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准空姐的青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汉无语
西藏的圣湖很多,也很大,但只有拉姆拉错显得异常的特别,小得像掌心,静静的睡在群山之间,好像莲花托起的圣湖,偶尔天光云朵的移动就像是掌心里的纹线,昭示着某种命运或者结局。
大昭寺护法神班丹拉姆的灵魂所在地拉姆拉错,是二世**更登嘉措修行的所在,当时有人问他,拉姆拉错在哪里,更登嘉措这样回答到,湖在我的心里。
抵达神湖前需先翻一座相对高度大概2米,坡度大约有7的山,都是碎石子路。山顶风很大,挂满了经幡。在山顶的一边有一处高台据说**喇嘛曾在此坐过,神往已久的拉姆拉错神湖就在山的那边从山顶看下去,神湖象一个葫芦,两头圆中间稍细,湖并不大,大约有2平方公里左右。
我们一行,带好氧气桶和葡萄糖,沿着崎岖蜿蜒的石子路来到山顶,拉姆拉错所在的山上,挂满了厚厚的经幡,我们看到神湖了。“来吧,大家一起认真仔细看,看看前世今生。”胖子深深吸了口氧看着圣湖,我和梦云也手牵着手看向远处的神湖。
这个时候,奇迹产生了。我看到湖中,慢慢地,在正对我们所在的方向,出现了一个类似于圆弧的东西,慢慢地扩展到了湖的两个边界,并且越来越丰满。我意识到,这是一座山。我开始目不转睛地盯着湖面,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慢慢地,在这个“山”顶上面,出现了一个模糊的轮廓,随着他慢慢地变具体,我看清楚了,那是一个人。并且经过一小会儿的辨认之后,终于认出来了——那竟然——是我自己!
我相信这个时候意识还是清醒的,便低了一会儿头,并四处观望,竭力用这个真实的世界来唤回我可能正在虚幻的意识。但当我再次观看湖中的时候,“我”竟然还坐在那个山顶上!于是我一直盯着,又过了大概1、2分钟,慢慢地,“我”的身影模糊了,然后“山”也模糊了,终于,湖面恢复了平静。我这时候不由得感叹,这是怎么回事我看了看胖子他们,他们几个人并没什么反映还是大眼瞪小眼的看着,仿佛才刚刚开始看。梦云握着我的手,也还如刚刚握着一样,有些许冰凉。
第六百九十四章: 梦境
我重新看着神湖,难道是世界如梦。这记忆,像我们预谋已久的偷窃。偷取一些东西,又整理好“现场”。以至于到最后我们自己都迷惑了原本就是这样的吧,我们不曾动它分毫。像梦的本质——存于你头脑的想法。
我造出这一处梦境,编造出这一段记忆。不愿被拆穿,不愿生活回归到满目疮痍,所以不断地重复谎言。重复到自己都不辨真假。
幸福,太美,太虚幻!这不像是一个花季女孩儿写下的。幸福是属于快乐的人的,而我,只有在人生的花田里守望,守望这象征幸福的玫瑰花开,好美!也许是生活过于虚幻,以至于没有人能真正的了解我,包括自己。但心里早已扪心自问“是嘛我是这样的嘛”然后觉得忽然很好笑。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谓的假象吧!其实,真正的我没有那么坚强与乐观,只是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心伤后,早已为自己织就了一个“茧”,将自己的心紧紧的潜藏在里面。然而,在快乐的表象下,没有人知道,他们眼中的乐观女孩儿,并不是没有泪水的,只是在无人的暗夜里独自唏嘘。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不再对着落叶伤神,不再对着残日流泪,不再抱怨没有人理解我,不再渴望享受上帝的厚爱……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才真正的长大,当那最后一缕阳光洒向我时,我感受到了他的余温,及时并非如晌午的阳光那般灿烂,那样暖意融融,对于我而言,这一抹阳光却给了我一份温馨,一份寄托,一份感动。他告诉我,不必再抱着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依然如故,渴望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不必再对着那阵已逝去的风怪自己不知珍惜,不必在对着一个虚幻的梦,想着去拥有,不在将心锁起来。珍惜拥有的才是最理智的选择,并非只有初升的太阳才会给人新的希望,而夕阳西下同样给予我希望,给予我力量。
我紧紧抱着梦云,她脸红红的看着我,“老方,你怎么了看到了你的前世了吗”我对梦云点了点头,“我看到的还是我,只是另一个我。你呢”
“我都没看到,你不会是和我开玩笑吧!”胖子在旁边插嘴说。
“我真的看到了另一个我。”我肯定的说。
“小迪,金刚你们看到了吗”胖子问她们。
