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准空姐的青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汉无语
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雄伟壮观,别具一格,壁画美轮美奂,措钦大殿八大菩萨美观,释迦牟尼佛像高大,六字真言转经轮精美,山门颇具西藏特色,大殿建筑恢弘,佛教文化底蕴丰厚,是一处佛教胜地,也是一处旅游胜地。
白居寺藏语称“班廓曲德”,意为“吉祥**乐寺”,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历时10年才完工,建筑风格自成一派,塔中有寺、寺中有塔,从远处看下方是方形趋近于寺庙造型,上方是圆柱金顶呈现出塔的造型。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混搭”,不过白居寺塔和寺的结合却有一种浑然天成之感。
建筑格局可以细分为白居塔、十万佛塔、措钦大殿、吉祥多门塔、和一些其他建筑(扎仓、佛殿等)。既然对十万佛塔感觉好奇当然要多逛逛了,原来白居寺正是因为有十万佛塔的存在所以别具魅力。它可不是普通的塔而是由数百间佛堂依次重叠而建起来的,塔有9层,可能因为9是数之级,可以表现出佛学的高大。塔高32米,有77间佛殿,108道门,还有数不清的神龛和经堂。殿堂门楣上有着异常精美的象、狮、飞龙的浮雕,墙壁上绘制着近千幅画像或者是佛像,供奉着形态各异泥、铜、金塑佛像千余尊。这里大大小小的佛像加在一起多达十万,所以就被称为“十万佛塔”啦。
白居寺的壁画、浮雕或者是佛像之中最令人感到惊奇或者说是震撼的有两点,第一个是墙壁上见到的一双眼睛,据说是湿婆神的,长达3米。
第二个是一进门口的时候见到的四大天王,在游览莫高窟的时候讲解员讲过,在莫高窟内的佛像都是经过历朝历代不断描绘或者铸造的,有一段时间不重视佛法,所以年久失修很多佛像表面剥落,后期是一些泥瓦匠简单的为其上色,在没有专业的画师指导的情况下,重新上色过的佛像少了很多的生动,看起来呆板生硬。之所以四大天王塑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估计也是因为让我想起了莫高窟的佛像吧。
东方持国尊天王怀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握慧剑,西方广目天王手握一条螭龙(也有的地区称作赤索),北方多闻尊天王手持慧伞,这些塑像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作为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可是景点丰富,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错、供奉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铜塑佛像强巴佛的扎什伦布寺、号称十万佛塔的白居寺还有发育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六大名沟(亚东沟,陈塘沟,嘎玛沟,绒辖沟,樟木沟,吉隆沟)。
第六百八十八章: 宁静致远
乃村的藏语意思为“大山顶上的圣地”。由于所处位置绝佳,在乃村可以早拍日照金山,晚摄雪岭夕阳。在乃村,陶渊明笔下描写的世外桃源一定能让你身临其境,蓝天、白云、雪山、牧场、油画般的田园梯田,遍地生长的野花,芬芳清新,还有孩童们好奇而可爱的笑脸,人文与自然一切都那么的和谐。到吉隆旅游观光而不到乃村绝对是一个遗憾。
乃村在大山顶上,陡峭的山坡上那n多条“之”字形就是上乃村的山路。沿着盘山公路走了近2个小时来到山顶,视觉豁然开朗,一块十多平方公里的大平地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藏民居分列在东西两侧,东南略高,为上乃村,西北稍低,为下乃村,远处是青翠的森林,可惜天气不好,没看到雪山。
雾气正在慢慢地弥漫过来,不一会儿,下乃村就隐没在浓雾中。
天气好的话,整排的雪山毫不吝啬地展现在你面前,和着满目青山,绿茵茵的青稞地和小麦田,牛羊悠闲地点缀在天地间,田野里还有放牛娃清脆的笑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的田园风光真的不是传说。
沿着镇中心西北方向,大约走三四公里能听到吉隆藏布的涛声,视野皆是山峰横列、烟雾飘渺,遍地油画般的色彩。继续往前走不远,可见一座凌空飞架的吊桥,这就是吉浦吊桥。吉浦吊桥长60米,宽15米,桥面距离水面250多米。在吊桥上每走一步,桥面都会起伏摇晃。俯瞰峡谷,吉隆藏布在险峻的谷底奔腾咆哮。前方,五彩经幡在幽幽山谷中飞扬,雪山融水从悬崖上飞流而下。站在吊桥上,已经能初步领略吉浦峡谷的险、奇、秀、美之风格。过了吉浦吊桥,再走一段曲折蜿蜒的石板路,便来到深藏丛林的吉布村。
吉布村,一个背依雪山面朝峡谷深藏在丛林中的宁静小村,村中只有十几户人家。房屋大都以石头垒成,四处奇峰峻岭,云雾飘渺,远离喧嚣尘世。
