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准空姐的青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汉无语
说到40冰川,她孤傲壮阔,静谧深邃,壮观震撼,她无需特殊装备,便可零距离接触。置身其中,倾听那来自远古的声音,述说着久远年代冰川的记忆,时间好像就这样凝固,封存,成为永久的见证。
凝望40冰川,她是那样美丽,在湛蓝的天空下,冰面泛着蓝光,仰望苍穹,呼吸间全是赞叹。
当拉卜楞寺和郎木寺的晨钟在炊烟中静静响起,朝阳正在早课大殿的金顶上丝丝飘洒。
当天葬师平和的送别逝去的身躯,河水正从雪山和草场之间缓缓的流下。
游客的喧嚣在高寒的安多止步,
藏民们依旧保持着他们淳朴与善良,
老者们虔诚的磕着长头匍匐在山路,
牦牛与战马在草原上依旧自由自在的徜徉。
当真诚的笑容从人们的脸上绽开,当青稞与酥油在你手中弥散起香气,
你的旅行,是否也会因此而收获难忘的美好
甘南,全名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西北边缘,甘肃省南部,海拔多在3000-3500之间。甘南州拥有全藏区最为温和湿润的气候,草原遍野,森林树木镶嵌其中;同时甘南地貌复杂,原野、峡谷、石林、山川等多样地貌与植被一起构成了甘南涵盖了壮丽、灵秀、奇幻的多样之美。
甘南州主要人口为藏族,虔诚信奉藏传佛教,佛教文化遍布到每一个角落。林立恢弘的佛教寺院,虔诚朝拜的藏族信徒,灿烂精致的艺术瑰宝,色彩鲜艳的僧侣和房子,奇幻的高原神话,神秘的天葬仪式,还有随风飘动的经幡和风马,构成了甘南绚丽的宗教文化。
拉卜楞寺转经,藏传佛教黄教创立时,宗喀巴大师为人间的善恶业做出了量化的标准,以人生中善恶的加减判断下一世轮回到达的界,转经即为增加善业的办法。
在甘南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拥有全世界最长的转经长廊,绕寺一圈,转动左右的转经筒,既是为自己积累功德,又是一次难得的让自己内心沉静下来的方式。
郎木寺峡谷徒步骑马,在郎木寺镇偏向于四川境内有一条美丽的峡谷,白龙江的源头就在此处,沿着峡谷向上徒步或骑马,仙女洞、老虎洞、眼泉,一路上的神奇传说与美丽的风景结合非常奇妙,若体力较好可以深入峡谷,会几次体验到穿过狭窄石林突然开阔晴朗的感受,几片开阔的草坪上野花遍地,若带上坐垫食物更是野餐的绝妙之地,还可以一直沿山而上,到山顶后实现开阔,红石崖对映眼前,正好拍摄郎木寺镇色彩丰富的全景。
第六百七十七章: 天葬
天葬,在郎木寺偏向甘肃一面,赛次寺的后山上有一座天葬台。这一带的天葬较为开放可以给游人观看,若征得家属的同意也可以拍照。清早爬山赶到天葬台,带着一颗虔敬的心见证这一藏族人最为神秘的仪式,看到藏族人身心回归自然反观自己内心的执着,也许能够为自己以后的生活提供帮助。
高原温泉,在郎木寺前往扎尕那石林的路上会经过降扎乡,这里有当地闻名但并未被大部分游客所知的高原温泉—降扎温泉。降扎温泉富含矿物质,一直是附近区域的藏族群众泡温泉的地方,在寒冷季节旅行甘南时来到此处,无论是体验单间还是与藏族群众一起泡大池,让自己全身回暖,舒适无比。
甘南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黄金通道,也是青藏高原社会的主要窗口。全州主要信奉藏传佛教,有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有“虎穴仙女”之称的郎木寺,历史悠久的禅定寺、贡巴寺和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以及浩如烟海的经卷,造诣高深的大德高僧等享誉国内外。
甘南藏族为安多藏族,由于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高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喜欢穿用羊皮缝制的藏袍,藏袍宽大肥长、耐磨保暖,白天束带为衣,夜晚解带当被。现在大部分藏族人均已有定居,但夏季牧民们依然保持着原始的藏族生活风俗。安多藏族人家每日3~4餐,有奶茶、油条、糌粑,还有酸奶、肉饺、肉包、面条和手抓羊肉等,调剂花样甚多,以肉食为主。住房上,牧民住的是帐房,农民住的是土木结构的平房。