“我看到了吃的。”金刚说。大家都乐了。
“你一定是饿了,等会我们去吃藏香猪。”胖子边笑边说。
“好啊,这高原上真的是很好消化,我这饿得前心贴后背了。”金刚憨憨的说。
藏香猪,又名“人参猪”是西藏原始的瘦肉型猪种,属野外牧养类。生长在海拔3米的地区,以天然野生可食性植物及果实为主食,成年猪平均体重不足50公斤。被称为“喝泉水、吃山珍”长大的藏香猪,脂肪含量很低,猪皮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高原之珍”。藏香猪的品质上有“六个最”即肉品中氨基酸含量最高,微量元素最高,脂肪含量最低,猪肠最长,猪皮最薄,鬃毛最长,是西藏的传统民族美食。
第六百九十五章: 勒布沟
下了拉姆拉错,我们来到了镇上的一家烧烤店,这家店门口有个巨大的烤架,上面正烤着一只“吱吱”冒油的藏香猪,那香味太诱人了,胖子的口水都滴了一地,金刚也是差不多,一脸陶醉的站在烤架旁,深情地凝望着烤藏香猪,那眼神比看小迪都还更含情默默。
我和梦云看到小迪一脸的嫌弃的样子看着金刚,都忍不住笑了。只见烤全猪滋滋发出声响,一滴热油顺着饱满的肉的纹路慢慢滑下,令人心醉。细细的嗅,慢慢的闻,馋虫迅速被勾起。
胖子和金刚终于忍不住,顾不得烫,一咬就是一大口,哇!爽!满口火热沸腾,满满的幸福感,肉经炭火洗练,本就香气四溢,又因椒盐辣酱的增色,变得更加入味,嫩滑,焦酥,鲜咸,麻辣一瞬间都在口中翻腾起来舞蹈起来,美味的口感直达舌苔尖端满嘴的肉香,一嚼,忘了所有的不快,二嚼,人仿佛在天上飘,三嚼,如同羽化飞升,还有什么重要的事呢还有什么能比一个吃货能在这里大快朵颐的品尝烤肉要快乐呢
胖子和金刚这几天看来是饿坏了,正如书上写的梦想是住在食家庄,日日食全食美,夜夜碟碟不休。桌上的东西如风卷残云般消失得一干二净。旁边吃饭的人都瞪大了眼,张大了嘴,一脸不可思议。小迪在旁边都想痛打金刚了。
胖子终于停下了筷子,摸着自己大大的肚皮,一脸心满意足,说了声“大家跪安吧,本宫回房睡了。”结局就是被小迪一脚给踹飞了。
休息一晚,我们第二天出发前往勒布沟。勒布沟,是山南错那县境内康格尔多山南侧的一个著名的风景区。勒布,藏语意为“好的地方”。这里气候宜人、物种丰富、山川秀美、鸟语花香,一年四季常青,盛开着美丽的杜鹃花、茉莉花、月季花和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堪称西域高原一绝。在古木与竹林相间的神秘的原始森林中沿公路穿行,随处可见峭壁悬崖,嬉闹的猴群和飞流直下的瀑布。
这里气候宜人、物种丰富、山川秀美、鸟语花香,四季常青。在古木与竹林相间的神秘的原始森林中沿公路穿行,随处可见峭壁悬崖,嬉闹的猴群和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瀑布在崇山峻岭、茫茫林海的衬映下,若隐若现,恍若仙女的飘带,使这个天然画廊充满了灵气。若在五、六月份,这里还是杜鹃花的海洋,不同品种的花卉色彩迷离,争相斗艳,别有一番滋味。
相传这里还有莲花生大师的修行之处。这里有莲花生大师修行处的一处瀑布。在通往瀑布的密林中,随处可见一处处的拜谒地,在门巴向导的传说故事中,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累就到了瀑布跟前。在丝丝落雾当中,你仿佛受到了神灵的洗礼。
勒布沟还是我国少数民族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在这里生活着淳朴的门巴族人民。这里的民族文化别具特色,他们有自己的方言、文化、服饰等。在风景秀美的门巴人家作客,跳上一曲时而柔和舒展、时而粗犷热烈的门巴舞,品一碗浓浓的青裸酒和热气腾腾的当地荞麦饼,定能使你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第六百九十六章: 芒康
出了勒布沟,我们转战芒康,芒康自古就是西藏的东南大门,是“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古朴、典雅、悠扬、舒畅的“锅庄舞”、“弦子舞”被誉为“古道神韵”,内容丰富的民间情歌、山歌、洒歌素有“歌的海洋”、“弦子的故乡”之美誉。
踏上这片陌生神奇的土地,沿着朝拜者的足迹走上那古老而遥远的年代,游览那金碧辉煌的名刹古寺,欣赏那灿烂的文化艺术,饱览那绮丽壮观的山水湖泊风采,领略那雪域高原独特的民风民俗,遨游那一座座冰山雪峰,定会使人如醉如痴,啧啧称奇。
