像些样子了。”
“多谢魏国公。”
“不必太过生分,你和钦儿是好友,咱们各论各的。”
“是!叔父里边请!”
能得到徐辉祖的夸奖,郭镛自然是受宠若惊,就连徐钦都微微有些诧异,自己这个严肃古板的老爹竟然一来就给他夸上了
其实细想之下,这也并不奇怪,要知道徐郭两家现在关系算是非常不错,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还蕴含了巨量的信息。一方面,徐辉祖深知混迹朝堂的处事原则,在皇帝的绝对权威下,多一个强力盟友总是一件好事。而徐钦目前已经进入朝堂,在他之前的那班纨绔狗友之中,也就这个郭三公子有几分本事,自然是徐钦未来最重要的潜在盟友,因此适当多打好一些基础,绝对没有坏处。
另一方面就是今天这件事本身了。武定侯郭英膝下可谓子嗣满堂,共计十二子、九女,数量在这一批开国勋贵之中都算是出类拔萃,或是沾了朱元璋的习气。
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这侯爵继承权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武定侯。
本来其长子也是嫡子的郭镇该顺理成章的袭爵,然其虽有才却是个典型的文人,天生对军旅之事一点儿兴趣也没有,正好被朱元璋看重,尚了郭惠妃所出之永嘉公主,算是另谋了出路,甚至也搬到了永嘉公主府去住。继而次子,也是嫡二子郭铭,则更是文不成武不就,于是郭英便正好趁自己的二女嫁给辽王朱植为妃的机会,将其打发到了辽东去做辽王府的一个八品典宝。于是乎这下只要是有眼睛就知道,他打的是什么主意了。
更重要的是,今天让这位郭三公子来做这迎宾,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若无意外,这郭三公子怕是也要正式出仕了。
当然了,徐钦一来对郭家内部的细节问题本就是两眼一抹黑,更兼之朝堂经验并不丰富,无法体会到这个迎宾的内在信号。因此看这郭三悄悄对自己挤眉弄眼,还以为是他被夸了一句就飘起来了,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由于徐辉祖无论是爵位还是官位,都已经是朝中顶级,因此这来的时间也算是卡着点儿来的,郭三公子领着徐家父子进入郭家前厅的时候,厅中已是高朋满座。放眼望去,全是朝中功勋武将,徐钦入朝时日尚短,只认得当中有成片的上十卫堂官,五军都督府的高官也有不少,再加其他武勋将领,百八十号人都是这帝国京师赫赫有名的军方大佬。由于是采用的是较为随和的合餐,厅中错落摆放着十几张八仙桌,估计是为了方便这些粗人之间的交流。而仔细再看,竟连一个文臣都没有,就算是执掌兵部,算是半个武官,且风评也不错的兵部尚书茹瑺都不在此处。
看来今天这个寿宴,还是有点儿讲究的。
徐辉祖没发话,那徐钦自然是跟着他到了首席。
作为主角的武定侯郭英自是坐于主位,而徐辉祖到场之后经过一番谦虚,还是挨着郭英坐了其右边的二号位,其他依次再坐了开国公常升、曹国公李景隆等人。徐钦虽身份地位最低,但架不住徐家势大,而且他现在的官职虽低,却也算是关乎大家的要害,再加上父子不得对坐的规则,因此也坐了李景隆下手边的五号位。
李景隆明显对这样的座次安排有些不满意,可也不敢造次,毕竟真要认真论起来,他还真就是和徐钦一个辈分的。而且李景隆虽论年龄和徐辉祖更接近,可一直以来无论在各个方面都被徐辉祖压制,就算是让他摆谱,他也不敢在徐辉祖面前摆。
其他人有没有看出来不得而知,不过徐钦算是看出来了,这位曹国公、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对和自己这个四品芝麻官同席意见颇大。不过他也只是假装不知道,从这家伙日后的表现来看,志大才疏这个词用在其身上一点儿也不亏了他。如果可以选择,这种人还真是做对手比做队友更靠谱一些。那徐钦自然不会太过在意他的感受了。反倒很是自然地偶尔加入到这些军方顶级大佬们的闲谈之中。
郭英等人虽是行伍出身的战将,可在洪武朝混迹了这么多年,能屹然不倒,靠的自然不仅仅是郭宁妃这一层关系。徐钦进入锦衣卫这么明显的信号,莫说是他,在场的大多数人基本上也都清楚,再考虑到徐家本身的力量,其中的利害关系不言而喻,更明白对于长远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因此都尽力对徐钦表示了亲近之意,前半段闲聊的话题,倒是有四成都和他直接相关,嘘寒问暖不算,更多的是对他进行一些隐晦的提点。大佬们能做到这一步,也充分说明了对他的重视,徐钦本就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性格,故而也都是摆足了后辈应有的谦恭态度,毫无自得和傲娇的表现,使得
第四十二章 前路漫漫谁同行
“好了,你下去,把该办的办好,保住你这条狗命!莫要枉费小公爷的一片苦心,滚蛋!现在老子看见你这张蠢脸就想抽你!不过钦哥儿啊,这事府军右卫的问题倒是不打紧,你这般处置也很得当,可巢湖水师和俞家那边呢这黄老太君可不是好相与的。”
郭英在教训完自己名义上部下,也算是给徐钦致谢,也点到了俞家的麻烦。
俞家虽然表面上看,不及徐家等在京的大勋贵家族风光,但也是明初一等一的大豪门。尤其是其对水师这一关键的技术兵种有着非常强的影响力,绝对不容小觑。同时俞家虽没挣得世袭的国公,但人一门为国捐躯的两公、一侯的牌位端出来,也够任何人喝一壶的,况且俞廷玉的夫人年过八十,却精神炯烁,硬生生撑着俞家的门楣,就算是朱元璋,也需卖人一个面子。
故而这俞家绝对是不能捅的马蜂窝,一旦把人惹毛了,指不定就会摊上什么事儿。