安多藏族重礼节、讲友谊、热情好客。见面时伸出双手,掌心向上,笑脸相迎。尊卑之间礼节极为严格,不能稍事疏忽。
甘南的秋天比较短,这时候草原是黄的,但是正好雨季过去天气晴朗,气候温和。甘南的湖泊一般都和天空的颜色一致,晴天里湖水湛蓝,对面的小山上还有积雪,多少有点雪山神湖的感觉。
拉卜楞寺由嘉木样活佛一世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藏传佛教六大宗主寺之一。占地1234亩,规模宏大,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共分为六大学院,佛教地位极高,为藏传佛教最高学府。
拉卜楞寺拥有全世界最长的转经长廊,可供信徒及游客转经。寺院殿宇林立恢弘,壁画及佛像艺术高超,游客可绕寺一圈逐个欣赏。在寺院前山上有一个晒佛台,登山晒佛台即可拍摄寺院全景,金碧辉煌蔚为壮观。而夜里的拉卜楞寺静谧古朴,有没有路灯,可以拍摄星空,与旁边现代化建筑路灯林立的县城形成鲜明对比,穿过寺院与县城相隔的马路顿生时空穿梭的奇妙感觉。
郎木寺其实是一个镇子的名字,在甘南最南部,同时属于四川和甘肃两省,以镇上一条马路中间为界,一边是灰石板路一边为青石路,中间的界限便是四川甘肃的省界。镇上有一条小溪流过,小溪的名字叫做白龙江,属于甘肃的“赛次寺”和属于四川的“格尔底寺”就在这里隔“江”相望。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小溪的源头是白龙江峡谷,雪山森林风景秀丽,仙女洞,老虎洞,美丽的佛教故事和绮丽的风景将这里装扮成真正的仙居之地。
第六百七十八章: 扎尕那
扎尕那,藏语石头匣子的意思,被称为人间仙境,前不久入选中国国家地理“全国非著名十大山峰”,以石林峡谷村落共同构成绝美的风貌,是摄影家们的乐园。
扎尕那是一个拥有一千多人口的小村子,千百年来没有变过,这里与外界的交流很少,一直保持着最原生态的民风,最近不久才被人重新发现。在接近一个世纪以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曾经到中国寻找真正的香格里拉,从南向北一直走到了这里,停留了将近一年,他居住过的房子一百年后几乎没有变化。扎尕那最后成为他“光荣之路”尽头,而这个村子的风貌也跟他住过的房子一样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米拉日巴佛阁坐落于甘南首府合作,是佛教中少见的高层建筑,各层分别为藏王,佛教各大教派,密宗,坛城等佛教建筑和佛像,是少见的群集四大教派内容的佛阁,也是当之无愧的藏传佛教博物馆。
“世界上
没有哪片土地比这里更接近阳光
世界上
没有哪座雪山比这里更厚重苍凉
世界上
没有哪朵鲜花比这里更神奇妖娆
世界上
没有哪张笑脸比这里更灿烂阳光
这里
就是万山之祖、万水之源的阿里
这里
就是亘古无限、圣洁神奇的阿里
这里
就是人人向往、传说遍野的阿里”
阿里北线腹地。比起之前的湖光山色,这一天的风景确实有些乏善可陈。
但看看阿里的荒原也不会太无聊,因为……阿里北线,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革吉,藏语意为“美丽富饶的土地”、“吉祥兴旺、发达”。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极”、“生命之禁区”。境内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等,主要河流有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等,主要湖泊有扎日南木错、班公湖、拉昂错等。
“阿里”一词是藏语音译,意为“属地”、“领地”、“领土”等。直到9世纪初,这里仍称“象雄”。在汉文史籍中,不同朝代对其称呼各异。在藏文古籍中,吐蕃王朝赞普之后裔来到这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区域后,这块上部区域名副其实地臣服于赞普后裔的统辖之内,故此,才有“阿里”的称谓。
阿里古为藏族地区早期的“十三小邦”之一,汉族史籍称为“羊同”。羊同经过逐步发展,在约公元4-5世纪建立了象雄王国,鼎盛时将地域划分为内中外三部,内象雄大体为今阿里地区所辖范围。