神奇的尼果,岩羊、雪鸡、雉鹑的世界;迷人的高原湖泊—莽措湖,野生飞禽类的繁衍之地;红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的乐园;横断山脉的奇峰,达梅永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盐井盐田。
澜沧江一路奔腾,在滇藏交界处的深谷里形成了一个近似“s”形的小小拐弯,以产盐而闻名的盐井乡藏在这道拐弯里。芒康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千百年来的积淀,使这里成为藏区的富庶之地,同时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澜沧江边也有很小的农田种植着庄稼,牦牛真是耐寒的动物在流淌着雪水的河里洗澡也不用担心感冒。西藏的神山、圣湖几乎都有随风飘扬的经幡。一般都挂在山顱、路口湖边或屋顶上,这些印有诸多经文并裁成长条的五彩织物,呼啦啦地在风中飘扬,而每一次被风飘动,都代表风儿替主人念一遍经文,寄托了人们虔诚美好的祈祷。
环顾四面,均是高山峻岭,山连着山,坡连着坡,杳无人烟。从德钦开始一直沿着连绵的澜沧江大峡谷穿行,经过6个小时的颠簸之后,进入了滇藏交界的芒康县盐井镇。未进镇界,沿岸层层叠叠的井架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
藏语则称“察卡洛”,“察”意为盐,“卡”或“卡洛”意为井眼或洞眼,翻译成汉语即盐井。盐田都是居民们自己搭建的。澜沧江沿岸建好的盐田静静伫立,这个传承了干年的古老工艺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盐田人先用粗大的原木搭建骨架,然后在上面横铺层结实的木板,最后再铺上一层细细的沙土。这样卤水向上可以蒸发,向下可以渗透,简单却非常实用。曾有人试图用水泥建盐田,结果卤水很难干透,远远比不上传统的盐田。盐井古镇古老制盐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盐井乡目前有三个村子保留着古老的盐井盐田,据说他们已有上千年制盐的习俗。这个古镇有上盐井村和下盐井村在江的东边,江西边还有一个加达村。
第六百九十七章: 千年盐井
我们在这观察到其实制盐的工艺并不复杂,每天早晨女人们背着桶、挑着担子下到江边的卤水井取出卤水,再挑上半腰倒在盐田里。一般先倒自家盐池里沉淀杂质,然后再放进盐田里开始晒盐。水要倒进簸箕里防止沖坏盐田。一位妇女一天要沿着木梯和到江边小路的几百道坎,来来回回背5桶盐水,一桶水的重量大约是40公斤。他们用最原始的办法在这远离海洋几干公里的地方制出了盐。制盐的工作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的。强烈的阳光,使她们的脸上过早刻上了岁月的痕迹,然而,以我们外人的眼光看,在那一张张脸上总是能找到最质朴、最灿烂的笑容。
平整的盐田像镜子一样,有种神秘的美感。尽管同取一江之水,两岸的盐田却泾渭分明地出现红、白两色。西岸的加达村盐田是红色,东岸上下盐井村的盐田却白色,并因此被称为红盐井和白盐井,这种看似神秘的现象源于澜沧江两岸土质的不同—一加达村有红土铺盐田,而上下盐井却用细沙或白土铺田。
此时也正是澜沧江两岸桃花陆续开放的时节,这些在“桃花月”晒出的盐又被称为“桃花盐”。借着日晒风吹和盐田渗漏,卤水得以蒸发、结晶,十多天后,一层层结晶盐就出现了。用木刮刀轻轻刮拢这层晶体,再装到竹背篓里沥干水分,芒康人就得到了大自然馈赠的财富盐。到了收获的时侯,那一张张脸上总是能找到最质朴的笑容。收获是快乐的,却也是艰辛的,妇女们还需将收好的盐背回去。现在一部分家庭也会用骡马甚至摩托车运送,以代替古老的运输方式。
看完这些梦云不由得感叹,知足者常乐。我们又到了多拉日追,它位于芒康县宗西乡境内,距芒康县城90公里,传说这里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的一个驿站。
传说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出,她在梦中梦到神佛降临此地。第二天早上,文成公主烧香祈祷,祝愿此地成为神城,从此,此地的石头都形成了各种佛像,自然成像与人工雕像巧妙结合,形成了一处艺术殿堂,汇聚了藏汉民族的艺术精华。
回来的路上又经过盐井天主教堂,它位于芒康县上盐井,国道214线旁,占地面积6多平方米。1855年由法国传教士创建。教堂所在地百分之八十的村民信奉天主教,现有一位当地藏族神父主持教务,他叫鲁仁第。吟诵译成藏文的《圣经》。信徒由神父取名,名字多与欧洲人相似,丧事也按天主教的仪轨进行安葬,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