从吉隆县城行73公里就到了吉隆镇(山路蜿蜒曲折,限速35公里小时左右),再向前行23公里,便可抵达一个只有6户人家的村子“热索村”。一路上,海拔飞速下降,从县城的4200米直降为1800米。从热索村向南望去,就是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了。
吉隆沟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境内。严格地说,吉隆沟长度为93公里——从县城驻地宗嘎镇到热索村,底部是吉隆口岸。吉隆沟是在吉隆县城—吉隆口岸的吉隆藏布一带,日喀则地区5条沟中最靠西的一条,位于希夏帮玛峰下,佩姑错旁,藏语意为“舒适村,快乐村”。
吉隆沟是日喀则地区5条沟中最靠西的一条,从这里往西,印度洋暖湿气流愈发稀少,无力沿着山谷挺进,因此由此往西,沟也就是山谷并不罕见,但像吉隆沟这样温暖湿润的地方却不见了。4000多万年前,这一带地壳的变迁是以“撕裂”的形式完成的,吉隆沟恰到好处地发育在断层中。在喜马拉雅山被“撕裂”的山体中,吉隆沟是一条又深又长的沟。这条沟基本上是笔直的,就像一副巨大的犁铧沿南北向瞬间划过,两侧的山坡就是其翻开的岩浆土石堆砌而成,其边沿至今还保持着锋利的“刃”。蜷曲的底层、锋利的切线、狰狞的地貌,处处显露着山体的“痛苦表情”。
第六百八十九章: 吉隆沟
吉隆地貌十分独特,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由喜玛拉雅山脉分隔为南坡和北坡两部,地势北高南低。北坡属雅鲁藏布江上游河谷区,平均海拔4800米,山峰较平缓,有开阔的草原,高差在1000米左右。
南坡属于高山峡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山峰较陡峭,高差在3000米左右,许多山峰海拔在6000米以上,终年积雪。
吉隆沟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惊讶于造物的神奇,竟然会让四季并存在这么狭小的一个山谷里。峡谷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叶松昂首云天,亭亭玉立;长叶云杉干形通直、小枝柔细如同垂柳。恬静的村庄被绿树环抱着,不远处能清楚地看见若隐若现的雪山。
这是一片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原始自然生态保持完好,走进吉隆,如同来到世外桃源。这里的雪山、冰川、草原、湖泊,可将人的魂魄勾去,使人在超然物外的胜境中飘飘欲仙,物我皆忘。
吉隆沟:小河谷装下了半部西藏史。
公元633年尼泊尔尺尊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途经吉隆入藏。
公元655年唐朝著名外交使节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拒绝大唐使者入境,王玄策从吐蕃借兵一举平定阿罗那顺叛乱,并从印度经吉隆回国。
公元789年,吉隆就是西藏与尼泊尔交往和通商的要道。
公元11世纪初白德之子维色德受贡唐百姓邀请,于平坝上部的托列地方兴修寝宫,称王执政,建立了雄霸一方的贡唐王朝。
公元13世纪中叶第9代贡唐王尊巴德娶萨迦法王八思巴的妹妹尼玛崩为妻,与萨迦王朝建立了政治联姻关系,进一步巩固了贡唐王朝的势力。
公元1620年第司藏巴汗的军队攻打占领了贡唐,第23代贡唐王索朗旺久德被俘到拉堆洛(今定日)协嘎尔,第二年去世。从此,雄踞吉隆23代600多年的贡唐王朝就此覆灭。
公元1788——1792年:廓尔喀(尼泊尔)军队两度入侵西藏。1792年4月25日,清朝福康安将军率清军6000人由拉孜出发,开赴绒辖尔、聂拉木等处抗击廓尔喀兵。同年7月8日,廓尔喀国王投降,福康安奉旨与廓尔喀议和,通过协商,在吉隆热索桥头树立界桩,首次以官方行为标明了边境线位置。
吉隆沟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惊讶于造物的神奇,竟然会让四季并存在这么狭小的一个山谷里。峡谷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叶松昂首云天,亭亭玉立;长叶云杉干形通直、小枝柔细如同垂柳。恬静的村庄被绿树环抱着,不远处能清楚地看见若隐若现的雪山。说它清楚,是因为雪山屹立在那里;说若隐若现,是因为雪山被烟雾笼罩着。来过吉隆的人都盛赞吉隆是世外桃源,是仙境,难怪他们说吉隆是珠峰的后花园。
亚东,藏语意为“旋谷或急流的深谷”,历史上曾隶属于帕里宗,早期是卓木山谷里一个小村的名称。今日的亚东是我国与不丹、印度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要道。
第六百九十章: 陈塘沟
乘着年轻,确实要好好走走这大好河山,若干年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因为年纪大了,你真的没这个体力了,而且父母年纪大了,你也不敢跑。