阿里地区地貌有高山、沟谷、土林、冰蚀、冲击扇、冰碛和火山等类型,历史上曾经把这种特征概括为冰雪围绕的“普兰”、岩石围绕的“古格”、湖泊围绕的“玛宇”,总称为“阿里三围”。
阿里地区文化艺术是古象雄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许多以传说形式诠释大自然的神话。象雄文化被称为西藏的根基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第六百七十九章: 阿里
阿里为西藏最古老佛法——雍仲本教的发祥地。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
藏历八月中旬是阿里农区“望果节”,人们穿着节日盛装,身背佛经,围着农田绕圈;同时,带着酥油茶、青稞酒及各种食品到田地里野炊,载歌载舞,并举行赛马、赛牛、射箭、投石、摔交等活动。
今天我们来到了班公湖,它是自然界的一块净土,班公湖岛的王国,也是阿里高原乃至全西藏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班公湖岛岛面积不大,长约300米,宽200多米,岛上没有大树,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沿岸还生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科植物,遍地是鸟类。
玛旁雍错(keanasarovar)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城东35公里、岗仁波齐峰之南。其周围自然风景非常美丽,自古以来佛教信徒和苯教徒都把它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藏发所称三大“神湖”之一。它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
狮泉河,藏语称森格藏布。印度河上源,西藏自治区西部主要大河之一。发源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北面的冰川湖,自南向北流至邦巴附近转向西流,经革吉在扎西岗附近与噶尔藏布相汇合转向西北,流入克什米尔地区。狮泉河在中国境内长405公里,流域面积2745万平方公里。由源头到革吉为上游段,长约152公里,落差646米;流经森格卡巴,右岸有终年不断流的泉河补给,因泉水所在山体形同狮子,故名狮泉河。
一百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以气吞山河之势使湖盆增高,又历尽十万年风雨的侵蚀,雕琢打磨出如今满眼金黄的扎达土林。
都说,扎达土林的夕阳迷幻而美丽,我们迎着暮色和缺氧,奔向到离县城几公里外的山坡上。
平缓而广阔的山泉、河谷尽在眼底蓝色的河水蜿蜒而下,静静地流淌在宽阔的河谷之中,婉约而灵动,河边的驼铃色已经狂给苍凉和荒芜的大地上带来少许的温暖,而岸边废弃的佛塔与事宜处理在残阳下显得格外的清冷和树木,四周,土林环绕被风驶过的岩层剥离了曾有过的色泽与面貌,明暗有致陡峭突兀显露于风里,有些狰狞。而节俭和聪明的渣渣人在冲刷过的河谷上,用随处,可以解释的小石头围棋的沙坑和白起的跑道已然成了做简易的运动卡原始而粗犷,竟然有点中世纪时,古罗马角斗场。
扎达土林是上帝的杰作,这儿一点都不比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差。更别提这里还有着神秘的辉煌—古格王朝。
如果一定要为神秘的古格王朝寻找历史的见证者,大概只有托林寺了吧。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由于古格王朝的大力兴佛,托林寺便逐渐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
如果你问我,阿里最迷人的风景在哪里,我可能会说,在路上