在镇上休息时又看了芒康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历史悠久,据考证唐朝时期芒康就有跳弦子舞的历史,但那时的弦子舞是个单一的拉唱为主,家庭形式的小型歌舞。唐朝时期“茶马古道”的开发,给芒康弦子舞注入了创新和发展的生机,聪明才智的芒康人民在其它民族和周边地区的交往中不断地吸收其它地区、民族的文化,不断地增色滋补,不断地发展创新,以一切生活为题,人人创作,人人唱跳,人人加工,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独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是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成了藏民族文化艺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珍宝,被誉为“茶马古道”上的“古道神韵”。
第六百九十八章: 藏居
这一路我们住过的名居各有特色,藏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且勇敢、豪迈、粗扩而又热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川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近4千米,那里山岭连绵,雪峰重叠,著名的长江、黄河以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河流,都发源和流经这里。藏族民居的典型传统形式为碉房,《后汉书西南灾列传》中就有“累石为屋”的记载,由此可知藏族碉房,自东汉以来就已经形成,并相继成为崇尚凝重、沉稳和崇高的民居风格,以表现藏族人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崇高的审美倾向。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这种碉房是我们最常住的,其他地方都还好,就是被子上的酥油味十足,而且空气中弥漫着牛羊的味道,胖子这小子倒是不在乎,我和金刚也还勉强适应,就小迪和梦云有点受罪了。
我们在牧区藏民那住的就是帐房了,他们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对于居所的装饰十分讲究。藏民居室内墙壁上方多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绘蓝、绿、红三色,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着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最明显的标志。西藏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无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可以仅设置供案,敬奉佛祖。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第六百九十九章: 藏北草原
记忆中,我们这一次去的最爱的地方就是藏北草原了。
一望无际的草原,清新碧绿,平整地铺开着。星星点点的帐篷,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好像害羞的姑娘,用缓缓升起的丝丝轻烟遮住自己。
藏北的草原是温柔的。阳光下,绿绿的草地闪着迷人的色彩。最吸引人的是那雪白的羊群,羊儿在牧羊姑娘轻轻的歌声中,静静地吃着嫩草。放牧的藏族小伙子,骑在高大的马背上,奔跑着,玩耍着,说笑着……
绿色是大自然的生命,在这绿的生命中点缀着一些星星般的五颜六色的花儿,像是许多花蝴蝶在草地上飞舞。远处,小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酥油茶、青稞酒和牛肉飘散着香味,为藏北草原增添了一种清新的气息。
金秋十月,这里要过隆重的丰收节。农民们要到田里去看看庄稼,还要举办赛马、赛牛、射箭等活动。
那时,漂亮的姑娘会穿上美丽的衣服,手捧洁白的哈达和珍贵的木碗,盛上满满的青稞酒,伴着甜美的歌声,为来自各地的客人们敬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