和最爱的人无论到哪,都是最美的。站在高处俯瞰陈塘沟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两条细狭的河流——朋曲和嘎玛藏布交汇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定结县的陈塘镇。有人曾形象地说过,这一带的风景是陈塘版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跟气势磅礴的雅鲁藏布江相比,这里少了一些雄壮,多了几分宁静。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地区就只有陈塘沟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最后一座陆路孤岛”了。
我们一行行走在一条悬于山腰的羊肠小道上,最窄的地方连牛羊都无法通过。一路上徒步行走攀爬,有时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有时在山间溪水中跳跃,有时又要傍着崖壁摸爬。从海拔38米的亚勒拉山口下到朋曲上吊桥处,海拔降到了2米,山体坡度几乎都在六七十度以上。途中小迪和梦云几次后悔爬上来,胖子更是连累带喘的说不行了,还好我和金刚还能给他们鼓鼓勇气。
一座铁索吊桥是陈塘沟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吊桥的位置在陈塘沟新月形山和藏嘎拉山之间的朋曲上。我们无法想象,古代陈塘沟的夏尔巴人是如何解决交通问题的。朋曲一年四季在这里奔腾着、咆哮着,水流湍急、涛声如雷,人们根本无法涉足过河。不知是古人的智慧,还是上帝的安排,河谷最窄处分别立着两块巨石,而河中间的滔滔流水中又有巨石一块,三点正好成一线。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有了一座供人行走的吊桥。现在的铁索吊桥用胳膊粗细的钢丝拉着,上面铺着木板,两侧则缠着几道铁丝,算是两边的栏杆了。人走在上面的时候,吊桥吱呀作响,铁索左摇右晃,没点胆量的人还真不敢过去。我们站在桥边,胖子说“还过去吗”
“过,八十一难都过了八十难,在这不过去会后悔一辈子的。”。
我看了看了看梦云,她的脸色有点苍白,可是眼神却很坚定。
我们终于进了陈塘沟,陈塘沟一个封存了夏尔巴人的原始档案的地方。是日喀则喜马拉雅山五大名沟之一,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是荒凉贫瘠的青藏高原中一块富饶的绿色海洋,独特的夏尔巴风俗闪烁着诱人的古风古韵。
从印度洋吹来的赤道暖流与高原寒流在这里汇合,将这里造就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神奇景观。远处望去高山顶上白雪皑皑,近处茂密的原始森林,丰富的各种植物,泥石流、山体滑坡形成的自然景色奇妙无比,真不愧为“天然博物馆”。
夏尔巴人有独特而丰富的夏尔巴民俗文化,陈塘沟夏尔巴妇女的帽子是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走进陈塘,木制民房升起袅袅炊烟,热情好客的夏尔巴人会唱起优美的夏尔巴歌,跳起柔情的夏尔巴舞。
第六百九十一章: 萨迦寺
在陈塘沟待了一晚,村民们的热情让我们感到温暖。第二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下了山,车往回开着路过了萨迦寺。
萨迦寺坐落于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奔波山上,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它以历史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巨、文化及寺藏之丰著称于世。萨迦,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即当地土壤的颜色。
萨迦寺基本上仿照汉区古代城池样式,是具有很好防御性能的坚固城堡,护墙河至今仍依稀可辨。城堡内为殿堂僧舍。大经堂总面积5775平方米,正殿由40根巨大的木柱支撑直通房顶,最粗的木柱直径约15米,细的也有1米左右。其中前排中间的四根柱子,被称为四大名柱,即“元朝皇帝柱”(据传为忽必烈所赐)、猛虎柱(相传此柱由一猛虎负载而来)、野牛柱(相传此柱为一野牦牛用角顶载而来)、黑血柱(相传是海神送来的流血之柱)。
当地人给它们起了一些风趣的名字,如最粗的那根叫“加纳色钦嘎瓦“,意思是元朝送的柱子。民间流传着“皇帝赐柱“的故事,传说八思巴兴修南寺时,皇帝听说了,便赐予他这根直径4尺的柱子,那柱子好是好,就是太大了,无法运往西藏。八思巴惋惜地返回萨迦。没料到,那柱子竟出现在寺北的仲曲河上。这个传说,被人们讲得煞有其事。另外3根粗柱子,分别叫“公老虎送的柱子“、“野牦牛送的柱子“、“海神送的柱子“,顾名思义,也都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这几根柱子顶天立地,没有一点接缝,据考证来自萨迦县南边的陈塘沟谷,