“巢湖水师,以及巢湖俞家,虽现在和咱们京中来往不多,可再怎么说当年都是一起拼杀过的过命交情,于国更是有大功。而如今朝堂本就…万不可再起事端了。”怕徐钦年少,不懂当中的厉害,郭英说着,扭头也看向徐辉祖,在得到他的点头示意之后,这才以此做了个总结。
“侯爷说得是,小子也不想再起事端,可这事总归是压不住的,不如就干脆一点儿报与陛下。小子看陛下也是不愿再起波澜的,只要给陛下一个台阶下,相信也不会过于重处。再者,小子这边也已经差了人去无为县和巢湖,毕竟就算是打御前的官司,也总不好听信一面之词嘛。”
“好,既然钦哥儿都思虑周全了,老夫也不多说什么。只是若有需要老夫帮衬的地方,尽管说一声便是。”
“对,为君分忧也本就是我等分内之事,若有需要,我等自当尽力!”驸马都尉兼前军都督府都督李坚也随即附和道。
这大名公主驸马李坚,也算朱元璋诸多驸马之中较为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父亲只是原骁骑右卫指挥佥事,后来在云南之战中战死,追赠了个指挥衔。这等出身,只能算是勉强进入勋贵层级,但其很年轻便展露出了才华,进入朱元璋的视线,并召为大名公主驸马都尉,随后进入前军都督府。之前因为蓝玉案的后续影响,成为目前前军府的主官。其性格不苟言笑,严肃认真,倒是和徐辉祖有八分相似。
而在历史中,这位驸马在靖难之中,是南军为数不多的骁将之一,可惜在滹沱河之战中受伤被俘,并死在了押送的途中,也算是鞠躬尽瘁。
有他带头,众人大多也都表示了在这件事上对他全力支持的态度,就算是李景隆差不多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可见当前朝堂上的文武之别,虽不至于剑拔弩张,但也绝对是泾渭分明了。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方向性问题上,文武两个大集团本就有不可调和的认知矛盾和利益争夺。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只能说是尽量调和、平衡,而一旦调和宣告失败,失去平衡,出现一方独大的局面,那这个王朝也就必然出现大问题。
有这件事打底,众人所聊的话题反而开放了很多。正如此前从纨绔们那里得来的情报一样,目前文武之间虽有隔阂,矛盾却也算不得十分尖锐,可武将集团对都察院的意见普遍偏大,而对翰林院则极为鄙视。仔细想想,这两处实际上多半是纯粹的文人,和武将完全尿不到一个壶里也是正常现象。
而对于六部的官员们,武将们却一般没有太大的负面意见。这也和朱元璋的务实性用人策略有关,茹常、郁新等一批名臣,虽名气上不如李善长、刘伯温等人,下也不及于谦、张居正之流,可实际能力却也都是数得着的能臣干吏。且其中大多为人并不迂腐,因此哪怕是有天生的文武分界,但大家也不可能有事没事就讲个阶级对立,在日常政务中的配合也还算是和气。
不过徐钦有心观察之下,倒是发现在场的人里边儿,有两个稍显格格不入。其一是驸马都尉兼后军都督府都督王宁,他虽也是小武勋家庭出身,可本身却是个典型的温文尔雅的文人,自然难以真正做到同仇敌忾。不过大家对此恐怕也都心中有数,且习以为常了。
比较奇怪倒是另一个人,曹国公兼左军都督李景隆。按理说,以李景隆的身份,他应当是武勋之中的领军人物之一,然而在大家一群顶级武勋的内部群聊中,在说到文臣抬头的迹象,商量着怎么给武勋集团谋福利的时候,你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是怎么回事这种微妙的表情和反应,原本是不太明显的,要不是徐钦因为他在后世也算是大名人,从而下意识地多观察了他一番,多半还不能发现。可细想之下却还是不免有些奇怪,尤其是徐钦结合对“未来的了解”,更是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蹊跷。
这货该不会是已经向朱允炆集团投诚了吧
不,应该还没有,毕竟现在形势不明,朱允炆坐
第四十三章 因势利导
“…因此,臣以为,此事虽水师确有行事不周之处,但百姓也绝非事事在理。”
“嗯,的确。此等行径已近乎刁,可水师行事也确实有些莽撞了,授天下人于口实,陷朕于两难啊!”
徐钦趁着报告正旦大朝贺及上元灯会等事务的机会,顺便也将百姓状告巢湖水师的事上奏给了朱元璋,并且将自己调查到的情况和大致推测也一并说了。至少不能让朱元璋一开始就觉得俞家或者巢湖水师有什么大问题,能冷静客观地看待这件事。
朱元璋其实也不蠢,很容易就辨明了当中的是非曲直。
可是正如二十一世纪官方面临类似窘境的时候一样,站在国家统治者的角度,如果不将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很容易落得个为政不仁的骂名。可本来屁大点儿事儿,总也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否则人心散了,队伍还怎么带日后若真要镇压个暴动甚至反叛之类的,官军都不敢下死手了,那也是一桩顶天的麻烦。
“你小子如此奸猾,是否已经有了计较”朱元璋眉头微皱思索了片刻,然后马上扭头就看见徐钦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哪还会不知他早已有了对策。
“回陛下,计较不敢,不过臣一听说此事之后,就在仔细思量此事,倒是有一两点浅见,可供陛下参酌。”
“讲啊!”朱元璋自是不想听他废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