第六百八十章: 古格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西距县城约18公里。它于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寺庙拉康共39座,有住寺僧人的寺庙25座,现存房屋洞窟300余间和众多房屋遗迹,是当年奴隶和百姓的住所,山腰上遗存有高大的庙宇和密集的僧房;山顶上是王宫,包括聚会议事大殿、经堂、坛城、神殿和王室人员居住的冬宫和夏宫。从山脚到山顶的王宫,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暗道可以通达,整座古城设有大量的防御性建筑。
对西藏阿里的最初印象源于“古格王朝”,它在格萨尔王说唱艺人的故事里,被演化成不同的版本,说唱艺人手舞长袖,口沫飞溅,你仿佛就能从他的姿体动作里远远的看到格萨尔王骑着战马奔驰而来,马蹄声、欢呼声、迎风翻飞的经文,在这一片“唏唏嗦嗦”祈祷和祝福声里,迎接战胜者的归来。古格王朝的神秘传说一直吸引着我想走进它。
到达古格已是傍晚时分,桑烟袅袅在夕阳的余辉里蔓延,土林在其掩映下显得更加神秘。古格在西藏阿里的象泉河畔,层叠起伏的土林深处,它就这么傲然的挺立在梦境般群山之中,并与土林融为一体,安静的诉说着过往的一切。
这里,曾经是整个雪域高原最繁华之地,拥有着数十万的居民,在吐蕃王室后裔的统治下,人们过着安静详和的农耕放牧的生活,那沿着山坡大大小小的山洞,应该就是他们居住之所,洞内石壁光滑,半边呈现出被炭火熏黑的迹象,半边有点微微凸起,应该是休息的场所,一家几口人就这么住在石洞里,吃饭休息没有分隔,更没有什么家俱了,只能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吧。这也让我想起为什么西藏的房屋大门总是很低,人们总要低着头才能进去,可能跟几百年来的生活习惯有关。在岩洞之下,就是平坦的土地,哪里曾经也种满了青稞和油菜,还有土豆,再远处的山坡上灌木丛生,同样是牛羊满山坡,在牧人扬鞭声里迎着晚霞归来。西藏人是很懂得快乐的,他们喜欢边劳动边唱歌,甚至会把劳动编排到舞蹈中,那么这应该是怎样欢歌笑语的劳动场景呢最终收获的季节,他们会把最好的酥油和牛羊肉献给住在城堡里的藏王。
如今,古格城堡已是断垣残壁。这里,在经历了几个世纪后,人类几乎不知道它的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城堡建筑严实,从外入侵几乎很难攻破。藏王则是住在城堡的最顶层,依次向下分不同等级的居住着大臣、贵族和奴隶。越往顶层走的洞口越窄,能上到最顶层的人大概也是权位最高的人了。站在城堡顶端远望,视野辽阔,仿佛可以看到远处练兵场上的刺杀搏斗,听到士兵们整齐的嘶吼声,也能看到牧民们生产生活的场景,还能看到战胜归来的格萨尔王马蹄扬起的滚滚尘烟。然而这一切却仅仅因一场战争,强悍的入侵者大规模屠杀和掠夺,一个王朝最终衰败。
第六百八十一章: 历史的记忆
札达,藏语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原为扎布让宗和达巴宗属地。县政府驻托林,海拔3700米,距拉萨1760公里。札达县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有鬼斧神工的扎达土林和神秘的古格王朝遗址。
到扎达县可以从冈仁波齐神山沿新藏线北上,途中要经过海拔5166米龙噶拉达坂,站在垭口举目远望,四周山体五颜六色,山谷中有一个绿色的心形小湖,风景非常漂亮。
翻过垭口继续前行,很快就能看到壮观的札达土林。札达土林分布在海拔375米至4450米的札达地区,其面积约888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这里寸草不生却风景极美,令人非常震撼。
土林是远古受造山运动影响,湖底沉积的地层长期受流水切割,并逐渐风化剥蚀,从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土林里的“树木“高低错落达数十米,千姿百态,别有情趣。
站在土林之中,只见一座座城堡、一群群碉楼、一顶顶帐篷、一层层宫殿,参差嵯峨,仪态万千,这一切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土林与四周的雪山交相辉映,更加显示出大自然的神奇之处。远观土林,层林叠嶂、陡缓相间,展现出土林地貌的宏大气魄。
猜你喜欢