萨迦寺内大殿有6根独木柱,每根直径都在一两米左右,重达一两吨,而这种树木在今天的陈塘沟已经绝迹了。令我们难以想象的是这些巨大的木材,当年是如何在千沟万壑中运送的呢即使在今天,如果不借助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单靠人力和牛车恐怕也无法完成任务。
大殿内供奉着释迦三世佛像和萨迦五祖,灵塔殿内还有历代萨迦法王的灵塔。这萨迦五祖在当地几乎妇孺皆知,很多人都能说上几段故事。萨迦教派一度是西藏占统治地位的教派,其领袖人物都出自昆氏家族。昆氏家族是吐蕃时期的老贵族世家,传说在赤松德赞时期,昆氏家族的人做过内相。贡乔杰布以后的五位萨迦派领袖被尊崇为萨迦五祖。
萨迦寺内古壁画显示,当年运输木材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牦牛,而且是村民抓来驯化的野牦牛。在陈塘沟与萨迦寺之间将近2公里的山路上,有一座海拔5多米的“种拉雪山”。相传,当野牦牛驮运木材走到这一段路的时候,再不往前走了,任凭人们驱赶、抽打,也纹丝不动,只是一个劲儿地流眼泪。“种拉”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藏语意为“野牦牛哭泣的地方”。
第六百九十二章: 哲古湖
哲古湖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境内的哲古村,距山南市泽当镇78公里,离琼结县50公里,整个湖面大约有7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20米,湖水清澈,湖内生长着各种鱼类,正前方可以观赏洛扎县境内连绵起伏的雪山,而背后就是雄伟壮观的雅拉香布雪山。海拔41米左右,是苯教的圣湖之地。
哲古藏语意为“弯月”,因湖的形状像一把弯刀而命名。该湖曾与西藏著名的神山之一雅拉香布雪山,成为西藏古代南方朝圣之地。“这里是藏獒原生地、野驴竞技场,也是‘东方女儿国’的重要组成之一。”哲古湖有着与纳木错、巴松错不一样的迷人风光,湖的周围是广阔无垠的哲古草原,总面积达322亩,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这里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藏野驴、黄羊和岩羊追逐嬉戏。夏末秋初,哲古湖畔人们可与这些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这里离天最近,真的有水天一色的感觉。
在当地人的强烈推荐下,我们到哲古湖,这去的路上先经过哲古草原。穿越崎岖的峡谷,登上巍峨的山冈,哲古草原尽收眼底。哲古草原并**型意义上的平坦草原,而只是长满牧草和细碎小花的丘冈,巨大草场连绵起伏,完全不同于藏北草原的空旷。草原的悠远,像绿毯一样绵延到天边,形成了绿草与蓝天相接的地平线。这草原的地平线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平线,只能算作视觉上的高原之边,它一旦与梦幻般的蓝天白云相结合,就勾勒出哲古草原蜿蜒跌宕的地理曲线,也就是我所联想到的那位似睡非睡、似醉非醉的美女极尽妩媚的曲线。柔软的丝茅草、绿茵茵的芨芨草、成团的骆驼草、飘逸的马兰草、窈窕的太阳草,像柔滑的织锦、像舒展的轻纱,郁郁地覆盖在大地上,像美少女的裙带。
踩着软绵绵的牧草,我们向哲古湖走去。远远地就看见一带白亮的水,视野之内难见人烟。哲古湖被藏南分水岭的地貌锁着,从泽当出发,到看见哲古湖,总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看着湖面上倒映的雪山,成群的野鸭在湖上戏水,附近草原上散布着珍珠般的牛羊和野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诗人王勃描绘的意境就浮现在脑海,我们惊讶于这个地方的美丽。青山匍匐在远处,草原的绿流一泻千里,大群牦牛、绵羊和野生动物们平静相处。停留了片刻,呼呼的风声响在耳边,我们眺望着这无边的哲古湖,天籁与心灵的对话让人遐想。
湖和草原相依相守,犹如血脉相连的姐妹,碧波荡漾的湖水,碧绿万顷的草场,远处连绵洁白的雪山,以及湖边成群的神态悠闲的牛羊,还有不远处昂首观望的藏野驴、野黄羊、野鸭等野生动物,被巧妙地安排在蓝天白云下,构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画卷。
第六百九十三章: 拉姆拉错
在来西藏之前,我和梦云就到图书馆看资料,知道有一个拉姆拉错,而且据说朝拜此湖的有缘之人还可从湖水幻示的影像中看出神喻的前生和来世。我们两个人最希望来的就是这里。
西藏最具传奇色彩的湖泊。“拉姆”意为仙女、女神,“拉”意为湖面,“拉姆拉错”藏语意为“吉祥天姆湖”、“圣姆湖”。又名琼果杰神湖,湖面海拔5多米。拉姆拉错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天女之魂湖”,湖面积虽然不大,但在藏传佛教转世制度中,它有着特殊地位,因尔备因尔备受信徒们敬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